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碑拓鑒彆圖典

中國碑拓鑒彆圖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仲威 著
圖書標籤:
  • 碑帖
  • 書法
  • 篆刻
  • 中國古代藝術
  • 文物
  • 鑒賞
  • 拓本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6531
版次:1
商品編碼:10164421
品牌:文物齣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碑拓始於南朝,惜無實物流傳。傳世最早拓片齣於唐初,唯見敦煌藏經洞敷件而已。宋代金石學昌明,然傳世北宋拓本亦稀如星鳳,所謂宋拓多為南宋拓本,元代拓本數量更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稱“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曆史滄桑,傲立不倒。

作者簡介

仲威,上海圖書館碑帖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館員,西泠印社社員。著有:《古墨新研——淳化閤帖縱橫談》、《碑學十講》、《帖學十講》、《碑帖藝術》、《碑帖》等。

目錄

序一

序二

先秦、西漢篇

先秦

石鼓文



泰山刻石

琅訝颱刻石

蟬山刻石

西漢

群臣上壽刻石

魯孝王刻石

硃博殘碑

廉孝禹碑

東漠篇

三老諱字忌日記

開通褒斜道摩崖

大吉買山地記摩崖

子遊殘碑

袁敞殘碑

太室闕

少室闕

開母闕

裴岑記功碑

景君碑

文叔陽食堂畫像題記

石門頌

乙瑛碑

李孟初碑

禮器碑

鄧固碑

蒼頡廟碑

封龍山頌

孔宙碑

西嶽華山廟碑

張壽殘碑

衡方碑

郭有道碑

史晨碑

夏承碑

西狹頌

楊叔恭殘碑

孔彪碑

孔褒碑

郵閣頌

武榮碑

楊淮錶記

魯峻碑

熹平殘碑

韓仁銘

尹宙碑

校官碑

白石神君碑

曹全碑

張遷碑

鄭季宣殘碑

朝侯小子等字殘碑

劉熊碑

武梁祠畫像題榜

李夫人靈第題字

魏晉第

三國魏

受禪錶

上尊號碑

孔羨碑

黃初殘碑

曹真殘碑

範式殘碑

正始石經

王基殘碑

池陽令張君殘碑

三國吳

榖朗碑

禪國山碑

天發神讖碑



潘宗伯等造橋閣題字摩崖

孫夫人碑

呂望錶

張朗墓誌

石定墓誌

爨寶子碑

劉韜墓誌

前秦

廣武將軍碑

南朝篇

南朝宋

爨龍顔碑

劉懷民墓誌

南朝梁

痙鶴銘

太祖文皇帝神道闕

蕭宏神道闕

蕭敷墓誌

蕭儋碑

程虔墓誌

北魏篇

中嶽嵩高靈廟碑

光州靈山寺捨利塔銘

吊比乾文

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韓顯宗墓誌

解伯達造像記

元羽墓誌

……








































































































精彩書摘

  石鼓文

  石鼓共有十件,每件高九十厘米,直徑六十厘米,圓頂平底,其形狀略似鼓,故俗稱“石鼓”。但“石鼓”並非其原有自稱,唐初最早著錄“石鼓”的蘇勖就稱之為“獵碣”。因每一石各刻四言詩一篇,形成前後連貫的十首組詩,原文應有七百餘字,今僅存二百七十二字,其內容是頌詠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名“獵碣”較為貼切。(插圖一)有關石鼓的刻製年代,有五種觀點:(1)宋人鞏豐、近人郭沫若提齣,在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2)清人震鈞、近人羅振玉、馬敘倫、楊壽祺等主張,在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3)近人馬衡提齣,在秦穆公時期(前659-前621);(4)宋人鄭樵、近人羅君惕提齣,在秦惠文王至秦始皇時期(前337-前221);(5)唐蘭提齣在秦獻公時期(前384-前362)。近年來,唐蘭的《石鼓文年代考》一文在學術界影響較為廣泛,但是現在遺不能對石鼓文的刻石年代作最後的定論。唐初原刻“石鼓”在寶雞與鳳翔(天興)兩縣交界的南原西端被發現,南原是秦國故都之地,西臨沂水,南麵渭河。唐憲宗時,石鼓存放在鳳翔孔廟。北宋鳳翔知府司馬池(司馬光之父)又將石鼓移置鳳翔府學,但其中一鼓已經遺失。宋皇佑四年(1052),嚮傳師在民間訪得遺失之鼓(可惜該鼓已經被民人鑿成米臼),重新湊齊十鼓。宋大觀年間(1107-1110)石鼓從鳳翔遷到汴京,先置闢雍,後入宮中稽古閣,徽宗寶愛之,命人用金填入字口,以絕摹拓之患。

……

前言/序言

  中國碑拓始於南朝,惜無實物流傳。傳世最早拓片齣於唐初,唯見敦煌藏經洞敷件而已。宋代金石學昌明,然傳世北宋拓本亦稀如星鳳,所謂宋拓多為南宋拓本,元代拓本數量更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稱“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曆史滄桑,傲立不倒。清初碑拓走齣低榖,迎來瞭金石學的第二個高峰,乾嘉拓本更是獨領風騷,拓工可與宋元相比肩,堪稱“善本”。道光、鹹豐、同治拓本滿地開花,海內名碑悉數拓遍,可稱“舊拓”。清末民國碑拓存量最多,最易收藏,造福學林與書壇。

  碑帖鑒定涉及斷代與辨僞,初為文人鑒賞之餘事,後為碑估之秘籍,再經藏傢之推波,遂成獨立之體係。先後齣現瞭不少碑帖鑒定之經典著作,諸如方若《校碑隨筆》、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雲《石刻見聞錄》,成為碑帖鑒藏之利器。然而傳統碑拓鑒定著作均無圖版對照,鑒定步驟僅靠文字錶述,不少細節模棱兩可,不便操作。
古籍文獻研究與中華文明的流變:一部跨越時空的學術巡禮 本書並非側重於具體器物鑒賞與圖像考證的圖典,而是將目光投嚮更為宏大而深邃的文化史圖景,旨在梳理和解析中國曆史上重要典籍文獻的流變脈絡、思想精髓及其對後世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文獻學分析框架,探討知識是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被記錄、傳承、闡釋與重構的。 第一部分:早期文獻載體的演變與知識的初步定型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文字與文獻形態的早期發展,從甲骨文、金文的刻辭記事,到竹簡、木牘的標準化書寫,直至紙張普及前文獻承載力的局限性。重點考察春鞦戰國時期“學在民間”的背景下,諸子百傢的思想如何依托這些載體得以保存與傳播。《論語》、《道德經》等核心文本的早期形態及其在不同學派間的異文現象,構成瞭本部分研究的基石。我們關注的不是拓片上的銘文細節,而是銘文背後的社會權力結構與知識的初步授權機製。 1.1 銘刻時代的思維定勢:權力、祭祀與曆史書寫 考察青銅器銘文如何作為一種官方的、具有神聖性的“文本”,記錄王權授予、戰爭功績與祖先祭祀。分析其語言風格與敘事模式,如何奠定瞭後世史學寫作中對“正統性”的追求。特彆討論金文在周秦之際的字形規範化過程,以及這種規範化對思想傳播效率的影響。 1.2 簡牘時代的技術革命與文本形態的固化 詳細分析竹簡、木牘在數量和便攜性上的突破,如何使得私人藏書成為可能,並促進瞭諸子學說的交叉對話與辯論。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篇”與“捲”的概念形成,以及早期校勘學萌芽的必要性——即如何通過整理大量異文簡牘來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文本版本。我們探究早期學派(如儒傢、墨傢)如何通過文本的編纂活動來確立其教義的權威性。 第二部分:漢唐經學轉型與官修文獻的製度化 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標誌著官方意識形態對文獻典籍的全麵介入。本部分聚焦於經學(特彆是五經)在儒傢獨尊背景下的詮釋體係的建立,以及官方力量如何塑造知識的“正典”。 2.1 漢代經學與“古文”“今文”之爭的實質 這不是對古籍文本細節的比較,而是對兩種知識形態的政治哲學探討。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對立,反映瞭對文本權威性的不同理解:是服從於新朝代的訓詁傳統,還是迴歸對周代製度的想象性重構。本書將分析董仲舒、揚雄等人如何通過闡釋體係,將經典轉化為治理國傢的理論工具。 2.2 隋唐之際的文獻整理與國傢圖書館學 隋唐時期,科舉製度的成熟對書籍的標準化提齣瞭更高要求。本書將研究秘書省、弘文館等機構在典籍的收集、編次、雕印中所扮演的角色。重點分析《隋書·經籍誌》等文獻目錄的編纂方法,揭示唐代官方如何進行知識分類和信息檢索的初級嘗試,以及這些目錄本身作為曆史文獻所蘊含的史料價值。 第三部分:宋元以來的印刷革命與知識的平民化傾嚮 活字印刷術的齣現,特彆是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極大地降低瞭知識復製的成本,這不僅是技術層麵的變革,更是社會結構和知識傳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3.1 宋代刻本的興盛與學術群體的多元化 宋代士大夫階層對學術的狂熱(如理學的發展)與印刷術的結閤,使得原本隻在少數精英中流傳的典籍得以廣泛傳播。本書分析宋刻本中包含的“題跋”、“校語”等信息,並非將其視為版本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將其視作知識傳承鏈條中,不同學者個體介入文本重構的思想痕跡。宋人對宋以前古籍的“復古”傾嚮,也揭示瞭文化自覺的勃發。 3.2 元明清的學術範式與文獻學的成熟 元代對前代文獻的重新梳理,以及明代在地方誌、傢譜等非官方文獻的大量齣現,體現瞭學術重心從單一的“經學”嚮更廣闊的“史學”、“實學”的轉移。清代“考據學”的盛行,其核心精神是對文獻的細緻考辨,本書將從宏觀角度剖析考據學如何通過嚴謹的文獻方法,對前代的思想偏差和文本訛誤進行係統性修正,從而鞏固新的學術範式。 第四部分:文獻精神在近現代的張力與重塑 進入近現代,西方思潮的湧入對傳統文獻體係構成瞭巨大挑戰。本部分探討中國知識界如何應對這種衝擊,以及傳統文獻如何被重新解讀以適應新的時代需求。 4.1 白話文運動與經典的可讀性危機 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使得文言文經典在新的讀者群體中麵臨“閱讀障礙”。本書分析學者們如何通過“翻譯”、“注釋”乃至“重寫”的方式,試圖將傳統知識“現代化”,以及這種努力在不同學者(如鬍適、魯迅)那裏所展現齣的不同路徑和立場。 4.2 檔案學與口述史的介入:文獻邊界的擴展 近現代史研究中,對檔案、信件、日記乃至口述資料的重視,標誌著“文獻”概念的邊界被無限拓寬。本書認為,這種擴展並非是對傳統典籍的否定,而是對知識來源多樣性的確認,強調曆史的真實性需要多重視角的相互印證。 結語:穿越時空的知識迴響 本書最終旨在說明,每一部典籍的誕生、流傳與被閱讀,都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社會權力、技術條件與思想範式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考察的,是一部跨越數韆年的“思想的活化石”如何形成與演變,其價值不在於其物理形態的完美無缺,而在於其所承載的人類文明應對生存、治理與認知世界的一係列不懈努力。本書提供的是理解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的另一種宏觀視角,側重於知識流通的製度與方法,而非對特定圖像或實物細節的辨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簡直是老饕的盛宴,尤其是對於那些醉心於金石碑刻,卻苦於缺乏係統性鑒彆知識的同好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碑刻的細緻入微的對比分析。比如,關於魏晉時期墓誌的刻工特點,書中不僅列舉瞭常見的幾種風格,更是配以大量高清的拓本圖例,讓你能一眼看齣“龍門二十品”的雄渾與“墓誌銘”的秀逸之間的微妙差異。更絕的是,它沒有止步於錶麵的紋飾和字體,而是深入探討瞭拓片製作工藝對整體呈現的影響,這一點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以前看拓片,總覺得是靜態的圖像,現在纔明白,每一張拓片都是曆史信息傳遞的媒介,其本身的製作過程也蘊含著重要的鑒彆綫索。書中對“搨印”和“勾摹”拓片的區分講解得尤其到位,連如何通過墨色深淺、紙張縴維的保留情況來判斷,都講解得非常詳盡,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專業領域的大門,讓人讀後如飲甘霖,受益匪淺。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偏嚮工具書的圖錄性質的著作,誰知它在文獻溯源和曆史背景的梳理上也非常紮實。它不單單是告訴你“這個是好拓本,那個是壞拓本”,而是會追溯到這些碑刻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刻手風格、乃至曆代的遞藏流傳。我特彆欣賞它在闡述某些重要碑刻時,會引述大量的清代金石學傢的考證記錄,將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梳理和比較,這使得整個鑒彆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幾位老先生一起在古舊的碑林中徜徉,聽他們對每一道劃痕、每一處殘缺進行熱烈的討論。這種學術的厚重感,讓這本書的價值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不僅僅是教你“看”,更是在教你“想”,教你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曆史認知框架來支撐你的鑒彆判斷。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藏傢或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思維方法論,比單純的圖例更具價值。

評分

坦白說,我對古籍和碑帖的審美要求嚮來苛刻,市麵上很多齣版物要麼是圖太模糊,要麼是裝幀粗糙,讓人實在提不起興趣。但這部《中國碑拓鑒彆圖典》的齣版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首先是紙張的選擇,那種微微泛黃、觸感溫潤的特種紙,完美模擬瞭老拓片的質感,使得圖像的細節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次是印刷工藝,尤其是那些細節復雜的書法綫條,在放大觀察時依然清晰銳利,完全沒有齣現“糊”掉的現象,這對於鑒彆拓片邊緣的清晰度和筆畫的力度至關重要。我特意拿它和手頭幾張我自認為不錯的拓片原件做瞭對比,發現書中的圖版還原度極高,很多連細微的“飛白”和“枯筆”都能準確呈現。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者對碑拓藝術本體的最高敬意,讓我深深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那種“兼收並蓄”的大傢氣度。很多專注於某一方麵鑒定的書籍往往會陷入某種學派的偏見,對其他流派的成果不屑一顧。然而,這部圖典卻非常公正地呈現瞭不同流派的鑒彆標準和側重點。它既尊重瞭傳統士大夫文人的審美趣味,也兼顧瞭現代考古學對物質證據的嚴格要求。例如,在討論某一唐碑的開臉特徵時,書中不僅引用瞭古代的題跋描述,還結閤瞭現代無損檢測技術對碑材風化程度的分析,將人文精神與科學實證完美結閤。這種包容性和前瞻性,讓這本書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它不是要樹立一個“唯一真理”,而是提供瞭一套完整、多維度的評估體係,鼓勵讀者獨立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纔是真正的學術著作應有的風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避開瞭簡單地按年代堆砌內容的傳統做法,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劃分,這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連貫性和實用性。比如,它會集中討論“異體字在碑拓中的應用與鑒彆”,將不同朝代齣現的一些罕見字形集中對比,這對於識彆僞刻或後人“添補”的部分非常有效。再比如,它用一整章的篇幅專門剖析瞭“硃拓與墨拓的鑒彆要點”,從用料、拓法、保存差異等多個維度進行闡述,邏輯清晰,論證有力。這種高度的模塊化設計,使得即便是麵對特定的鑒彆難題,讀者也能迅速定位到最相關的章節進行參考,大大提高瞭工作效率。它真正做到瞭把復雜的知識點,通過清晰的邏輯脈絡,分層遞進地呈現給讀者,讓人在學習過程中既不會感到迷茫,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評分

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後來沒落瞭,不斷遭遇到打擊,無論人生多麼低榖,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評分

如題。有圖的,比增訂校碑隨筆更直觀,大愛

評分

如題。有圖的,比增訂校碑隨筆更直觀,大愛

評分

趕上活動買的,價格便宜

評分

1995年,上海的幾傢圖書館閤並,重組上圖。某日,仲威和同事去龍吳路的書庫義務勞動,推開庫房的門,眼前恍若一個廢品迴收站,紮成捆的舊紙從地闆堆到天花闆,大約能裝四節車皮。他隨手抽齣幾張,展開一看,竟是《九成宮醴泉銘》、《顔勤禮碑》這些最耳熟能詳的碑帖拓片。“我以前隻能在福州路的書店裏買這些名帖的印刷品,哪曾想過能親眼見著拓本。”更想不到,幾十年來它們被遺忘在庫房裏,長黴長蟲。其後,他花瞭10天,囫圇地清點瞭倉庫裏堆積的碑帖,寫瞭一份2萬字的報告給館長。因為這份報告,上圖申請到100萬曆史文獻搶救經費,成立瞭“碑帖拓片整理研究組”。所謂研究組,不過3人:兩個老師傅帶上從外文期刊組“藉調”過來的仲威。

評分

書挺厚的一大本,就是包裝差瞭點,怎麼也得放個小盒子的的嘛,就直接京東塑料袋,袋子都破瞭瞭

評分

如題。有圖的,比增訂校碑隨筆更直觀,大愛

評分

絕對是好書,價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讀。

評分

最初,仲威隻是想著“練一手好字”。那時他纔畢業,在上圖的外文期刊采編組,工作閑暇,有大把可以揮霍的時間,他就“放肆”地在辦公室裏喝茶臨帖。那段時光縱容瞭他對書法的熱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