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陆家嘴年鉴(英文版)

2009陆家嘴年鉴(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家嘴年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Lujiazui Yearbook
  • 2009
  • Shanghai
  • Finance
  • Economy
  • Investment
  • China
  • English
  • Reference
  • Statistic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2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75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9陆家嘴年鉴(英文版) 》全面反映了2008年陆家嘴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突出显示了陆家嘴作为上海乃至中国、世界的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目录

01 INTRODUCTION TO LUJIAZUI FUNCTION ZONE(P030)

02 MEMORABILIA 2008(P038)

03 ECONOMIC(9054)

04 FINANCIAL MARKET(P080)

……

11 APPENDIX(P224)

General Statistic Data of Lujiazui Function Zone in 2008

Service Call






上海的金融脉动:聚焦浦东开发的宏大叙事 书名:2009陆家嘴年鉴(英文版)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2009年特定出版物的详尽记录,而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与经济坐标——上海浦东新区,特别是其核心区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历史沿革、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构建以及社会变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梳理。全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结合详实的案例分析与数据支撑,旨在向国际社会清晰阐释陆家嘴如何从一片滩涂迅速崛起为全球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引擎,并探讨其在2009年前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的结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模块展开: --- 第一部分:历史的起点与战略的擘画(The Genesis and Strategic Blueprint) 本部分追溯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宏伟决策背景。它详细描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决定开发浦东,特别是设立陆家嘴为金融贸易区的历史必然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开发,更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战略一步。 核心内容包括: 决策背景分析: 探讨了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设立“金融贸易区”这一定位的战略意义,即将其打造成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 早期规划与愿景: 深入剖析了陆家嘴总体规划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蓝图到逐步落实的城市设计理念。重点介绍了“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在确立区域天际线和功能定位中的作用。 基础设施先行: 详述了在缺乏经验的初期,上海是如何攻克一系列工程难题,迅速建成连接浦西与浦东的跨江通道(如延安东路隧道、南浦大桥等),为金融要素的集聚奠定了物理基础。 第二部分: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Forging the Financial Ecosystem) 这是本书篇幅最为集中和深入的部分。它细致描绘了陆家嘴如何从零开始,吸引、培育并最终形成了功能完备的金融产业集群。 重点涵盖的金融机构与市场: “一行两会”的入驻与辐射效应: 详细记录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国家级金融监管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分支机构或总部的过程,以及这对外资和本土金融机构入驻的巨大号召力。 要素市场的集聚: 深入分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SSE)、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对区域的“磁吸效应”。探讨了这些交易所如何从最初的区域性市场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衍生品交易中心。 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博弈: 梳理了国内外主要银行在陆家嘴设立区域总部或分行的历程,分析了外资银行在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陆家嘴所提供的独特平台价值。 专业服务业的支撑: 阐述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托公司、评级机构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在陆家嘴的集聚,如何为复杂的金融交易提供必需的法律、财务和风险管理支持。 第三部分: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天际线(Iconic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kyline) 本部分将建筑艺术与功能定位紧密结合,探讨了陆家嘴超高层建筑群不仅仅是高度的竞争,更是城市形象和金融实力的象征。 金茂大厦与环球金融中心: 对这两座里程碑式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剖析,包括其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以及观光功能的有机结合,以及它们如何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办公环境。 规划管理与高度控制: 探讨了陆家嘴在城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密度和建筑风格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天际线既有冲击力又不失协调性。 公共空间与活力: 考察了滨江大道、中心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以及这些空间如何服务于周边高强度金融活动的从业人员,提升区域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第四部分:2009年前后的关键议题与挑战(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Around 2009) 虽然书名为“2009年鉴”,但它更着眼于此时间节点前后,陆家嘴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瓶颈。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2009): 分析了全球金融海啸对上海金融市场的冲击程度,以及陆家嘴在国家“四万亿”刺激计划下所扮演的金融支撑角色。重点讨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压力测试与强化。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探索: 探讨了在这一时期,陆家嘴如何被视为试验人民币跨境结算、外汇交易便利化等政策的“先行区”。 人才竞争与国际化水平: 评估了陆家嘴在吸引国际顶尖金融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通过提升生活配套设施来增强对全球金融精英的吸引力。 自贸区设想的前奏: 审视了在2009年前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借鉴国际经验(如香港、新加坡),上海决策层正在酝酿的更深层次的区域开放战略。 第五部分:社会与环境的融合(Integration of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纯粹的金融数据,关注了作为超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交通的优化: 探讨了地铁网络(如二号线贯通)对陆家嘴通勤效率的革命性影响,以及未来轨道交通对金融功能辐射范围的拓展作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 记录了陆家嘴在建设过程中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初步引入,例如绿色办公楼的推广和能源效率的提升尝试。 文化与商业配套的完善: 分析了高端商业综合体(如国金中心、正大广场)的出现,如何满足了金融从业者日益增长的消费和休闲需求,使得陆家嘴从一个纯粹的工作区向功能复合的都市核心区转变。 总结而言, 本书通过对陆家嘴从滩涂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蜕变历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决策如何通过地理空间实现战略意图的绝佳案例。它详实记录了中国在21世纪初,如何快速搭建起支撑其全球经济雄心的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类年鉴,更多是出于一种职业本能的需求,期望从中找到一些历史背景资料来佐证我手头的项目。然而,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背景资料库”。它仿佛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透镜,让我得以从不同的切面去审视陆家嘴在2009年前后的产业生态。那些对特定金融创新案例的深度剖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切口精准,直指当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反应,这对于理解政策如何从纸面走向实践非常有启发性。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内部的“发展备忘录”,而非公开的宣传册。这种深度挖掘带来的智力满足感,是我在许多其他出版物中难以获得的。它迫使你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考量究竟是什么。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年鉴流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产生廉价的油墨味,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复杂的统计数据时,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小和颜色区块来区分主次信息,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留意到,一些关键的法律法规条文引用部分,都做了特殊的标注处理,既保证了引用的权威性,又不至于打断整体阅读的流畅感。可以说,设计团队在“形式服务于内容”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的平衡,使得这本厚重的书籍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易用性。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和数字的集合,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瞬间凝固的时代感”。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2009年那个特定时间点,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而中国乃至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与冲刺阶段。书中对当年招商引资的力度、新设立机构的类型,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记录,都精确地捕捉到了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与雄心并存的状态。它不是事后诸葛亮的总结,而更像是对当时决策者集体心态的一种忠实记录。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者关注经济史的读者来说,这种来自“现场”的原始记录,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种时间胶囊般的体验,让我们得以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理解今天的成就并非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排版,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与专业性。我原本以为这种年鉴类的书籍会是枯燥乏味的官方记录堆砌,但翻开第一页,那种精致的印刷质量和图文并茂的布局就打消了我的顾虑。特别是那些关于城市规划和金融中心建设的俯瞰图,细节处理得极为考究,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特定的年份,亲眼见证陆家嘴金融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经济趋势,但书中对具体地标建筑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像是娓娓道来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故事,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一种建设者的情怀。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上海乃至中国金融脉动的人来说,这种视觉上的享受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绝对是加分项。它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宣告着内容的详实与覆盖面的广阔,让人对接下来要挖掘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那种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陈述方式,反而更显出其作为权威参考资料的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呈现上的逻辑性,无论是时间轴的梳理,还是不同板块间的相互参照,都组织得井井有条。例如,当我试图比对某一关键金融指标在不同季度或年度间的变化时,几乎不需要费力地在章节间跳转,清晰的图表和脚注就能提供直接的对比窗口。这种高度结构化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对于需要撰写报告或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种“即取即用”的便利性是无法替代的。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个精确的手术刀,直指核心信息,不拖泥带水,体现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编辑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