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拓鉴别图典

中国碑拓鉴别图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仲威 著
图书标签:
  • 碑帖
  • 书法
  • 篆刻
  • 中国古代艺术
  • 文物
  • 鉴赏
  • 拓本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6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421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碑拓始于南朝,惜无实物流传。传世最早拓片出于唐初,唯见敦煌藏经洞敷件而已。宋代金石学昌明,然传世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所谓宋拓多为南宋拓本,元代拓本数量更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称“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历史沧桑,傲立不倒。

作者简介

仲威,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课题组组长,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社员。着有:《古墨新研——淳化合帖纵横谈》、《碑学十讲》、《帖学十讲》、《碑帖艺术》、《碑帖》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先秦、西汉篇

先秦

石鼓文



泰山刻石

琅讶台刻石

蝉山刻石

西汉

群臣上寿刻石

鲁孝王刻石

朱博残碑

廉孝禹碑

东漠篇

三老讳字忌日记

开通褒斜道摩崖

大吉买山地记摩崖

子游残碑

袁敞残碑

太室阙

少室阙

开母阙

裴岑记功碑

景君碑

文叔阳食堂画像题记

石门颂

乙瑛碑

李孟初碑

礼器碑

邓固碑

苍颉庙碑

封龙山颂

孔宙碑

西岳华山庙碑

张寿残碑

衡方碑

郭有道碑

史晨碑

夏承碑

西狭颂

杨叔恭残碑

孔彪碑

孔褒碑

邮阁颂

武荣碑

杨淮表记

鲁峻碑

熹平残碑

韩仁铭

尹宙碑

校官碑

白石神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郑季宣残碑

朝侯小子等字残碑

刘熊碑

武梁祠画像题榜

李夫人灵第题字

魏晋第

三国魏

受禅表

上尊号碑

孔羡碑

黄初残碑

曹真残碑

范式残碑

正始石经

王基残碑

池阳令张君残碑

三国吴

谷朗碑

禅国山碑

天发神谶碑



潘宗伯等造桥阁题字摩崖

孙夫人碑

吕望表

张朗墓志

石定墓志

爨宝子碑

刘韬墓志

前秦

广武将军碑

南朝篇

南朝宋

爨龙颜碑

刘怀民墓志

南朝梁

痉鹤铭

太祖文皇帝神道阙

萧宏神道阙

萧敷墓志

萧儋碑

程虔墓志

北魏篇

中岳嵩高灵庙碑

光州灵山寺舍利塔铭

吊比干文

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韩显宗墓志

解伯达造像记

元羽墓志

……








































































































精彩书摘

  石鼓文

  石鼓共有十件,每件高九十厘米,直径六十厘米,圆顶平底,其形状略似鼓,故俗称“石鼓”。但“石鼓”并非其原有自称,唐初最早著录“石鼓”的苏勖就称之为“猎碣”。因每一石各刻四言诗一篇,形成前后连贯的十首组诗,原文应有七百余字,今仅存二百七十二字,其内容是颂咏君王田狩渔猎之事,故名“猎碣”较为贴切。(插图一)有关石鼓的刻制年代,有五种观点:(1)宋人巩丰、近人郭沫若提出,在秦襄公时期(前777-前766):(2)清人震钧、近人罗振玉、马叙伦、杨寿祺等主张,在秦文公时期(前765-前716);(3)近人马衡提出,在秦穆公时期(前659-前621);(4)宋人郑樵、近人罗君惕提出,在秦惠文王至秦始皇时期(前337-前221);(5)唐兰提出在秦献公时期(前384-前362)。近年来,唐兰的《石鼓文年代考》一文在学术界影响较为广泛,但是现在遗不能对石鼓文的刻石年代作最后的定论。唐初原刻“石鼓”在宝鸡与凤翔(天兴)两县交界的南原西端被发现,南原是秦国故都之地,西临沂水,南面渭河。唐宪宗时,石鼓存放在凤翔孔庙。北宋凤翔知府司马池(司马光之父)又将石鼓移置凤翔府学,但其中一鼓已经遗失。宋皇佑四年(1052),向传师在民间访得遗失之鼓(可惜该鼓已经被民人凿成米臼),重新凑齐十鼓。宋大观年间(1107-1110)石鼓从凤翔迁到汴京,先置辟雍,后入宫中稽古阁,徽宗宝爱之,命人用金填入字口,以绝摹拓之患。

……

前言/序言

  中国碑拓始于南朝,惜无实物流传。传世最早拓片出于唐初,唯见敦煌藏经洞敷件而已。宋代金石学昌明,然传世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所谓宋拓多为南宋拓本,元代拓本数量更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称“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历史沧桑,傲立不倒。清初碑拓走出低谷,迎来了金石学的第二个高峰,干嘉拓本更是独领风骚,拓工可与宋元相比肩,堪称“善本”。道光、咸丰、同治拓本满地开花,海内名碑悉数拓遍,可称“旧拓”。清末民国碑拓存量最多,最易收藏,造福学林与书坛。

  碑帖鉴定涉及断代与辨伪,初为文人鉴赏之余事,后为碑估之秘籍,再经藏家之推波,遂成独立之体系。先后出现了不少碑帖鉴定之经典著作,诸如方若《校碑随笔》、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马子云《石刻见闻录》,成为碑帖鉴藏之利器。然而传统碑拓鉴定著作均无图版对照,鉴定步骤仅靠文字表述,不少细节模棱两可,不便操作。
古籍文献研究与中华文明的流变:一部跨越时空的学术巡礼 本书并非侧重于具体器物鉴赏与图像考证的图典,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而深邃的文化史图景,旨在梳理和解析中国历史上重要典籍文献的流变脉络、思想精髓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文献学分析框架,探讨知识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记录、传承、阐释与重构的。 第一部分:早期文献载体的演变与知识的初步定型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文字与文献形态的早期发展,从甲骨文、金文的刻辞记事,到竹简、木牍的标准化书写,直至纸张普及前文献承载力的局限性。重点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的背景下,诸子百家的思想如何依托这些载体得以保存与传播。《论语》、《道德经》等核心文本的早期形态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异文现象,构成了本部分研究的基石。我们关注的不是拓片上的铭文细节,而是铭文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与知识的初步授权机制。 1.1 铭刻时代的思维定势:权力、祭祀与历史书写 考察青铜器铭文如何作为一种官方的、具有神圣性的“文本”,记录王权授予、战争功绩与祖先祭祀。分析其语言风格与叙事模式,如何奠定了后世史学写作中对“正统性”的追求。特别讨论金文在周秦之际的字形规范化过程,以及这种规范化对思想传播效率的影响。 1.2 简牍时代的技术革命与文本形态的固化 详细分析竹简、木牍在数量和便携性上的突破,如何使得私人藏书成为可能,并促进了诸子学说的交叉对话与辩论。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篇”与“卷”的概念形成,以及早期校勘学萌芽的必要性——即如何通过整理大量异文简牍来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文本版本。我们探究早期学派(如儒家、墨家)如何通过文本的编纂活动来确立其教义的权威性。 第二部分:汉唐经学转型与官修文献的制度化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标志着官方意识形态对文献典籍的全面介入。本部分聚焦于经学(特别是五经)在儒家独尊背景下的诠释体系的建立,以及官方力量如何塑造知识的“正典”。 2.1 汉代经学与“古文”“今文”之争的实质 这不是对古籍文本细节的比较,而是对两种知识形态的政治哲学探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对立,反映了对文本权威性的不同理解:是服从于新朝代的训诂传统,还是回归对周代制度的想象性重构。本书将分析董仲舒、扬雄等人如何通过阐释体系,将经典转化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工具。 2.2 隋唐之际的文献整理与国家图书馆学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成熟对书籍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书将研究秘书省、弘文馆等机构在典籍的收集、编次、雕印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分析《隋书·经籍志》等文献目录的编纂方法,揭示唐代官方如何进行知识分类和信息检索的初级尝试,以及这些目录本身作为历史文献所蕴含的史料价值。 第三部分:宋元以来的印刷革命与知识的平民化倾向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特别是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知识复制的成本,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社会结构和知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1 宋代刻本的兴盛与学术群体的多元化 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学术的狂热(如理学的发展)与印刷术的结合,使得原本只在少数精英中流传的典籍得以广泛传播。本书分析宋刻本中包含的“题跋”、“校语”等信息,并非将其视为版本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视作知识传承链条中,不同学者个体介入文本重构的思想痕迹。宋人对宋以前古籍的“复古”倾向,也揭示了文化自觉的勃发。 3.2 元明清的学术范式与文献学的成熟 元代对前代文献的重新梳理,以及明代在地方志、家谱等非官方文献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学术重心从单一的“经学”向更广阔的“史学”、“实学”的转移。清代“考据学”的盛行,其核心精神是对文献的细致考辨,本书将从宏观角度剖析考据学如何通过严谨的文献方法,对前代的思想偏差和文本讹误进行系统性修正,从而巩固新的学术范式。 第四部分:文献精神在近现代的张力与重塑 进入近现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对传统文献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本部分探讨中国知识界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以及传统文献如何被重新解读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4.1 白话文运动与经典的可读性危机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使得文言文经典在新的读者群体中面临“阅读障碍”。本书分析学者们如何通过“翻译”、“注释”乃至“重写”的方式,试图将传统知识“现代化”,以及这种努力在不同学者(如胡适、鲁迅)那里所展现出的不同路径和立场。 4.2 档案学与口述史的介入:文献边界的扩展 近现代史研究中,对档案、信件、日记乃至口述资料的重视,标志着“文献”概念的边界被无限拓宽。本书认为,这种扩展并非是对传统典籍的否定,而是对知识来源多样性的确认,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多重视角的相互印证。 结语:穿越时空的知识回响 本书最终旨在说明,每一部典籍的诞生、流传与被阅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权力、技术条件与思想范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考察的,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思想的活化石”如何形成与演变,其价值不在于其物理形态的完美无缺,而在于其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应对生存、治理与认知世界的一系列不懈努力。本书提供的是理解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另一种宏观视角,侧重于知识流通的制度与方法,而非对特定图像或实物细节的辨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古籍和碑帖的审美要求向来苛刻,市面上很多出版物要么是图太模糊,要么是装帧粗糙,让人实在提不起兴趣。但这部《中国碑拓鉴别图典》的出版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首先是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微泛黄、触感温润的特种纸,完美模拟了老拓片的质感,使得图像的细节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次是印刷工艺,尤其是那些细节复杂的书法线条,在放大观察时依然清晰锐利,完全没有出现“糊”掉的现象,这对于鉴别拓片边缘的清晰度和笔画的力度至关重要。我特意拿它和手头几张我自认为不错的拓片原件做了对比,发现书中的图版还原度极高,很多连细微的“飞白”和“枯笔”都能准确呈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碑拓艺术本体的最高敬意,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那种“兼收并蓄”的大家气度。很多专注于某一方面鉴定的书籍往往会陷入某种学派的偏见,对其他流派的成果不屑一顾。然而,这部图典却非常公正地呈现了不同流派的鉴别标准和侧重点。它既尊重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也兼顾了现代考古学对物质证据的严格要求。例如,在讨论某一唐碑的开脸特征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古代的题跋描述,还结合了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对碑材风化程度的分析,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完美结合。这种包容性和前瞻性,让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不是要树立一个“唯一真理”,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学术著作应有的风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避开了简单地按年代堆砌内容的传统做法,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划分,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比如,它会集中讨论“异体字在碑拓中的应用与鉴别”,将不同朝代出现的一些罕见字形集中对比,这对于识别伪刻或后人“添补”的部分非常有效。再比如,它用一整章的篇幅专门剖析了“朱拓与墨拓的鉴别要点”,从用料、拓法、保存差异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这种高度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即便是面对特定的鉴别难题,读者也能迅速定位到最相关的章节进行参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真正做到了把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清晰的逻辑脉络,分层递进地呈现给读者,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既不会感到迷茫,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老饕的盛宴,尤其是对于那些醉心于金石碑刻,却苦于缺乏系统性鉴别知识的同好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碑刻的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比如,关于魏晋时期墓志的刻工特点,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几种风格,更是配以大量高清的拓本图例,让你能一眼看出“龙门二十品”的雄浑与“墓志铭”的秀逸之间的微妙差异。更绝的是,它没有止步于表面的纹饰和字体,而是深入探讨了拓片制作工艺对整体呈现的影响,这一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以前看拓片,总觉得是静态的图像,现在才明白,每一张拓片都是历史信息传递的媒介,其本身的制作过程也蕴含着重要的鉴别线索。书中对“搨印”和“勾摹”拓片的区分讲解得尤其到位,连如何通过墨色深浅、纸张纤维的保留情况来判断,都讲解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让人读后如饮甘霖,受益匪浅。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工具书的图录性质的著作,谁知它在文献溯源和历史背景的梳理上也非常扎实。它不单单是告诉你“这个是好拓本,那个是坏拓本”,而是会追溯到这些碑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刻手风格、乃至历代的递藏流传。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某些重要碑刻时,会引述大量的清代金石学家的考证记录,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这使得整个鉴别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几位老先生一起在古旧的碑林中徜徉,听他们对每一道划痕、每一处残缺进行热烈的讨论。这种学术的厚重感,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教你“看”,更是在教你“想”,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来支撑你的鉴别判断。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藏家或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方法论,比单纯的图例更具价值。

评分

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

《中国碑拓鉴别图典》是当代碑帖鉴定名家仲威先生的著作,全书选取了自先秦以降的众多名碑名刻拓本,资料较为丰富翔实,同时配有各个时代的拓本的鉴别图橛,是一本图文并贸的碑拓鉴定专业工具书。可惜资料主要以上海馆藏为主,未能尽善尽美。

评分

推荐??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活动时候购买,很实惠。

评分

两个字“完美”!这书再不买估计就难买到了。很专业。图片很清晰。纸张印刷也很好。极个别图片可能拍摄的时候有些虚。不影响。瑕不掩瑜!快递小哥也很赞!五分!

评分

京东活动很给力,!书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价格相宜,相当于一百四十多拿下的

评分

评价很高的书,但是自己阅读列表太长了,不知道啥时候能读这本…

评分

价钱有点高,活动收进还不错

评分

答:打算写一本《善本碑帖过眼录》,将我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还想著《碑帖鉴定概论》,推广普及碑帖收藏与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