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記得已是四年前的事瞭,時維二月,我和婦孺正陷在上海閘北的火綫中,眼見中國人的因為逃走或死亡而絕跡。後來仗著幾個朋友的幫助,這纔得進平和的英租界,難民雖然滿路,居人卻很安閑。和閘北相距不過四五裏罷,就是一個這麼不同的世界,我們又怎麼會想到哈爾濱。
《呼蘭河傳·生死場》這本稿子到瞭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迴閘北,周圍又復熙熙攘攘的時候瞭,但卻看見瞭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爾濱。這自然還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緻,又增加瞭不少明麗和新鮮。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惡文藝和功利有關的人,如果看起來,他不幸得很,他也難免不能毫無所得。
聽說文學社曾經願意給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傳部書報檢查委員會那裏去,擱瞭半年,結果是不許可。人常常會事後纔聰明,迴想起來,這正是當然的事:對於生的堅強和死的掙紮,恐怕也確是大背"訓政"之道的。今年五月,隻為瞭《略談皇帝》這一篇文章,這一個氣焰萬丈的委員會就忽然煙消火滅,便是"以身作則"的實地大教訓。
作者簡介
.
精彩書評
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緻,又增加瞭不少明麗和新鮮。
——魯迅為生死場寫的“序”
我相信蕭紅的書,將成為此後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夏誌清
她的名聲姍姍來遲。她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據的巨大分量隻是在現在纔清楚地顯露齣來,與此同時,批評的眼光卻讓那時代一些當時被Bq好的作品和強勢作傢不可挽迴地沒落下去。
——顧彬
張愛玲可以放在蕭紅的後麵,丁玲的前麵。《生死場》是比張愛玲所有的小說都好的東西……實際上,看看蕭紅的《生死場》,那種描寫和敘述,現代中國的生存被錶現得如此透徹。
——陳曉明
花開瞭,就像花睡醒瞭似的;烏飛瞭,就像飛上天瞭似的;蟲子叫瞭,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瞭,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呼蘭河傳》
目錄
呼蘭河傳
小城三月
生死場
曠野的呼喊
精彩書摘
一起揀到箱子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瞭。他嚮著那走不太遠的吃他饅頭的人說:
“好冷的天,地皮凍裂瞭,吞瞭我的饅頭瞭。”
行路人聽瞭這話都笑瞭。他背起箱子來再往前走,那腳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結越高,使他越走越睏難,於是背上齣瞭汗,眼睛上瞭霜,鬍子上的冰溜越掛越多,而且因為呼吸的關係,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掛瞭霜瞭。這老頭越走越慢,擔心受怕,顫顫驚驚,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瞭溜冰場似的。
小狗凍得夜夜的叫喚,哽哽的,好像它的腳爪被火燒著一樣。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凍裂瞭;
井被凍住瞭;
大風雪的夜裏,竟會把人傢的房子封住,睡瞭一夜,早晨起來,一推門,竟推不開門瞭。
大地一到瞭這嚴寒的季節,一切都變瞭樣,天空是灰色的,好像颳瞭大風之後,呈著一種混沌沌的氣象,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裏邊的呼吸,一遇到瞭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一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地一輛挨著一輛地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天空掛著三星。跑瞭兩裏路之後,馬就冒汗瞭。再跑下去,這一批人馬在冰天雪地裏邊競熱氣騰騰的瞭。一直到太陽齣來,進瞭棧房,那些馬纔停止瞭齣汗。但是一停止瞭齣汗,馬毛立刻就上瞭霜。
人和馬吃飽瞭之後,他們再跑。這寒帶的地方,人傢很少,不像南方,走瞭一村,不遠又來瞭一村,過瞭一鎮,不遠又來瞭一鎮。這裏是什麼也看不見,遠望齣去是一片白。從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見的。隻有憑瞭認路的人的記憶纔知道是走嚮瞭什麼方嚮。拉著糧食的七匹馬的大車,是到他們附近的城裏去。載來大豆的賣瞭大豆,載來高粱的賣瞭高粱,等迴去的時候,他們帶瞭油、鹽和布匹。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隻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瞭。十字街口集中瞭全城的精華。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那醫生的門前,掛著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畫著特彆大的有量米的鬥那麼大的一排牙齒。這廣告在這小城裏邊無乃太不相當,使人們看瞭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因為油店、布店和鹽店,他們都沒有什麼廣告,也不過是鹽店門前寫個“鹽”字,布店門前掛瞭兩張怕是自古亦有之的兩張布幌子。
前言/序言
null
《呼蘭河傳》與《生死場》: 兩部講述中國北方農村女性命運的傑作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宏偉畫捲中,有一抹獨特的色彩,那是關於中國北方農村女性頑強生命力與悲慘命運的深切描摹。蕭紅的《呼蘭河傳》和茅盾的《生死場》,這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以其鮮活的筆觸、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展現瞭20世紀初中國北方農村那片貧瘠土地上,女性所經曆的艱辛、苦難與不屈。雖然兩部作品的敘事風格、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它們共同指嚮瞭一個令人心痛卻又引人深思的主題:在那個男權社會與貧睏交織的時代,女性的生存睏境與生命掙紮。 《呼蘭河傳》: 鄉土的童謠,母親的史詩 《呼蘭河傳》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它更像是一部用散文詩般語言寫成的鄉土史詩,一段關於童年、關於故鄉、關於人情世故的追憶。蕭紅以她特有的、略帶稚拙又充滿真摯的情感,將讀者帶迴瞭她童年的呼蘭河畔。作品中的主人公,那個名叫“我”的孩子,是連接讀者與那個遙遠世界的橋梁。通過“我”的視角,我們看到瞭一個充滿奇異風俗、善良淳樸又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北方村鎮。 呼蘭河,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一個地名,它更承載著一種象徵意義,是故鄉的母親河,是養育瞭無數生命,也吞噬瞭無數生命的搖籃。蕭紅筆下的呼蘭河,既有四季分明的景緻,也有人情冷暖的悲歡。她沒有刻意去編織一個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通過一係列零散的片段、生動的人物速寫,勾勒齣呼蘭河小鎮的生活圖景。這裏有熱鬧的廟會,有熱鬧的集市,有淳樸的鄰裏,也有冷漠的旁觀,有無情的欺淩。 作品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女性身影。二伯母的勤勞與隱忍,五伯母的潑辣與無奈,還有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命運悲慘的女性。她們被壓迫,被剝削,被命運玩弄,卻依然在艱難地活著,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維係著傢庭的運轉,維係著生命的延續。蕭紅並沒有居高臨下地去審視她們,而是用一種同情、理解甚至有些贊美的眼光,去描繪她們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她們的命運,是那個時代中國農村女性普遍命運的縮影。她們沒有選擇,隻有順從;她們沒有權利,隻有被擺布。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她們也從未完全放棄希望,從未完全失去尊嚴。 《呼蘭河傳》的語言風格極具特色,它如同北方的空氣一樣,純淨而又深邃。蕭紅的敘述不落俗套,充滿瞭童趣和想象力。她常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將 inanimate 的事物賦予生命,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例如,她將河水比作“一條銀色的蛇”,將月亮比作“一個圓圓的餅”,這些充滿詩意的描寫,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如夢似幻的呼蘭河世界。然而,在這看似詩意的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悲劇。蕭紅用孩童般的純真視角,揭示瞭成人世界的殘酷與無情,這種反差,使得作品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 《呼蘭河傳》並非對苦難的渲染,而是對生命的贊美。即便在最絕望的環境中,那些女性的生命力依然頑強地綻放。她們在粗糲的生活中尋找慰藉,在無盡的勞作中尋找意義,在短暫的歡笑中尋找希望。蕭紅以她獨特的藝術魅力,為這些被曆史遺忘的女性,寫下瞭一麯悲壯而又充滿溫情的挽歌。 《生死場》: 土地的呐喊,女性的悲歌 與《呼蘭河傳》的詩意與追憶不同,茅盾的《生死場》則是一部更加沉重、更加現實主義的作品,它如同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直刺中國北方農村的病竈。茅盾以其深邃的社會洞察力,將讀者帶入瞭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中國北方農村,一個被飢餓、貧睏、愚昧和封建禮教所籠罩的悲慘世界。 《生死場》的主綫圍繞著一群農村女性的命運展開。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製度下,女性的地位如同腳下的泥土一樣卑賤。她們的齣生,往往被視為一種負擔;她們的成長,就是為瞭被嫁齣去,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她們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政治交易;她們的生命,則在無盡的勞作、生育和苦難中耗盡。 作品中刻畫瞭眾多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她們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象徵意義,如“餘永順”、“張傢娘子”、“王傢娘子”等等。她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承載著不同程度的苦難。餘永順,一個被丈夫冷落、被婆婆欺壓的年輕媳婦,她的命運是那個時代無數女性的縮影。她渴望被愛,渴望溫暖,卻隻能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消耗生命。張傢娘子,一個潑辣而又精明的女人,她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命運,卻最終還是被生活的重壓所壓垮。王傢娘子,一個飽受病痛摺磨的女人,她的生命如同風中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茅盾沒有迴避農村生活的殘酷現實。他以極其寫實的筆觸,描繪瞭土地的貧瘠,描繪瞭人們的飢餓,描繪瞭疾病的蔓延,描繪瞭社會的冷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命顯得尤為脆弱和渺小。女性的生存,更是難上加難。她們不僅要麵對自然的嚴酷,還要麵對社會的壓迫。她們是傢庭的支柱,卻也是傢庭中最容易被犧牲的對象。她們的痛苦,往往被忽視;她們的呼喚,往往被淹沒。 《生死場》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描繪苦難,更在於揭示苦難的根源。茅盾深刻地分析瞭導緻農村女性悲慘命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他批判瞭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摧殘,批判瞭封建宗法製度對女性的壓迫,批判瞭經濟貧睏對人們生存的威脅。他讓我們看到,女性的命運,與整個社會的命運緊密相連。 作品中的“生死場”這個意象,極具震撼力。它既是農村土地的代稱,也是生命掙紮的舞颱。在這片土地上,生命如草芥般脆弱,又如野草般頑強。女性的生命,就是在這樣的生死場中,在無盡的輪迴中,在生與死的邊緣,艱難地延續。茅盾用一種冷靜、客觀甚至有些冷酷的筆觸,描繪瞭這幅令人心驚的畫麵,卻又在其中飽含著對底層人民深切的同情。 兩部作品的共鳴與差異 《呼蘭河傳》與《生死場》,雖然在敘事方式和藝術風格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以中國北方農村女性的命運為切入點,深刻地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 共鳴之處: 關注底層女性命運: 兩部作品都將目光聚焦在中國社會中最底層、最被忽視的女性群體,展現瞭她們的艱辛、苦難和不屈。 揭示社會病竈: 兩部作品都深刻地揭示瞭當時中國農村社會的種種弊病,如貧睏、愚昧、封建禮教的壓迫,以及由此帶來的女性悲劇。 寫實與詩意並存: 盡管風格不同,但兩部作品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呼蘭河傳》的詩意敘述,讓讀者在溫情中感受到悲涼;《生死場》的寫實筆觸,則直接將讀者帶入苦難的深淵。 對生命的頑強謳歌: 盡管描繪瞭深重的苦難,兩部作品都對女性身上頑強的生命力給予瞭肯定和贊美。她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苦難中堅持生存。 差異之處: 敘事風格: 《呼蘭河傳》以迴憶性的散文詩風格為主,語言充滿童趣和詩意,注重細節描繪和氛圍營造。《生死場》則以現實主義手法為主,敘事更為宏大,結構更為嚴謹,更側重於社會問題的分析。 側重點: 《呼蘭河傳》更側重於對故鄉和童年的追憶,以及對人情世故的描繪,女性的命運在其中是構成故鄉畫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死場》則將女性的命運作為核心,直接探討其生存睏境及其社會根源。 情感基調: 《呼蘭河傳》雖然悲涼,但更多的是一種溫情的懷舊和對生命的熱愛,帶有幾分“溫良”的味道。《生死場》則更為沉重和激憤,充滿瞭對社會不公的控訴和對底層人民命運的深切悲憫。 結語 《呼蘭河傳》與《生死場》,這兩部文學經典,如同一麵麵鏡子,摺射齣中國北方農村女性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生命曆程。它們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時代的記錄。它們提醒我們,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不應忘記那些為我們鋪就道路的先行者,不應忘記那些在貧瘠土地上頑強生存過的生命。通過閱讀這兩部作品,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更深刻地體悟女性在曆史進程中的力量與犧牲,也更能體會到,在任何時代,對生命最深沉的關懷,永遠是文學永恒的主題。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共同譜寫瞭一麯關於中國北方農村女性的宏大史詩,一部關於生存、關於抗爭、關於永不磨滅的人性之光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