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4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林业局 编
图书标签:
  • 林业
  • 统计
  • 年鉴
  • 中国
  • 2004
  • 数据
  • 行业
  • 经济
  • 农业
  • 资源
  • 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8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08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3》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管理部门和局直属单位上报的2004年林业统计年报和其他有关资料编辑的。分为:森林资源、林业产业总产值、营林生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工业生产、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投资、林业教育等八个部分,并附录:国有林区135个木材采运企业和20个重点营林局主要统计指标、林业工作站和乡村林场基本情况、全国分县造林情况、全国历年主要统计指标完成情况、1995-2004年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情况和世界主要国家林业情况。

目录

一、森林资源
全国森林资源情况
全国湿地资源情况
各地区湿地资源情况
二、林业产业总产值
林业产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
各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
三、营林生产
全国营林生产主要指标2004年与2003年比较
各地区按造林方式分造林面积2004年与2003年比较
各地区全部营林生产情况
全国主要经济林产品、花卉生产情况
各地区主要经济林产品、花卉生活情况
全国森林主要灾害情况
各地区森林火灾情况
各地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检疫机构情况
各地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情况
各地区森林病害防治情况
各地

前言/序言


探寻古籍的智慧:一部未曾记载的宋代风俗画卷 书名:《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的侧影》 作者:佚名(根据风格推断为宋代宫廷画师) 成书年代:北宋末年(约公元12世纪初) 装帧形制:手卷,绢本 --- 内容提要 《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的侧影》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年鉴或官方文献汇编,而是一部以极为精微写实手法记录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盛景的巨幅风俗画作。这部作品以其无与伦比的细节丰富性和生动的市井百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抵一千年前繁华都市心脏的窗口。它以宏大的叙事尺度和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郊外到城郭内部,再到汴河之上波澜壮阔的生活景象,深刻反映了北宋盛世在经济、商业、社会结构以及市民生活等多个维度所达到的高度。 本书卷面绵延五米有余,内容布局严谨,依循时间与空间的推进,大致可分为郊野、汴河漕运与虹桥、以及城内街市三大段落。全卷描绘了超过八百位人物形象,每位人物的服饰、面部表情、动作姿态乃至手中所持物品,无不栩栩如生,体现了宋代写实绘画艺术的巅峰水平。 第一部分:郊野的序曲与农耕的尾声 卷首部分,画卷描绘了汴京城外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郊野景象。这里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展现了农业社会的基础支撑。可以看到,初春的田野上,农夫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春耕准备工作,牛拉犁的场景,体现了当时农耕技术的娴熟运用。田埂边,行人挑着担子,急匆匆地赶往城内,他们或许是初次进城贩卖农产品的乡民,也可能是去城内亲友处做客的远亲。在这一段,画作的笔触相对舒缓,色彩明亮,营造出一种平和安宁的田园气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城市喧嚣。 第二部分:汴河上的生命线与虹桥的奇观 画卷的核心与高潮集中于汴河段落。汴河,作为连接南北漕运的经济大动脉,在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水面上,大小船只穿梭往来,船只的形态各异,有用于载货的驳船,也有装载旅客的客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描绘船只过桥的惊险一幕。 虹桥,是全卷的视觉焦点。这座结构精巧的木拱桥,形态优美如虹,横跨汴河之上。画中精妙地捕捉了船只即将通过桥洞的瞬间:船夫们正忙着拆卸桅杆,以便船身通过狭窄的桥洞,岸上的人们则驻足观望,有的伸长脖子,有的甚至攀爬到桥边的高处,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水路交通的复杂性与民间对工程奇观的关注。水面的波纹、船只的倒影,无不展现了画家对自然形态的深刻理解。 第三部分:城门与里坊的市井百态 穿过繁忙的城门(可能是东水门或西水门),画卷的场景切换到了更加拥挤和复杂的城市内部。城门楼的结构之宏大,守卫的森严,暗示了这座都城的政治地位。进入城内,景象骤然一变,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招牌林立,字体各异,记录了宋代商业繁荣的实况。 商业活动是本段的重点。从典当铺(估衣行)、金银饰品店、药铺到酒楼茶肆,商家们精心布置的货品和招徕顾客的吆喝声似乎能穿透画纸。画中人物的行为极其丰富:算账的伙计、讨价还价的顾客、抬轿的轿夫、街头卖艺的艺人,甚至还有偷偷摸摸的扒手。这种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细节的捕捉,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风俗记录,成为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百科全书。特别是那些形态各异的挑夫们,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货物,展示了城市物流体系的原始形态和劳动人民的艰辛。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的侧影》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纪实性。它避开了历史叙事和道德说教,纯粹以画家的观察者视角,记录了北宋末年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态。它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研究宋代城市规划、商业制度、服饰文化、交通运输乃至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手图像资料。 通过对画面中各种行业符号(如旗帜、牌匾、建筑风格)的解读,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商业的开放程度和市民阶层的崛起。画中人物的动态捕捉,如奔跑、嬉戏、争吵、专注劳作,构成了丰富的情感光谱,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即便千年之后,观者仍能感受到那座伟大都市的脉搏。它以艺术的语言,确立了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高度世俗化和商业化的黄金时代的地位。 总结 这部作品以其令人惊叹的细节密度和生动的叙事能力,为后人保留了一份近乎幻象般的盛世记忆。它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喧嚣与活力的历史现场。它沉默地诉说着一个王朝鼎盛时期的繁荣与最终的无可挽回的消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册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过载”与“核心缺失”的矛盾。它似乎努力想囊括一切,从林业行政机构的编制变动到各类林业项目的资金投入细目,但这种“大而全”的倾向反而冲淡了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统计信息。比如,对于林业生态效益的量化评估,这是现代林业统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期待看到关于水源涵养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等生态服务价值的货币化或标准化评估结果,这些数据是衡量林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关键标尺。然而,书中对这些前沿研究领域的着墨明显不足,更多篇幅似乎被分配给了那些相对基础和重复性的产量统计。这种侧重传统指标而忽略新兴价值评估的倾向,使得年鉴的时代感稍显滞后。如果它能更侧重于对“十一五”规划前夜的林业结构调整进行深度剖析,比如介绍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国家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试点数据,那它的参考价值将远超目前的这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我感觉这更像是一份面向特定专业人士的年度报告初稿,缺乏面向更广泛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提炼和升华。

评分

这本号称“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4”的书籍,坦白说,在我翻阅的过程中,体验只能用“迷雾重重”来形容。我原本期待能从中窥见那个特定年份中国林业发展的一幅清晰蓝图,比如植树造林的实际成效、森林资源清查的最新数据,或者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木材产量和非木材产品产出的具体变化。然而,书中的叙事方式和数据呈现方式,更像是一份未经深入梳理的原始资料汇编,而非一本精心编纂的统计年鉴应有的面貌。例如,关于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划分标准,如果能有详尽的图表对比和近十年来的趋势分析,对于研究者而言价值将大大提升。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关键指标的定义和口径似乎存在模糊地带,让人在引用或进行跨年度比较时不得不持谨慎态度,生怕无意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尤其在区域差异这一块,东部沿海与西部山区的数据对比,如果能加入更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直观展示,而不是单纯的数字堆砌,我想,即便是初次接触林业统计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总体而言,它更像是林业部门内部存档的资料集锦,而非面向公众、力求普及和深入分析的专业参考书。它需要更强的编辑力量介入,将那些散落在角落的珍珠数据提炼出来,用更具洞察力的语言串联起来。

评分

对于一个关注林业产业经济面的读者而言,我对这本年鉴中关于林业企业盈利能力和结构调整的数据流向尤为关注。2004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一个关键过渡期,林业产品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竞争都在发生剧变。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进出口数据,不仅包括原木和板材,还应包括高附加值的林产品,如精油、生物基材料的初步统计数据,以及这些产品在出口额中的占比变化。然而,年鉴在这方面的深度略显不足,贸易数据似乎被归类在了宏观经济的附录中,与其他林业产出数据缺乏紧密的关联性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某一特定林产品(比如人造板)的国内产能、出口量、以及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图谱。如果能进一步解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对林业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并量化这些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具体贡献,那么这份年鉴就能从单纯的“记录者”升级为“分析工具”。目前的呈现方式,更侧重于“发生了什么”,而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带来了什么影响”。

评分

这份年鉴在我手中的感觉,像是在历史的一个特定节点上,强行按下“暂停键”后留下的快照。它捕捉到了2004年中国林业的静态数据,但缺乏对“变化动力”的敏感度。例如,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关注的是林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以及专业人才流失率等反映行业活力的指标。这些“软数据”往往比单纯的木材采伐量更能预示行业的长期健康状况。如果年鉴能够引入对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或者对新一代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统计,那才算得上是全面。当前的内容,似乎仍然沉浸在传统的“资源盘点”思维中,对于诸如碳汇交易、森林认证等新兴的、具有未来导向性的统计模块着墨甚少。这就使得这份年鉴在面对未来研究者对“2004年中国林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数据支撑”这一课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提供足够的、前瞻性的数据链条来佐证那一年改革的力度和方向。它是一份扎实的年报,但缺少一份具有战略远见的导读。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份“2004”的统计年鉴,确实透露出那个年代政府出版物的典型风格——实用至上,美观靠后。虽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首要任务,但对于一个长期使用的参考工具来说,易读性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说2004年,数字化检索已经开始普及,那么一本纸质年鉴理应对此做出优化。比如,索引体系的设置不够人性化,查找特定年份某个省份的某一细分指标时,需要频繁翻阅多个附录和目录,耗费大量时间。更令人遗憾的是,缺乏必要的图表可视化处理。面对动辄几万行的数字表格,普通读者很难快速捕捉到数据背后的趋势和异常点。想象一下,如果能用折线图或柱状图清晰地展示出2000年至2003年间,速生林地面积的变化轨迹,或者不同省份的森林火灾发生频率的对比,那么这份年鉴的阅读体验将会提升好几个档次。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份需要配合专业电子表格软件才能有效利用的文本材料,对于希望快速获取宏观洞察的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略高了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