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論道》是金嶽霖教授在抗日戰爭期間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國現代哲學中係統zui完備、zui富有創造性的本體論專著。書中以道、式、能為基本範疇,通過邏輯的推演建構齣獨特的本體論。
這本書的問世使中國學術史産生瞭方法論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輕邏輯的中國文化圈中有劃時代的意義,也充分體現瞭金嶽霖先生中西閤璧的著述風格。
作者簡介
金嶽霖(1895-1984),字龍蓀,祖籍浙江諸暨,齣生於湖南長沙。著名的哲學傢、邏輯學傢。北京清華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迴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章 道,式一能
第二章 可能底現實
第三章 現實底個體化
第四章 共相底關聯
第五章 時一空與特殊
第六章 個體底變動
第七章 幾與數
第八章 無極而太極
金嶽霖先生學術年錶
精彩書摘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論道》:
四·一二方麵不同的共相都分彆地各有它們本身底關聯。
任何一方麵的共相都分彆地各有它們本身底關聯。例如物理方麵底共相有物理學所研究的關聯,化學方麵底共相有化學所研究的關聯。其它各種學問莫不如是。共相之所以有方麵者就是因為它們有某某種不同的關聯。
請注意這裏所談的關聯雖是共相底關聯或現實底關聯,而不必是現實的關聯。四·八曾錶示共相與共相之間可以有可能的而未現實的關聯,所以各方麵的關聯不僅有現實的,也可以有未現實的。現實的關聯之中,有些已經發現,有些尚未為我們所發現。已經發現的為真的普遍的命題所錶示,未曾發現的不因其未曾發現就失其已經現實底資格。同時未曾現實的關聯也許有些為一部分的假設、定義等等之所錶示。但所錶示的關聯既未現實,如果有這樣的假設與定義,它們與另一種假設與定義不同,它們在某一時期內不能證實或適用。
其所以要提到這一層的理由如下:相對於一時期,一方麵底共相底關聯也許有一部分是未現實的。就其已現實的關聯而言,也許一大部分,也許僅僅一小部分是我們所已經發現的。就我們所已經發現的一小部分的關聯而言,我們或者會感覺到這方麵底關聯底疏泛,或者竟根本就不會感覺到這一方麵底共相有任何關聯。可是,如果我們注意到關聯之中未現實的與已現實的都包含在內,我們即將感覺一方麵底共相底關聯到某種可注意的程度,而我們根本就不會相信它根本就沒有關聯。
四·一三任何一方麵底關聯不能獨立於其它共相底關聯。
可能底關聯是繞圈子的,共相底關聯也是繞圈子的。這可以用概念底關聯或字底關聯去錶示。拿一字典,查一個字,如果我們用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辦法,我們查到相當時間之後,我們會迴到原來的字。百科全書有同樣的情形,共相與共相之間除關聯外尚有相乾與不相乾底問題,相乾的共相屬於一方麵,不相乾的共相並不錶示沒有關聯。無論哪一方麵底共相總有關聯。如果所謂獨立是沒有關聯,則任何一方麵底關聯不能獨立於其它共相底關聯。
四·一二錶示各方麵的共相有它們本身底關聯。四·一三又錶示各不同方麵底共相有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前麵底關聯是一件事,後麵底關聯又是一件事。前麵底關聯是一方麵之所以為一方麵的理由,它是一種內在的共相集團,後麵底關聯是各集團底環境,集團不能離環境,所以一方麵底關聯不能獨立於其它共相底關聯。
可是,一方麵底共相底關聯雖不能獨立於其它共相底關聯,其它共相底關聯與一方麵底關聯仍不相乾,對於任何一方麵,所謂相乾就是有那一方麵底關聯,所謂不相乾就是沒有那一方麵底關聯。如果其它共相底關聯與任何一方麵底關聯相乾,則無所謂“其它”。政治、經濟、化學、生理等等均有不相乾的關聯,本然世界沒有。
……
前言/序言
寫這本書頗費時間。寫就是想,至少在我個人是這樣。前幾年我的習慣是用英文想,這幾年來,習慣慢慢地改過來,用中文想的時候增加。也許思想上的疙瘩太多,所以文字老是過於乾澀,無論如何,我深知道我缺少運用文字的技能。在這一方麵,我要對馮芝生先生錶示謝意。他看過全部原稿,經他隨時指示,太過意不去的地方或者沒有。我也要謝謝葉公超先生,他那“論道”兩字使一本不容易親近的書得到很容易親近的麵目。
論道:中華傳統智慧的現代迴響 《論道》並非一本孤立存在的著作,而是中華文明長河中一股綿延不絕的智慧流,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對人類生存、發展與價值的深層追問與探索。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古籍條文,而是試圖梳理並闡釋中華民族數韆年來,關於宇宙、人生、社會、倫理等核心命題的獨特見解,並力求探尋其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的生命力與指導意義。 一、 追溯本源:道傢思想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論道》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承載著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道傢思想的深刻解讀。道傢思想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規律和運行法則。這種“道”並非具象的神靈,而是超越一切具體存在的、無形無象的、自然而然的力量。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析“道”的生成、運行以及其與具體事物的關係。 “道”的生成與演化: 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宇宙觀齣發,本書將探討道傢關於宇宙起源、物質構成、以及萬物相互轉化的深刻洞察。這不僅是對古代哲學觀點的梳理,更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哲學性認識,為理解變化莫測的現代世界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 “無為而治”的智慧: “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妄為的處世哲學。本書將詳細闡述“無為”的內涵,包括“不言之教”、“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等核心理念,並探討其在現代管理、人際交往、乃至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現實意義。我們看到的,不是對古代君王治國的空洞描摹,而是對如何以一種更為智慧、更為高效的方式來處理復雜局麵的一種哲學指引。 “返璞歸真”的人生追求: 道傢思想提倡迴歸本真,摒棄虛僞、欲望與功利。本書將深入探討“知足常樂”、“清靜無為”、“寜靜緻遠”等人生哲學,解析其如何幫助個體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幸福。這並非鼓勵個體脫離社會,而是引導人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法門,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二、 融匯儒釋:仁愛、中庸與解脫之道 《論道》的廣度,不僅限於道傢,也深刻汲取瞭儒傢與佛教的智慧精華,並試圖將它們有機地融匯,形成一種更為全麵而立體的中華傳統智慧體係。 儒傢的仁愛與倫理: 儒傢思想強調“仁者愛人”,重視人倫關係與社會秩序。“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構成瞭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石。本書將解析這些概念的深刻含義,探討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個體道德修養方麵的積極作用。關注的不僅是古代的道德規範,更是對普世價值——尊重、責任、誠信——在現代社會中的重塑與弘揚。 中庸之道與平衡的智慧: “中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思想,強調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事原則。本書將深入剖析“中庸”的哲學意蘊,解析其如何指導人們在矛盾衝突中尋求平衡,在極端選擇中保持理性,最終達到和諧圓滿的境界。這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復雜性中保持穩定性的方法論。 佛教的慈悲與解脫: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深度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本書將選取佛教中關於“慈悲”、“智慧”、“因果”、“輪迴”等重要概念,闡釋其對人生痛苦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通過修行獲得心靈的解脫與升華。這並非宗教宣講,而是對人類普遍存在的煩惱與痛苦的哲學性反思,以及對超越這些煩惱的可能性的探索。 三、 現代迴響:傳統智慧的時代價值 《論道》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遺跡,而是對當下諸多社會問題的深刻啓示。本書旨在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為指導現代生活與社會發展的有力工具。 應對現代社會的睏境: 麵對環境危機、技術異化、價值迷失等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睏境,《論道》所倡導的“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瞭哲學支撐;“返璞歸真”、“知足常樂”的思想,則為緩解物質主義膨脹、提升個體幸福感提供瞭精神慰藉。 重塑個體價值觀: 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個體常常感到迷茫與焦慮。《論道》通過對“仁愛”、“慈悲”、“內省”等理念的闡釋,引導讀者重新審視自我,迴歸內心,構建堅實的精神傢園,找到生命的意義與方嚮。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儒傢的“仁愛”與“禮”的思想,在構建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麵,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中庸”之道則為處理人際關係、解決社會矛盾提供瞭智慧的方法。 四、 獨特視角與現代審視 《論道》在呈現中華傳統智慧的同時,也並非對其進行不加批判的照搬。本書將以現代的視角,對這些古老的思想進行審視與解讀,辨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應性,並探討其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可能遇到的挑戰與機遇。 批判性繼承: 強調在繼承傳統智慧的同時,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識,剔除其中不閤時宜的成分,吸收其具有普適價值的精華。 跨文化對話: 嘗試將中華傳統智慧置於全球化背景下,探討其與西方哲學、其他文化思想的對話空間,展現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世界性。 實踐性指導: 力求讓書中的智慧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切實指導讀者的日常生活,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並積極地參與社會,創造美好生活。 總結: 《論道》是一次深刻的文明迴溯與現代探索。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追尋中華傳統智慧的旅程,在古老哲思的殿堂中,汲取滋養,獲得啓迪,並最終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道”。本書期望成為一座溝通古今、連接中西的橋梁,為當下急需精神指引的社會,提供一份來自東方文明深處的智慧迴響。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關懷,對社會和諧的期盼,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