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柯布西耶1934到1938年间的作品集,简直是一部建筑思想的活化石。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那些早期的草图和手稿,就已经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你知道,那个时期,现代主义建筑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柯布西耶不再只是单纯地宣扬“机器美学”,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城市与人的关系,那种从宏大叙事向更微观、更人文关怀的过渡,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对“光线与空间”的处理,不再是僵硬的几何推演,而是充满了实验性的光影捕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马赛公寓的初期构思,那些对模度(Modulor)的早期探索,虽然还未臻成熟,但已经能看到未来建筑语汇的雏形。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这位大师如何从理论构建走向实践落地的同行或爱好者来说,这五年间的记录,无疑是理解他整个创作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只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部充满挣扎、探索与突破的个人精神史。
评分翻开这第三卷,我最大的感触是:柯布西耶这位“建筑诗人”的焦虑感。1934到1938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他似乎在试图用更坚固、更具包容性的建筑形式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动荡。我注意到了他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项目中展现出的对地方性材料和气候的尊重,这与他早年在巴黎推崇的纯白“国际风格”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演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调整——如何让现代建筑真正“扎根”于土地。书中的文献资料部分,那些关于材料测试、结构荷载的记录,虽然枯燥,却精准地描绘出他如何试图用最可靠的技术手段,去实现那些看似飘渺的艺术构想。每一次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图切换到对一个门把手或窗框细节的特写时,我都能感受到那种从俯视到凝视的视角转变,体现了他对“整体艺术”的执着追求。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图集,不如说它是一份关于“现代性疲劳与自我修正”的编年史。在1930年代末期,许多最初拥抱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开始反思其过度理性化带来的弊端,而柯布西耶在这五年间的作品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自我辩驳与超越的努力。他开始在功能主义的框架内,尝试引入更富于雕塑感和纪念性的形式语言,这使得他的建筑不再仅仅是“居住的机器”,而开始具备一种纪念碑式的力量。那些关于公共建筑和文化设施的设想,尤其能体现这种雄心。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忠实地记录了一位巨匠在关键十字路口所做的每一个抉择和尝试,每一次对既有观念的颠覆,都为后世的建筑语汇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它,就像进行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深度访谈。
评分对于那些习惯了当代建筑那种流光溢彩、高度渲染效果图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早期的全集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解码”。里面的图片大多是黑白照片、手绘线条图或者简单的模型照片,光影对比强烈,却缺乏那种现代打印技术带来的平滑质感。但正因如此,它反而能让人更专注于结构本身的纯粹性。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这些图纸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为它们上色,还原出当时混凝土的粗粝感,或者木材的纹理。特别是关于他那段时间在北非和中东的考察记录,那些在沙漠光线下拍摄的建筑照片,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光影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放下对“即时满足”的视觉依赖,转而去思考建筑的“骨骼”——结构、体量和空间序列是如何被精心编排和控制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犹豫要不要入手这本《全集3》,毕竟那个年代的作品,很多都停留在纸面上,看起来可能略显晦涩和抽象。但当我真正开始仔细研读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提案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被说服了。这五年,正是柯布西耶试图将他那套“功能至上”的理念,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度磨合的关键时期。那些关于卫星城、工业区布局的图纸,虽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乌托邦色彩,但其背后对交通流线、居住密度、绿色空间占比的精妙计算,那种近乎工程师般的严谨和几何学上的绝对自信,依然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他那间堆满了图纸的工作室里,听他用坚定的德法口音,阐述着如何用理性切割和重组一座城市。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注释也做得极其到位,那些建筑红线和剖面图的标注,清晰地揭示了其设计逻辑的每一步推演。
评分书是好书!就是到货太慢了,拖了4天……
评分书是好书!就是到货太慢了,拖了4天……
评分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不错的书,学建筑的必备!
评分书不错,有一定深度。相关专业可以阅读。
评分科学精神是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培养的,人文情怀则必须从文学、艺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中慢慢获得。尤其是要在家庭、课堂以及社会上获得,要求老师与家长敏锐地抓住时机,一点一点地培养。人文情怀的养成是无法用世俗成功的标准来衡量的,但人文情怀又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养分。如果青少年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淀人文知识,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必定是失败的。
评分内容和纸张成正比。我很喜欢,后面有时间还会重读
评分我崇拜这样的人,向往这样的生活。
评分我们的教育思想实在奇怪,比如说文理分科,所有的学生们被分成两拨:一拨文科,一拨理科。结果呢,文科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而理科学生则丧失了人文情怀。文科生终生不知相对论为何物,对世界的构成及其规律、对时空的特性完全缺乏了解,思维方式流于简单感性。而理科生虽然掌握了局部的科学知识,大多数却对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非常陌生,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活力,发展到极端者,只知有科学而不知道有科学伦理,只知道发明创造而不屑考虑人性关怀。许多科学怪胎都是由于丧失人性关怀而畸形发育成的。他们的心性因为与美好的东西绝缘而变得功利和冷漠,直接的后果是缺乏爱心,人格品味低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