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传

肖洛霍夫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 瓦·奥西波夫 著,辛守魁 译
图书标签:
  • 肖洛霍夫
  • 传记
  • 文学
  • 苏联文学
  • 历史
  • 人物
  • 作家
  • 诺贝尔文学奖
  • 俄国文学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83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01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

内容简介

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传》作者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为纪念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他利用多年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完成了这部极具存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传记。《肖洛霍夫传》获2010年俄罗斯国家奖。

作者简介

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为纪念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他利用多年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完成了这部极具存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传记。

目录

童年 幼年 少年
第一章 1905——1919:来到这个世界
三十一号秘密的见证
顿河的开端
莫斯科——博古恰尔 中学生
只是个见证者
第二章 1920——1922:生活中“遇到了麻烦”
独闯天下
受审
第三章 1923——1925:首都还是镇
失业补贴
第一篇小品
倔犟的岳父
十四篇短篇小说
是“野兽”,还是“粮食人民委员”?
“永不忘记……”
《静静的顿河》:如何开始创作
第一章 1926——1928:史诗的准备阶段
有特殊意义的四封信
求助于导师
任职
第一行
第一部
第一批敌人
第二章 1929:斯大林
大权在握的读者
判决:剽窃
来自拉普的打击
二十年后的爆发
马克西姆·高尔基
第三章 1930:“粗野的题材”
肖洛霍夫的敌人和斯大林的敌人
法捷耶夫——肖洛霍夫
见证人的证据
去欧洲的路
“对我的‘痛苦’请勿见怪”
肖洛霍夫和“机会主义者”弗鲁姆金
第四章 1931:一本小说两个书名
给斯大林的得不到回复的信
高尔基如何做出了反应
为导师做的鱼汤
第五章 1932:“万一——牵扯到我……”
怎能不想拿起《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谈克里姆林宫的“最高决策机构”
肖洛霍夫的徘徊
政治游戏
狩猎小说的失踪
第六章 “斯大林常常用眼睛寻找……”
党的权力:打嘴巴和举酒杯
变换了招数
大饥饿
第一章 1933:“我们都成了反革命”
斯大林的演讲和肖洛霍夫的信
为克里姆林宫写的十五页
克里姆林宫回复的十二个词
第二章 谁的真理?
报上的警告
莫斯科:“政府电”
戏剧创作中的悲喜剧
破坏安宁的人
第一章 1934:“在作家的职业中找到了自我……”
区里报社的立场
“一大群托儿”
政治局会议
第二章 作家代表大会:溜走了的肖洛霍夫
《真理报》的鬼主意
对美国的兴趣
第三章 1935:“生活得更美好……”
潘菲洛夫的“失言”
女儿、鲜花和技艺的“奥秘”
玛丽娅·彼得罗夫娜的礼物
第四章 1936:“执行任务的人”
《真理报》:都是肖洛霍夫
黑材料
拯救顿河
第五章 1937:“黑色蛛网”
向党中央告密
“挖出假证……”
“关于自杀的想法”
第六章 1938:走向蒙难地
一百个段落的揭露
关于辞职的信
关于“肖洛霍夫同志”:失败
“卡秋莎”的设计师和人民委员贝利亚
等待的痛苦折磨
一杯伏特加和斯大林办公室
麦列霍夫要同谁在一起
第七章 1939:党代会——作家对抗领袖
《消息报》上的对答
听不到热烈欢呼的讲话
白兰地,长篇小说和“小文章 ”
“不滥用评价”
最后一章
第八章 1940:顶住异议的奖金
斯大林阿赫玛托娃普拉东诺夫
“加急出版”
奖金评选前
反对小说的大联盟
战前的几个月
战争:肖洛霍夫上校的胜利和灾难
第一章 1941:团政委
回应的电报
第一道命令
朋友卢戈沃伊的见证
第二章 1942:“这样的书——用来卷烟?”
斯大林——飞行员——肖洛霍夫
母亲之死
一位将军的命运
第三章 1943:党中央的书刊检查
拜访贝利亚
美国人的请求
第四章 1944.:摇摆不定
战争:新的特点
回绝了《新世界》
第五章 1945:胜利的电报
维约申斯克——基辅——柯尼斯堡
胜利:三次回应
欢庆胜利
战后的操劳
第一章 1946——1948:没有办成的委托
评论家拍马屁的主意
塔斯社谈诺贝尔奖金
“肖洛霍夫同志来信……”
操纵学生教科书
第二章 1949——1950:一封信的威力
特里丰老爹说:“见你们的鬼去吧!”
斯大榷:二十年以后
加害杰克·伦敦
第三章 1951——1953:党的代表大会上的非常事件
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凡事都得慢慢来”
“党委会认为……”
苏斯洛夫——斯大林——苏斯洛夫
“最高决策机构”的调查
领袖之死
盯上了就不放
第一章 1954:“绝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轰动一时:谢尔盖耶夫一青斯基和卡赞诺瓦
审判贝利亚
苏斯洛夫——赫鲁晓夫——苏斯洛夫
失败
第二章 1955:对提倡合作的斥骂
中风
生日
第三章 1956:反对陈腐的传统
在基辅讲得坦诚
接前
法捷耶夫的自杀和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
短篇小说的命运
第四章 1957——1958:为原则而斗争
瑞典来的消息
格拉西莫夫的影片——邦达尔丘克的评价
巴黎采访记——克里姆林宫的反响
第五章 1959——1964:“令人恶心的奉承……”
一段文字也没有写
“是否过于宽容了呢?……”
天鹅的哀鸣,或者肖洛霍夫在饮食间古老时钟的嘀嗒声中
讲故事
为达维多夫而战
解放麦列霍夫
“不要动活着的人……”
新切尔卡什克的枪声
从英国带回铁砧
诺贝尔奖金
第一章 1965:“不是为了出版”的生活
日常生活
瑞典的最初闪光
第二章 斯德哥尔摩,十二月
领取奖金的路
“即使对国王,哥萨克也不鞠躬”
老年——追求的顶峰
第一章 1966:评论界的异端
勃列日涅夫迟到的礼物
不受欢迎的发言
第二章 三个作家的怪异结局
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声誉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自白
利用“德”字的骗局
第三章 被焚毁的小说
侮辱
再说斯大林
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第四章 1967——1969:加加林的飞机
劳动英雄
又是一些年轻人:谈斯坦贝克
第五章 七十年代:“向肖洛霍夫同志解释一下……”
大胆的采访录
勃列日涅夫的劝告和舒克申的自白
谈群敌——迎接生日的话
为保护教徒的一封信
“请找其他人……”
医院
“特殊纸夹”里的一封信
医院里的交谈
“此致敬礼,囚犯……”
屈服于晚年的疾病
第一章 1980——1983:遗言
把苦艾放在基座前
最后一个夏天
《他们为祖国而战》与勃列日涅夫
向儿子口授
给儿子讲“井”的故事
最后一家医院
最后一份合同
第二章 闰年的打击
最后的要求和愿望
顿河边的小土堆
米·亚·肖洛霍夫生平与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想必由于他的这样一些长处,就被请到地主叶夫格拉夫·波波夫家任职,这家的庄园占地十二平方俄里。村子里人看出来,说他在老爷的家中即使老爷死了以后仍然会是自家人,这所房子牵动了他的心,女仆阿娜斯塔西娅 ·丹尼洛夫娜·契尔尼科娃迷住了他。她多么有魅力:身材端庄,黑黑的大辫子,黑黑的眼睛,而且又会唱歌。于是,他就把她带走,开始他说这是自己家的女管家。
对于肖洛霍夫来说,妈妈给他带来了特殊的“遗产”——乌克兰血统。
她同全家人是从切尔尼戈沃地区移民来到顿河的,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一家庭里还奇怪地用乌克兰语唱着歌。
哥萨克们嘲笑着这些移民:“霍霍尔是装松焦油的碗,来,打一架:这个是土耳其人,那个是波兰人,你是霍霍尔,可我是个哥萨克!” 儿子高度评价过母亲心地善良的品格:“她健壮,端庄,有巨大的道德力量。”人们都说,她的外貌和性格的某些特点——坚强,关心他人——在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和《静静的顿河》的女性形象中,有些地方可以猜测到。
克鲁日林——是个不大的村庄,总共四十八户人家,没什么特别的历史。它占有了这个孩子那印象深刻的心的是另一些东西——独有的美景和铺了芦苇与香蒲作房盖的土坯小房,黑河,每逢星期天教堂旁边人来人往的集市和草原……“草原是辽阔韵。,谁也没法测量。草原上有好多大路和小径。
”肖洛霍夫早期短篇小说之一的《牧童》中就出现过读起来让人着迷的句子。
在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里还写了草原。
这就是写在小说《委屈》中的早春的草原:“草原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下,弥漫着雾气,在隔年的杂草丛中,一只没有怀胎的母兔懒洋洋地吱吱叫着,一棵去年的干草让新长出的幼芽鼓得沙沙响地直挺挺地立着……” 这就是在小说《阿廖沙的心》中写到的夏日的草原: “在顿河的草原上,逢到晴朗的夏日,麦穗在蔚蓝的透明的天空下轻轻摆动,发出银铃一般的声音。这是在割草以前,茁壮的春小麦穗上的黑芒,好像十七岁的小伙子嘴上的胡须,黑麦一个劲地向上生长着,仿佛要超过人的身材。” 这是小说《死敌》中冬天的草原:“失去热量的橙色的太阳,还没有落到鲜明地平线下,月亮就稳重地从东方爬上来,在深蓝的晚空中倾泻出金色的光芒……太阳刚一落山,井架上空就出现一颗小星星,羞答答地眨着眼,好像大姑娘在相亲。” 只有心灵冷酷无情的人,草原才是空旷和悲凉的。
从事创作的人都明白,一生中童年是如何丰富他的心灵的。当时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同乡!——曾写过这一点。他深深地爱上了刚刚写出早期作品的肖洛霍夫,并且动手为自己的中篇小说《肖洛霍夫》打起草稿,唉!没有完成:“无论是在河边地里的割草,还是草原上繁重的耕种劳作,播种,收割小麦——所有这一切都清晰地留在这个孩子的脸上…… ” “当他出生的时候,我就住在克鲁日林村。他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地长大,却是个非同一般的小孩……活泼伶俐……自尊心极强。上帝保佑,千万不要有什么陌生人去抚爱他,他会跑掉,紧皱眉头,你不能用甜食去哄骗他… …”作家的表姐玛丽亚·巴班斯卡娅有这样的见证。
“米什卡还记得,他从前怎样跑到又高又香的小麦地里去。一翻过打谷场的石围墙,就是麦地了。麦子长得比他头还高。沉甸甸的黑芒,麦穗搔着他的脸。麦地里散发着灰尘、野菊和草原风的气味。妈妈有时候对米什卡说:‘米纽什卡,别在庄稼地里走远了,你会迷路的!……‘”这是在短篇小说《野小鬼》中出现的。
“一头猪在栅栏里夹住了。……米什卡连忙跑过去救,他试着打开栅门,猪就声嘶力竭地叫起来。他骑到猪身上。猪猛一用劲,推翻大门,大叫一声,就穿过院子,向打谷场跑去,米什卡用后脚跟踢着猪的腰,猪拼命飞跑,快得米什卡头发都被风吹到后面去了。他在打谷场旁边跳下来,回头一望,只见祖父站在台阶上,一只手指着他,招呼着……”这也是写在这篇小说里的。
但也还有人记得米什卡的事。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回,孩子们对他讲一个条件:带来裤子上的镶条,就把从他爸爸商店买来的冰车让他玩,否则就不带他去。而且孩子们还给这冰车起了个时髦的名字:“蒙帕西耶”。
他把镶条带来了,孩子们问他:“去偷的?”“不——我告诉了妈妈,她就亲自给我装进衣兜里了。” 五年过去了,日子过得不大好。父亲正确地判断——小村庄不适合商人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的愿望,他厌倦了这种生活,正像哥萨克们说的:“没有桩子还要编篱笆”。他没有那些商人的桩子,却也要让米什卡生活得怡然,比如,冬天里穿上又肥又大的粗呢大衣,并不舒服,长到膝盖以下,但是挺暖和,甚至在奔跑和游戏时感到了有些热。
肖洛霍夫家迁到了邻近的卡尔金村,这里,住着爸爸的大姐和她的丈夫,她丈夫作为一个商人,在自家商号“列沃奇金商店”里需要一个管事的。
隔了许多年以后,在《静静的顿河》中有几句色彩鲜明的描写:“顿河上最美丽的卡尔金村就坐落在山脚下冰封的、白茫茫的奇尔河河湾处。蒸汽磨坊的烟囱里冒出一团团软绵绵的轻烟;广场上黑压压挤满了人;响起了晚祷的钟声。卡尔金山岗那面,克利莫夫斯基村的杨柳树梢隐约可见;再远处,在苦艾般的青灰色雪茫茫的地平线后面,耀眼的夕照染红了烟雾朦胧的西半天。” 这个村子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有大集。商人们不知不觉地就促使它逐渐地成了一个镇。
而这里的人更不一般!村里人每逢星期天都彬彬有礼地来到村中心的广场上,走进教堂之前,和做完祈祷仪式后,要看看别人,也让别人看看自己。
……

前言/序言

  前言
  当我的妻子知道了,中国如此权威的出版社将出版我的《肖洛霍夫传》时,问道:“在中国,为什么人们对肖洛霍夫如此关注呢?”我回答:“十分明显,正如俄罗斯人一样,在这一伟大国家的人民经历了不少痛苦之后,已经实现了自由和正义。在世界文学中,如果不是肖洛霍夫,有谁还能在社会发生转折性大变动中,对普通人民群众的苦与乐以一种特有的真实反映出来呢?” 在我国,始终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对肖洛霍夫的特殊关系,我可以提到几项成果。
  ——1931年。在中国出版了《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中译本,这对于如此年轻的俄罗斯作家来说是何等的信任啊!而这时,甚至在苏联还远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部天才创作,而且当时就出现了谣传,说这是剽窃之作,因此,我们尊敬这一译本的首创者——权威作家鲁迅和翻译家贺非。
  ——1949年及其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新版的《静静的顿河》之后,又出现了《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小说集的译本。肖洛霍夫学也诞生了。五十至六十年代发表了四十多篇研究著作。正如我国人民所知道的那样,肖洛霍夫专家辛未艾和翻译家草婴已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对肖洛霍夫做出否定评价的后果也及时得以纠正,又出版了新的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召开了研究肖洛霍夫创作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
  在肖洛霍夫逝世后,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肖洛霍夫文集》,肖洛霍夫学也发展起来了,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肖洛霍夫研究者的名字得到了我们很好的评价,我们知道了孙美龄、李树森、徐家荣、刘亚丁、何云波和其他著名学者的著作;我们感谢一大批天才的翻译家,而我则由于十分清楚的原因,特别感谢沈阳大学辛守魁教授。
  看来,在中国,人们都已知道,俄罗斯仍然在出版关于所谓《静静的顿河》剽窃案的臆测之作,从我的这本书中就可以知道,所有这些著作已被科学研究所推翻,但我还要补充没有来得及列入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我刚刚写完了《关于肖洛霍夫八十五年论争的白皮书》,在这本书中我把从1928年以来“想要取代天才肖洛霍夫的那些人”的名字清理了出来,看来总共有四十八人! 只要驳倒一个,就指望轻信的读者再寻找出新的一个。
  但是,要知道,这样的传送带简直就荒谬透顶,因为它本身就排除了这些人想要成为肖洛霍夫的可能性。
  我很幸运,我所执笔的《肖洛霍夫传》一书将呈现在伟大中国的读者面前,我非常希望读者分享这本我为广大读者写的唯一一本传记中我的看法。
  全俄肖洛霍夫奖金获得者、俄罗斯作家协会 最高创作委员会会员 瓦连京·奥西波夫 2010年4月16日

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命运:《白鲸》——探寻人性的深渊与自然的伟力 (一) 宏大叙事的开端:复仇的执念与捕鲸业的盛景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鸿篇巨制《白鲸》并非一部简单的航海冒险小说,它是一部交织着史诗般的自然描写、深刻的哲学思辨以及对人类精神状态的精微剖析的杰作。故事以“我”——一个厌倦了陆地生活的年轻人伊士梅尔——登上一艘名为“裴阔德号”(Pequod)的捕鲸船为开端。这艘船的船长亚哈(Ahab)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压抑力量的人物,他失去了一条腿,而这条腿正是被一头体型巨大、颜色雪白、被称为“莫查”(Moby Dick)的抹香鲸咬断的。 《白鲸》的开篇,描绘了19世纪美国捕鲸业的黄金时代。梅尔维尔以详实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充满腥味、汗水与财富的行业内部。他细致入微地解剖了捕鲸船的结构、捕鲸的工具、鲸油的提炼过程,以及围绕着这项高风险行业的社会生态。这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介绍,奠定了小说厚重的现实基础,使得后续的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探索有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然而,很快,读者便意识到,“裴阔德号”的航程并非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船长亚哈个人的、近乎疯狂的复仇。亚哈将白鲸视为邪恶的化身,认为它代表着宇宙中所有不可知的、令人恐惧的力量。他的目标清晰而绝对:找到并摧毁莫查。这种个人意志对既定命运的挑战,迅速将小说从商业冒险剧提升到了悲剧史诗的层面。 (二) 多元文化的熔炉:船员群像的象征意义 “裴阔德号”的船员构成本身就是对当时美国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精妙隐喻。船上的水手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信奉不同的神祇,却被共同的命运和亚哈的铁腕凝聚在一起。 大副斯塔巴克(Starbuck),这位理智、虔诚的楠塔基特岛人,是亚哈复仇意志的天然对立面。他代表着克制、商业理性与对上帝的敬畏。他多次试图劝阻亚哈,提醒他捕鲸的真正目的是盈利,而非屠戮。斯塔巴克与亚哈的冲突,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理性与狂热的永恒斗争。 二副史坦恩(Stubb)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油滑、懒散,总是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似乎是命运的嘲弄者。三副弗拉斯克(Flask)矮小却充满野性,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无所顾忌的侵略性。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非白人角色,如来自马尔达山岛的“食人”以实玛利(Ishmael,此“以实玛利”非叙述者“我”),以及黑人“领航员”达格(Daggoo)。他们不仅是技艺精湛的水手,更被赋予了某种原始的智慧和神秘的洞察力。梅尔维尔通过这些多元的群像,探讨了身份、等级、种族在封闭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在集体意志下如何被裹挟前行。 (三) 知识的迷宫与形而上学的追问 《白鲸》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梅尔维尔对“知识”和“真理”的深刻解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章节,这些章节被称为“鲸类学论述”(Cetology)。梅尔维尔详尽地讨论了鲸的分类、生理结构、油的价值、历史记载中的鲸鱼形象,甚至包括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鲸。 这些看似与主线情节无关的“插入篇”,实际上承担了重要的哲学功能。它们迫使读者停下来,思考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知识本身的局限性。我们试图用科学的、分类的手段去把握一个巨大、不可捉摸的自然实体(鲸鱼),但最终发现,所有的定义和分类都无法触及事物(莫查)的本质。 白鲸莫查,就是这种不可知性的终极象征。它并非简单的一头动物,它是一个“面具”,一个被人类投射了无数意义(邪恶、上帝的旨意、随机的混乱、纯粹的自然力)的符号。亚哈想击碎这个面具,揭示其背后的“真相”,但梅尔维尔暗示,真正的真相可能就是:存在着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类理解之外的、冷漠而强大的宇宙秩序。 (四) 黑暗的浪漫主义与不可避免的悲剧 随着“裴阔德号”深入太平洋的禁区,船上的气氛愈发压抑。亚哈通过他的个人魅力和近乎催眠的演讲,成功地将船员们从追逐财富的雇佣者,转化成了他复仇意志的狂热追随者。他举起了长矛,以“一个象征性的意义”——而非一笔买卖——来衡量这次捕猎。 小说的高潮是与莫查的最终对决。这不仅仅是人与动物的搏斗,而是人类意志对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徒劳的一次反抗。梅尔维尔用极其紧张、近乎狂喜的语言描绘了连续三日的追逐与搏杀。白鲸展现出的智慧、力量和似乎是预谋的反击,完全超越了普通动物的范畴。 最终,亚哈的复仇以彻底的毁灭告终。“裴阔德号”被莫查撞沉,船上所有人都葬身大海,唯有叙述者伊士梅尔,偶然间抓住了一个漂浮的棺材(原本是为亚哈准备的),得以幸存,成为讲述这起“恐怖传奇”的唯一见证者。 《白鲸》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傲慢(Hubris)、对知识的滥用、以及当个人欲望凌驾于群体责任和自然法则之上时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它是一部关于执念如何吞噬灵魂的寓言,也是一曲献给那片无边无际、既美丽又残酷的海洋的宏大挽歌。读者合上书页时,心中留下的,是对那个巨大白色身影背后所蕴含的、永恒的哲学谜团的深深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肖洛霍夫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作品所带来的那种史诗般宏大的感觉。他的名字,总是与那片广袤的草原、奔腾的顿河,以及在那片土地上顽强生存的人们紧密相连。我常常想象,在那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他又是如何度过的?是什么样的经历,赋予了他如此深邃的洞察力和如此饱满的情感?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深入探寻这位文学巨匠的心灵世界。我渴望了解他创作的源泉,他思想的形成,他与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个人的挣扎与成长,看到他如何在激荡的岁月里,依然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这本书,不仅是对他生平的记录,更是对我理解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期待着,在翻阅每一页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新的思考。

评分

这部作品的厚重感,从拿到书的那一刻便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和塑造了时代的伟岸人物心存敬意,而肖洛霍夫,无疑是这样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灵魂。我对他的文学成就早有耳闻,他的名字与俄罗斯文学的辉煌紧密相连。我尤其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想,铸就了他那独特而深刻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是否承载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沉重的思考?我渴望理解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他们的爱恨情仇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印记。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的生平,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类精神深处探索的契机。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揭开肖洛霍夫不为人知的过往,去感受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去体会他对生活、对艺术、对民族的深情。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篇章。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从书名就足以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人物的传奇性。作为一名对文学创作和时代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对肖洛霍夫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一直很感兴趣。我常常在想,一个能够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的作家,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的生活经历,是否如同他的笔下那样跌宕起伏?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俄罗斯文学巨匠的机会,一次走进他灵魂深处的探索。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用文字去记录历史,去反映现实,去表达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他作为一名作家,所承受的压力与挑战,以及他如何凭借着内心的坚守和对艺术的热爱,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事业。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一位伟大灵魂的致敬。

评分

对于那些对俄罗斯民族史诗和底层人民命运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折射出时代的缩影,反映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肖洛霍夫,以其不朽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以一个旁观者,又同时是一个参与者的视角,去捕捉那些最细微的情感,去刻画那些最鲜活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命运推搡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放弃,往往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根基,理解他们那独特而又令人动容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传记,更是一扇通往俄罗斯民族灵魂深处的窗户,让我能够窥见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感受那份深沉而又厚重的情感。

评分

对于任何对俄罗斯文学,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俄罗斯社会变迁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肖洛霍夫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伟大的作家往往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塑造者,他们的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和最真实的记忆。我一直很好奇,肖洛霍夫,这位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顿河地区人民生活的作家,他本人又是如何经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成长历程,他的思想蜕变,他的艺术追求,这些方面都令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作家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文学的理想。我渴望了解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感悟。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旅程。

评分

诸神之母赫拉是宙斯的妻子,她早已熟知丈夫的不忠实。他背弃了妻子,却对凡人或半神的女儿滥施爱情。赫拉的猜疑与日俱增,她密切监视着丈夫在人间的一切寻欢作乐的行为。这时,她突然惊奇地发现地上有一块地方在晴天也云雾迷蒙。那不是自然形成的。赫拉顿时起了疑心,寻找她那不忠实的丈夫。她寻遍了奥林匹斯圣山,就是找不到宙斯。"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她恼怒地自言自语,"丈夫一定在做伤害我感情的事!"于是,她驾云降到地上,命令包裹着引诱者和他的猎物的浓雾赶快散开。

评分

姑娘非常害怕,为了逃避他的诱惑,飞快地奔跑起来。如果不是这位主神施展他的权力,使整个地区陷入一片黑暗,她一定可以逃脱的。现在,她被包裹在云雾之中。她因担心撞在岩石上或者失足落水而放慢了脚步。因此,落入宙斯的手中。

评分

赫拉雇了阿耳戈斯看守可怜的伊娥,使得宙斯无法劫走他的落难的情人。伊娥在阿耳戈斯一百只眼睛的严密看守下,整天在长满丰盛青草的草如上吃草。阿耳戈斯始终站在她的附近,瞪着一百只眼睛,盯住她不放,忠实地履行看守的职务。有时候,他转过身去,背对着姑娘,可是他还是能够看到姑娘,因为他的额前脑后都有眼睛。太阳下山时,他用锁链锁住她的脖子。她吃着苦草和树叶,睡在坚硬冰凉的地上,饮着污浊的池水,因为她是一头小母牛。伊娥常常忘记她现在不再是人类了。她想伸出可怜的双手,乞求阿耳戈斯的怜悯和同情,可是她突然想起她已没有手臂了。她想以感人的语言向他哀求,但她一张口,只能发出哞哞的吼叫,连她自己听了都吓了一跳。阿耳戈斯不是总在一个固定的牧场看守她,因为赫拉吩咐他不断地变换伊娥的居处,使宙斯难以找到她。这样,伊娥的看守牵着她在各地放牧。一天,伊娥发现来到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一条她孩提时常常嬉耍的河岸上。这时,伊娥第一次从清澈的河水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在水中出现一个有角的兽头时,她惊吓得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几步,不敢再看下去。怀着对姐妹们和父亲伊那科斯的依恋之情,她来到他们身边,可是他们都不认识她。伊那科斯抚摸着她美丽的身体,从小树上捋了一把树叶喂她。伊娥感激地舐着他的手,用泪水和亲吻爱抚着他的手时,老人却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抚摸的是谁,也不知道刚才谁在向他感恩。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

评分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

评分

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分

(俄罗斯)瓦·奥西波夫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肖洛霍夫传,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传作者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苏联国家文学社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为纪念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他利用多年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完成了这部极具存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传记。肖洛霍夫传获2010年俄罗斯国家奖。,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想必由于他的这样一些长处,就被请到地主叶夫格拉夫·波波夫家任职,这家的庄园占地十二平方俄里。村子里人看出来,说他在老爷的家中即使老爷死了以后仍然会是自家人,这所房子牵动了他的心,女仆阿娜斯塔西娅·丹尼洛夫娜·契尔尼科娃迷住了他。她多么有魅力身材端庄,黑黑的大辫子,黑黑的眼睛,而且又会唱歌。于是,他就把她带走,开始他说这是自己家的女管家。对于肖洛霍夫来说,妈妈给他带来了特殊的遗产——乌克兰血统。她同全家人是从切尔尼戈沃地区移民来到顿河的,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一家庭里还奇怪地用乌克兰语唱着歌。哥萨克们嘲笑着这些移民霍霍尔是装松焦油的碗,来,打一架这个是土耳其人,那个是波兰人,你是霍霍尔,可我是个哥萨克!儿子高度评价过母亲心地善良的品格她健壮,端庄,有巨大的道德力量。人们都说,她的外貌和性格的某些特点——坚强,关心他人——在肖洛霍夫的短篇小

评分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