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我国动物生态与恢复研究团队在珠峰保护区长达5年的综合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科学考察成果,极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详实的数据、丰富的理论、有力的论证,是对高寒地带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发展规划以及与保护生物相关领域具广泛数据支撑作用的学术著作。
◆ 反映了世界上海拔高、落差大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极高山生态系统的动物多样性。
◆ 600幅精美野生动物图片,揭开超乎你我想象的珠峰动物天堂,零距离感受“世界第三极”的野性之美。
◆ 再现科考团队两千余天艰苦卓绝、惊险万分的珠峰考察记,令人大开眼界。
作为一部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学术专著,系统阐述了整个珠峰保护区的自然环境、陆生野生动物整体概况和历史调查情况,从物种组成、分布规律、地域特征和垂直分布方面介绍了数百种野生动物,并对动物地理区划和分布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围绕珠峰地区的极大海拔落差和野生动物垂直变化特点进行描述,首次披露大量前所未见的物种及景观照片,集创新性、科学性和学术性为一体,对青藏地区和世界极高山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野生动物爱好者等相关人员参考应用。
胡慧建,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生态与恢复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理事、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研究工作,自1997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区域动物资源科考,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省份,是目前我国开展大区域动物资源调查多的专家之一,出版专著十余部。
金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小兴安岭野生动物》《虎研究》《中国蒙原羚研究》《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研究》等多部专著。
田园,
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06年以来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曾参与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山南翼山地野生动物资源等科考项目。
本书全面反映了珠峰地区有科学记录以来,全面、系统,收获多的一次野生动物综合性科考成果,对全球极高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具有开创性意义,特别是对极高山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发展规划以及与保护生物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数据支撑作用。
——马建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本书凝聚了研究团队在珠峰长达5年的科考成果,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珠峰野生动物世界。全书科学论述了珠峰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概况,阐述了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垂直变化的研究成果,集创新性、科学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为人类探知极高山地区动物世界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全人类开展珠峰地区生态和生物保护上具重要价值的参考书。
——林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
第一章 保护区概况
第二章 自然概况
1 地质地貌
2 气候
3 水文
4 土壤
5 植被
6 南翼概况
7 北翼概况
第三章 科考历史
1 两栖和爬行类
2 鸟类
3 哺乳类
第四章 动物资源
1 概况
2 两栖类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典型物种
3 爬行类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典型物种
4 鸟类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典型物种
5 哺乳类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典型物种
第五章 评价与建议
1 资源评价
2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名录
附录Ⅱ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资料收集工作做得极为扎实。每一章的论证都建立在大量的长期监测数据之上,这使得它在严谨性上无可挑剔。我尝试去核对书中引用的几项关于某几种高山鼠兔种群动态变化的长期数据,发现其来源清晰可溯,并且采用了最新的生态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然而,最令人称赞的是,即便是面对如此密集的专业信息,作者也成功地将其“翻译”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比如将高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比作一个精密的“钟表机械”,任何一个微小齿轮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的运作。这种平衡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能力,在同类主题的出版物中是相当罕见的。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珠峰地区生物多样性科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我这次阅读体验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保护区管理”这一宏大议题的微观化处理。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保护区建立的宏伟目标,而是深入到一线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去。有几章专门讲述了科研人员如何通过安装红外相机阵列来追踪珍稀鸟类的迁徙路径,以及社区居民如何参与到反盗猎巡逻中来的故事。这些叙事充满了人情味和实操层面的挑战。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案例,描述了如何平衡当地牧民的传统放牧需求与保护区内草场承载力的冲突,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禁止”或“限制”,而是通过合作和技术创新来寻求共存之道,这体现了非常成熟和务实的保护理念。这种将“人”与“野生物”紧密结合的叙事角度,让整个保护区的故事立体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坐标和物种清单,而是充满了生命挣扎与和谐共处的复杂画卷。读完后,我对于如何在全球尺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吸引力,那种深邃的蓝与远处雪山的冷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精美的彩色照片,那些雪豹、藏羚羊在高原上自由驰骋的瞬间,简直让人屏息。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不像传统的科普读物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显然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用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珠峰地区极端环境下生命力的顽强。比如,对于某些高海拔植物如何适应低氧和严寒的描述,我读了好几遍,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敬畏感,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特别是关于不同物种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书中提供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远超出了我以往对自然保护区了解的范畴。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封写给地球“第三极”的情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人类活动对这种脆弱生态的影响。我对书中几张关于冰川退缩的对比照片印象尤为深刻,那种直观的视觉震撼,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能让人警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质量,直接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纸张的选择偏向哑光质感,这使得那些描绘雪景和岩石纹理的照片细节得以完美呈现,没有传统铜版纸那种刺眼的油墨光泽,更贴合主题的沉静氛围。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间距设计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妙的是,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一张手绘风格的区域地图或者某一物种的解剖结构图,这些插图的艺术价值极高,它们并非简单的信息图示,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细腻观察。我甚至会特意去研究这些插图的笔触和阴影处理方式,它们为紧张的科学叙述增添了一份宁静的美学享受。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优秀的自然科学读物,其物质形态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娴熟,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张力和起伏。开篇通常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发现时刻”或“生存危机”切入,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比如描写一次暴风雪中科考队的险境,或是发现了一个此前未被记录的动物活动热点。随后,叙事会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的科学背景介绍和历史沿革,信息密度适中。最精彩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极度稀有或行踪诡秘的野生动物时,采用了近乎悬疑小说的手法,通过线索的搜集、推断和最终的确认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探索欲。我读到关于“雪豹幽灵”追踪记录的那一部分时,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和探索的冲动被完全激发了出来。这使得即便是对生态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在享受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专业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