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全集3(1934-1938年)

勒?柯布西耶全集3(1934-1938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比尔 著,牛燕芳,程超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
  • 现代主义
  • 勒·柯布西耶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
  • 设计史
  • 西方建筑
  • 20世纪建筑
  • 建筑理论
  • 建筑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72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51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3卷·1934-1938年)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建筑的莘莘学子捧起这套书,共同聆听大师的演讲吧!

内容简介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详尽的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建筑的莘莘学子捧起这套书,共同聆听大师的演讲吧!

目录

序言 /7
勒·柯布西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 /9
《关于福特的思考》 /13
《巨大的浪费》 /15
讷穆尔的城市化,北非,1934年 /18
“光辉城市”居住区的一个局部,1935年 /22
海洛考特的城市化,1935年 /28
Zlin谷的控制性规划方案,1935年 /30
关于当代城市规划构成要素的研究,
里约热内卢,1936年 /32
巴西大学城规划,里约热内卢,1936年 /34
“巴黎1937规划”,1936年 /38
不洁的住宅群No.6,巴黎,1936年 /40
St—Cloud桥头的城市化,塞纳河畔的
布洛涅区,1938年 /48
指导性规划,布宜诺斯艾利斯,1938年 /50
《当局不知情》 /52
《给曼哈顿的建议》 /53
笛卡儿摩天楼 /58
国家教育与公共卫生部大厦,里约热内卢,1936年 /62
巴黎城市及国家博物馆方案,1935年 /66
10万人国民欢庆中心方案,巴黎,1936~1937年 /74
激浪泳场方案,业主Badjarah,阿尔及尔,1935年 /82
讷穆尔的拓殖建筑,北非,1935年 /84
Fabert大街出租公寓,巴黎,1935年 /86
阿尔及尔城市化续篇(商业城),1938年 /87
农田改组:合作村庄,1934~1938年 /88
Bat’a专卖店(标准化),1936年 /100
青年公寓的家具构成,布鲁塞尔博览会,1935年 /106
巴黎市郊的一栋周末住宅,1935年 /108
“我的家”,1929年 /115
芝加哥一位中学校长的寓所方案,1935年 /116
Mathes(临海)住宅,1935年 /118
巴黎1937年国际博览会,1932~1936年
方案A:温森纳国际居住展(1932年) /124
方案B:凯勒芒棱堡的一个居住单位
(1934~1935年) /132
方案C:当代审美中心(1935年) /136
“原始”艺术展,1935年 /141
方案D:迈罗门的新时代馆,1936年 /142
巴黎国际博览会“Bat’a”展馆方案,1937年 /154
“水季”,列日博览会,1939年 /156
旧金山或列日的法国馆方案,1939年 /157
勒·柯布西耶全集8卷总目录(按年代排序) /159

前言/序言


勒·柯布西耶全集3(1934-1938年) 时代浪潮与思想熔炉:建筑革命的激荡年代 1934年至1938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建筑生涯与创作思想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蜕变与升华。这段时期,不仅是现代主义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实践的关键节点,更是柯布西耶个人从早期激进的理论探索,走向更为成熟、复杂且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实践的关键过渡。他不再仅仅是“新精神”的倡导者,而是开始以更深刻的视角审视建筑与社会、技术与人性的复杂关系,将他的理论实践融入到现实的挑战与机遇之中。 国际浪潮的洗礼与反思:从“机器美学”到“日常生活”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并开始显露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与挑战。柯布西耶作为这一运动的核心人物,也在这场国际性的思想交流与实践碰撞中,不断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理念。 “机器美学”曾经是柯布西耶早期理论的重要基石,他强调建筑的标准化、功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精神”。然而,到了3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动荡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他对纯粹的机器美学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他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高效的机器,更是承载人类生活、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时期,他的设计开始更加注重细节的雕琢,对材料的运用更加考究,并开始探索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他开始重新审视“模度”(Modulor)体系的意义,这套基于人体尺寸与黄金分割的比例体系,不仅是形式上的追求,更是他对建筑秩序与和谐的深刻理解。他不再将模度视为僵化的规则,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灵活的工具,用以引导建筑的尺度、比例与空间组织,使其更能回应人的感知与需求。 实践的深化与地域性的探索:城市规划与居住的革新 1934年至1938年,柯布西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他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构想,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摩天大楼或高密度住宅区,而是开始融入对绿化、公共空间以及交通系统的深入思考。 例如,他在法国、阿尔及利亚等地进行的城市规划研究,展现了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条件的敏感性。他尝试在考虑当地气候、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城市解决方案。他不再推崇“一刀切”的现代城市模式,而是强调设计的适应性与本土化。 同时,在居住设计方面,柯布西耶继续深化他对“标准单元”与“灵活空间”的探索。他关注如何通过更经济、高效的方式,为大众提供舒适、健康且具有尊严的居住环境。他的“设备式住宅”(Appartement-machine)理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试图将住宅的功能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其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进行灵活组合与调整。 他还开始更加关注建筑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他设计的不少项目,如政府办公楼、文化设施等,都体现了他对建筑如何服务于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思考。他坚信,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并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性的关怀与精神的追寻:建筑中的“诗意”与“情感” 到了30年代后期,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中,人性的关怀与精神的追寻变得愈发重要。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形式与功能的探索,而是开始深入挖掘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与精神内涵。 他开始更加关注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如何通过光影、材质、色彩以及空间的组织,来营造出宁静、沉思、活力或是慰藉的氛围。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精神空间。 在这一时期,他的设计中开始流露出一种更为柔和、更具诗意的特质。他不再回避对曲线、雕塑感造型以及自然元素的运用,并试图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行有机融合。他开始认识到,即使是最具现代感的建筑,也需要与大地建立一种深刻的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他对艺术的热爱也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得到体现。他将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本身也成为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他相信,艺术与建筑的结合,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 思想的沉淀与未来的展望:为下一代建筑师的奠基 1934年至1938年,是勒·柯布西耶思想沉淀与未来展望的重要时期。他通过大量的理论著述、设计实践以及广泛的演讲与交流,不断地打磨和完善自己的建筑哲学。他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如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屋顶花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理解。 他不仅是理论的创造者,更是实践的推动者。他积极参与国际建筑竞赛,与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进行思想碰撞,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全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他所设计的诸多标志性建筑,如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虽然在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但其所代表的理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这段时期的作品,展现了柯布西耶作为一位思想家、实践家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他通过对建筑本质的不断追问,对技术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城市与居住模式的创新构想,为下一代的建筑师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范例。 总而言之,1934年至1938年的勒·柯布西耶,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黄金时期。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以及不懈的实践,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我,将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建筑遗产,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建筑师和思考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柯布西耶1934到1938年间的作品集,简直是一部建筑思想的活化石。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那些早期的草图和手稿,就已经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你知道,那个时期,现代主义建筑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柯布西耶不再只是单纯地宣扬“机器美学”,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城市与人的关系,那种从宏大叙事向更微观、更人文关怀的过渡,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对“光线与空间”的处理,不再是僵硬的几何推演,而是充满了实验性的光影捕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马赛公寓的初期构思,那些对模度(Modulor)的早期探索,虽然还未臻成熟,但已经能看到未来建筑语汇的雏形。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这位大师如何从理论构建走向实践落地的同行或爱好者来说,这五年间的记录,无疑是理解他整个创作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只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部充满挣扎、探索与突破的个人精神史。

评分

翻开这第三卷,我最大的感触是:柯布西耶这位“建筑诗人”的焦虑感。1934到1938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他似乎在试图用更坚固、更具包容性的建筑形式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动荡。我注意到了他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项目中展现出的对地方性材料和气候的尊重,这与他早年在巴黎推崇的纯白“国际风格”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演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调整——如何让现代建筑真正“扎根”于土地。书中的文献资料部分,那些关于材料测试、结构荷载的记录,虽然枯燥,却精准地描绘出他如何试图用最可靠的技术手段,去实现那些看似飘渺的艺术构想。每一次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图切换到对一个门把手或窗框细节的特写时,我都能感受到那种从俯视到凝视的视角转变,体现了他对“整体艺术”的执着追求。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图集,不如说它是一份关于“现代性疲劳与自我修正”的编年史。在1930年代末期,许多最初拥抱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开始反思其过度理性化带来的弊端,而柯布西耶在这五年间的作品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自我辩驳与超越的努力。他开始在功能主义的框架内,尝试引入更富于雕塑感和纪念性的形式语言,这使得他的建筑不再仅仅是“居住的机器”,而开始具备一种纪念碑式的力量。那些关于公共建筑和文化设施的设想,尤其能体现这种雄心。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忠实地记录了一位巨匠在关键十字路口所做的每一个抉择和尝试,每一次对既有观念的颠覆,都为后世的建筑语汇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它,就像进行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深度访谈。

评分

对于那些习惯了当代建筑那种流光溢彩、高度渲染效果图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早期的全集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解码”。里面的图片大多是黑白照片、手绘线条图或者简单的模型照片,光影对比强烈,却缺乏那种现代打印技术带来的平滑质感。但正因如此,它反而能让人更专注于结构本身的纯粹性。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这些图纸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为它们上色,还原出当时混凝土的粗粝感,或者木材的纹理。特别是关于他那段时间在北非和中东的考察记录,那些在沙漠光线下拍摄的建筑照片,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光影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放下对“即时满足”的视觉依赖,转而去思考建筑的“骨骼”——结构、体量和空间序列是如何被精心编排和控制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犹豫要不要入手这本《全集3》,毕竟那个年代的作品,很多都停留在纸面上,看起来可能略显晦涩和抽象。但当我真正开始仔细研读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提案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被说服了。这五年,正是柯布西耶试图将他那套“功能至上”的理念,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度磨合的关键时期。那些关于卫星城、工业区布局的图纸,虽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乌托邦色彩,但其背后对交通流线、居住密度、绿色空间占比的精妙计算,那种近乎工程师般的严谨和几何学上的绝对自信,依然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他那间堆满了图纸的工作室里,听他用坚定的德法口音,阐述着如何用理性切割和重组一座城市。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注释也做得极其到位,那些建筑红线和剖面图的标注,清晰地揭示了其设计逻辑的每一步推演。

评分

书是好书!就是到货太慢了,拖了4天……

评分

书是好书!就是到货太慢了,拖了4天……

评分

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

不错的书,学建筑的必备!

评分

书不错,有一定深度。相关专业可以阅读。

评分

科学精神是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培养的,人文情怀则必须从文学、艺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中慢慢获得。尤其是要在家庭、课堂以及社会上获得,要求老师与家长敏锐地抓住时机,一点一点地培养。人文情怀的养成是无法用世俗成功的标准来衡量的,但人文情怀又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养分。如果青少年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淀人文知识,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必定是失败的。

评分

内容和纸张成正比。我很喜欢,后面有时间还会重读

评分

我崇拜这样的人,向往这样的生活。

评分

我们的教育思想实在奇怪,比如说文理分科,所有的学生们被分成两拨:一拨文科,一拨理科。结果呢,文科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而理科学生则丧失了人文情怀。文科生终生不知相对论为何物,对世界的构成及其规律、对时空的特性完全缺乏了解,思维方式流于简单感性。而理科生虽然掌握了局部的科学知识,大多数却对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非常陌生,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活力,发展到极端者,只知有科学而不知道有科学伦理,只知道发明创造而不屑考虑人性关怀。许多科学怪胎都是由于丧失人性关怀而畸形发育成的。他们的心性因为与美好的东西绝缘而变得功利和冷漠,直接的后果是缺乏爱心,人格品味低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