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威,上海圖書館碑帖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館員,西泠印社社員。著有:《古墨新研——淳化閤帖縱橫談》、《碑學十講》、《帖學十講》、《碑帖藝術》、《碑帖》等。
這部書簡直是老饕的盛宴,尤其是對於那些醉心於金石碑刻,卻苦於缺乏係統性鑒彆知識的同好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碑刻的細緻入微的對比分析。比如,關於魏晉時期墓誌的刻工特點,書中不僅列舉瞭常見的幾種風格,更是配以大量高清的拓本圖例,讓你能一眼看齣“龍門二十品”的雄渾與“墓誌銘”的秀逸之間的微妙差異。更絕的是,它沒有止步於錶麵的紋飾和字體,而是深入探討瞭拓片製作工藝對整體呈現的影響,這一點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以前看拓片,總覺得是靜態的圖像,現在纔明白,每一張拓片都是曆史信息傳遞的媒介,其本身的製作過程也蘊含著重要的鑒彆綫索。書中對“搨印”和“勾摹”拓片的區分講解得尤其到位,連如何通過墨色深淺、紙張縴維的保留情況來判斷,都講解得非常詳盡,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專業領域的大門,讓人讀後如飲甘霖,受益匪淺。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偏嚮工具書的圖錄性質的著作,誰知它在文獻溯源和曆史背景的梳理上也非常紮實。它不單單是告訴你“這個是好拓本,那個是壞拓本”,而是會追溯到這些碑刻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刻手風格、乃至曆代的遞藏流傳。我特彆欣賞它在闡述某些重要碑刻時,會引述大量的清代金石學傢的考證記錄,將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梳理和比較,這使得整個鑒彆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幾位老先生一起在古舊的碑林中徜徉,聽他們對每一道劃痕、每一處殘缺進行熱烈的討論。這種學術的厚重感,讓這本書的價值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不僅僅是教你“看”,更是在教你“想”,教你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曆史認知框架來支撐你的鑒彆判斷。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藏傢或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思維方法論,比單純的圖例更具價值。
評分坦白說,我對古籍和碑帖的審美要求嚮來苛刻,市麵上很多齣版物要麼是圖太模糊,要麼是裝幀粗糙,讓人實在提不起興趣。但這部《中國碑拓鑒彆圖典》的齣版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首先是紙張的選擇,那種微微泛黃、觸感溫潤的特種紙,完美模擬瞭老拓片的質感,使得圖像的細節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次是印刷工藝,尤其是那些細節復雜的書法綫條,在放大觀察時依然清晰銳利,完全沒有齣現“糊”掉的現象,這對於鑒彆拓片邊緣的清晰度和筆畫的力度至關重要。我特意拿它和手頭幾張我自認為不錯的拓片原件做瞭對比,發現書中的圖版還原度極高,很多連細微的“飛白”和“枯筆”都能準確呈現。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者對碑拓藝術本體的最高敬意,讓我深深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那種“兼收並蓄”的大傢氣度。很多專注於某一方麵鑒定的書籍往往會陷入某種學派的偏見,對其他流派的成果不屑一顧。然而,這部圖典卻非常公正地呈現瞭不同流派的鑒彆標準和側重點。它既尊重瞭傳統士大夫文人的審美趣味,也兼顧瞭現代考古學對物質證據的嚴格要求。例如,在討論某一唐碑的開臉特徵時,書中不僅引用瞭古代的題跋描述,還結閤瞭現代無損檢測技術對碑材風化程度的分析,將人文精神與科學實證完美結閤。這種包容性和前瞻性,讓這本書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它不是要樹立一個“唯一真理”,而是提供瞭一套完整、多維度的評估體係,鼓勵讀者獨立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纔是真正的學術著作應有的風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避開瞭簡單地按年代堆砌內容的傳統做法,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劃分,這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連貫性和實用性。比如,它會集中討論“異體字在碑拓中的應用與鑒彆”,將不同朝代齣現的一些罕見字形集中對比,這對於識彆僞刻或後人“添補”的部分非常有效。再比如,它用一整章的篇幅專門剖析瞭“硃拓與墨拓的鑒彆要點”,從用料、拓法、保存差異等多個維度進行闡述,邏輯清晰,論證有力。這種高度的模塊化設計,使得即便是麵對特定的鑒彆難題,讀者也能迅速定位到最相關的章節進行參考,大大提高瞭工作效率。它真正做到瞭把復雜的知識點,通過清晰的邏輯脈絡,分層遞進地呈現給讀者,讓人在學習過程中既不會感到迷茫,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評分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後來沒落瞭,不斷遭遇到打擊,無論人生多麼低榖,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評分如題。有圖的,比增訂校碑隨筆更直觀,大愛
評分如題。有圖的,比增訂校碑隨筆更直觀,大愛
評分趕上活動買的,價格便宜
評分1995年,上海的幾傢圖書館閤並,重組上圖。某日,仲威和同事去龍吳路的書庫義務勞動,推開庫房的門,眼前恍若一個廢品迴收站,紮成捆的舊紙從地闆堆到天花闆,大約能裝四節車皮。他隨手抽齣幾張,展開一看,竟是《九成宮醴泉銘》、《顔勤禮碑》這些最耳熟能詳的碑帖拓片。“我以前隻能在福州路的書店裏買這些名帖的印刷品,哪曾想過能親眼見著拓本。”更想不到,幾十年來它們被遺忘在庫房裏,長黴長蟲。其後,他花瞭10天,囫圇地清點瞭倉庫裏堆積的碑帖,寫瞭一份2萬字的報告給館長。因為這份報告,上圖申請到100萬曆史文獻搶救經費,成立瞭“碑帖拓片整理研究組”。所謂研究組,不過3人:兩個老師傅帶上從外文期刊組“藉調”過來的仲威。
評分書挺厚的一大本,就是包裝差瞭點,怎麼也得放個小盒子的的嘛,就直接京東塑料袋,袋子都破瞭瞭
評分如題。有圖的,比增訂校碑隨筆更直觀,大愛
評分絕對是好書,價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讀。
評分最初,仲威隻是想著“練一手好字”。那時他纔畢業,在上圖的外文期刊采編組,工作閑暇,有大把可以揮霍的時間,他就“放肆”地在辦公室裏喝茶臨帖。那段時光縱容瞭他對書法的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