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

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雁红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化学基础
  • 有机反应
  • 环境化学
  • 污染控制
  • 绿色化学
  • 有机物降解
  • 环境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72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3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5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以现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主体,以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为纲,以其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采用了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混合编排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化学中各代表性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物化性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在各章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及其相关专业的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对应的环境污染物,阐明其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等。此外,《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在每章后还增加了与该章内容相关的*新研究成果,有利于读者的拓展学习及*新研究动向的掌握。
  《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适合作为环境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广大工作者和科技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合物
1.2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1.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4 共价键的键参数
1.4.1 键长
1.4.2 键角
1.4.3 键能
1.4.4 偶极矩
1.5 分子间的力
1.5.1 偶极—偶极作用力
1.5.2 色散力
1.5.3 氢键
1.6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1 组成和结构上的特点
1.6.2 物理性质方面的特点
1.6.3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点
1.7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1 均裂
1.7.2 异裂
1.7.3 协同反应
1.8 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1.8.1 分离提纯
1.8.2 实验式与分子式的确定
1.8.3 结构式的确定
1.9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9.1 按碳架分类
1.9.2 按官能团分类
习题

2 饱和脂肪烃
2.1 同系列及同分异构
2.1.1 烷烃的同系列
2.1.2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2.1.3 伯、仲、叔、季碳原子
2.2 烷烃的命名
2.2.1 普通命名法
2.2.2 烷基
2.2.3 系统命名法(IUPAC命名法)
2.3 烷烃的结构
2.3.1 碳原子的四面体构型
2.3.2 碳原子的sp3杂化
2.3.3 烷烃分子的形成
2.3.4 其他烷烃的构型
2.4 烷烃的构象
2.4.1 乙烷的构象
2.4.2 丁烷的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2.6.1 氯代反应
2.6.2 烷烃的氯代反应历程
2.6.3 氧化和燃烧
2.6.4 裂化
2.7 自然界烷烃
2.8 烷烃污染物
新研究进展
习题

3 不饱和脂肪烃
3.1 烯烃
3.1.1 乙烯的结构
3.1.2 烯烃的命名
3.1.3 烯烃的异构
3.1.4 烯烃的物理性质
3.1.5 烯烃的化学性质
3.2 炔烃
3.2.1 乙炔的结构
3.2.2 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3.2.3 炔烃的异构与命名
3.2.4 炔烃的物理性质
3.2.5 炔烃的化学性质
3.3 二烯烃

4 环烃
5 旋光异构
6 卤代烃
7 醇、酚、醚
8 醛、酮、醌
9 羧酸及其衍生物
10 取代酸
11 含氮化合物
12 含硫、含磷及杂环有机化合物
13 糖类与脂类化合物
14 蛋白质与核酸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基础:原理、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环境工程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入门指南,系统阐述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及其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修复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展开,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取得平衡。 第一部分:环境工程学导论与基础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环境工程学的范畴、历史发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环境工程不再仅仅是末端治理,而是强调全生命周期的、预防为主的系统工程。 第一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结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重点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模式,包括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和环境容量限制。随后,深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内涵(经济、社会、环境),并以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的视角,阐述了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 第二章:环境化学基础 本章是理解环境污染过程的基石。内容涵盖水体、大气和土壤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氮磷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迁移转化规律。重点讲解了环境介质中化学反应动力学、酸碱平衡在环境水质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和pH值对污染物行为的影响机制。特别关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和环境归趋模型。 第三章:环境微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中的生物过程是污染物的降解和物质循环的关键驱动力。本章介绍微生物的分类、代谢途径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详细阐述了好氧和厌氧降解机制,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在水体富营养化(硝化反硝化过程)和有机物分解中的关键生化反应。此外,还涉及了微生物生态学在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结合,为后续的污染控制单元奠定了坚实的理化与生物学基础,强调污染控制技术的设计必须基于对污染物质特性和环境介质中反应机理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分:水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承载污染物的最主要介质。本部分详尽阐述了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工业废水、市政污水的处理技术。 第四章:水质标准与监测分析 介绍了国家和国际上关于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体系,包括常规指标(如BOD、COD、TSS)和特定污染物(如微囊藻毒素、内分泌干扰物)的限值要求。系统讲解了水质参数的采样、保存、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方法(如光谱法、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第五章:物理处理技术 聚焦于利用物理方法分离或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技术。包括沉淀(静沉、斜板沉淀)、过滤(快滤、砂滤、微滤、超滤)的动力学与设计参数。重点分析了气浮技术在处理低密度悬浮物和油污方面的优势与应用。 第六章:化学处理技术 深入探讨了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的技术。详述了混凝和絮凝过程的机理、混凝剂的选择与投加控制。着重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如臭氧氧化、芬顿反应、紫外/过氧化氢体系,及其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此外,还包括吸附技术(活性炭、改性吸附剂)的平衡与动力学模型。 第七章:生物处理技术 这是污水处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介绍了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原理、微生物生态控制(如污泥龄SRT、泥龄MLSS)和不同工艺配置(如A/O, A2/O, MLE等)在脱氮除磷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厌氧生物处理(UASB、IC反应器)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能效优势,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的前沿进展。 第八章:污水处理厂的优化与污泥处理处置 探讨了污水处理厂的系统集成、运行优化与节能减排策略。将污泥的产生、特性、稳定化(好氧、厌氧消化)、脱水和最终安全处置(土地利用、焚烧、填埋)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本部分关注工业废气、城市空气污染源的识别、传输和控制技术。 第九章:大气污染物的行为与控制 阐述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固定源、移动源、面源)及主要污染物(SO2、NOx、PM2.5、VOCs)的特性。重点讲解了大气化学反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沉降与扩散模型(如高斯烟团模型)。 第十章:颗粒物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干法除尘技术,包括重力沉降室、旋风分离器、湿式除尘器(喷淋塔)的设计与效率分析。深入研究了布袋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及运行维护要点。 第十一章:气体污染物控制技术 针对酸性气体(如HCl、SO2)的湿法吸收技术(洗涤塔设计)、干法脱硫技术(如SNCR/SCR脱硝技术)的化学机理与催化剂选择。对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控制,重点剖析了吸附浓缩、催化燃烧(RTO/RCO)以及生物滤池等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固体废物管理与资源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固废处理已成为环境管理的关键环节。 第十二章:固体废物特性与管理体系 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MSW)、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分类标准、产生规律和理化特性分析方法。介绍了从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运输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 第十三章: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 详述了垃圾的物理分选、堆肥技术(好氧堆肥、厌氧发酵)以实现有机质的资源化利用。深入讲解了废物的热处理技术,包括焚烧发电(炉膛设计、烟气净化系统)和热解气化技术,分析其环境效益与风险控制。 第十四章:安全填埋与修复基础 阐述了卫生填埋场的设计标准、防渗与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作为过渡技术,也介绍了污染场地的修复理念,包括稳定化/固化技术、植物修复的初步原理介绍。 第五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与工程伦理 环境工程的实施必须置于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伦理框架下。 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EIA) 系统介绍EIA的法律地位、基本流程(筛选、预评价、报告书编制)和主要方法(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数学模型预测)。强调EIA在项目决策中的前瞻性作用。 第十六章:环境风险评估与工程伦理 介绍了环境风险识别、暴露评估和剂量-效应评估的方法论,特别关注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最后,讨论了环境工程师在面对技术选择、公众参与和利益冲突时的职业道德准则,倡导负责任的技术实践。 本书特色: 本书结构清晰,理论与工程实例相结合,每章末尾均附有思考题和工程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巩固知识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为学习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知识体系,强调过程控制与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作为一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一直觉得有机化学这门课离我们的实际应用有点远,很多理论知识读起来枯燥乏味,很难将书本上的知识和我们未来要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但是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那种死板的、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环境科学中的热点问题融入到有机化学的知识讲解中。比如,在讲到取代反应时,书中不仅仅是解释了反应机理,还紧密结合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降解和转化过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反应在环境修复中如此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新兴的环境污染物,比如微塑料中的化学添加剂、新型农药的残留与转化等都有涉及,这些内容在其他普通有机化学教材里是很难看到的。书中的配图和案例分析也非常贴合实际,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在学习解决现实世界环境难题的工具。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让我对未来从事环境治理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教材时,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很多针对特定专业的教材往往是“挂羊头卖狗肉”,要么是把普通教材换个名字,要么是内容深度严重不足。但《有机化学(环境类专业适用)》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深度是足够的,对于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比如官能团的性质、立体化学、以及各种反应机理的讲解,都非常详尽和严谨,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基础有机化学的参考书来使用。它并没有因为强调“环境适用”就牺牲了化学的本质。然而,它的“环境视角”又处理得非常高明,不是生硬地插入几个环境案例了事。它更多的是从分子结构与环境行为(如溶解性、挥发性、生物累积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思考:某个官能团的引入,是如何改变一个分子在水体或土壤中的迁移命运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关联思考,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是什么反应”,更是“这个反应在自然界中意味着什么”。

评分

我是一个对学习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学生,如果一个知识点我看不到它在现实中的价值,我很难投入真正的热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污染物的分析与治理技术。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化学氧化法(如芬顿反应)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和局限性,这对于我们未来从事饮用水处理或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工作是直接相关的技能。再比如,当涉及到有机物的光谱分析时,它也结合了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持久性污染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流程。这种将化学原理与分析测试技术紧密结合的编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让我明白有机化学不仅是反应的艺术,更是解决环境污染的科学工具。它提供了一种从“发现问题(污染物存在)”到“理解问题(反应机理)”再到“解决问题(治理技术)”的完整闭环思维路径。

评分

这教材的排版和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就给人一种清爽、专业的感觉,和那些厚重、字密麻麻的传统教材完全不同。它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比如对关键概念的总结框,还有那些彩色印刷的分子结构图,立体感和清晰度都非常棒。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大量识别和记忆复杂分子结构的专业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逻辑组织上的流畅性。它似乎是为我们环境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的,知识点的递进非常自然。比如,讲到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时,它会立刻引申到多环芳烃(PAHs)在环境中的富集和毒性问题,而不是等到后面才生硬地扯进来。这种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让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断层”现象大大减少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读一本精心策划的专业故事书,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教材望尘莫及的。

评分

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使用和难度把控上,把握得非常到位,显示出作者对环境类专业学生基础水平的深刻理解。它既没有过度简化,导致核心概念模糊不清,也没有使用过于高深的、非环境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的偏门知识,让人感到压力山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平衡”。举个例子,它在解释硝化反应时,会详细描述硝酸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苯环上硝基的引入。这种在分子层面和宏观环境影响之间自由切换的叙事风格,非常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小分子决定大环境”的系统观念。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桥梁,它让我意识到,有机化学绝不是孤立于环境科学之外的“象牙塔”知识,而是我们理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石。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学等后续课程的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为我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异常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