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凤英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统计
  • 气候预测
  • 诊断学
  • 时间序列分析
  • 空间统计
  • 极端气候
  • 气候变化
  • 统计建模
  • 数据分析
  • 气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2991
商品编码:10155677891
出版时间:200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魏凤英 编著 著作 定  价:45 出 版 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01日 页  数:296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2942991 再版前言
原版序
原版前言
1绪论
1.1气候统计诊断概述
1.2气候统计预测概述
2基本气候状态的统计量
2.1中心趋势统计量
2.2变化幅度统计量
2.3分布特征统计量
2.4相关统计量
3基本气候状态的统计检验
3.1统计检验概述
3.2气候稳定性检验
3.3相关性检验
3.4分布的统计检验
4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4.1线性倾向估计
4.2滑动平均
4.3累积距平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新方法、新技术。其中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检测、气候周期识别、分离气候变化时空结构、诊断两变量场耦合特征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的技术。还介绍了作者发展的气候预测新方法。本书不仅给出方法的原理和数学公式,还给出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分析要点及应用实例。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的、与《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内容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星际文明的兴衰:一场跨越千年的社会演化史》 作者: 艾莉西亚·凡尔纳 出版社: 苍穹之眼出版集团 ISBN: 978-1-5678-9012-3 --- 内容提要 《星际文明的兴衰:一场跨越千年的社会演化史》并非一部关于物理定律或超光速引擎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刻描绘人类(及其衍生文明)在面对宇宙尺度挑战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伦理体系如何演变、冲突并最终走向衰亡或重生的历史画卷。本书以严谨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宏观历史学的视角,考察了在漫长的时间尺度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中,文明的“内生性”力量如何塑造其命运。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技术奇点并非文明的终结,而是新一轮社会结构重塑的起点。作者通过对“大迁徙时代”(公元2300年至2600年)后,分散在银河系边缘的五个主要人类后裔文明——赛博利亚、伊甸园联盟、虚空游牧部落、永恒之城以及亚空间流亡者——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韧性与结构僵化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一部分:起源与分化——“大迁徙时代”的社会冲击波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地球文明向外扩张的初期阶段,重点不在于飞船的研发,而在于“文化基因”如何在极端的星际航行中发生突变。作者详细分析了早期的殖民地如何因为资源分配不均、信息延迟以及对“母星文化”的不同解读,而迅速形成迥异的社会形态。 第一章:语言的断裂与身份的重塑 重点探讨了在数代人无法进行实时通讯的封闭生态系统中,社会规范和语言如何独立演化。例如,赛博利亚文明如何将效率奉为最高神祇,发展出基于“功绩矩阵”的非血缘继承制;而伊甸园联盟则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严格限制了人口增长,形成了高度仪式化的农业社会。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熵增” 阐述了当信息传播速度远低于文明演化速度时,意识形态如何固化并最终成为社会变革的阻力。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说明早期民主、极权或技术官僚体系在跨越星际距离后,如何被扭曲成难以撼动的宗教或哲学信条。 第二部分:权力与结构——千年之下的制度检验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五个主要文明在稳定期(公元2700年至3500年)的内部运行机制,着重分析了其在面对内部危机时的表现。 第三章:经济形态的极端化 探讨了资源稀缺性在不同行星环境下如何催生出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在资源充沛的“永恒之城”,社会演化出了基于“经验共享”的非货币化系统,这种系统虽然保证了高质量的生活,却也滋生了对“外部世界”的极度傲慢与无知。反观“虚空游牧部落”,其经济活动完全依赖于对稀有星际现象的短暂捕获,形成了高度投机、瞬时协作的社会结构。 第四章:司法与伦理的迭代 作者对比了不同文明的法律体系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当生命可以被数字化备份或在克隆体间转移时,传统的“谋杀罪”和“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如何被重新定义?书中对亚空间流亡者(一个生活在非标准时空结构的群体)的“情景责任制”进行了开创性的社会学解读,揭示了绝对自由带来的社会责任真空。 第五章:代际冲突与文化遗产的重量 一个文明的“记忆”往往是其最沉重的包袱。本书细致描绘了当新生代开始质疑祖先建立的、并被证明在当前环境下已不合时宜的社会契约时,所引发的内部张力。书中记录了赛博利亚精英阶层为维护其技术霸权,如何系统性地抹除历史记录,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认知失调。 第三部分:衰落、融合与未来视野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文明的黄昏阶段——即内部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修复,外部压力(如未知的宇宙事件或环境退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时,文明的反应模式。 第六章:软性崩溃的社会指标 与好莱坞式的灾难场面不同,本书强调文明的衰落往往是“软性”的——表现为创新力的枯竭、官僚体系的无限膨胀以及民众对公共事务的集体冷漠。作者提出了一个衡量文明“结构疲劳”的量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对伊甸园联盟缓慢瓦解过程的分析。 第七章:后文明时代的幸存者 重点描述了在文明高塔倒塌后,社会如何退化到更基本的人类需求层面,但与此同时,新的、更具适应性的微观社会单元如何诞生。例如,虚空游牧部落在与永恒之城残余精英的接触中,如何将游牧的生存智慧与失落的先进知识结合,形成了一种“混合适应体”。 结论:历史的循环与人类的韧性 作者总结道,无论是技术驱动的赛博利亚,还是自然崇拜的伊甸园,所有文明最终都受制于其早期建立的社会预设。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征服了多少星系,而在于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社会机制。本书以一个开放性的哲学思辨收尾:人类的未来可能不在于逃离宇宙,而在于能否超越自身的历史惯性。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以及科幻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的、非技术性的框架,用以理解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跨越巨大时间与空间尺度下面临的挑战。它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如何结束”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非线性”和“极值”现象的关注,这体现了当前气候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很多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在处理极端天气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如广义极值理论(GEV)和分位数回归等更适合处理尾部事件的统计工具。作者没有停留在介绍这些方法的数学模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气候背景(比如区域气候特征、数据量大小)来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并对其假设条件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非常棒,它教会我们不是盲目套用工具,而是要带着批判性眼光去选择最适合特定科学问题的诊断框架。这种深入到方法论选择层面的探讨,对于提升科研人员的整体方法论素养是极为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有一种“螺旋上升”的美感。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循序渐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统计诊断体系。从基础的描述性统计和误差分析起步,稳步过渡到更复杂的同位素分析、经验模型构建,最后才触及到对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分析。这种设计使得初学者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有经验的读者也可以从中找到针对自己特定瓶颈问题的深度解析。特别是,书中最后部分关于模型评估和验证的章节,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评估指标集和对比框架,这对于我们评估不同气候预测产品时的优劣势,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标准。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授知识的书,更像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科学、严谨地进行气候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圣经”。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实战指导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纯数学书籍,但拿到手后发现,它对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描述得极其到位。比如,关于多元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协整检验,书里不仅讲了检验的原理,还贴心地给出了在主流统计软件(比如R语言的特定包)中如何调用相应函数的示例代码和输出结果的解读指南。这对于我们这些既需要懂理论又需要快速产出成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立刻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处理了一个关于海温异常与区域降水关系的面板数据,发现通过这种系统化的诊断流程,很多之前困惑我的数据结构问题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作者在编写案例时,显然是站在一线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考虑到了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等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脏活累活”,这使得整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不再是纸上谈兵。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这个必须点赞。在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一本印刷精美的实体书的价值就更显突出了。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墨色浓淡适中,图表线条清晰锐利,这一点对于需要观察细微变化的气候统计图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插图部分,那些复杂的空间场分布图和时间序列的叠加图,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层次分明,这在很多低质量的教材中是难以实现的。而且,书的装帧结实耐用,封面硬挺,侧边封口平整,一看就知道是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耐用品”。对我个人而言,有一本可以随时翻开、随时在旁边批注的纸质书,比在电脑屏幕上滚动PDF要高效得多,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沉浸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专业领域的硬货。我最近在研究气候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正好看到这本书的目录里有专门章节讨论这个,真是太及时了。里面的理论推导部分写得非常详尽,每一个公式的每一步变形都有清晰的逻辑解释,不像有些教科书直接跳过关键步骤,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关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应用实例,结合了多个真实世界的海洋大气再分析数据,让我对如何从复杂时间序列中提取主要模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概念的定义都力求精确无误,参考文献的引用也相当丰富,可以看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学术积累上下了很大功夫。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气候数据背后物理意义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已经把它放在手边,准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时不时地查阅,尤其是关于长期趋势识别和异常事件频率分析那几个章节,感觉会是我的“救命稻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