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导论

历史人类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坦纳 著,白锡堃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类学
  • 人类学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理论
  • 方法
  • 民族志
  • 跨文化研究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0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7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的观念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2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但我们永远别忘了,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乃是人,乃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人,他的复杂性,无法用一条简单公式来表达。
  ——吕西安·费弗乐(Lucien Febvre),历史学家
  梅特兰(Maitland)说过,人类学必须选择,要么是历史学,要么什么也不是。我接受这一断言,但是我想,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动——历史学必须选择,要么是人类学,要么什么也不是。
  ——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hard),人类学家
  “历史人类学”是个五光十色的概念,经掩饰着一块斑驳陆离的研究领域和各家独辟蹊径且颇相径庭的研究方法。……历史人类学概念所表示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研究分支,而是表示一个“促使人人研究新方法和新问题的吸引点”。
  ——安德烈·比尔吉埃(Andre Burguiere),历史学家

内容简介

  历史人类学发轫于多门学科的边缘地带,法国年鉴学派、英美等国的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意大利的微观历史学,德语国家的民俗学,均为历史人类学的重要思想渊源。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历史人类学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生产中心。雅各布·坦纳将历史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归纳为三类:一、人类的自我形象如何演变?二、人类如何利用社会实践和符号形式来调节社会生活?三、人类本性是否也有其历史?在此基础上,雅各布·坦纳追踪了历史人类学的学术渊源.回顾历史学和人类学在20世纪的接近和趋同,呈现其多学科的思想来源、众声喧哗的种种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并且批评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一些相关学科将人类学非历史化的研究趋向,进而提出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类学之对象与方法的理解。

作者简介

  雅各布·坦纳(JakobTanner.1950-),瑞士苏黎士大学社会和经济史研究所近代史教授.兼任《历史人类学》(HistorischeAnthropologie)等杂志编辑。他的研究兴趣在欧洲的经济史、金融史、科学史、医学史,身体史,以及相关的比较研究,其主要著作有:《生理学与工业社会——19和20世纪身体科学化考察》(Phillipp Sarasin/JakobTanner【Hg.】.Physiologie und industrietleGesellsehaft,Studienzur Verwissenschafilichung des KOrpers im 19、und20.aaht。hun出,。,,Frankflm a.M.1998),《工厂膳食——1890-1950年问瑞士的营养科学、工业劳动和大众营养》fFabrikmahlzeit,Ernahrungwissenschaft Industrieareit undVolkserndhrung in der Schweiz.89D-950[1 999]);《欧洲法西斯时期的企业》《Harold James/Jakob Tanner[Hg.1 Enterprisein the Petiod ofFascism in Emope[2002]);《记忆、金钱与法律——论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Sigrid Weigel/Jakob Tanner[Hg.],Gedfichtnis,Geld und Gesetz.VOOtUmgang mit der Vergangenheit des ZweitenWeltkrieges[2002])等。

精彩书评

  但我们永远别忘了,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乃是人,乃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人,他的复杂性,无法用一条简单公式来表达。
  --吕西安·费弗尔(LucienFebvre),历史学家
  梅特兰(Maitland)说过.人类学必须选择:要么是历史学,要么什么也不是。我接受这一断言,但是我想.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动--历史学必须选择:要么是人类学.要么什么也不是。
  --埃文斯一普里查德(E.E.Evans-Prithard),人类学家
  “历史人类学”是个五光十色的概念,它掩饰着一块斑驳陆离的研究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1
鸣谢/1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混沌状态/l
第一节 虚拟世界里的食人者/l
第二节 定义与分类/4
第三节 问题与命题/10
第四节 目的与结构/15

第二章 从启蒙运动时期的惊诧到1900年前后的危机意识/27
第一节 历奥学与人学/27
题外话:“机器先生”——拉美特利/30
第二节 人类学与种族分类/33
题外话:福柯对人类学“睡眠”的批判/37
第三节 世纪末的史学危机/39
第四节 体质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4l

第三章 20世纪的历史学与人类学/53
第一节 来自法国的革新:年鉴派史学家/54
第二节 欧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径/61
第三节 历史人类学在德国的发展趋势与论争/63
第四节 单页插图?档案馆里的田野考察与田野考察时的寻踪觅迹/68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问题与视角/83
第一节 “具体的人”是虚构吗?/83
第二节 微观史学与行为理论/86
第三节 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以及“等级游戏”/93
第四节 日常、习惯、重复结构:稳定与演变/99
第五节 肉体体验与身体技术/102

第五章 从自然科学研究看人/119
第一节 关于“尚未确定的动物”的若干论断/119
第二节 社会生物学的归纳与进化论的普遍化/123
第三节 大脑里的文化:神经学认识/127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日常启发学/131
第五节 跨学科对话的问题与机遇/134

第六章 历史与对称人类学/147
第一节 循环性与相互作用/148
第二节 劳动与媒介:制造工具的动物之作为符号动物/150
题外话:文字之作为传播媒介和人类实践/154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人类学、技术/156
第四节 理解的可能与局限/159
结语 “理性的人”/169
参考文献/175
译者附语/22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混沌状态
  第一节 虚拟世界里的食人者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在他于1940年代初撰写的《为历史学辩护》这部著作中,用“食人者”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自己从事的行当:历史学家是“食人者”,他把人当猎物,因为有关人的东西是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他撰写历史的材料。他所关心的,首先是“时间中的[……]人”。这本来可以是“历史人类学”的一个简洁的定义(但布洛赫没有使用“历史人类学”这个概念)。他死后,这本书由他的同事和朋友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于1949年出版。这部著作问世的那个时候,“人类学”这个名词跟“历史的”这个形容词还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呢。可是今天,“历史人类学”这个概念已经牢牢地确定下来了。法国史学界曾有一批代表人物,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赞同布洛赫和费弗尔的认识兴趣,并在形成“历史人类学”这个新概念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当今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布洛赫关于“历史学家的技艺”的观点,证明他是“历史人类学”这门跨学科的新学问的若干开拓者之一。
  上述论断也适用于吕西安?费弗尔。早在1930年,他就用猎人这个比喻来形容历史学家这个职业了。不过他使用这个比喻倒不是直接针对人,而是针对人所拥有的语言表达手段的。这里,猎区表现为一片语义的丛林。但是悄悄搜寻和接近猎物并捕获之,那是值得的。因为“撰写一个字词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徒劳无益的努力”。不过费弗尔总是着眼于大猎物,即着眼于一种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的过去不是学者追逐的纯粹猎物,而是历史学家的猎物”。如今可以在万维网(Word Wide Web)上猎取概念了。不过你在搜索“历史人类学”这个关键词时,会发现许多形形色色的,但也是令人糊涂的线索。
  了解人类文化的途径,让你碰上的首先是尸骨。上网搜索“历史人类学”这个德文关键词时,电脑显示屏上列出的搜索结果清单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史人类学工作小组。它是伯尔尼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的一个科室。根据网上提供的说明文字,该工作小组“自1974年以来……,对伯尔尼州挖掘出土的所有人类尸骨遗存进行了考察”。这项工作“是在与伯尔尼州考古局以及首先是医学和史学领域各方面专家的密切合作中进行的。我们的研究重点是较近的历史时期的人”,其中包括罗马时代晚期、中世纪早期和晚期以及近代早期。如此说来,这个工作小组是把历史人类学当作方法加以使用的,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从古人遗骨中推导出历史事实,就是说推导出确切的,即以基因为基础的家系和亲缘关系,以及关于古人的饮食方式、疾病、伤残、死亡原因等等方面的事实的认识,而且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先进的自然科学的考察技术实现的。

前言/序言

  在跨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当下,如影相随的是,我们面对着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紧迫要求,即必须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及特殊性。由中外学者携手组织的这套丛书,将致力于把西方有关历史、历史编纂、元史学和历史哲学的话语带入中国历史文化的园地。
  历史论题是人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在历史中,人们形成并且反映了他们与其他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与他者的差异。在归属感和差异的宽泛视界中来看待“世界诸文明”,人们才能够谈及“文化认同”。历史学家们的专业学术工作往往涉及到并依赖于认同形成的文化过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建构的考古学:重塑人与物质文化的交互图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提供一个深入且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完全避开您提及的“历史人类学导论”中的具体内容: --- 《社会建构的考古学:重塑人与物质文化的交互图景》 导言:超越遗址的对话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教科书,它拒绝将物质遗存视为静默的“证据”,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社会动态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我们试图揭示一个核心命题:社会结构、认同感乃至知识体系本身,是如何在与工具、建筑、食物残骸等物质对象的持续互动中被塑造、维持和颠覆的? 《社会建构的考古学》深入探讨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实践到前工业化都市的物质景观,关注人类主体性如何在物质的重压与机遇中被反复定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理论框架,用以审视物质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agency)。我们相信,考古学提供了一个独有的视角,能够穿透历史文献的壁垒,直达人类日常生活的“触感现实”。 第一部分:理论的基石——物质性与主体性的交织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理解物质文化的新的哲学基础。我们不再将“人”与“物”视为泾渭分明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的、反馈循环的系统中。 第一章:能动性光谱与物的“在场性”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物”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从布莱恩·法金汉(Brian Fagan)式的工具论到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的激进主张,我们详细分析了物质对象如何通过其物理属性(重量、纹理、耐久性)反向规训人类行为。重点讨论了“物体的社会生命”概念,探讨一件陶罐从制成、使用、磨损到最终被遗弃或重塑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其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如何流动和转化。 第二章:实践、习惯与身体的物质化记忆 借鉴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惯习”(Habitus)理论,我们将考古学实践与身体记忆紧密结合。我们探讨了生产技术(如特定的磨石技术或金属冶炼流程)如何内化为身体的无意识技能,并因此固化了特定社会群体的边界。例如,某一地区特有的编织模式,不仅是审美选择,更是对特定社会规范的身体化承诺。我们通过对古代手工作坊遗址的微观分析,揭示了知识传递的物质路径。 第三章:空间、景观与感官的建构 本章将焦点从孤立的“物”转向了物质环境的整体性。社会秩序往往通过空间布局来体现——从封闭的祭祀中心到开放的公共广场。我们引入了感官考古学(Archaeology of Senses)的视角,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如何通过控制视觉、听觉、嗅觉乃至味觉的物质环境,来制造和巩固等级制度。古代聚落的朝向、建筑材料的选择,无不体现了对宇宙观和权力结构的物质表达。 第二部分:物质重塑的社会领域 在理论铺垫之后,本书将聚焦于物质文化在社会关键领域中扮演的塑造角色,展示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具体的人类经验。 第四章:饮食的考古学:从生物学需求到社会仪式 食物不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区分最有效的媒介之一。本章分析了古代农业、食物加工技术(如发酵、熏制)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例如,剩余产品的分配、共享宴饮的空间规定)。通过对古代垃圾堆(middens)的精细分析,我们重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日常饮食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隐性战场。 第五章:着装、装饰与可穿戴的身份 物质文化中的“装饰”远非肤浅。本章研究了纺织品、金属饰品、染料等物质如何被用作快速、动态的身份标识系统。我们考察了跨境贸易带来的新材料(如琥珀、绿松石)如何被吸收进本土的身份表述中,引发了本地精英对地位的重新协商。重点分析了墓葬中的随葬品组合,揭示了死亡与社会地位再确认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六章:建筑的政治学:居所与权力的界限 本书深入探讨了居住空间——从洞穴居所到宫殿——如何作为社会控制和再生产的物质载体。我们对比了不同文化中“家”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划分,以及这些界限是如何通过墙体、门廊和围墙的特定设计被强化的。特别关注了建筑材料的稀缺性与社会等级的对应关系,例如,使用昂贵进口石材建造的公共纪念碑,如何通过其物质的不可替代性来“冻结”历史叙事。 第三部分:物质的动态与变迁——冲突、遗忘与再生 最后一部分关注物质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不稳定性与适应性,探讨社会变迁如何体现在物质的损耗、重用和意义的转移之中。 第七章:冲突的遗迹:物质文化中的暴力与创伤 战争、围攻和内部分裂留下的物质印记,是社会创伤最直接的见证。本章分析了防御工事的升级、武器的过度制造以及被毁坏的建筑所揭示的冲突动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讨论了社会如何处理这些“创伤性物质”——是将其拆除、掩埋,还是故意保留以警示后人?这些处理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表述。 第八章:物的再利用与意义的漂移 物质并非总是稳定地承载单一意义。当社会范式转换时,旧的物质对象会被赋予新的用途和解读。本章考察了古代文明的废弃遗址如何被后继文明“挪用”——例如,将一座旧神庙的石块用于建造新的行政中心。这种物质的再利用过程,揭示了社会如何选择性地继承或抹除过去。 第九章:考古学的伦理与未来物质性 在结束语中,我们转向当代问题。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对物质世界更具责任感的视角。我们讨论了文物保护的政治性、殖民主义遗产在博物馆陈列中的物质体现,以及当代技术(如3D扫描、虚拟重建)如何改变我们与历史物质的互动方式。我们呼吁读者,在面对当下的消费主义和“一次性文化”时,重拾对物质持久性、复杂性及其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人类社会变迁、物质文化理论、历史学、人类学、建筑学及艺术史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及跨学科研究人员。它要求读者具备对批判性思维的开放态度,并愿意深入探索人类经验在物质世界中的复杂交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书籍,而这本作品在章节过渡上,给我的感受是比较跳跃的,仿佛是多篇精彩的、相对独立的研究论文被强行整合进了一本书的框架内。每一章节的论述核心都是扎实的,它们各自独立地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但当把它们串联起来时,我感觉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主线来贯穿始终,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呈现出一种“断续感”。我花了较长时间才适应这种不连贯的行文节奏。尤其是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不同案例之间的衔接点处理得不够平滑,读者需要自行完成大量的“脑补”工作来建立知识的桥梁。不过,也正因为这种结构上的松散,使得这本书在某些特定的议题上可以被单独提取出来阅读,而不必担心遗漏整体的逻辑。对于那些只想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或许反而是一种便利,但对于寻求一个整体历史框架的构建者而言,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整合这些分散的知识点。

评分

坦白讲,我带着相当高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主要缘于之前对作者在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崇。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庞杂,内容密度高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书中涉及的案例横跨了数个大洲和数千年的时间轴,虽然广度惊人,但在某些关键节点的论证深度上,我感觉略显仓促和跳跃。例如,在讨论某一文明的转型期时,作者似乎更侧重于列举并列的因素,而非深入挖掘其中某一关键变量如何与其他因素发生非线性作用。这使得我在试图构建清晰的因果链条时,时常需要停下来,回翻前文进行梳理和印证。对于追求逻辑严密和论证递进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和反复阅读的耐心。不过,其巨大的信息量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它强迫读者去接受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期待一个简单、线性的解释模型。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指南,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来消化其海量的信息洪流。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聆听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的文笔极其富有画面感,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古代生活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和泥土的芬芳。我特别喜欢那种散落在正文中的、关于日常琐事的侧写,比如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季节的饮食习惯,或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循的那些不成文的潜规则。这些细节的捕捉,恰恰是构建起历史真实感的基石。全书的节奏把握得也相当老道,时而急促,描绘剧烈的社会动荡与战争,时而舒缓,专注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读完后心中留下的是一种温暖而厚重的历史共鸣感。

评分

这本《XXX》的书,初翻时便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织匠,将散落的文明碎片精心编织进一张详尽的时代地图中。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社会变迁背后驱动力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文化冲突与融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将复杂的权力动态和信仰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内农业技术革新如何连锁性地影响了社会阶层固化与流动性的分析,就展现了极强的思辨深度。那种抽丝剥茧,从物质基础到上层建筑层层剖析的写作手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我们今日的诸多社会现象,其根源是否也深植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早期结构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跨越千年的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话,它不断地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框架,迫使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进步”与“衰落”这些概念的相对性。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群像的全新滤镜,极其适合那些对宏大历史叙事抱有严肃好奇心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感知模式”和“认知边界”的强调。它似乎在努力打破我们现代人以今度古的傲慢,转而试图重建古代人群看待自身世界的基本逻辑。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在现代人看来近乎荒谬或迷信的观念体系,并展示了这些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中是如何发挥出其功能性作用的。这种“去中心化”的史学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书中对符号学和仪式行为的解读尤为精彩,它不再将仪式视为纯粹的迷信,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稳定和权力再生产的关键工具。这种深挖表象之下的内在逻辑的做法,让我对那些长期被简化和污名化的历史群体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敬意。它不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的。这本书无疑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文化人类学式解读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视角。

评分

主导思想

评分

物流速度快,书有塑封很不错。很不错的导论,在历史人类学上做了明要的介绍

评分

二、乌桓人的邑落组织

评分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

评分

《文心雕龙》

评分

付了钱,根本没收到书,属于诈骗。在京东买东西千万不要提前付款,这是很多血泪史!能货到付款就货到付款!付了钱,根本没收到书,属于诈骗。在京东买东西千万不要提前付款,这是很多血泪史!能货到付款就货到付款!付了钱,根本没收到书,属于诈骗。在京东买东西千万不要提前付款,这是很多血泪史!能货到付款就货到付款!

评分

经典的学术著作,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可以读,也都应该读,体会思想的力量。

评分

最近读了一遍,才发评论,此书值得一读。

评分

是常识类收藏书,经典值得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