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科技合作态势

国际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科技合作态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科技政策
  • 国际合作
  • 科技发展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碳中和
  • 能源转型
  • 全球治理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3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5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与管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际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科技合作态势》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回顾人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政策分析和科学计量相结合的新视角,系统解读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重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布局和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科技国际合作战略选择,特别是推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目录

目录

第—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历程回顾
第一章气候变化问题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第一节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气候变化的含义及其认识的进展
第三节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需求
第二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起步和发端阶段
第二节推动和落实阶段
第三节艰难推进阶段
第四节巴黎气候大会所开创的国际合作新起点
第三章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特点
第一节对合作原则理解的转变与深化
第二节合作模式与机制的转型
第三节大国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篇重点发达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
第四章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国际合作机制
第一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行动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及实施机制
第五章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国际合作机制
第一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行动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及实施机制
第六章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国际合作机制
第一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行动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及实施机制
第七章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国际合作机制
第一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及行动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及实施机制
第三篇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态势分析
第八章气候变化研究国际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第一节气候变化研究发展趋势及总体合作态势
第二节主要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合作态势分析
第九章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专利技术研发态势分析
第一节专利申请总体态势
第二节专利申请总体技术布局
第三节主要国家和地区及我国专利申请态势
第四节专利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篇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建议
第十章我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合作的建议
第一节中欧合作
第二节中美合作
第三节中日合作
第四节中澳合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日本能源战略和气候政策出现重大转变,日本政府明确提出将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强调由核能、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组成的能源组合是日本能源需求最可靠和稳定的来源。核电站的关闭短期内增加了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加之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减排目标的实施。2009年以来,日本温室气体排放出现缓慢上升。2013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4.8亿tCO2当量,比2012年、2005年和1990年分别增加了1.2%、0.8%和10.8%,排放量基本与2007年排放峰值持平。为适应去核后温室气体排放新形势,日本在2013年华沙会议前调整了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修正后的2020年目标是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3.8%(相当于比1990年增加排放3%左右),而此前日本承诺的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排目标是比1990年减少25%。根据日本2015年提交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方案,其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比2013年减少26%(相当于比1990年减少排放18%左右)。同时,去核政策实施后,日本加快出台相关替代政策,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2012年正式实施的全球变暖对策税(新碳税)和购电法政策,即是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政策调整。但总体而言,日本尚未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加快替代化石能源的战略决心和路线图,重启核电仍是其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选择之一(田成川和柴麒敏,2016)。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国际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科技合作态势》之外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并避免任何AI痕迹。 图书名称:《全球能源转型:技术、市场与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能源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聚焦于从传统的化石燃料驱动模式向低碳、可持续能源结构转型的复杂过程。这不是一本关于气候科学的书,而是专注于能源领域的经济学、技术路径、市场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重塑的综合性研究。 第一部分:能源转型的驱动力与技术基石 本书开篇首先梳理了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一是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考量,特别是对化石燃料供应中断风险的规避;二是技术成本的急剧下降,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风能)和储能技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成熟与普及。 我们将详细探讨当前主导能源技术格局的关键创新。在电力生产侧,我们不仅分析了陆上和海上风电的规模化部署挑战与机遇,还深入研究了先进核能技术(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的商业化前景及其在能源基荷供应中的潜力。在能源利用侧,本书重点剖析了终端电气化(交通和供暖)的趋势,并对“绿色氢能”——无论是通过电解水还是甲烷重整制取的氢气——作为深度脱碳工具的经济可行性和基础设施需求进行了严谨的评估。储能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关键瓶颈,其技术路线(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的发展现状、成本曲线以及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第二部分:市场机制与监管框架的重构 能源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迭代,它需要相匹配的市场机制和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而设计的市场激励措施。我们考察了碳定价机制(包括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和碳税)在引导投资方向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特别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演变及其对全球碳市场的影响。 此外,书中细致分析了电力市场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的兴起,传统的集中式、单向的电力批发和零售市场模型正面临瓦解。本书探讨了如何设计能够公平激励虚拟电厂(VPPs)、需求侧响应(DR)以及先进电网技术(如智能电表和高级计量基础设施AMI)的“面向未来的电网市场”。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我们还比较了补贴政策与直接采购模式(如可再生能源电力采购协议PPA)在降低融资成本和加速部署方面的效果差异。监管套利和跨国电网互联的法律框架,也是本部分探讨的重要议题。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与供应链的重塑 能源转型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权力平衡和供应链的地理分布。本书将能源安全的概念从“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安全”扩展到“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技术的供应链安全”。 我们对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进行了全景扫描,分析了从原材料(如锂、钴、镍)的开采、精炼到电池制造的集中度问题。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链(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对西方国家能源自主构成的潜在风险,以及各国为实现“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和产业政策(如美国的《降低通货膨胀法案》IRA)。 地缘政治冲突对能源贸易的影响是本书关注的另一个重点。传统的油气管道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地缘政治风险,正逐渐被对清洁能源技术设备(如太阳能组件、风力涡轮机)制造能力的争夺所取代。书中探讨了“能源出口国”的地位变化——传统油气出口国如何寻求转型为“绿色能源技术出口国”,以及新兴的“关键矿产生产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变化。 第四部分:公正转型与社会经济影响 能源转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新产业的同时,也必然会对依赖化石燃料的传统产业和社区造成冲击。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探讨“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实践与挑战。 我们评估了煤炭和油气行业从业人员的再培训需求、区域经济多元化的战略,以及如何确保能源成本的上升不会不成比例地加重低收入家庭的负担。本书也分析了能源贫困问题在新电力系统中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所有权(Community Ownership)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何增强地方韧性并实现更公平的利益分配。 《全球能源转型:技术、市场与地缘政治的新格局》力求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金融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以理解这场正在进行中的全球能源革命的复杂动态和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犹如跟随一位既懂前沿科学又谙熟外交手腕的领航员,穿越一片充满迷雾与暗礁的国际水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视角。他没有盲目推崇任何一种“万能药”式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对那些被资本和政治过度包装的概念保持了警惕。例如,书中对“绿色氢能”的供应链风险分析,细致入微地揭示了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不正义和地缘政治风险,这比许多流于表面的宣传材料要深刻得多。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科技合作”的探讨并未停留在外交辞令层面,而是深入到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交流的具体机制之中。我甚至感觉自己是在参与一场高规格的圆桌会议,听着各国代表在幕后博弈,权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生态责任。这种对“合作的韧性”的探讨,为理解未来国际关系中的“合作边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坐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地球的抽象线条,立刻营造出一种宏大且严肃的氛围。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了解全球气候治理最新进展的心态。然而,读完第一部分,我发现作者的笔触远不止于简单的信息罗列。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图绘制者,不仅标注了现有的“地貌”(即已签署的国际协议和关键技术路线图),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地貌形成背后的地质构造——那些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冲突以及跨国合作的微妙平衡。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各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上的差异时,没有采用常见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描绘了不同发展阶段和政治体制下,科技政策如何被“在地化”和“工具化”的过程。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潜力的评估,结合了工程学的严谨和国际政治的审慎,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技术突破先行,还是政策框架的成熟更能推动实际的减排效果。这种多维度的剖析,使得阅读体验远超预期的政策综述,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选择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原本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和晦涩,充满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庆幸的是,作者的行文流畅自然,虽然涉及复杂的科技概念和严谨的政策分析,但其逻辑推进清晰,如同展开一幅精美的挂毯,每一条线索都清晰可见。在描述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采取的差异化科技战略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使得那些抽象的宏观政策得以具象化。例如,他将某国倾向于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研发投入模式,与另一国侧重于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创新生态进行了生动的类比,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理解深度。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科技标准制定过程的剖析,揭示了标准背后隐藏的商业竞争和市场话语权争夺,这让我意识到,科技合作绝不仅仅是共享论文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关于未来产业标准的预先布局。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让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专注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气候变化问题简单地视为一个纯粹的环境危机,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经济结构转型和权力再分配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作者对“科技南北差距”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他没有停留于对发达国家技术优势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优势是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壁垒和资金锁定机制,持续地影响和塑造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路径选择。书中对一些看似中立的国际科技基金和援助项目的批判性回顾,令人警醒。它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追求的“合作”,是否正在不经意间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结构?这种对合作深层伦理问题的探讨,使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的指南,更是关于“如何以更公平的方式去做”的深刻叩问。这种富有责任感的写作态度,在同类主题的著作中是少见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吸收知识,更要进行自我审视。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宏观趋势保持敏感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前瞻性上做得极为出色。它提供的不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复盘,而是一套理解未来“变量”的分析框架。书中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的几种“黑天鹅”或“灰犀牛”式的技术突破或政策僵局进行了基于现有数据的推演,这些推演极具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国际合作时,所采用的那种“动态博弈论”的视角,即预判不同行为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最优策略选择。这种方法论的应用,使得那些看似僵化的国际谈判场景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策略的张力。读完此书,我对未来几年国际气候合作的大致走向有了一种更清晰的预判,不再感到迷茫。它像是一份高精度的天气预报,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无疑为我们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了最坚实的依据和最前沿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