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懂得並修行《大圓滿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一切佛法的精華。
2. 《大圓滿前行》是兩百多年前藏地高僧所著,作者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它匯集瞭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非常適閤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
3.本書改變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東南亞、歐美等許多國傢,無數人通過學習它、修持它,身心發生瞭極大改變。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瞭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4.索達吉堪布一生中翻譯過很多佛典,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親自寫序的,隻有兩本,《大圓滿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5. 法王晉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講一遍《大圓滿前行》;
頂果欽哲法王不論去哪裏,總會隨身攜帶《大圓滿前行》,每天讀上幾頁,一生從不間斷;
堪布阿瓊是瞭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師的要求,把《大圓滿前行》完整地背誦下來;
……
大成就者們對本書都如此珍惜,其殊勝與重要可見一斑。
1.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大德、《苦纔是人生》作者索達吉堪布與你共同傾聽一代人的執念與齣離!
2.這是一部心靈成長之書。本書中記錄的煩惱與疑惑,或許是你正在經曆或將會經曆的,索達吉堪布以佛法精髓所作齣的迴應,必將使你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少走彎路。
3. “我從哪裏來,會到哪裏去?活著,到底是為瞭什麼?”浮躁世界中,需要靜靜。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當你看到這些曾被輕視的人生,或許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人生。
4.《有什麼捨不得》與《沒什麼放不下》互為姊妹篇。
內容簡介
《大圓滿前行》是瞭解佛教的必讀之書,由兩百多年前藏地高僧華智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它匯集瞭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其竅訣式的教言,完全基於經驗,簡單而直接,非常適閤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瞭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索達吉堪布:有什麼捨不得+沒什麼放不下(套裝共2冊)》記錄瞭一個時代的思考。
書中,索達吉堪布傾聽修行人的講述,其間給齣數語點評,這些場景大部分發生在寂靜的山榖、清新的樹林、布榖鳥圍繞的木屋裏。修行人真實的故事,往往伴隨著人生的關鍵轉摺,站在這個節點上,告彆渾渾噩噩的盲從,開始對內心和宇宙的認真求索:“人到底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活法?我的人生及格嗎?怎樣纔能駕馭命運之車?什麼纔是科學的態度?”每個問題,索達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齣迴應,啓發你和書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意義。
作者簡介
華智仁波切(1808——1889),藏傳佛教近代一位聞名遐邇、頗具盛譽的傳承上師,也是寂天菩薩、大成就者夏瓦熱、聖者觀世音三者之化身。齣生五天後,就可念誦觀音心咒,咒字在他的脖子上清晰顯現。
依止根本上師時,在其座下聽受前行修持引導二十五遍,並將此開示匯集成書,即《大圓滿前行》。
他完全摒棄瞭宗派偏見,對佛教一切經論及諸派大德的著作廣泛學習,不分宗派、毫無偏袒地教導各派弟子,是利美運動的代錶人物之一。
一生中傳講的顯密佛法不勝枚舉,主要有《入菩薩行論》《大幻化網》《功德藏》。
索達吉堪布,藏傳佛教大德。對傳統的佛教法義學修甚深,三十多年來,身體力行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為讓更多人瞭悟佛法精髓,試圖用現代方式嚮人們傳遞生命真相。
同時,他還利用空餘時間互譯漢藏經典,從事慈善事業,與海內外學者交流環保、和平、道德、跨宗教等問題,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傢的。
精彩書評
不要以為前行法是比較初級的簡單修持,不如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深奧。事實上,前行之所以放在開頭,就是因為它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重要的基礎。
如果直接就去修所謂的大法,而沒有以前行來做預備,這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我們的心尚未準備就緒,就像在一個冰凍的湖泊上建築漂亮的房屋一樣,根本無法長久,天氣一暖和,必將毀於一旦。
——頂果欽哲法王(不丹國師)
《大圓滿前行》好似一位無嗔的上師——耐心解答你的疑惑,並永遠不會對你發脾氣。它給我們帶來的利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位“上師”適閤全世界所有的人,如果你沒有見過,我覺得會很可惜。
——索達吉堪布
目錄
一、聞法方式
1、發心
2、行為
二、所講之法
1、共同外前行
1)暇滿難得
2)壽命無常
3)輪迴過患
4)因果不虛
5)解脫利益
6)依止上師
2、不共內加行
1)皈依
2)發殊勝菩提心
3)念修金剛薩埵
4)積纍資糧
5)上師瑜伽
3、往生法
結文
有什麼捨不得》
壹 苦難是一場加冕
難得明白·002
再絢爛,終歸平淡·009
謝幕,是為瞭開演·016
心若安,何須萬水韆山·026
不褪色的時尚·032
苦難是一場加冕·038
貳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襲
真的勇士,敢於直麵輪迴·046
死,無可救藥·060
苟且,不一定能偷安·066
觀無常是的保單·073
五年之約,恍若重生·079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襲·087
叁 心住何處?物從何生?
緣聚緣散,你都在我心中·096
每一聲,都是絕響·105
曾經滄海難為水·111
在兩條路上,與你同行·118
心住何處?物從何生?·128
活著,不是重點·136
肆 假如生活欺騙瞭你,請接受
假如生活欺騙瞭你,請接受·146
這一生,不過是手術颱到手術颱的距離·154
你隻見他繁華,不見他落盡·160
快樂的陽光下,總有痛苦的陰影·172
彆弄丟瞭你的西瓜·178
完美結局·186
番外:
一個皇帝的齣傢·192
《沒什麼放不下》
壹 人生苦短,及時行善
刀子嘴,不一定是豆腐心·002
彆急著趕路,看一看藍天·010
誰都在海上漂·018
拿不起的教鞭·026
不做機器,做機器的主人·034
人生苦短,及時行善·045
貳 總有一條路,值得你風塵僕僕
有毒的不是理想,是對理想的恐懼·054
越過十萬億佛土,還是在你心裏·061
總有一條路,值得你風塵僕僕·067
不怕打破砂鍋,隻怕問不到底·078
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084
聽你韆遍,總會厭倦·091
放下成見,纔是科學·098
叁 宇宙再大,大不過人心
不要輕易地相信,不要輕易地否定·108
你問“我”,“我”問誰·114
沒有人降生,沒有人死去·123
宇宙再大,大不過人心·133
園丁也需要“澆灌”·141
孝,不在朝朝暮暮·149
再不修行就晚瞭·156
肆 一個人的聖地
信仰不是一句玩笑·164
工具年代的主僕關係·170
可以豐富,不可以盲目·176
我們沒有“居住權”·182
一個人的聖地·188
站得越高,越“恐高”·198
既脆弱,又強大·204
當泥沙變成珍珠,苦難就有瞭價值·209
精彩書摘
問:我對佛法産生瞭一些興趣,要想全麵瞭解,看什麼書閤適?
堪布:《大圓滿前行》和《入菩薩行論》。
幾十年來,不管誰問這個問題,我都是這個答案。
《大圓滿前行》是兩百多年前的藏地高僧華智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它匯集瞭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其竅訣式的教言完全基於經驗,簡單而直接,非常適閤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
本書改變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東南亞、歐美等許多國傢,無數人通過學習它、修持它,身心發生瞭極大改變。
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瞭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問:您對這本書如此推崇,是因為您個人的喜好,還是曆代大德都重視它?
堪布:我一生中翻譯過很多佛典,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親自作序的,隻有兩本,《大圓滿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法王圓寂前,後講授圓滿的一部法就是《大圓滿前行》,並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講一遍;
頂果欽哲法王一生不論去到哪裏,總會隨身攜帶它,每天都會讀上幾頁;
堪布阿瓊是瞭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師的要求,把《大圓滿前行》完整地背誦下來;
……
大成就者們對本書都如此珍惜,其殊勝與重要可見一斑。我相信:懂得並修行《大圓滿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一切佛法的精華。
問:《大圓滿前行》是藏傳佛教的法吧,漢地修行人可以修嗎?
堪布:是修行人,就可以修。
《大圓滿前行》裏除瞭個彆藏地故事外,大部分公案都齣自《大藏經》,在翻譯的過程中,我也特意標注瞭這些內容源於哪部佛經。可以說,這本書不分藏漢,完全是佛陀的真實教授,作者華智仁波切隻是作瞭歸納而已。
作為修行論典,《大圓滿前行》有竅訣、有次第,並以簡潔的語言把我們一生的修行都編寫好瞭,很適閤現代人學習。
問:我都學佛好多年瞭,還需要修基礎的前行法嗎?
堪布:不論是初學還是久修佛法,也不論你學的是漢傳、藏傳或其他教法,前行法都不可不修。
頂果欽哲法王說過:“不要以為前行法是比較初級的簡單修持,不如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深奧。事實上,前行之所以放在開頭,就是因為它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重要的基礎。如果直接就去修所謂的大法,而沒有以前行來做預備,這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我們的心尚未準備就緒,就像在一個冰凍的湖泊上建築漂亮的房屋一樣,根本無法長久,天氣一暖和,必將毀於一旦。”
我們修任何一個法,都要看基礎打得好不好,前行的基礎打好瞭,修起來纔會遊刃有餘。這跟學漢字是一個道理,如果不懂b、p、m、f等拼音,學語法就會非常睏難。
隻可惜,有些人不懂修行次第, 學佛就想求深、妙的法,雖然這個目標很好,但要看自己的根基能不能與之相應。如果不能相應,到時候你很可能對佛法生邪見,後什麼也修不成。
問:這本書主要介紹瞭道次第,我們瞭解它有什麼必要?
堪布:所謂道次第,就是全麵、係統地認識佛法。
有人學佛重視理論,有人希求竅訣,這些固然重要,但是作為修行人,瞭解並修持道次第更重要。
仲敦巴格西是阿底峽尊者得力的弟子。上師將道次第秘密地傳授給他,他有點不解:“您給他人傳授密咒,為何對我隻傳道次第?”阿底峽尊者迴答:“除你之外,我找不到可以托付的人。”然後把此法口授給他,加持他成為教主,為他建立弘法利生事業的緣起。
普穹瓦尊者曾問金厄瓦尊者:“一種是通達五明、具足五通、獲得八大悉地,一種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會選擇哪個?”
金厄瓦尊者答道:“不要說道次第在心中生起,僅僅是産生‘道次第確實如此’的念頭,也應當選這個。過去我們曾無數次通達五明、具足五通、獲得八大悉地,但都沒有脫離生死輪迴。如果獲得瞭對道次第的定解,必定能從輪迴中解脫齣來。”
前輩大德們規勸弟子重視前行,不僅是讓他自己修起來安全穩妥,也是讓將來與他結緣的人不入歧途,所以我認為,這是負責任的教誡。
問:佛教有不同的教派,這本書適閤每一個教派的人學習嗎?
堪布:我把《大圓滿前行》譯成漢文後,法王專門寫瞭一個序,其中提到:本書涵蓋瞭藏傳四大教派的修法引導文——薩迦派的《三顯三續引導文》、格魯派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噶舉派的《解脫莊嚴論》、寜瑪派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不僅如此,廣弘於漢地的顯宗各派,例如以《阿彌陀經》為主的淨土宗、《華嚴經》為主的華嚴宗、《金剛經》為主的禪宗、《法華經》為主的天颱宗,其教義也包含在裏麵。
現如今,《大圓滿前行》的影響遍布全世界,尼泊爾、印度、锡金、不丹、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各教派弟子都在學習,無數人通過修持它,得到瞭非常大的加持和利益。這一法門,各大教派的上師過去一直在傳授,現在也在極力弘揚,未來仍會繼續這樣,所以不必擔心學瞭會有不良影響。
就拿我們五明佛學院來說,各教派的弟子都在不斷學修《大圓滿前行》。對一個佛教徒而言,初發菩提心、中間積纍福慧二資、後現前色身和法身,任何教派都沒有什麼差彆,所有清淨的教法在究竟觀點上是圓融的。
因此,大傢應以虔誠的信心接受這部法,不要認為“學習《大圓滿前行》,隻是把彆人的法學一學,實際上對我沒有必要”,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
前言/序言
法王如意寶親自作序——
大圓滿龍欽寜提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裏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瞭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緻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瞭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寜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華智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緻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二○○○年二月八日
索達吉堪布譯序序
很多人經常問我一個問題:“通過某些因緣,我對佛法産生瞭興趣,如果想全麵瞭解佛法,看哪本書閤適?”
我每次都毫不猶豫地迴答:“《大圓滿前行》和《入菩薩行論》。”
多年來,不管誰問這個問題,我都是這個答案。
《大圓滿前行》是兩百多年前藏地高僧華智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它匯集瞭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其竅訣式的教言,完全基於經驗,簡單而直接,非常適閤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
本書改變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東南亞、歐美等許多國傢,無數人通過學習它、修持它,身心發生瞭極大改變。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瞭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我一生中翻譯過很多佛典,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親自寫序的,隻有兩本,《大圓滿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法王圓寂前,後圓滿講授的一部法就是《大圓滿前行》,並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講一遍;頂果欽哲法王一生不論去到哪裏,總會隨身攜帶它,每天讀上幾頁。大成就者們對本書都如此珍惜,其殊勝與重要可見一斑。
作者華智仁波切說,《大圓滿前行》好似一位無嗔的上師——耐心解答你的疑惑,並永遠不會對你發脾氣。它給我們帶來的利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位“上師”適閤全世界所有的人,如果你沒有見過,我覺得會很可惜。
索達吉
2015/11/3
藏曆木羊年天降月天降日
《慈悲之光:抉擇與放下的人生智慧》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常常被無盡的欲望、執念和煩惱所睏擾,迷失瞭人生的方嚮。如何在無常變幻的歲月中尋求解脫,如何在短暫的人生中活齣真正的意義?《慈悲之光:抉擇與放下的人生智慧》是一部引領我們穿越迷霧、抵達心之彼岸的著作,它融閤瞭深邃的佛法智慧與慈悲的關懷,為現代人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人生指南。 本書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引導讀者審視內心,理解生命的本質。它從多個維度剖析瞭人們在生活中普遍麵臨的睏境,並藉由佛陀的教誨,揭示瞭超越這些睏境的路徑。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如何覺醒、如何獲得內心寜靜與究竟幸福的書。 第一部分:瞭知無常,洞悉生命的真相 人生的無常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教誨之一。我們總以為一切都會永恒不變,因此對失去感到痛苦,對擁有感到貪戀。然而,無論是美好的事物還是痛苦的經曆,都如同流水般不斷變化。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無常”的真實含義,它並非意味著絕望,而是讓我們珍惜當下,不再浪費生命。 生與死:必然的旅程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對許多人而言,死亡是令人恐懼的未知。本書通過對生死的深入探討,闡釋死亡並非終結,而是生命旅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理解死亡的本質,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積極地麵對生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活齣更精彩的人生。我們會學習到,如何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接受生命的無常,並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旅程做好準備。 變幻的世界,不變的心 外部的世界時刻在變化,從宏觀的天體運行到微觀的細胞代謝,無一不在流轉。我們的情緒、感受、乃至人際關係,也同樣難以捉摸。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正是因為外部世界的不斷變化,我們纔更需要找到內心深處那份不為外境所動的寜靜。通過培養覺察力,我們可以觀察到情緒的來去,而不被其捲入,從而在變幻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穩定。 對“常”的執著,是痛苦的根源 我們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恒常”的錯誤認知和執著。我們希望快樂永駐,希望擁有的人事物永不離開,希望自己永遠年輕健康。然而,這種期望在無常的法則麵前注定落空。本書將深入分析這種執著如何製造瞭我們內心的藩籬,並提供方法,讓我們逐漸放下對“常”的幻想,從而減輕痛苦。 第二部分:抉擇智慧,點亮人生的航嚮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常常需要做齣大大小小的抉擇。而這些抉擇,往往決定瞭我們人生的走嚮。本書將以智慧的光芒,指引我們做齣更明智、更慈悲的選擇。 業力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業力是佛法中關於因果的深刻闡釋。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必將影響未來的結果。本書將詳細解釋業力的運作機製,幫助讀者理解,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在塑造著我們的未來。瞭解業力,並非讓我們感到宿命的束縛,而是賦予我們改變命運的力量。通過積極的善行,我們可以積纍福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取捨之道:何為真正的財富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所裹挾,認為擁有越多就越幸福。本書將顛覆這種觀念,引導讀者重新審視“財富”的定義。真正的財富並非外在的物質堆積,而是內心的充實、智慧的增長和慈悲的廣博。我們將學習如何區分貪婪與閤理的欲望,如何在生活中做齣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取捨。 認識煩惱,化解心魔 貪嗔癡慢疑,是人們最常見的五種煩惱。它們如同心中的魔鬼,不斷侵擾著我們的寜靜。本書將層層剝開這些煩惱的根源,剖析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更重要的是,它將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認識、接納並最終化解這些心魔,讓心靈重獲自由。 第三部分:放下執念,抵達心之淨土 放下,是通往解脫的必經之路。然而,“放下”並非意味著放棄,而是以一種超脫的態度,不再被執念所束縛。本書將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引領讀者學會放下那些我們一直緊握不放,卻反而阻礙我們前進的東西。 “我”的幻相:破除我執的牢籠 “我”是人類最深的執念之一。我們執著於“我”的身份、“我”的感受、“我”的成就,也因此製造瞭無數的痛苦。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我們所執著的“我”,隻是一個因緣和閤的聚閤體,並非一個獨立、恒常存在的實體。破除我執,不是要否定自己的存在,而是要打破狹隘的自我中心,拓寬生命的格局。 愛與不捨:放下一份更深的愛 愛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但當愛伴隨著占有欲和恐懼時,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愛中學會放手,如何在不捨中體悟到更深層次的慈悲。我們不是要對所愛之人或事物變得冷漠,而是要將這份愛升華,不再為個人的得失而牽絆,讓愛流動,讓愛自由。 “得”與“失”的超越:迴歸生命的本真 人生的得失,常常牽動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為“得”而欣喜,為“失”而悲傷。本書將引導我們超越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認識到“得”與“失”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們隻是生命過程中自然的起伏。當我們不再過分糾結於得失,而是專注於當下的努力和過程,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平靜與喜悅。 第四部分:慈悲的力量,照亮人間 佛法最終的落腳點是慈悲。慈悲並非軟弱,而是內心強大的體現,是連接一切眾生的橋梁。本書將深入挖掘慈悲的力量,並指導我們在生活中踐行慈悲,讓生命綻放齣耀眼的光芒。 慈悲心的培養:從自我到萬物 慈悲心並非天生俱有,而是可以通過修習獲得的。本書將提供一係列的修習方法,幫助讀者逐步培養起對他人的關懷和同情心,乃至對一切生命的廣闊慈悲。從愛自己開始,將這份愛延展到傢人、朋友、陌生人,乃至一切有情眾生。 以智慧導引慈悲:不落入偏頗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基礎上的。它並非盲目的同情,而是能夠洞察事物本質,並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幫助他人。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運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自己的慈悲行為,確保我們的善意能夠真正地利益到他人,而不是帶來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在生活中踐行:慈悲的光芒無處不在 慈悲並非隻存在於寺廟或經文中,它應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將提供許多貼近生活的案例和建議,展示如何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工作學習、乃至麵對挑戰時,都能夠展現齣慈悲的光輝。通過微小的善行,我們能夠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結語 《慈悲之光:抉擇與放下的人生智慧》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生命的覺醒。它以無與倫比的深度和廣度,為我們指明瞭遠離痛苦、趨嚮幸福的道路。閱讀本書,就如同點亮瞭一盞明燈,讓我們在迷茫的人生旅途中,不再孤單,而是充滿希望地前行。願這本書能成為您心靈的伴侶,助您在人生的修行中,不斷成長,最終抵達內心的寜靜與究竟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