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中,汇集了大量关于用管弦乐队协奏的钢琴及羽管键琴的作品资料。在以前,对这些音乐感兴趣的人得从卷帙浩繁的作品中进行筛选,因为这些作品已被看作是交响乐文献的组成部分,或为带乐队协奏的各种独奏乐器而作的音乐中的一部分。《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所收集的是那些名为“协奏曲”的作品,是指作曲家为任何组合形式的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以及比所谓室内乐的规模更大的乐队组合而写的作品。《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的章节是按照巴罗克羽管键琴协奏曲在其后几个世纪的扩展来安排的。全书共有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德国为始,其后是意大利,接下来是德国和意大利南北边界线以东的欧洲国家,之后是南北边界线以西的国家。每一部分中的章节构成,都可使读者对每个时代涌现出的羽管键琴和钢琴的协奏曲作品进行比较。在《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第一部分之后所叙述的时期,用乐队为羽管键琴或钢琴进行协奏的作法迅即扩展。在第四部分所叙述的时期,也就是20世纪,写作协奏曲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总之,《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的4个部分代表着4个不同的音乐时期:第一部分是巴罗克时期,第二部分是古典主义时期,第三部分是浪漫主义时期,第四部分是20世纪。在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有些国家占有重要位置,而另一些国家直到20世纪时对羽管键琴和钢琴协奏曲的贡献依然甚少。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作曲家附表
前言
鸣谢
第一部分 约·塞·巴赫至莫扎特(约1713~1770)
第一章 德国 奥地利
第二章 意大利 葡萄牙 法国 比利时 荷兰 挪威 英国
第二部分 莫扎特到贝多芬(约1770~1827)
第三章 德国 奥地利
第四章 意大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俄国 法国 西班牙比利时 荷兰 丹麦 英国 苏格兰 爱尔兰 美国
第三部分 贝多芬之后至勃拉姆斯(约1827~1897)
第五章 德国 奥地利
第六章 意大利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俄国 法国
荷兰 比利时 丹麦 瑞士 挪威 瑞典 芬兰 西班牙
英国 爱尔兰 美国
第四部分 勃拉姆斯之后至今(约1897~1992)
第七章 德国 奥地利
第八章 意大利 南斯拉夫 希腊 塞浦路斯 土耳其 马尔他 以色列 埃及 黎巴嫩 南非
第九章 保加利亚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 波兰
第十章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俄罗斯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达维亚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乌兹别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
下册
第十一章 法国 瑞士
第十二章 西班牙 葡萄牙
第十三章 荷兰 丹麦 比利时 卢森堡
第十四章 挪威 瑞典 芬兰
第十五章 英国 威尔士 苏格兰 爱尔兰 冰岛
第十六章 美国
第十七章 加拿大
第十八章 墨西哥 危地马拉 哥斯达黎加 巴拿马 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
第十九章 巴西 乌拉圭 秘鲁 厄瓜多尔 波里维亚 巴拉圭 阿根廷 智利 古巴 多米尼加共和国
第二十章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菲律宾 日本 中国 越南 印度
唱片目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上册
第一部分 约·塞·巴赫至莫扎特(约1713~1770)
第一章 德国 奥地利
德国
约翰?林尼克(Johann Linike,1680~1737) 出生于德国北部一个活跃的音乐家庭。在汉堡歌剧院乐队任第一小提琴手。1725年,他创作了《羽管键琴协奏曲》,这可能是汉堡的第一部羽管键琴协奏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在魏玛工作时,巴赫致力于誊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所抄作品类型甚广。在巴赫最早创作的一些羽管键琴协奏曲(BWV972—987,作于1713~1716年)中,反映着誊写工作对他的创作的影响。在为自己演奏所创作的协奏曲和应自己的雇主约翰?斯特恩之约所写的音乐中,巴赫采用了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等威尼斯作曲家的时兴风格。
威尼斯协奏曲通常有3个乐章,速度分别为快一慢一快。所有乐章经常采用同一调性,但也有些慢乐章是在关系调上。独奏与全奏已有显著区分,而且独奏部分的材料有时也不出现在全奏中。生气勃勃的节奏产生出坚定有力的节奏动力,和声织体占有主导地位,模仿式陈述有时也出现在伴奏部分中。
前言/序言
在本书中,汇集了大量关于用管弦乐队协奏的钢琴及羽管键琴的作品资料。在以前,对这些音乐感兴趣的人得从卷帙浩繁的作品中进行筛选,因为这些作品已被看作是交响乐文献的组成部分,或为带乐队协奏的各种独奏乐器而作的音乐中的一部分。
本书所收集的是那些名为“协奏曲”的作品,是指作曲家为任何组合形式的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以及比所谓室内乐的规模更大的乐队组合而写的作品。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巴罗克羽管键琴协奏曲在其后几个世纪的扩展来安排的。全书共有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德国为始,其后是意大利,接下来是德国和意大利南北边界线以东的欧洲国家,之后是南北边界线以西的国家。每一部分中的章节构成,都可使读者对每个时代涌现出的羽管键琴和钢琴的协奏曲作品进行比较。在本书第一部分之后所叙述的时期,用乐队为羽管键琴或钢琴进行协奏的作法迅即扩展。在第四部分所叙述的时期,也就是20世纪,写作协奏曲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总之,本书的4个部分代表着4个不同的音乐时期:第一部分是巴罗克时期,第二部分是古典主义时期,第三部分是浪漫主义时期,第四部分是20世纪。在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有些国家占有重要位置,而另一些国家直到20世纪时对羽管键琴和钢琴协奏曲的贡献依然甚少。
作曲家的重要作品是在哪个国家创作的,本书就将该作曲家之名列入哪个国家。若作品的写作之地对两个或更多的国家都同等重要,则以作品的最后完成之地来决定作曲家的所属之国。当作品的创作之地无法确定时,就以作曲家的国籍决定其所属之地。作曲家在本书中的出现顺序根据其出生日期按编年方式排列。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外音乐史的专著的简介,侧重于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领域,不涉及您提到的“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 --- 《西方音乐史纲: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 导言:时代的和声与旋律 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学生及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西方音乐史发展脉络梳理。我们聚焦于音乐风格的演变、关键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对音乐语言的塑造作用。全书结构清晰,以时间为轴线,系统回顾了西方音乐自十七世纪初巴洛克时期至今的宏大历程,重点剖析了奏鸣曲式、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以及歌剧等主要音乐体裁的成熟与革新。 第一部分:巴洛克时期的辉煌与严谨(约1600-1750年) 巴洛克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其复杂的对位技巧、强烈的装饰性以及对情感的戏剧化表达而著称。 一、协奏曲的诞生与发展: 本部分详细探讨了协奏曲体裁的起源,特别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的形式,如科雷利和韩德尔的作品。随后,重点分析了巴赫如何通过《勃兰登堡协奏曲》将器乐对位推向巅峰,并对独奏协奏曲的结构奠定了基础。我们考察了其速度布局(快-慢-快)、乐队与独奏乐器的对话机制,以及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如何体现出一种清晰的等级秩序感。 二、歌剧的早期探索与成熟: 歌剧在佛罗伦萨的雅集上孕育,并迅速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地发展壮大。简介将深入分析蒙特威尔第在《奥尔费奥》中对戏剧性与音乐融合的开创性实践,以及卡瓦利、普赛尔等人的贡献。特别地,我们将区分“正歌剧”(Opera Seria)和“喜歌剧”(Opera Buffa)的风格差异,探讨咏叹调(Aria)的结构演变,例如“Da Capo”咏叹调在表达人物内心冲突中的作用。 三、键盘音乐与对位艺术的顶峰: 巴赫被公认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我们着重分析了他的键盘作品,如《平均律钢琴曲集》对调性体系的系统梳理,以及赋格(Fugue)这一精妙的复调技巧是如何在巴赫手中达到无与伦比的逻辑性和音乐美感的。此外,亨德尔的器乐作品,特别是其对管弦乐配器的直观处理,也占据了重要篇幅。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清晰与平衡(约1730-1820年)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追求“自然”、“清晰”和“普世性”,取代了巴洛克时期的繁复装饰。奏鸣曲式的确立是这一时代的核心成就。 一、奏鸣曲式的确立与功能: 本章细致解读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及其内在的戏剧性张力(主题的对比与冲突、调性的游走与回归)。我们将分析海顿如何作为“交响曲之父”,通过其百余部作品规范了四乐章交响曲的结构蓝图,并赋予了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以新的生命力。 二、莫扎特:旋律的天才与戏剧的诗人: 莫扎特的音乐被视为古典主义的典范。简介将探讨他在协奏曲创作中如何将独奏乐器与乐队的互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平衡高度,以及他在歌剧领域(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中,如何通过音乐语言的细微变化,精准地刻画出复杂多面的人物性格,极大地推进了歌剧的心理现实主义。 三、贝多芬的过渡与革命: 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桥梁。我们分析了他早期作品对海顿、莫扎特传统的继承,继而深入探讨他如何通过扩展奏鸣曲结构、强化节奏驱动力、引入更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声,尤其是在其后期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突破性探索。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个性(约1815-1910年) 浪漫主义音乐是个人情感的史诗。作曲家们更加关注抒情性、对自然、文学、超自然事物的描绘,以及对国家民族精神的表达。 一、交响诗的崛起与管弦乐的革新: 随着音乐的文学化倾向日益明显,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成为表达特定叙事或意象的重要手段。本部分对比分析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在配器法上的大胆创新,以及瓦格纳对“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特别是其在歌剧(乐剧)中对主导动机(Leitmotif)系统的运用。 二、室内乐与艺术歌曲的精致表达: 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将艺术歌曲(Lied)推向高峰,其钢琴伴奏不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与人声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音乐诗篇。在室内乐方面,勃拉姆斯回归了古典主义的严谨形式,但在其内部注入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室内乐作品展现了对传统体裁的深刻致敬与个人情感的内敛抒发。 三、民族乐派的觉醒: 在德奥音乐体系之外,俄国“五人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等,积极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民间故事和历史题材中汲取灵感,为欧洲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地域特色。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音乐的多元探索(约1900年至今) 二十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为动荡和多元的时期。传统调性体系被打破,各种实验性风格层出不穷。 一、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对立: 德彪西的音乐以色彩和氛围的营造著称,强调瞬间的感受而非明确的结构,对和声的运用充满创新。与此相对,勋伯格领导的表现主义则走向了内在心理的极度紧张与不安,最终导致了十二音体系的诞生,这一体系旨在彻底打破传统大小调的等级观念。 二、新古典主义与战后实验: 斯特拉文斯基在经历了“原始主义”的爆发后,转向了新古典主义,试图在继承古典主义的清晰结构的同时,使用现代的和声语言。战后,音乐进入了更广阔的实验领域,如序列音乐(序列化的不仅是音高,还包括节奏、力度等)、电子音乐以及偶然音乐(Open Form),挑战了听众对音乐本质的传统认知。 结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最后总结了西方音乐在技术、美学和哲学层面的持续发展,强调了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投射。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语言的复杂性和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 (字数统计约为1500字,内容聚焦于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体裁,严格避开了对钢琴独奏或钢琴与乐队作品的具体、系统性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