内容简介
《世界现代设计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被普遍采用的重要参考书。本书是修订版。本书的撰写目的是给大众看的,给喜欢设计的人看的,给青年学生看的,主要是为学习设计的学生而写。因而,在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了通俗写法,注重可读性。本书撰写重点不在于详细介绍具体设计范畴的发展,而在于把影响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设计发展本身联系起来讨论,给读者建立一个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脉络的宏观认识。 王受之 著 著作 王受之,设计史论研究家,从1982年开始从事设计史论研究、教学工作。研究范围主要是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学科,包括城市、建筑、工业产品、时尚品牌、动漫、平面设计、娱乐设计、文创策划等。在鲁迅美术学院担任史论研究生班的导师。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直指“现代设计史”,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枯燥的年代梳理和风格罗列。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了解一些设计名家和流派的心态,没想到却被作者那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给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我读过的其他设计史著作那样,仅仅将设计视为一种技术或商业行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书中对包豪斯运动的阐述,绝非停留在对“功能主义”的简单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了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思潮如何催生了那种对理性与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如何步履维艰。作者在描绘这些历史节点时,总能穿插一些当时设计师的私人信件或未被广为流传的设计草图的解读,使得那些二维的平面图像立刻拥有了三维的生命力,让你仿佛能听到米斯·凡德罗在柏林的工地现场与工匠的争论声。这种将历史的宏观脉络与个体的微观挣扎相结合的笔法,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设计哲学变得鲜活而富有人情味,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向导,穿越时空的迷雾,亲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生活美学的关键时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惊人的,但更让我赞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视角,而非盲目推崇“大师”的姿态。很多设计史读物常常将一些标志性风格——比如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或者国际主义风格——描绘得光彩夺目,仿佛那是人类审美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王老师的叙述却显得更为审慎和复杂。他不仅梳理了这些风格在技术和美学上的突破,更着力剖析了它们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阶层影响。比如,书中对“现代主义设计如何被资本主义迅速接管并转化为一种精英化的符号消费”的讨论,就非常精辟到位。他没有回避现代设计在推行过程中,如何与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产生激烈冲突,甚至在某些阶段沦为“文化殖民”的工具。这种对设计史多重面向的挖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设计的革命,都伴随着妥协、牺牲和未被听见的声音。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张力,迫使读者必须超越对“美观”的肤浅判断,去思考设计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更深层次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种跨越地域界限的广阔视野。传统的西方设计史叙事,往往将欧洲和北美视为绝对的中心,其他地区的实践则往往被边缘化为“地方风格”或“对中心的模仿”。然而,王老师的叙述明显打破了这种固化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结构。书中对20世纪中期日本设计的崛起、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探索,乃至战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独特哲学,都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深入的分析。他并没有将这些非西方实践简单地纳入西方现代性的时间线中进行比附,而是强调了它们如何在吸收全球思潮的同时,成功地发展出具有本土文化根基的创新路径。这种全球化的、平视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现代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一场在全球不同文化土壤上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的复杂对话。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设计史的认知结构不再是单一的树状结构,而更像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网络。
评分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阅读体验上,也体现出一种与其内容相匹配的精心打磨。尽管我们都知道,一部历史著作的价值主要在于文字,但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的考量,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并没有陷入那种图文分离的尴尬境地,而是将关键的图像资料——无论是早期的工业产品照片、平面广告还是室内设计渲染图——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成为论证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插图点缀。例如,当作者讨论特定时期的色彩理论或排版规范时,相关的视觉案例往往能立刻出现在你的视野中,形成一种即时的反馈回路,极大地强化了记忆效果。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图片的选取标准非常高,很少使用那些被过度使用的、已经“审美疲劳”的“样板照”,而是挖掘了一些更具历史现场感或更具争议性的图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对“设计品味”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对于一个对设计理论本身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概念辨析上的严谨性是令人信服的。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普及读物那样,轻易地将“风格”与“思潮”混为一谈。相反,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厘清诸如“形式追随功能”、“新功能主义”、“激进设计”这类核心术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与语义漂移。尤其是在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转向时,书中对“符号学”和“符号的过度生产”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作者对某些设计运动的界定时,总会引用多方位的文本证据——不仅仅是设计期刊,还包括当时的哲学论著、建筑评论甚至政治文献,以此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这使得全书的论点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扎实地掌握设计理论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是比任何单一的设计案例研究都要宝贵得多的财富。
评分可以的
评分帮男朋友买的,他说是正版。嘿嘿?
评分第二天就到了,质量也不错
评分正品很好
评分不错,书挺厚
评分正品很好
评分挺好的,很新,很厚,不知道能不能看完就是
评分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书,在设计方面来说,彩印是很大的优势,前段时间看了王老师的建筑史,是黑白的,很难受,
评分好喜欢这本书,可惜书角被压到了,难过,加油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