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的梁漱溟

1949年后的梁漱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东林 著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中国思想史
  • 近现代史
  • 文化反思
  • 历史学
  • 哲学
  • 社会学
  • 传记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59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4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家的开创者,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独特思想和学识,特立独行的坎坷人生经历,一生坚持讲真话、表里如一的品格,是同时代许多知名人士所不能企及的。
《1949年后的梁漱溟》记述了1949年以后梁漱溟的行迹,揭示了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一段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梁漱溟在反右运动中何以沉默不语,记述了60年代梁漱溟对自己思想问题的认识,以及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的风骨。

作者简介

  汪东林,祖籍安徽徽州,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江山,196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用笔名郑直淑、江郎山、汪洋波等。曾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副局长、巡视员。著有《李宗仁归来》(与他人合作)、《宋希琏今昔录》、《梁漱溟问答录》、《梁漱溟与毛泽东》、《名人传记集萃》、《远去的背影——政协人物记》等。

目录

一、“反面教员”梁漱溟
二、梁漱溟与毛泽东
三、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
四、在反右斗争中梁漱溟何以沉默不语
五、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梁漱溟
六、1964年:梁漱溟谈自己的思想问题
七、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随大流
八、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
九、梁漱溟的晚年生活
附录
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
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
后记

精彩书摘

1970年讨论“宪草”时一次震惊四座的发言
  从1966年8月中旬开始,全国政协停止一切工作活动,机关干部自己闹“革命”,两派斗争搞得热火朝天。1968年6月开始军管,政协机关干部先在机关搞运动,第二年绝大部分人员下放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凡属政协直接发工资而无实际工作岗位的政协委员,一部分被“四人帮”投入监狱,少数人在机关被看管或去了五七干校,一部分在家呆着。梁漱溟除受红卫兵冲击外,一直在家。他每天上公园练拳、散步,无书可读了,就认真读报、看材料,关切着时局的发展和演变。他在《儒佛异同论》之后,又着手《人心与人生》专著的撰写工作。
  1970年下半年,政协军代表决定恢复政协直属组每周两次的学习,参加的人数比过去少得多,只有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溥杰、梁漱溟、于树德、王克俊等十余人,仍由于树德任组长。学习恢复不久,军代表就亲临小组发布,说四届人大要召开了,意义十分重大,中共中央和中央文革已拟就“宪法草案”,现在发下来请各位内部学习、讨论,欢迎各位提出修改意见。
  军代表的一席话,说得这些几年来无人理睬的政协委员们心里不由得一阵热乎。无奈那时的局面,林彪、江青施虐正盛,稍有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所谓听取意见,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出席学习会的诸公原本是惊弓之鸟,好不容易有了学习的权利,谁还敢自不识相,提什么意见,惹出新的麻烦?因此学习会一连开了好几次,把“宪草”反复读了几遍,逐条逐句学习、讨论,仍然没有人提出任何一条哪怕是字句改动的意见。
  与众不同的梁漱溟先生心里却翻腾开了。他也深知,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已被“文革”撕成碎片,这新的“宪草”,又有多少意义?但是,他初读这部“宪草”,不当之处几乎比比皆是,既然征求意见,为什么不可略说一二?他又想,“文革”进行四年多了,既无我们这些人说话的权利,又无说话的机会,现在有了,为什么要放弃?风险兴许会有,但既是内部学习、讨论,还能因为说几句话而犯下弥天大罪?他甚至想过,十多位知名人士开了好几天的会,提不出(实为不敢提)一条意见,就因为怕这怕那,实在有失身份。即便真的以言定罪,也比让人家看着无肝胆、无骨气强。他决定冒险进言。
  在最后一次的学习会上,梁漱溟又起立发言了。他一字一句、口齿十分清晰地说:
  领导上欢迎我们提意见,是看得起我们,这也是若干年来所不曾有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有什么顾虑,应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一得之见或一孔之见,对则供参考,不对则作罢。因此我考虑再三,在这里放言,提两点意见。
  第一点,据我的浅见,近代的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首先是英国,其重要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限制个人的权力太大。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不允许把任何一个个人放在宪法之上。如有把个人放在宪法之上,则宪法的执行便必定不完善、不彻底。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了个人的名字,包括林彪为接班人,都上了宪法,这是不妥当的,起码给人有个人高于宪法的感觉。接班人之说,是中国的特殊情况,而宪法的意义是带有普遍性的。不能把特殊性的东西往普遍性的东西里边塞。但我声明,我不赞同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接班人)写进宪法,并不是反对选择某个人当接班人。中国历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现象。接班人之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客观存在,而不在于某个人的好恶,或赞成,或反对。
  第二点,这次“宪草”的条文比先前那部宪法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条文少了却不甚妥当,比如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不知为何?
……

前言/序言

null




《民国风云录:思想的激荡与时代的转向》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晚年思想变迁,而是旨在为读者描摹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思想界乃至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图景。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思想流派和重大事件为纬,力求展现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内在张力的“时代横断面”。 第一部分:烽火中的知识人 本书开篇追溯至抗战胜利前后,彼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信仰危机与价值重估。在经历了多年的民族存亡之争后,传统的精英文化与现代化的思潮之间,张力达到了顶点。我们详细考察了“战后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倾向调查”背后的深层动因,分析了在城市重建、社会动荡与新政治力量崛起的背景下,不同群体对“何为中国未来道路”的争论。 这一部分重点剖析了几个关键的思潮领域: 自由主义的沉浮: 重点探讨了以《观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国民政府的治理困境和日益扩大的意识形态对立时,所经历的希望与幻灭。我们不回避讨论他们在实践层面上的局限性,以及他们对“第三条道路”的艰难探索。 左翼思潮的深化与传播: 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知识界内部的本土化进程,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中国历史、农民问题、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探讨了这种思潮如何在大学校园、文学团体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 关注那些试图在传统哲学资源中寻求现代化出路的学者。他们如何看待西学东渐的成果,以及如何试图在儒家伦理、道家智慧与现代科学、民主观念之间架设桥梁,以期提供一种有别于激进变革的“温和的现代化”方案。 第二部分:历史的断裂与新的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1949年之后,详细审视新政权建立初期,思想领域所经历的“大调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接管”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复杂互动、主动适应与被动调整的漫长时期。 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思想改造的机制与效果: 深入剖析了政治学习、思想改造运动在不同知识群体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如何调整其学术语言、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角色。这种调整是出于信念的皈依,还是策略性的自我保护?我们力求提供细致的个案分析,而非笼统的概括。 学科体系的重塑: 考察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结构性变革。例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如何被重新定义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在“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下,发展出新的研究模式。 文学与艺术的转向: 分析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下,作家的创作重心如何转移。从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冲突,转向塑造英雄形象和反映集体实践。书中将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如建国初期、特定政治运动前后)的文学作品,展现思想指导对艺术表达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持续的张力与隐秘的知识场域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在新秩序建立后,知识场域内部依然存在的复杂张力和“非主流”声音的潜藏形态。一个高度统一的外部叙事之下,往往存在着多样的内部思考。 学术传统的“存档”与“潜流”: 探究了在官方叙事不鼓励或限制的领域,那些重要的学术传统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这些传统可能以非正式的、低调的研习小组形式存在,或以特定学科的边角料形式被保留,等待时机。 日常知识与“民间智慧”的张力: 探讨了官方推广的理论知识与普通民众和基层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渗透与磨合,而非单向的灌输。 知识分子与社会治理的再定位: 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新体制下如何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基层治理中,他们从过去的“批评者”或“启蒙者”转变为“建设者”或“技术官僚”的过程中,个人身份认同的转变与适应。 结语:时代的重量与知识的韧性 全书以审慎和求真的态度,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巨大历史洪流,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承载着巨大的时代重量。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多声部的历史景观,让读者得以理解,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之下,知识、思想与个体命运是如何交织、碰撞,并最终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底色。全书避免预设立场,注重史料的细致梳理和不同观点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展现那个转型期知识界的真实面貌与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个体思想的顽强生命力。梁漱溟先生在1949年后的经历,并不是一段沉寂的隐退,而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不乏深刻反思的岁月。作者通过对梁漱溟大量文献的爬梳,生动地还原了他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如何在个人立场与时代洪流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梁漱溟关于“道德建设”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即便是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时代,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怀,这一点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思想家,即便身处逆境,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思考,并试图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另一种视角。作者的叙述语言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我对梁漱溟这位“以血泪铸就思想”的智者,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作者在梳理梁漱溟1949年后的思想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人物传记式写法,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次重要思想转变的背后,去剖析梁漱溟的思考逻辑。尤其是他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在解放后的转型,我以前一直以为梁漱溟在新中国成立后就逐渐边缘化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另一面——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国文化根脉的坚守,而是试图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寻找其存在的可能与价值。作者对梁漱溟与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特别是他对共产党政策的理解与批判,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处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梁漱溟晚年一些具体观点的阐释,比如他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对现代性的反思,都展现了他思想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客观与审慎,没有因为梁漱溟的某些立场而加以褒贬,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完整、立体的思想家形象。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盛宴。它不仅仅是关于梁漱溟个人,更是通过梁漱溟的视角,折射出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转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机遇。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梁漱溟在教育、文化政策等方面的论述,他的一些观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例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及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辩证理解,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严谨,对梁漱溟思想的阐释也力求准确,使得全书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为 nuanced 的理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梁漱溟,这位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思想轨迹在1949年那个巨变的时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1949年后的梁漱溟”,这个时间节点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有的社会结构被彻底颠覆,新的意识形态汹涌而来,在这种宏大的背景下,一位与旧时代有着深刻联系的思想家,他的内心世界、学术思考,乃至他对现实的体认,必然经历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重塑。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新的土壤里,梁漱溟的思想是否还能焕发生机?他如何看待新中国的建设?他对中国未来的走向,又抱持着怎样的洞察与忧思?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引子,把我拉入对那位“最后的儒家”在全新历史语境下的探寻之旅。我期待着书中能展现出梁漱溟的学术韧性,他如何在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与人生意义的追问。

评分

我一直以为对梁漱溟的认识,停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和“激进的社会改革者”这两个标签上。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细致地描绘了1949年之后,梁漱溟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向。我惊叹于他面对时代巨变的从容与坚韧,以及他在新政权下依然不曾放弃的独立思考。书中关于他对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看法,他对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理解,以及他晚年对于中国现代化方向的种种关切,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不懈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使得阅读过程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梁漱溟思想演变的脉络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如何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不断地调整、深化自己的认知。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梁漱溟,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大师的书一直很喜欢,收藏

评分

收到

评分

绝对的正版,价格便宜,真是划算

评分

梁先生有知识分子的骨气……

评分

大师的书一直很喜欢,收藏

评分

速度飞快,京东配送给力

评分

绝对的正版,价格便宜,真是划算

评分

书本身写的比较一般

评分

读后令人极为崇敬!在强权顶着高尚的名义肆意横行的时代,梁老的特立独行,更显得弥足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