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主要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电力电子变换器脉宽调制(PWM)技术,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手段,形成了系统、全面的PWM技术理论体系。《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重点内容包括统一的基于加权总谐波畸变(WTHD)指标的PWM分析技术(含WTHD用于电机谐波损耗的计算)、基本的PWM技术(不同载波的PWM、异步与同步PWM、边带调制、单相及三相的连续调制和不连续调制)、空间矢量PWM技术、多电平变换器的各种PWM技术等。《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系统性强,理论分析透彻并紧密结合实际,可为研究人员以及工程应用人员分析和优化PWM方法提供参考。
《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适合电气传动、自动化、电机控制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参考书。
第1章 电力电子变换器导论
1.1 变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
1.1.1 开关的约束条件
1.1.2 双向斩波器
1.1.3 单相全桥(H桥)逆变器
1.2 电压源型/电压刚性型逆变器
1.2.1 两相逆变器结构
1.2.2 三相逆变器结构
1.2.3 方波模式下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1.3 三相变换器开关函数表达法
1.4 输出电压控制
1.4.1 伏特/赫兹准则
1.4.2 单相逆变器的移相调制
1.4.3 二重桥逆变器的电压控制
1.5 电流源型/电流刚性型逆变器
1.6 空间矢量的概念
1.6.1 三相正弦波电源和负载的d-q-0分量
1.6.2 工作在方波模式下电压源型逆变器的d-q-0分量
1.6.3 同步旋转参考坐标系
1.7 三电平逆变器
1.8 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
1.8.1 二极管钳位式多电平逆变器
1.8.2 电容钳位式多电平逆变器
1.8.3 级联式电压源型多电平逆变器
1.8.4 混合式电压源型逆变器
1.9 小结
参考文献
等等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题目《虎彩 按需出版】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 (澳大利亚)霍姆斯人民邮电出版社》让我一开始就充满了期待,毕竟PWM技术在现代电力电子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这本书的重点却落在了“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在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分配资源、如何激励团队成员,以及如何应对项目中的突发状况。书中对于“跨部门沟通的障碍与解决策略”的分析尤其深刻,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尖端的技术,也需要强大的管理和协调才能落地。虽然书中没有详细讲解PWM的数学模型或者控制器的实现细节,但它所强调的“协同工作”和“流程优化”对于任何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特别是涉及多学科协作的电力电子项目,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感觉,与其说它是一本技术专著,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技术高效运转起来”的指南。书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沟通矩阵”的设计,对于管理一个复杂的项目团队,比如开发一款新的变流器产品,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技术项目,往往离不开高效的组织和管理,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原本是冲着“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这个标题来的,期待能深入了解PWM的各种调制策略、性能分析以及实际应用中的调试技巧。然而,实际阅读过程却让我对“实践”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对“设计思维”和“创新流程”的系统性梳理。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解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进行用户研究、如何生成创意、如何原型设计以及如何进行用户测试。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框架,来指导读者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将一个想法转化为一个可行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出现电力电子变换器或PWM的电路图,但书中介绍的“迭代式设计”和“敏捷开发”理念,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我甚至联想到,在设计电力电子变换器时,如何更好地定义产品的性能指标,如何进行用户场景分析,如何在早期就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这些都可以借鉴书中的方法论。我个人觉得,很多时候,技术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设计和工程管理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从“如何制造”转向“如何更好地设计”,并且通过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流程,来确保最终的“实践”能够触及到核心需求,并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包含了“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但实际阅读下来,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系统思维与决策优化”的入门教材。书中大量篇幅都在探讨如何理解复杂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选择。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比如供应链管理、交通流量控制,甚至是如何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来阐述“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这一核心概念。读完后,我仿佛打开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而是能够更宏观地审视整个系统,并从中找到关键的突破点。书中并没有直接讲解PWM(脉冲宽度调制)的具体电路设计或者控制算法,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但换个角度想,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对于理解任何需要精细调控和优化的“系统”都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出的“反馈循环”模型,它清晰地展示了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这对于我理解电力电子变换器这样复杂的动态系统,尽管书中没有直接的实例,也无疑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启示。我发现,很多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对系统整体性理解的不足,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短板。总的来说,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决策水平,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能教会你如何“看清全局”,而非仅仅“看清细节”。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学习到关于“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最前沿的原理和实践经验。然而,这本书的主线内容却聚焦于“认知心理学与学习策略”。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是如何学习新知识、如何记忆信息,以及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书中详细讲解了诸如“主动回忆”、“间隔重复”、“费曼技巧”等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虽然书中没有出现任何关于PWM电路、控制算法或者功率器件的专业术语,但它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对于任何希望快速掌握复杂技术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从中了解到,学习PWM技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和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应用、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发现,通过运用书中的“费曼技巧”,我能够更容易地将复杂的PWM原理用自己的话讲清楚,从而加深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能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掌握了它,学习任何技术都会变得事半功倍。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如何高效地吸收和掌握“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这类复杂知识。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猜想里面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电路图和仿真结果,毕竟主题是“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但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却围绕着“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展开。作者以一种非常普适的方式,讲解了如何收集、清洗、分析和解读数据,以及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来构建预测模型。书中通过大量易于理解的例子,比如市场趋势分析、用户行为预测,展示了数据在驱动决策过程中的强大力量。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PWM的具体参数优化或者谐波分析,但它所教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改进任何复杂的系统都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模型验证”和“误差分析”的部分,这对于确保数据驱动的结论具有可靠性,避免盲目乐观或悲观至关重要。我想到,在电力电子领域,通过对大量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完全可以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预测设备的故障,甚至优化控制策略,从而提升变换器的效率和稳定性。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虽然不是直接的技术教程,但它赋予了我一种全新的能力,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践,这对于任何一个想在技术领域做出深入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