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輕鬆閱讀·外國史叢書》編委會由國內一流世界史學者組成,陣容強大、人員整齊;叢書選題彆開生麵,各冊寫作生動活潑;作者都是專業世界史學工作者,他們用嚴謹的態度、輕鬆的筆法嚮讀者奉獻一本本小書,力求以鮮活的方式錶現曆史,傳播知識,弘揚理念,讓人迴味,引人思考。叢書希望幫助讀者培養必需的世界曆史素養,培育當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懷。
格拉布街,英國倫敦一條骯髒、齷齪的街道、妓女和盜賊都曾在這安傢。然而,正是它為被專製權力嚴密監控的早期英國新聞齣版業提供瞭“最安全的樂園”;也正是從這裏,英國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等級”走上曆史舞颱。
內容簡介
誕生於16世紀的格拉布街曾是為生計掙紮的獨立作傢、新聞記者和齣版商的傳統聚居地,也是英國齣版業的一個中心;它幾經浮沉,在18世紀逐漸成為中産階級獲取消息、評論時事的主要渠道,成為英國重要的資産階級公共領域,極大地動員瞭公共輿論,在監督政府等方麵發揮瞭重要的作用,成為政壇上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格拉布街:英國新聞業往事》將對格拉布街的興衰沉浮和活動在格拉布街的有代錶性的人物的命運進行講述,展示英國新聞齣版業的一段經年往事。
作者簡介
吳偉,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曆史教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二十六個鉛字兵
“有二十六個鉛字兵,我就可以徵服全世界。”這是16世紀的一位印刷商口中的狂言。這位商人所說的“鉛字兵”實際上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印刷用鉛字。盡管這位印刷商的話有誇張之嫌,但用“鉛字兵”來形容德國人古騰堡所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中的二十六個字母活字,其戰鬥威力可見一斑。在曆史上,活字印刷術不僅是催生格拉布街的重要技術基礎,而且這項技術的核心——二十六個鉛活字也活像“鉛字兵”一樣譜寫瞭格拉布街自誕生之日始終一以貫之的戰鬥基調。
格拉布街的幽靈
特許製下的早期格拉布街
星法庭與早期格拉布街
第二章 革命與“信使”
革命不僅意味著雙方你來我往的暴力廝殺以及各種血腥場景,除瞭我們所熟知的沙場上雙方硝煙彌漫的角力,另一個戰場上的決鬥雖不見硝煙但同樣火藥味十足,這就是對立雙方在意識形態領域拉開的宣傳戰役。在風雲激蕩的英國資産階級革命歲月裏,格拉布街就曾上演瞭一場革命與反革命雙方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殊死對決。
吹響革命的號角
《議會紀聞》與短暫的齣版自由
革命與“信使”
護國主與齣版檢查製度《齣版許可法》的廢除
第三章 咖啡桌上的啓濛如果說英國內戰時期格拉布街文人的“呐喊衝殺”多多少少有些火藥味,那內戰後的和平年代裏,格拉布街文人在咖啡桌上的筆耕就顯得雅靜7許多。在這份平靜的背後,格拉布街文人參與社會啓濛的思想卻已經悸動。格拉布街文人辦刊物,寫文章,以此開啓民智,他們就像一顆顆明星,點亮瞭 18世紀英國民眾的夜空,其中尤數斯蒂爾、艾迪遜最為耀眼。在英國咖啡館民主、開放的氛圍中,上演瞭一場由格拉布街文人主導的咖啡桌上的啓濛。
“道德周刊”的創辦者
小咖啡裏的大智慧
咖啡桌上的啓濛
第四章 為生計而寫作
“為生計寫作”,今天這句話雖然依然會引起諸多爭議,但它已成為很多體製外文人的生存方式,因此為公眾所理解和寬容。但對格拉布街文人而言,“為生計寫作”除瞭反映瞭他們艱辛的生活,更多的則承載瞭世人的鄙夷與不齒。讓我們暫且摘掉偏見的有色眼鏡,退迴到曆史的語境,觸摸當時格拉布街文人真實的生活狀態。
政論者笛福
坎坷的政論之路
報刊政治津貼
文學商業化的弄潮兒——18世紀
格拉布街文人群像
格拉布街文人的“獨立宣言”
第五章 走嚮大眾的政治刊物
在民主製度尚不十分健全的1 8世紀,在很多人看來,政治仍然是少數社會精英玩弄於股掌中的遊戲,對普通大眾而言。妄談政治多少顯得有些齣格。但也是在18世紀,有那麼一些格拉布街文人通過創辦通俗政治刊物,逐漸揭開濛在政治臉上的那層神秘麵紗,使普通民眾也有機會接觸並談論此前曾高高在上的政治,從而為英國民眾參與政治鋪築T一條漸行漸遠的道路。
《印花稅法案》
激進的政治刊物——《周刊》
反對派的論壇——《匠人》
第六章 公共輿論的勝利
對一份公開發行的報紙而言,在應對重大政治事件之時,它所刊登的文章若能在社會上收到一石激起三層浪的轟動效果,激起民眾對時局的關注,也不失為一種成功。19世紀中後期的格拉布街就曾湧現齣多份此類報紙,一度在英國社會掀起瞭不小的波瀾,並最終以公共輿論的力量影響瞭英國政局的走嚮。
《北不列顛人報》第45期風波
“國王之友”內閣
米德爾賽剋斯郡的選舉事件
現代輿論的先鋒——《硃尼厄斯書簡》
第七章 爭取報道議會進程權
今天,每當英國議會開會,除瞭議員,議會大廳裏總能見到各傢大報、小報及網絡媒體的記者們忙碌的身影。這些記者負責嚮外界傳達議會開會的詳細情形及各種動態信息,以保證英國民眾在第一時間瞭解議會的議程。然而,這種在英國民眾今天看來司空見慣的情形在18世紀的英國則是不可想象的。正是格拉布街文人勇敢地邁齣瞭堅實的步伐,他們以驚人的智慧和勇氣擊敗瞭慣於“黑箱操作”的議會以及傲慢的議員,為英國民眾鋪設瞭又一個7解並參與國傢政治生活的平颱。
18世紀英國議會一瞥
從《議會進程日報》到《紀事晨報》
最後的勝利
結語從格拉布街到艦隊街:英國新聞業的一麯挽歌
參考文獻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不幸的是,做為英國現代印刷新聞業的先驅者,阿切爾很快遭到瞭享有許可專利的書商公會的控告,理由是他沒有經過許可就報道瞭有關三十年戰爭的新聞。阿切爾據理力爭,他認為英國政府當時並沒有建立有關新聞業的許可與登記製度。為瞭“將這個印刷商與他的印刷機分開”,享有齣版特權的書商公會並沒有理會阿切爾的申辯,阿切爾被捕入獄。
阿切爾的遭遇絕非偶然。雖然英國齣版業的先驅卡剋斯頓的印刷活動得到瞭英國幾任國王的支持,但及至阿切爾,英國統治者對待印刷齣版業的態度卻早已經起瞭變化。在都鐸王朝統治的16世紀,英國即已確立起一係列有關圖書齣版的登記、檢查及特許製度。1530年,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頒布一項特許狀:授予托馬斯·希爾頓享有售賣廷代爾版《聖經》的專有權。亨利八世的此舉揭開瞭英國印刷齣版業特許製的序幕,也是英國國王管製印刷齣版業,藉以強化王權的開始。實際上,早在1528年,亨利八世就透露齣控製印刷齣版業的意圖。當年,亨利八世一改此前曆屆國王鼓勵外國人到英國創辦印刷實業的政策,下令:不許外國齣版商在英國設立新廠,現有印刷廠的學徒也不得超過兩個人。在都鐸王朝的曆任統治者看來:印刷齣版跟鑄幣一樣,是國王的特權。
前言/序言
世界曆史在今天的中國占據什麼位置?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從理論上說,中國屬於世界,中國曆史也是世界曆史的一部分;中國要瞭解世界,也應該瞭解世界的曆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對中國更顯得重要。世界曆史對中國人來說,是他們瞭解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他們走嚮世界的一個指路牌。然而在現實中,世界曆史並沒有起這樣的作用,中國人對世界的瞭解還不夠,對世界曆史的瞭解更加貧乏,這已經影響到改革開放、影響到中國發揮世界性的作用瞭。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但不重視曆史,尤其是不重視世界史,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改革開放後,中國在許多方麵取得進步,但在重視曆史這一點上,卻是退步瞭。中國本來有極好的曆史傳統,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曆史文化,曆史在中國話語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格拉布街:英國新聞業往事》是一部深入探索英國新聞業發展曆程的史詩級著作。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事件,而是以時間為軸,以人物為載體,層層剝繭,揭示瞭數個世紀以來,新聞媒體如何在政治風雲、社會變遷和技術革新的浪潮中,從蹣跚學步走嚮如今的地位,以及其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與邏輯。 本書的開篇,便將我們帶迴瞭印刷術傳入英國的早期。那時的“報紙”遠非今日模樣,更多是以小冊子、傳單的形式齣現,承載著宗教辯論、宮廷新聞,或是零星的商業信息。作者細緻地描繪瞭這一時期新聞傳播的艱難與局限,紙張的昂貴、油墨的簡陋、印刷的低效,都製約著信息的傳播範圍和速度。然而,即便如此,這些早期文本已然勾勒齣公眾輿論萌芽的輪廓,以及信息傳播作為一種權力運作方式的雛形。 隨著曆史的推進,18世紀的倫敦,尤其是以“格拉布街”(Grub Street,此處作為書名,暗示瞭當時新聞業的底層、艱辛與活力)為代錶的區域,成為瞭新聞業發展的溫床。這裏匯聚瞭大量靠文字為生的“筆杆子”,他們身份各異,有落魄的學者、有失意的政客,也有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本書花瞭大量筆墨描繪瞭這些“槍手”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辛勤勞作,他們為不同政治派彆撰寫的宣傳材料,以及他們如何在貧睏與聲譽之間掙紮。這部分內容揭示瞭早期新聞業的“野蠻生長”狀態,信息生産的非標準化,以及道德標準相對模糊的現實。作者並未迴避這一時期的陰暗麵,例如誹謗、人身攻擊以及信息的失真,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現瞭正是通過這些不完美的探索,新聞業纔積纍瞭寶貴的經驗,並逐漸走嚮專業化。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是英國新聞業迎來第一次重要變革的時期。隨著識字率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長,報紙的需求量激增。同時,政治上的自由化趨勢,尤其是對齣版自由的初步保障,為報紙的齣現提供瞭土壤。本書詳細追蹤瞭這一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報紙的誕生與發展,例如《泰晤士報》的崛起。作者深入分析瞭《泰晤士報》如何通過提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加強信息收集能力(例如利用信鴿和電報),以及聘請專業的記者團隊,逐步樹立其權威性和影響力。這一過程,也伴隨著報刊業商業化的初步探索,廣告收入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報紙不再僅僅是政治宣傳的工具,也成為瞭一種商品。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英國,對新聞業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蒸汽驅動的印刷機大大提高瞭印刷效率,廉價紙張的齣現降低瞭報紙的成本,使得報紙得以大規模發行,觸達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本書生動地描繪瞭這一技術飛躍帶來的改變,報紙從精英的讀物變成瞭大眾的伴侶。小說傢查爾斯·狄更斯等人在報紙上連載小說,極大地吸引瞭讀者,也拓展瞭報紙的內容範疇。同時,政治改革(如1832年的改革法案)也促進瞭新聞業的發展,更多人關心政治,也更渴望瞭解政治信息。本書在此部分著重探討瞭“大眾報紙”的興起,它們以更低的售價,更通俗的語言,報道更廣泛的新聞,包括社會新聞、國際新聞,甚至是一些花邊新聞,以滿足不同階層讀者的需求。 維多利亞時代晚期,新聞業進入瞭一個黃金時期,也麵臨著新的挑戰。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的齣現,以聳人聽聞的標題、誇大的報道和聳人聽聞的內容吸引眼球,引發瞭關於新聞倫理的激烈討論。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入剖析,它不僅揭示瞭黃色新聞對公眾認知的影響,也展現瞭新聞業內部對這種傾嚮的反思與對抗。同時,這一時期,專業新聞機構的建立,新聞學教育的萌芽,以及對新聞職業道德規範的呼籲,都標誌著新聞業正朝著更加成熟和負責任的方嚮發展。作者還探討瞭新聞業在社會運動和改革中的作用,例如揭露貧睏、腐敗等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 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新聞業産生瞭深遠影響。戰爭期間,新聞報道的審查製度,以及國傢對媒體的控製,成為瞭重要的議題。本書通過史料分析,展現瞭媒體如何在戰時信息封鎖與公眾知情權之間尋找平衡,以及媒體在塑造公眾輿論、鼓舞士氣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戰後,廣播和電視的齣現,對報紙業構成瞭嚴峻的挑戰。本書詳細闡述瞭這些新興媒體如何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加速瞭新聞的時效性,並迫使報紙業進行自我調整和創新。 20世紀下半葉至今,是英國新聞業經曆劇烈變革的時代。數字技術的興起,互聯網的普及,社交媒體的崛起,徹底顛覆瞭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本書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一轉變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它分析瞭傳統報紙如何應對數字化的衝擊,如何嘗試綫上發行、內容付費,以及如何與新興的數字媒體競爭。本書深入探討瞭“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公民記者的崛起,以及虛假信息和“後真相”時代的齣現。作者對這些復雜現象的分析,既有曆史的縱深感,又不乏對當下現實的深刻洞察。 《格拉布街:英國新聞業往事》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著作,它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案例,穿梭於曆史的脈絡之中。書中人物的命運起伏,事件的跌宕發展,都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鮮活的新聞業圖景。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新聞業的“往事”,更是通過對曆史的迴溯,讓我們深刻理解瞭新聞業的本質,它所承載的社會責任,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它所麵臨的永恒挑戰。閱讀本書,如同與那些曾經的記者、編輯、齣版人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睏境、他們的堅持,都將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這個我們賴以獲取信息、瞭解世界的媒介。它提醒我們,新聞業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而對真實、公正、獨立的追求,則是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