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但我們永遠彆忘瞭,曆史的主體和客體乃是人,乃是如此豐富多彩的人,他的復雜性,無法用一條簡單公式來錶達。
——呂西安·費弗樂(Lucien Febvre),曆史學傢
梅特蘭(Maitland)說過,人類學必須選擇,要麼是曆史學,要麼什麼也不是。我接受這一斷言,但是我想,是否可以做這樣的改動——曆史學必須選擇,要麼是人類學,要麼什麼也不是。
——埃文斯-普裏查德(E.Eevans-Prithard),人類學傢
“曆史人類學”是個五光十色的概念,經掩飾著一塊斑駁陸離的研究領域和各傢獨闢蹊徑且頗相徑庭的研究方法。……曆史人類學概念所錶示的不是一個特定的曆史研究分支,而是錶示一個“促使人人研究新方法和新問題的吸引點”。
——安德烈·比爾吉埃(Andre Burguiere),曆史學傢
內容簡介
曆史人類學發軔於多門學科的邊緣地帶,法國年鑒學派、英美等國的社會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意大利的微觀曆史學,德語國傢的民俗學,均為曆史人類學的重要思想淵源。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曆史人類學已經成為曆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學術生産中心。雅各布·坦納將曆史人類學的基本問題歸納為三類:一、人類的自我形象如何演變?二、人類如何利用社會實踐和符號形式來調節社會生活?三、人類本性是否也有其曆史?在此基礎上,雅各布·坦納追蹤瞭曆史人類學的學術淵源.迴顧曆史學和人類學在20世紀的接近和趨同,呈現其多學科的思想來源、眾聲喧嘩的種種問題意識和研究視角,並且批評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一些相關學科將人類學非曆史化的研究趨嚮,進而提齣瞭自己對於曆史人類學之對象與方法的理解。
作者簡介
雅各布·坦納(JakobTanner.1950-),瑞士蘇黎士大學社會和經濟史研究所近代史教授.兼任《曆史人類學》(HistorischeAnthropologie)等雜誌編輯。他的研究興趣在歐洲的經濟史、金融史、科學史、醫學史,身體史,以及相關的比較研究,其主要著作有:《生理學與工業社會——19和20世紀身體科學化考察》(Phillipp Sarasin/JakobTanner【Hg.】.Physiologie und industrietleGesellsehaft,Studienzur Verwissenschafilichung des KOrpers im 19、und20.aaht。hun齣,。,,Frankflm a.M.1998),《工廠膳食——1890-1950年問瑞士的營養科學、工業勞動和大眾營養》fFabrikmahlzeit,Ernahrungwissenschaft Industrieareit undVolkserndhrung in der Schweiz.89D-950[1 999]);《歐洲法西斯時期的企業》《Harold James/Jakob Tanner[Hg.1 Enterprisein the Petiod ofFascism in Emope[2002]);《記憶、金錢與法律——論對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 (Sigrid Weigel/Jakob Tanner[Hg.],Gedfichtnis,Geld und Gesetz.VOOtUmgang mit der Vergangenheit des ZweitenWeltkrieges[2002])等。
精彩書評
但我們永遠彆忘瞭,曆史的主體和客體乃是人,乃是如此豐富多彩的人,他的復雜性,無法用一條簡單公式來錶達。
--呂西安·費弗爾(LucienFebvre),曆史學傢
梅特蘭(Maitland)說過.人類學必須選擇:要麼是曆史學,要麼什麼也不是。我接受這一斷言,但是我想.是否可以做這樣的改動--曆史學必須選擇:要麼是人類學.要麼什麼也不是。
--埃文斯一普裏查德(E.E.Evans-Prithard),人類學傢
“曆史人類學”是個五光十色的概念,它掩飾著一塊斑駁陸離的研究
目錄
《曆史的觀念譯叢》總序/1
鳴謝/1
第一章 緒論:人類學的混沌狀態/l
第一節 虛擬世界裏的食人者/l
第二節 定義與分類/4
第三節 問題與命題/10
第四節 目的與結構/15
第二章 從啓濛運動時期的驚詫到1900年前後的危機意識/27
第一節 曆奧學與人學/27
題外話:“機器先生”——拉美特利/30
第二節 人類學與種族分類/33
題外話:福柯對人類學“睡眠”的批判/37
第三節 世紀末的史學危機/39
第四節 體質人類學與哲學人類學/4l
第三章 20世紀的曆史學與人類學/53
第一節 來自法國的革新:年鑒派史學傢/54
第二節 歐美曆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徑/61
第三節 曆史人類學在德國的發展趨勢與論爭/63
第四節 單頁插圖?檔案館裏的田野考察與田野考察時的尋蹤覓跡/68
第四章 曆史人類學的問題與視角/83
第一節 “具體的人”是虛構嗎?/83
第二節 微觀史學與行為理論/86
第三節 微觀視角與宏觀視角以及“等級遊戲”/93
第四節 日常、習慣、重復結構:穩定與演變/99
第五節 肉體體驗與身體技術/102
第五章 從自然科學研究看人/119
第一節 關於“尚未確定的動物”的若乾論斷/119
第二節 社會生物學的歸納與進化論的普遍化/123
第三節 大腦裏的文化:神經學認識/127
第四節 有限理性與日常啓發學/131
第五節 跨學科對話的問題與機遇/134
第六章 曆史與對稱人類學/147
第一節 循環性與相互作用/148
第二節 勞動與媒介:製造工具的動物之作為符號動物/150
題外話:文字之作為傳播媒介和人類實踐/154
第三節 信息論、控製論人類學、技術/156
第四節 理解的可能與局限/159
結語 “理性的人”/169
參考文獻/175
譯者附語/227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論:人類學的混沌狀態
第一節 虛擬世界裏的食人者
法國曆史學傢馬剋?布洛赫(Marc Bloch),在他於1940年代初撰寫的《為曆史學辯護》這部著作中,用“食人者”這個比喻,形象地描述瞭自己從事的行當:曆史學傢是“食人者”,他把人當獵物,因為有關人的東西是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他撰寫曆史的材料。他所關心的,首先是“時間中的[……]人”。這本來可以是“曆史人類學”的一個簡潔的定義(但布洛赫沒有使用“曆史人類學”這個概念)。他死後,這本書由他的同事和朋友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於1949年齣版。這部著作問世的那個時候,“人類學”這個名詞跟“曆史的”這個形容詞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呢。可是今天,“曆史人類學”這個概念已經牢牢地確定下來瞭。法國史學界曾有一批代錶人物,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贊同布洛赫和費弗爾的認識興趣,並在形成“曆史人類學”這個新概念方麵發揮瞭關鍵作用。從當今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確定地說,布洛赫關於“曆史學傢的技藝”的觀點,證明他是“曆史人類學”這門跨學科的新學問的若乾開拓者之一。
上述論斷也適用於呂西安?費弗爾。早在1930年,他就用獵人這個比喻來形容曆史學傢這個職業瞭。不過他使用這個比喻倒不是直接針對人,而是針對人所擁有的語言錶達手段的。這裏,獵區錶現為一片語義的叢林。但是悄悄搜尋和接近獵物並捕獲之,那是值得的。因為“撰寫一個字詞的曆史從來都不是徒勞無益的努力”。不過費弗爾總是著眼於大獵物,即著眼於一種語言中的關鍵字詞,因為“這些字詞的過去不是學者追逐的純粹獵物,而是曆史學傢的獵物”。如今可以在萬維網(Word Wide Web)上獵取概念瞭。不過你在搜索“曆史人類學”這個關鍵詞時,會發現許多形形色色的,但也是令人糊塗的綫索。
瞭解人類文化的途徑,讓你碰上的首先是屍骨。上網搜索“曆史人類學”這個德文關鍵詞時,電腦顯示屏上列齣的搜索結果清單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曆史人類學工作小組。它是伯爾尼大學醫學史研究所的一個科室。根據網上提供的說明文字,該工作小組“自1974年以來……,對伯爾尼州挖掘齣土的所有人類屍骨遺存進行瞭考察”。這項工作“是在與伯爾尼州考古局以及首先是醫學和史學領域各方麵專傢的密切閤作中進行的。我們的研究重點是較近的曆史時期的人”,其中包括羅馬時代晚期、中世紀早期和晚期以及近代早期。如此說來,這個工作小組是把曆史人類學當作方法加以使用的,這種方法可以讓人們從古人遺骨中推導齣曆史事實,就是說推導齣確切的,即以基因為基礎的傢係和親緣關係,以及關於古人的飲食方式、疾病、傷殘、死亡原因等等方麵的事實的認識,而且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先進的自然科學的考察技術實現的。
前言/序言
在跨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當下,如影相隨的是,我們麵對著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緊迫要求,即必須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及特殊性。由中外學者攜手組織的這套叢書,將緻力於把西方有關曆史、曆史編纂、元史學和曆史哲學的話語帶入中國曆史文化的園地。
曆史論題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曆史中,人們形成並且反映瞭他們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在歸屬感和差異的寬泛視界中來看待“世界諸文明”,人們纔能夠談及“文化認同”。曆史學傢們的專業學術工作往往涉及到並依賴於認同形成的文化過程。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社會建構的考古學:重塑人與物質文化的交互圖景》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提供一個深入且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完全避開您提及的“曆史人類學導論”中的具體內容: --- 《社會建構的考古學:重塑人與物質文化的交互圖景》 導言:超越遺址的對話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考古學教科書,它拒絕將物質遺存視為靜默的“證據”,而是將其視為人類社會動態構建過程中的關鍵參與者。我們試圖揭示一個核心命題:社會結構、認同感乃至知識體係本身,是如何在與工具、建築、食物殘骸等物質對象的持續互動中被塑造、維持和顛覆的? 《社會建構的考古學》深入探討瞭從新石器時代的定居實踐到前工業化都市的物質景觀,關注人類主體性如何在物質的重壓與機遇中被反復定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理論框架,用以審視物質文化在曆史進程中的能動性(agency)。我們相信,考古學提供瞭一個獨有的視角,能夠穿透曆史文獻的壁壘,直達人類日常生活的“觸感現實”。 第一部分:理論的基石——物質性與主體性的交織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理解物質文化的新的哲學基礎。我們不再將“人”與“物”視為涇渭分明的實體,而是將其置於一個連續的、反饋循環的係統中。 第一章:能動性光譜與物的“在場性” 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物”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從布萊恩·法金漢(Brian Fagan)式的工具論到新唯物主義(New Materialism)的激進主張,我們詳細分析瞭物質對象如何通過其物理屬性(重量、紋理、耐久性)反嚮規訓人類行為。重點討論瞭“物體的社會生命”概念,探討一件陶罐從製成、使用、磨損到最終被遺棄或重塑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其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如何流動和轉化。 第二章:實踐、習慣與身體的物質化記憶 藉鑒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慣習”(Habitus)理論,我們將考古學實踐與身體記憶緊密結閤。我們探討瞭生産技術(如特定的磨石技術或金屬冶煉流程)如何內化為身體的無意識技能,並因此固化瞭特定社會群體的邊界。例如,某一地區特有的編織模式,不僅是審美選擇,更是對特定社會規範的身體化承諾。我們通過對古代手工作坊遺址的微觀分析,揭示瞭知識傳遞的物質路徑。 第三章:空間、景觀與感官的建構 本章將焦點從孤立的“物”轉嚮瞭物質環境的整體性。社會秩序往往通過空間布局來體現——從封閉的祭祀中心到開放的公共廣場。我們引入瞭感官考古學(Archaeology of Senses)的視角,考察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如何通過控製視覺、聽覺、嗅覺乃至味覺的物質環境,來製造和鞏固等級製度。古代聚落的朝嚮、建築材料的選擇,無不體現瞭對宇宙觀和權力結構的物質錶達。 第二部分:物質重塑的社會領域 在理論鋪墊之後,本書將聚焦於物質文化在社會關鍵領域中扮演的塑造角色,展示這些理論如何應用於具體的人類經驗。 第四章:飲食的考古學:從生物學需求到社會儀式 食物不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社會區分最有效的媒介之一。本章分析瞭古代農業、食物加工技術(如發酵、熏製)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催生瞭新的社會關係(例如,剩餘産品的分配、共享宴飲的空間規定)。通過對古代垃圾堆(middens)的精細分析,我們重建瞭不同社會階層在日常飲食結構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隱性戰場。 第五章:著裝、裝飾與可穿戴的身份 物質文化中的“裝飾”遠非膚淺。本章研究瞭紡織品、金屬飾品、染料等物質如何被用作快速、動態的身份標識係統。我們考察瞭跨境貿易帶來的新材料(如琥珀、綠鬆石)如何被吸收進本土的身份錶述中,引發瞭本地精英對地位的重新協商。重點分析瞭墓葬中的隨葬品組閤,揭示瞭死亡與社會地位再確認之間的復雜關係。 第六章:建築的政治學:居所與權力的界限 本書深入探討瞭居住空間——從洞穴居所到宮殿——如何作為社會控製和再生産的物質載體。我們對比瞭不同文化中“傢”與“公共領域”的界限劃分,以及這些界限是如何通過牆體、門廊和圍牆的特定設計被強化的。特彆關注瞭建築材料的稀缺性與社會等級的對應關係,例如,使用昂貴進口石材建造的公共紀念碑,如何通過其物質的不可替代性來“凍結”曆史敘事。 第三部分:物質的動態與變遷——衝突、遺忘與再生 最後一部分關注物質文化在時間維度上的不穩定性與適應性,探討社會變遷如何體現在物質的損耗、重用和意義的轉移之中。 第七章:衝突的遺跡:物質文化中的暴力與創傷 戰爭、圍攻和內部分裂留下的物質印記,是社會創傷最直接的見證。本章分析瞭防禦工事的升級、武器的過度製造以及被毀壞的建築所揭示的衝突動態。更重要的是,我們討論瞭社會如何處理這些“創傷性物質”——是將其拆除、掩埋,還是故意保留以警示後人?這些處理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社會錶述。 第八章:物的再利用與意義的漂移 物質並非總是穩定地承載單一意義。當社會範式轉換時,舊的物質對象會被賦予新的用途和解讀。本章考察瞭古代文明的廢棄遺址如何被後繼文明“挪用”——例如,將一座舊神廟的石塊用於建造新的行政中心。這種物質的再利用過程,揭示瞭社會如何選擇性地繼承或抹除過去。 第九章:考古學的倫理與未來物質性 在結束語中,我們轉嚮當代問題。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種對物質世界更具責任感的視角。我們討論瞭文物保護的政治性、殖民主義遺産在博物館陳列中的物質體現,以及當代技術(如3D掃描、虛擬重建)如何改變我們與曆史物質的互動方式。我們呼籲讀者,在麵對當下的消費主義和“一次性文化”時,重拾對物質持久性、復雜性及其社會責任的深刻認識。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對人類社會變遷、物質文化理論、曆史學、人類學、建築學及藝術史感興趣的學者、學生及跨學科研究人員。它要求讀者具備對批判性思維的開放態度,並願意深入探索人類經驗在物質世界中的復雜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