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要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考虑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既紧密联系又自成体系的特点,在结构安排上将两者相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汇总形成第1篇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并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分别列为第2篇和第3篇。全书共3篇12章。在内容安排上,以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环境管理思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动态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综合分析方法,并系统地介绍了流域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主要环境规划类型的内容、程序与方法,区域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等主要环境管理领域的管理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还可供环境规划与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
第1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1 人类社会发展及其环境问题
1.1.1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演变
1.1.2 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1.2.1 环境规划的含义
1.2.2 环境管理的定义
1.2.3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1.2.4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1.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手段和内容
1.3.1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
1.3.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1.4 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4.1 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4.2 第二个路标——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1.4.3 第三个路标——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1.4.4 第四个路标——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
复习与思考
第2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2.1.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2.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2.2.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2.2.2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2.3.1 生态学及其基本规律
2.3.2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和类型
2.3.3 生态系统的功能
2.3.4 生态平衡
2.4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4.1 环境经济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4.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复习与思考
第3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
3.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3.1.1 基本方针
3.1.2 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政策
3.1.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其他相关政策
3.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规体系
3.2.1 环境法的基本概念
3.2.2 环境法律责任
3.2.3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3.3.1 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概述
3.3.2 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3.3.3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3.4 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3.4.1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3.4.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3.4.3 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机构
3.4.4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3.4.5 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复习与思考
第4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
4.1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1.1 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4.1.2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4.1.3 环境评价
4.2 环境目标与指标体系
4.2.1 环境目标
4.2.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指标和类型
4.3 环境统计方法
4.3.1 环境统计的内容
……
第2篇 环境规划
第5章 流域水环境规划
第6章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第7章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第8章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第9章 生态环境规划
第3篇 环境管理
第10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11章 产业环境管理
第12章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可供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如果这个地球遭到了破坏,不但当代人类要自食其果,而且还将殃及子孙后代。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已达成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83年正式把环境保护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8月,按照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精神,我国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坚定不移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我国政府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在我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强调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五大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保护,而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非常必要。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已被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工程分委员会列为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本教材考虑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既紧密联系又自成体系的特点,在结构安排上将两者相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汇总形成第1篇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并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分别列为第2篇和第3篇。在内容安排上,本教材在充分吸取现行教材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追踪国内外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加强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改革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适应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可持续农业技术与政策实践的图书简介,它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和环境压力的背景下,构建更具韧性、生态友好且高效的农业系统。 --- 书籍名称:《韧性田园: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与政策实践》 导言:重塑我们与土地的关系 当前,全球农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集约化农业模式带来的水资源枯竭、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我们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将农业从单纯的产量驱动模式,转向生态平衡、经济可行与社会公平并重的“韧性农业”模式。 本书《韧性田园: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与政策实践》,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聚焦于传统的城市规划或宏观的区域环境管理,而是将视野聚焦于“最小的生产单元”——农田,以及支撑其运作的政策框架,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指导农业生产者、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员,共同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具抗逆性的粮食生产体系。 第一部分:全球变局下的农业挑战与范式转型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影响全球农业系统的核心驱动力进行了剖析。 第一章: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压力下的粮食安全 本章详细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热浪)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冲击模型。重点探讨了全球水资源分配的现状,尤其是在农业灌溉领域的效率瓶颈。我们引入了“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评估不同食物系统的环境成本,并引入气候智能型农业(CSA)的基本框架,为后续技术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土壤健康:被遗忘的自然资本 土壤不再被视为简单的承载物,而是复杂的、活性的生态系统。本章深入剖析了长期高投入农业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群落和物理结构造成的损害。内容包括土壤侵蚀的量化评估、地力衰退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指标(如土壤碳、氮磷钾平衡)来衡量土壤的“健康”程度。 第三章:从“绿色革命”到“生态革命”:可持续农业的演进 本章梳理了过去半个世纪农业技术的发展轨迹,从强调单产的绿色革命,过渡到追求生态平衡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本章旨在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如何将科学的精准控制与生态的内在调节机制相结合。 第二部分:重塑生产:前沿可持续农业技术集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篇章,聚焦于当前最前沿且具有大规模推广潜力的农业技术。 第四章:精准农业与数据驱动的资源优化 精准农业已不再是昂贵的传感器和无人机技术的堆砌,而是数据分析与现场决策的深度融合。本章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在作物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变量投入技术(Variable Rate Technology, VRT)如何实现化肥、农药的精准施用,从而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我们也探讨了物联网(IoT)在实时环境参数采集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数据安全和农民接入成本的问题。 第五章:水土保持与节水灌溉系统的创新 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章深入介绍了多种高效节水技术。内容涵盖滴灌、微喷灌等成熟技术在不同地形和作物上的应用优化。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了基于土壤含水量反馈的智能灌溉系统,以及在非传统水源(如中水回用)利用方面的技术可行性研究。此外,对覆土技术(Cover Cropping)和保护性耕作(No-till/Reduced Tillage)在涵养水分、增加入渗方面的生态力学机制进行了详细阐释。 第六章:生物防治与生态友好型病虫害管理(IPM) 本章彻底摒弃了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思路,转而强调综合虫害管理(IPM)的科学构建。重点内容包括: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拮抗微生物)的田间培养与释放技术;利用植物抗逆性育种;以及现代生物农药(如RNAi、信息素技术)在农田中安全、有效应用的案例研究。 第七章:替代系统:垂直农场、受控环境农业(CEA)与城市食物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食物的本地化生产变得日益重要。本章探索了高科技农业系统(如水培、气雾培)在能源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上的潜力与挑战。我们分析了CEA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环境参数实现全年高产,并讨论了其在食物链缩短和降低运输碳排放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三部分:政策框架与经济激励:推动可持续转型 先进的技术必须与有效的政策和合理的经济模型相结合,才能实现大规模落地。本部分将视角从田间转向制度层面。 第八章:生态补偿与绿色补贴机制的设计 本章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财政激励措施,以鼓励农民采纳可持续实践。内容包括:针对土壤碳固存的直接支付体系(Carbon Credit for Agriculture);基于生态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 ESV)的补偿标准制定;以及如何避免补贴政策对市场扭曲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九章:供应链透明度与消费者驱动的市场变革 消费者对食物来源、生产过程的关注日益增加,推动了供应链的变革。本章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以及“可持续认证”(如雨林联盟、有机认证)的效力评估。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采购政策(如公共餐饮机构的优先采购)来引导农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十章:农业保险与风险分担机制的创新 气候风险加剧对农民的投资决策构成重大障碍。本章研究了指数型天气保险、收入保障型农业保险等新型金融工具,如何帮助农民有效管理风险,从而敢于投资于需要一定转型周期的可持续技术(如有机种植)。 结语:迈向具有韧性的未来食物系统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所有技术与政策维度进行整合,提出了构建未来韧性食物系统的总体框架。我们强调,可持续农业绝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一个涉及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复杂系统工程。实现转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私营企业和农民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模式。 本书适合农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公共政策、食品安全管理等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农业生产管理者、政策规划师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它将提供一个清晰、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路线图,指引我们通往一个更加健康、高效且可持续的农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