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是盛唐天子,在风诡云谲的宫廷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开元盛世;
他是风流皇帝,曲折缠绵的爱情美丽得让人们忽视了所有伦理的束缚,一阕《长恨歌》成为多少恋人吟唱不尽的悠悠恋曲;
他是梨园祖师,羌笛羯鼓的清音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停息地吟唱着那永远溢彩流光的霓裳羽衣;他先明后暗,北地的战鼓惊碎了华清池里的绮梦,马嵬的哀歌宜告了那一段黄金岁月的终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翻开这本书。
倾听两位历史学家为你讲述,那段瑰丽、怆然、悠远的故事。
内容简介
唐玄宗并不是天生的皇帝,他的皂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得到的。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之后,使唐王朝再登高峰,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然而,一系列措施导致的安史之乱成为这个时代的休止符,盛极而衰这样大喜大悲的历史场景都由玄宗导演而成,无论怎样的浓墨重彩和口诛笔伐也说不尽这个风流人物。
作者简介
阎守诚,1942年6月出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山西五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隋唐五代史。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史》,《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主编)等。
吴宗国,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著作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首语
一 厄运中的王子
二 潞州别驾
三 诛灭韦党
四 铲除太平
五 开元天子与“救时之相”
六 巩固皇位,安定政局
七 整顿吏治
八 改善财政的措施
九 检括田户
十 军事体制的变革
十 张说的沉浮
十二 宫闱悲剧
十三 运粮关中,久住长安
十四 张九龄与李林甫
十五 忠诚的高力士
十六 广运潭盛会
十七 盛唐气象
十八 纳妃、佞道、游乐
十九 扬国忠其人
二十 文士境遇的逆转
二十一 开天边事
二十二 安禄山的崛起
二十三 鼙鼓声中
二十四 重返长安
精彩书摘
垂拱元年秋八月初五(685年9月8日),大唐新皇帝睿宗的德妃窦氏在东都洛阳生了个男孩子,取名隆基。这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以后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唐玄宗(唐明皇)。
当隆基降临人世时,唐王朝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代,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一片升平景象。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稳定,不时发生的政治事件酝酿着巨变,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隆基诞生前两年,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他的祖父高宗皇帝李治病逝。长期以来,高宗身体状况欠佳,从显庆五年(660)开始,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隆基的祖母、高宗皇后武则天开始协助处理一些政务。武则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深得高宗信任。在高宗晚年,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唐廷实权,“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高宗去世之后,皇太子李哲继位,是为中宗。中宗尊奉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
但是,中宗即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赶下了皇位。武则天把皇冠授给了小儿子、李哲的弟弟睿宗李旦。
中宗被废,是因为他刚刚登上皇位,就急于树立自己的私党,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授乳母之子为五品官。不久前,韦玄贞由于女儿成为皇后而由普州参军晋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地再升为侍中显然不合适。这个提议受到当朝宰相裴炎的坚决反对。年轻的皇帝大为恼火,悻悻地说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经过一番密谋,光宅元年(684)二月初六,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和中书侍郎刘棉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昂率兵人宫,宣布太后命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当李哲被人从皇帝宝座上“扶”下来时,还问道:“我何罪?”武则天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这样回答,既冠冕堂皇,也有些强词夺理。武则天抓住年轻皇帝在气愤时讲的一句过头话大做文章,其实是因为自从高宗死后,她已经大权在握,正积极而有步骤地把女皇梦变成现实,任何阻挠她达到目的的势力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摧毁,即使是温情脉脉的母子之情,也不例外。武则天的个性是坚毅严酷的,她对政敌的打击绝不心慈手软,惟其如此,她才能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存在发展并取得胜利。她把儿子放在皇位上,只是因为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她并不希望儿子真正行使皇帝的权力,更不允许他滥用权力。中宗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对母亲的个性和思想,都缺乏正确的了解。他以为自己是皇帝,就有绝对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他自以为是的行为恰好触犯了严厉的母亲,刚刚戴上的皇冠很快就被摘下来了。
转瞬之间的皇位嬗递,使隆基得以诞生在大富大贵的皇帝之家。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随之也就笼罩在幼小的隆基头顶,预示着他前程坎坷,厄运重重。
武则天轻而易举地废掉中宗,扶立睿宗,显示了极大的权威,标志着她圣衷独断的时代开始了,“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加快了称帝步伐。她改东都为神都,改易旗帜、服饰的颜色,改易政府各部门的名称和官名,任用侄儿武承嗣为宰相,追封武氏五代祖为王。这些咄咄逼人的措施,变更着唐廷的祖宗成法,造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压力,使“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中宗被废后数月,发生了以英国公徐敬业为首的扬州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它使武则天感到宫廷内外反对派的潜在势力依然强大。于是,她大开告密之门,重用酷吏,采取高压手段,打击反对派势力,屠杀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李唐宗室是反武势力的中坚,也是武则天称帝的主要障碍,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打击尤其沉重。诛杀李唐宗室的事件迭起,至武则天称帝之前,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除武则天自己生的李哲(中宗,又名显)和李旦(睿宗)以外,其余在世的全部被杀。“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
载初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她自称“圣神皇帝”,降睿宗为皇嗣,赐姓武。这一年,隆基五岁。三岁时,他曾受封为楚王。隆基的童年时代,是在李唐宗室惨遭屠戮的恐怖气氛中度过的。幸运的是,由于父亲睿宗的聪明睿智,不仅使睿宗自己在险恶的环境中得以平安无恙,也使隆基兄弟姐妹处于较为安全的地位,可以享受一点童年的欢乐。睿宗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为人“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和哥哥们相比,睿宗对母后武则天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宫廷斗争的形势和力量的对比也都有明确的认识。他即位后,垂拱二年(686)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睿宗不像哥哥中宗那样,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太后临朝称制的情况下,甘心做一名无所作为的皇帝,不去干扰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所以,“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睿宗贵为皇帝,也仅仅是能免祸自保,“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可见隆基兄弟从小就过着幽禁宫中的生活,他们童年时代的欢乐是极其有限的。
历史上把改唐为周的事件称为“革命”。围绕着这场革命,大唐的政治生活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轩然大波,使这段历史显得格外惊心动魄,丰富多彩。一切事件的中心是武则天,她的光辉普照着这个时代。隆基正是在他雄才大略的祖母统治下,步入了青少年时期,开始了不平凡的经历。
在武周时期,隆基的父亲皇嗣李旦的处境一直是很窘迫的。武则天称帝那年,已经67岁了。她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才成为大周的神圣皇帝,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虽然她掌握着唐王朝的最高权力,宫廷斗争并没有因此而止息,只是斗争的焦点由称帝和反称帝转换为皇位由李氏、还是由武氏来继承。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双方,一方是以武承嗣、武三思为核心的武氏集团,另一方是忠于李唐王室的朝廷重臣,他们认为应由李氏继承皇位。武则天的态度并不明朗,犹豫于双方之间。作为皇嗣的李旦地位不很稳固。皇嗣是一个含义微妙的名称。它可以解释为皇位的继承人,可是又比“太子”这样的皇位继承人的传统名分和地位降了一格。武则天给李旦以“皇嗣”名位,表明她还没有下决心把他当成真正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武则天是重武轻李的,也许她更多地倾向于在武氏子弟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因此,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在为谋求成为“太子”而大肆活动,他们当然把攻击的矛头指向皇嗣,欲取而代之。李旦既得不到武则天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只能处于被动挨整的地位。
如意元年(692)九月,武则天因齿落更生,宣布改元长寿。十月,睿宗诸子出阁,隆基兄弟可以开府置官属。这位严厉的祖母由于自己的健康长寿,心情愉快,放松了对子孙们的控制,让他们有一些独立活动的余地。隆基这时“年始七岁”,却做出了一件震动宫廷的事情:
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杖,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
这是武则天称帝后,李、武两姓间第一次正面冲突。武懿宗是武则天伯父仕逸的孙子,被封为河内郡王。这个武周新贵正在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时候,看到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而整齐,心中老大的不快,便用金吾将军纠察风纪的权力横加阻挠,企图挫折隆基。然而隆基毫不畏惧,理直气壮地责问:“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这针锋相对的回击,表明幼小的隆基个性倔强,已经有了权力斗争的意识。隆基政治上的早熟是和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分不开的。他从小生活在宫廷斗争的旋涡之中,以李、武两姓的矛盾为焦点的权力之争,在耳濡目染间熏陶着他,使他很早就懂得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激发了他为维护“吾家朝堂”而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他日后从事政治斗争的巨大动力。
前言/序言
《盛唐风云:从安史之乱到权力更迭》 导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代和人物,其影响力跨越千年,至今仍引人深思。盛唐,一个以开放、包容、繁荣著称的黄金时期,最终却在内乱的硝烟中走向衰落。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安史之乱”前后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深入剖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内在驱动力,以及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关键人物如何应对权力的诱惑与命运的挑战。我们并非要重述一部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是试图从政治结构、社会矛盾、军事变革以及文化思潮的变迁中,勾勒出那个时代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第一部分:乾坤初定——盛世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唐朝的鼎盛,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制度设计和开明的统治策略之上的。然而,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结构,其内部都潜藏着结构性的脆弱。 一、藩镇割据的萌芽与中央集权的削弱: 开元盛世的基石之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然而,为了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和边疆的威胁,唐玄宗时期推行的节度使制度,在初期的成功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地方军政合一的权力中心。本书将详述节度使的设立背景、权力授予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制度如何无意中为后来的地方割据埋下了伏笔。我们将考察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如何通过兼领多镇、世袭军职,逐步架空中央的财政和军事调动能力。重点分析在边疆压力增大时,朝廷被迫放权的行为,如何一步步侵蚀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二、士族门阀的余晖与科举制的深化: 尽管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但旧有的士族门阀势力并未完全消亡。本书将探讨晚唐时期,这些世家大族如何利用其深厚的社会网络和经济基础,在朝堂和地方上继续施加影响。科举考试的僵化和对“高第”的过度追求,也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中的新困境。我们试图还原,在光鲜的“人才济济”背后,是怎样的政治生态在运作,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朝廷选拔人才的导向。 三、宦官集团的崛起与政治平衡的失衡: 宦官,本是皇帝身边的服务人员,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却能染指军政大权。本书将详细梳理宦官权力扩张的几个关键节点,分析皇帝为何倾向于倚重宦官而非士大夫。这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更是权力制衡的结果。当朝廷内部的文臣派系斗争日益白热化时,一个直接听命于皇帝、且不受传统士人阶层制约的宦官集团,便成了皇帝手中制衡文官集团的“利器”。这种平衡的建立,最终付出的代价是国家决策权的异化。 第二部分:巨变的序幕——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盛唐的富足并没有惠及所有阶层,巨大的贫富差距、沉重的徭役赋税,如同积薪待燃,只待一个火星的引爆。 一、土地兼并与农民负担的加剧: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地方上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和富商,通过各种手段避开了国家的主要税收。与此同时,对自耕农和佃农的盘剥日益加剧,沉重的徭役和频发的兵役,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史料,展现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并探讨朝廷的财政制度(如两税法改革的背景与影响)如何未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二、边患的压力与军事策略的失误: 唐朝的边疆战略是其盛衰的关键。本书将剖析唐玄宗中后期,对突厥、吐蕃等周边民族采取的军事策略。在对外战争中,唐朝对军事资源的投入达到了历史顶峰,这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并促使了地方节度使职权的膨胀。我们重点分析了与某个重要边疆民族的几次关键战役,这些战役的胜败直接影响了内部的政治气候和军事部署。 第三部分:权力核心的嬗变——从宫廷斗争到国运转折 安史之乱是盛世走向衰亡的标志性事件,但其爆发的深层原因,早已在权力核心的内部结构中酝酿成熟。 一、核心集团的派系之争: 在皇帝晚年,朝廷内部围绕继承权、军权和财权形成的复杂派系斗争,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应变能力。本书将侧重于分析关键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他们如何互相倾轧,如何利用皇帝的信任或猜忌来打击异己。这种内耗,使得朝廷在面对外部危机时,往往反应迟钝或决策失误。 二、军事指挥体系的错位: 当叛乱爆发时,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已大不如前。本书将详细梳理叛乱初期,中央如何错误地调动和使用有限的中央军,以及地方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的观望与自保态度。军事力量的失衡,为叛军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结语: 《盛唐风云:从安史之乱到权力更迭》并非试图为任何历史人物翻案或定罪,而是试图通过对社会结构、制度演变和权力运作的细致考察,揭示一个伟大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过程。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即便是最辉煌的时代,也需要警惕内部的腐蚀和制度的僵化,因为真正的危机,往往并非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是源自内部的失衡与失位。历史的教训,在于对结构性问题的持续关注与审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