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极化是电磁波的基本属性之一,电磁波极化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可以有效提高雷达目标检测、跟踪、识别和抗干扰的能力。
《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及应用》较为系统地论述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包括零均值复高斯分布、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及K分布和Weibull分布等非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表征参量,给出Jones矢量、Stokes矢量、IPPV、极化比和极化度等常用极化描述子的统计表征模型;第二部分介绍电磁波极化在雷达目标检测应用中的一些新研究进展。
《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及应用》适合雷达信号处理、电子对抗和电磁波等领域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波极化的概念及表征
1.1.1 电磁波极化的概念
1.1.2 完全极化电磁波的表征
1.1.3 部分极化电磁波的表征
1.1.4 电磁波极化的瞬态极化表征
1.2 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
1.2.1 电磁波极化参量的统计特性研究现状
1.2.2 雷达电磁环境极化特性的测量研究现状
1.3 电磁波极化的典型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
2.1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Jones矢量及其幅相的统计特性
2.1.1 Jones矢量的统计表征
2.1.2 幅度的概率密度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2.1.3 功率的统计分布
2.2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比和椭圆描述子的统计特性
2.2.1 极化比的统计特性
2.2.2 极化椭圆描述子的统计特性
2.3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Stokes矢量的统计特性
2.3.1 瞬时Stokes矢量各分量的统计分布
2.3.2 Stokes子矢量的统计分布
2.3.3 (gHV0,gHV1,gHV2)的联合统计分布
2.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2.4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IPPV的统计特性
2.4.1 IPPV各分量的概率密度分布
2.4.2 IPPV各分量的联合统计分布
2.4.3 IPPV的数字特征
2.4.4 极化散度与极化起伏度
2.4.5 极化斜度与极化峰度
2.5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平均极化状态参量的统计特性
2.5.1 平均极化Jones矢量统计特性
2.5.2 平均极化比统计特性
2.5.3 平均Stokes矢量统计特性
2.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2.6 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度的统计特性
2.6.1 基于协方差矩阵的极化度估计量统计特性
2.6.2 基于Stokes矢量的极化度估计量统计特性
2.6.3 极化度的数字特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
3.1 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幅相的统计特I生
3.1.1 电磁波幅相的联合概率分布
3.1.2 单个极化通道幅度的统计特性
3.2 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比的统计特l生
3.3 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Stokes矢量的统计分布
3.3.1 Stokes矢量各分量的统计分布
3.3.2 Stokes子矢量的统计分布
3.3.3 (g1,g1,g2)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3.4 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IPPV的统计分布
3.4.1 g1的统计分布
3.4.2 g2的统计分布
3.4.3 g3的统计分布
3.4.4 IPPV各分量的联合统计分布
3.4.5 典型情况下随机电磁波IPPV的统计分布
3.5 非零均值复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度的统计特性
3.5.1 非中心复Wishart矩阵及其特征值分布
3.5.2 极化度估计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3.5.3 极化度的各阶统计量
3.6 典型电磁环境的极化状态测试实验及其统计分析
3.6.1 GSM基站电磁信号测试与统计分析
3.6.2 典型多点源干扰的极化度测量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高斯分布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
4.1 Weibull分布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
4.1.1 Weibull分布电磁波幅相的统计分布
4.1.2 Wdbull分布的极化相干参数与高斯分布参数的关系
4.1.3 Weibull分布电磁波极化椭圆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
4.1.4 Weibull分布电磁波IPPV的统计特性
4.1.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2 K分布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
4.2.1 电磁波幅相的联合分布
4.2.2 电磁波极化度估计量的统计特性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目标信号的极化检测
5.1 基于瞬态极化统计量的目标信号检测
5.1.1 微弱目标信号的极化检测
5.1.2 均匀杂波中小目标信号的极化检测
5.1.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2 基于极化度的非均匀杂波中目标信号检测
5.2.1 极化雷达回波模型
5.2.2 基于极化度检验统计量的检测器设计
5.2.3 极化度检测器性能分析
5.3 非均匀杂波中的组合极化检测技术
5.3.1 组合极化检测器处理流程
5.3.2 组合极化检测器性能分析
5.4 极化检测器在海杂波数据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二维复Wisllart矩阵特征值的联合分布函数
前言/序言
极化是电磁波的本质属性之一,是除幅度、频率、相位以外的重要基本参量,用于描述空间某一固定点所观测到的电磁波矢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在雷达、通信和无线电制导等领域均受到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发现,目标受到电磁波照射时会出现变极化效应,这种效应蕴含的目标丰富的物理属性对提升雷达的检测、抗干扰、目标分类和识别等能力具有很大帮助。经过70多年的发展,雷达极化已成为雷达领域一个专门的方向。对雷达极化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涉及电磁波辐射、传播、散射、接收与处理等与雷达探测相关的全过程,对电磁散射/逆散射、目标检测、微波成像和目标识别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并使科研人员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雷达极化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相对于雷达极化问题其他方面的研究,对电磁波本身极化的统计特性研究进展相对滞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青年基金及武器装备预研项目的支持下,作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在电磁波极化统计表征及其应用上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拟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一部有关电磁波极化统计方面的专著,本专著将较为系统地介绍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及其在雷达中的应用,试图对该领域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技术总结,供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全书共5章。第1章介绍电磁波极化的基本概念及其表征方法,简要归纳、评述电磁波极化统计特性及特性测量以及极化在雷达中典型应用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亟须解决的前沿问题;第2章以电磁波服从零均值复高斯分布为出发点,研究随机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给出电磁波极化各类表征参量的统计表征模型;第3章针对非零均值复高斯随机电磁信号,建立各种典型情形下极化状态参量的统计表征模型,并给出典型电磁环境测试实验及其统计分析结果;第4章讨论服从weibull布、K分布等非高斯分布随机电磁信号的统计特性,给出典型极化参量的统计表征模型;第5章讨论电磁波极化在雷达中的应用问题,重点介绍基于瞬态极化统计量的微弱信号检测、基于瞬态极化统计量变换的均匀杂波中小目标检测及基于极化度的非均匀杂波中目标检测等方法。
本书由李永祯、施龙飞、王涛、刘涛、任博和刘进共同撰写。在撰写过程中,肖顺平教授、王雪松教授、庄钊文教授、王国玉研究员、蒋兴才教授、汪连栋研究员等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得到了刘巧玲、李超、刘业民和李重威等研究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1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电磁波极化的统计特性及应用”主题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主题将聚焦于中世纪欧洲的庄园经济及其社会结构演变。 --- 《封建壁垒下的土地与灵魂: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深度剖析与社会转型》 导言:历史的厚重与微观的视角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史诗或王室纷争,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塑造了整个中世纪西欧文明基石的微观经济与社会单位——庄园(Manor)。在那个动荡与信仰并存的时代,庄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聚居点,它更是政治权力、经济生产、社会等级和精神生活的复杂交汇场。本书旨在超越传统教科书对庄园的粗略描绘,通过对考古发现、遗嘱、土地契约、教会记录等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构建一个立体、动态且充满内在张力的中世纪庄园生态图景。 第一部分:庄园的诞生与结构重塑(约公元9世纪至12世纪) 第一章:从罗马遗产到卡洛林复兴的过渡 本章追溯了罗马帝国晚期“大地产制”(Latifundia)向早期封建庄园过渡的复杂历程。重点分析了蛮族迁徙对传统土地所有权结构造成的冲击,以及教会土地的迅速扩张如何成为维系地方秩序的关键力量。我们深入探讨了“依附农”(Coloni)的地位演变,并考察了“庄园管事制”(Manorial Administration)在地方权力真空中的兴起。 第二章:庄园的物理空间与经济布局 庄园的布局是其社会结构的直接体现。本章细致描绘了一个典型庄园的物理空间:领主直领地(Demesne)的精确划分、农户份地(Tenement)的条田制或集中式分布、共用的敞田(Open Field System)的管理规则,以及磨坊、面包房、酿酒坊等公共设施(Banalités)的垄断地位。通过对不同地区(如英格兰、法兰西北部)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土地使用模式的区域性差异。 第三章:劳役与实物:庄园经济的运转机制 庄园经济的核心在于劳役(Corvée)和实物地租的收取。本章详细解析了领主对其农奴(Serf)所享有的各种权力,包括人身依附、继承税(Heriot)、出嫁税(Merchet)以及司法权。我们特别关注了劳役的种类与季节性分配,并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视角(基于历史数据重构),估算了不同类型庄园(如教会庄园与世俗男爵庄园)的盈余水平及其对地方市场的反馈。 第二部分:社会等级的固化与紧张关系(约12世纪至14世纪初) 第四章:领主:权力的多重面具 领主的身份是多元的:他们既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地方的司法官(Lord's Court)、军事指挥官,有时还是教区的赞助人。本章深入分析了领主法庭(Manorial Court)的职能,它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成为榨取剩余劳动的隐形工具。同时,也探讨了领主身份的继承规范(如长子继承制)如何影响庄园的长期稳定运营。 第五章:农奴的日常生活与抗争的边界 本章将视角转向被束缚的大多数。通过分析幸存的“自由农”(Villein)的法律记录,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如何在严苛的制度下争取生存空间。我们考察了农奴利用习惯法、教会庇护权以及间歇性的拒绝合作(如消极怠工、携带牲畜逃亡)来挑战领主权威的方式。农奴的家庭结构、婚姻模式以及宗教生活,也构成了其抵抗精神的文化土壤。 第六章:自由人与城市的影响:渗透与拉锯 庄园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随着贸易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拥有更多流动性和契约自由的“自由农”群体开始壮大。本章研究了城市对庄园劳动力和剩余产品的吸引力,以及领主为挽留劳动力而被迫进行的“货币化”改革(即以货币地租取代劳役)。这揭示了中世纪晚期庄园制度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被外部力量所催化。 第三部分:危机的催化与制度的瓦解(约14世纪中期以后) 第七章:瘟疫的冲击与劳动力市场的颠覆 黑死病(Black Death)的到来,对庄园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是其结构性衰败的决定性转折点。本章细致分析了瘟疫如何使劳动力供给锐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幸存农奴的议价能力。通过对不同地区瘟疫死亡率与后续劳役变动数据的对比,本书论证了瘟疫如何加速了劳役制的瓦解,并催生了更具契约精神的佃农制度。 第八章:从义务到契约:庄园制度的最终转型 在劳动力价格飙升的背景下,领主的反扑(如英格兰的《劳工法令》)与农奴的抗争(如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构成了深刻的社会戏剧。本章聚焦于14世纪晚期至15世纪,庄园土地租赁模式的广泛转变——从以劳役为基础的依附关系,过渡到以货币支付为主的“租佃制”(Tenancy)。这种转型标志着封建庄园经济的实质性终结。 结论:遗产与现代性的幽灵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庄园制度作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留下的深远遗产。它不仅塑造了欧洲的土地产权观念,也为现代社会中关于个体自由与集体义务的讨论提供了历史参照。庄园的衰落并非简单的崩溃,而是一个漫长、充满张力且具有地域差异的社会契约重塑过程。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方法论: 结合了经济史、社会学理论与考古学证据,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详实的案例研究: 选取了从佛兰德斯到西西里岛的多个典型庄园实例进行深度剖析。 史料的扎根: 大量运用了未被充分挖掘的原始法律文书和教会档案,确保了论证的坚实性与新鲜感。 拒绝简化论: 批判了将庄园制度视为铁板一块的观点,着重展现了其内部的动态变化和地方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