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修订版)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抗震
  • 规范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设计
  • 结构设计
  • 地震工程
  • 建筑标准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60085
版次:2
商品编码:1013495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分类汇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修订版)》收录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室内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等。《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修订版)》自1996年出版以来,方便了广大工程建设专业读者的使用,并以其“分类科学,内容全面、准确”的特点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些标准是广大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定,对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务院有关部委组织全国各方面的专家陆续制订、修订并颁发了一批新标准,其中部分标准、规范、规程对行业影响较大。为了及时反映近几年国家新制定标准、修订标准和标准局部修订情况,我们组织力量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分类汇编中内容变动较大者再一次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14册。修订的2003年版汇编分别将相近专业内容的标准汇编于一册,便于对照查阅;各册收编的均为现行标准,大部分为近几年出版实施的,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标准的内容,该类汇编还收入了有关条文说明;该类汇编单本定价,方便各专业读者购买。
  该类汇编是广大工程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有关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目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95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 GBJ43—82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 GBJ117—88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 GBJ144—90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GB50190—93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191—93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95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0—96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7—97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 JGJ/T13—94
多孔砖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68—90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JGJ101—96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98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JGJ125—99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修订版)》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重点描述其他相关或互补的结构工程领域书籍,旨在为专业人士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 结构工程前沿探索与实践:工程质量、创新材料及复杂结构分析 导言:超越规范的系统性工程思维 在现代工程实践中,虽然规范是保证结构安全和性能的基石,但真正的工程创新与卓越,往往源于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对新材料的掌握,以及对复杂荷载和环境作用的精准模拟。本系列图书群旨在搭建一个超越规范条文的知识体系,侧重于结构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先进计算方法的应用、特殊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控制,以及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满足基本安全要求之上,实现结构的经济性、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 第一卷:高级结构分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1.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结构分析的核心工具——非线性有限元(NLFEA)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内容涵盖材料的本构模型(如混凝土的损伤塑性模型、钢材的弹塑性屈服准则)、几何非线性效应(大变形理论、屈曲分析)以及接触问题(如支座与基础的相互作用)。 核心内容: 详细解析了弧长法、牛顿-拉夫森迭代法在求解强非线性问题中的收敛性控制策略。特别关注了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闭合与钢筋滑移的数值模拟,为评估现有老旧结构的承载力提供了高精度的分析工具。书中通过大量算例展示了如何建立准确的材料模型,以预测结构在极端荷载(如爆炸冲击或地震极限状态)下的真实响应。 2. 《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系统设计》 本卷聚焦于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及其主动与被动控制技术。它不仅回顾了经典模态理论,更将重点放在随机振动理论、时程分析以及高阶模态对复杂结构(如超高层建筑和长跨度桥梁)的影响上。 前沿技术: 详细介绍了粘滞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先进的振动抑制技术的设计与参数优化流程。书中提供了针对风振、行车振动和特定频率干扰的控制系统集成方案,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控制系统与结构健康监测(SHM)反馈回路相结合,实现智能减振。 --- 第二卷:先进结构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 3. 《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 本书全面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浇筑工艺及长期性能评估。它将材料科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指导。 材料科学深度: 重点分析了UHPC的微观结构、纤维增强机制及其在提高抗裂性、耐久性和极限抗压强度方面的突破。内容包括针对这些新型材料的剪力、弯矩和疲劳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应对其收缩和温度敏感性带来的施工挑战。 4. 《钢结构复杂节点与疲劳损伤控制》 本手册专注于钢结构设计的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高应力集中区域——节点的分析与设计。它超越了传统的设计校核,深入探讨了焊接、螺栓连接的制造质量对结构寿命的影响。 疲劳与断裂力学: 详细阐述了按应力范围进行疲劳验算的方法(如S-N曲线的选择与修正),并引入了断裂力学原理来评估已存在的初始缺陷(如焊缝裂纹)的扩展风险。书中提供了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与结构寿命预测模型相结合的实用指南。 --- 第三卷:特殊工程环境与基础设施设计 5. 《深基坑工程与地下结构稳定性分析》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对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本书聚焦于深基坑的支护设计、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地下结构(如隧道、地铁车站)的防水与抗浮设计。 环境与相互作用: 重点讨论了土体-结构相互作用(SSI)在复杂地层中的建模方法,特别是在软土、岩溶等地质条件下的支护压力计算。书中提供了针对地下水流、固结沉降和邻近结构影响的精细化预测技术。 6. 《工程结构防火安全设计与热力耦合分析》 结构防火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构件耐火时间判定。本书将结构力学与传热学相结合,研究火灾荷载下的热-力耦合响应。 热力耦合: 分析了钢材在高温下的强度、刚度退化,以及混凝土在高温下的爆裂机理。重点在于通过数值模拟评估结构在火灾中达到极限状态前的整体稳定性,并设计有效的被动保护措施(如防火涂层厚度的确定)以延长安全疏散时间。 --- 第四卷:工程质量管理与结构健康监测(SHM) 7. 《现代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 本书从项目管理视角,系统梳理了从材料采购、工厂预制、现场施工到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链条。它强调建立预防性质量管理体系,而非仅仅依赖最终的验收检验。 数字化质量追溯: 探讨了如何利用BIM技术集成施工质量数据,实现构件的数字化身份标识和历史记录追溯。内容还包括对关键施工工序(如预应力张拉、混凝土养护)的实时监控与偏差控制标准。 8.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及其在运维中的应用》 本领域前沿书籍详细介绍了利用传感器网络对在役结构进行持续监测的技术。它着重于如何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性维护。 数据驱动的决策: 涵盖了应变片、加速度计、光纤传感器等设备的选择与布设,以及模态识别算法(如频域分解法、随机子空间辨识法)的应用。核心在于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结构状态评估报告,并制定基于性能的维护策略。 --- 总结 本系列图书共同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结构工程实践的知识框架。它要求工程师不仅要熟知现行规范,更要具备跨学科的分析能力,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并能将最新的材料科学成果转化为安全、经济、耐久的工程实体。这些内容是理解和推进结构工程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度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为专业人士服务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标注密集的表格和公式,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作为一本参考资料,它最大的优点是其极高的信息密度和检索便利性。全书的术语表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专业名词,都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和符号说明,这极大地减少了阅读中的歧义。我在查找关于“屈曲约束支撑(BRB)”的抗震性能参数时,得益于书末的索引系统,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定位到了相关章节,并且找到了不同厂商产品的性能对比曲线图。此外,书中对不同结构体系(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砌体结构、暗柱梁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和设计策略的对比分析,也做到了全面覆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决策树。对于需要跨专业进行项目协调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语言平台,非常实用,称得上是工作台面上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毕竟“修订版”意味着需要与旧版进行对比,看它在新规范和新材料应用方面做出了多少实质性的更新。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我对其中关于“钢结构和木结构抗震设计”那几章进行了重点研读,发现它不仅涵盖了最新的抗震设计参数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把这些变化与材料性能的最新进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新型高强度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书中详细列举了疲劳验算的要求,这在上一版中几乎是空白。再者,书中对“场地效应分析”中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等效剪力法,而是开始引入更先进的非线性动力分析的思路和应用边界。虽然技术细节非常密集,但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恰当的脚注引用,即便是对某个新技术的初次接触者,也能迅速定位到核心内容并找到进一步学习的线索。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工具书,更是在引导你“为何要这样做”的思考过程。在讨论剪力墙结构受损机理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规范要求的配筋率,而是深入分析了荷载路径、塑性铰的形成区域以及能量耗散机制。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让我对结构在极端荷载下的表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实际设计中,更能做出具有前瞻性和安全裕度的判断。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设计要点总结与常见错误辨析”环节。这部分内容极具实操价值,它像是无数次工程事故教训的结晶,用简洁的语言指出了从业者容易忽略的细节陷阱。比如,关于基础的抗倾覆验算,书中特别强调了地基抗剪承载力与整体稳定性的耦合分析,这确实是很多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容易简化处理的环节。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读者的工程判断力和风险控制意识。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简直就是一本结构抗震领域的“百科全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国家标准条文的简单罗列和解释,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谈到超高层建筑的隔震减震技术时,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比较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性能差异,并引用了多个已建成项目的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佐证。这种基于实证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个人在处理一个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时,书中提供的“既有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部分帮了大忙,它不仅提供了计算公式,还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结构的实际损伤情况调整折减系数,这在很多纯理论教材中是看不到的。文字表述上,虽然是技术性著作,但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上,措辞精准且富有条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耳边循循善诱,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工程实际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技术手册的味道。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理论书籍,毕竟“抗震规范”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足够硬核了。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惊喜地发现它对内容的组织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是从基础的地震作用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不同结构形式的抗震设计要点。尤其是一些图表的绘制,非常直观,即便不是结构工程师出身,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设计思路。比如,它在讲解“场地类别划分”时,配上了详细的勘察要求和对应的反应谱曲线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液化判别”的那一章,里面的计算流程和案例分析非常详尽,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冷冰冰的规范条文,而是在进行一次有指导性的工程实践学习。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好的入门砖,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人明白规范背后的科学依据,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条文编号。希望后续的内容能继续保持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