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鷗 吳小鷗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教科書
  • 教育史
  • 曆史教材
  • 民國史
  • 文化史
  • 圖說
  • 百年中國
  • 曆史教育
  • 社會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南教育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5559678
商品編碼:10169470858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09-01-01

具體描述

自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始,我國數韆年來的傳統教育受到瞭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思潮的強烈衝擊。清末統治者已認識到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905年自隋開始的曆經瞭1300年的科舉得以廢除,充分錶明瞭當時統治階級改革教育的決心。爾後,至民國初期,有不少大師級名人和學者開始親曆改革,主編新教材。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雖然天下大亂,戰爭不息,但教育也因此呈現齣多樣性。舊的私塾教育、新起的學校教育,西方人辦的現代學校、教會學校,還有解放區的教育,自然使教材也呈現齣各自不同的版本,它們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建國後,我們曆經多種變化,又經曆瞭改革三十年的建設需要,教科書更是從封閉到“禦用”到與國際接軌,同樣經曆瞭它那不平凡的歲月。本書以實物照片和解說的形式將此進行整理,積極挖掘其有意義和值得藉鑒東西,使本書在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工具價值的同時,也極具可讀性和收藏性 ◆ 編輯推薦 ◆? 教科書的曆史,摺射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狀況。

? 教科書的演變,反映著教育規律、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實情。

? 教科書的記憶,帶給你兒時的迴憶、少年的憧憬和現時的反省。

◆ 簡要目錄 ◆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


清末民國教科書發展概述

第一章  自編新式教科書的開端

第二章  現代教科書的成型

第三章  官編教科書的強化

第四章  蓬勃發展的教科書時期

第五章  教科書迅速變化和模式化共同演進的時期

第六章  僞滿洲國和僞濛古國教科書

第七章  邊區教科書的發展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949—2009》

新中國60年教科書發展概述

第一章  過渡時期的教科書

第二章  統一和“蘇化”時期的教科書

第三章 全麵探索時期的教科書

第四章 重新統一時期的教科書

第五章   “停課”與“復課”時期的教科書

第六章  “迴潮”與“反迴潮”時期的教科書

第七章   撥亂反正時期的教科書

第八章   深化改革時期的教科書

第九章   多樣化與繁榮時期的教科書

第十章   新課程改革時期的教科書

第十一章 少數民族教科書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一麵摺射時代變遷的鏡子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並非一本史學專著,也不是一本社會學研究報告,而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獨特窗口。它以一種極為鮮活、直觀的方式,通過承載著知識啓濛、思想傳播與民族記憶的教科書,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時代的精神圖譜。 本書的視角是新穎的。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學者們常常聚焦於政治事件、經濟變革、社會思潮的宏大敘事,或是從名傢著作、革命文獻中探尋曆史的脈絡。而《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另闢蹊徑,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最尋常、卻又最能反映時代特質的載體——教科書。從1897年風雨飄搖的晚清,到1949年新中國曙光初現,這短短的五十餘載,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轉型、思想觀念發生顛覆性變革的關鍵時期。而教科書,作為教育的基石,直接肩負著塑造一代代青年人思想觀念的重任,其內容、編纂方式、乃至插圖風格的演變,無不摺射齣當時社會的政治氣候、教育方針、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嚮。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教科書的內容,而是力求通過“圖說”的方式,讓曆史“說話”。那些泛黃的書頁,那些鉛字印刷的文字,以及那些或樸拙或精緻的插圖,共同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這些教科書,有的是官辦學堂采用的官定教材,有的則是民營學堂、教會學校所編發的讀物,甚至還有一些革命時期齣現的地下刊物中的啓濛讀物。它們的內容涵蓋瞭國文、算學、地理、曆史、科學、圖畫、德育等方方麵麵,觸及瞭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晚清的迴響:啓濛的萌動與舊學的餘暉 1897年,中國正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甲午戰敗的屈辱,讓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並積極尋求變法圖強之道。這一時期的教科書,依然可以看到傳統濛學教育的影子,如《三字經》、《百傢姓》等經典的學習,強調倫理道德的培養。然而,新的風潮也在悄然湧動。維新派的思潮開始滲透到教育領域,一些教科書開始引入西學知識,如西方地理、曆史、自然科學等內容,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新民”。 在圖像方麵,晚清教科書的插圖尚顯粗糙,多為簡單的綫條勾勒,但已能窺見西畫技法的初步影響。這些插圖往往服務於知識的傳達,例如地理課本中的地圖、天文課本中的星圖,或是科學課本中的動植物示意圖。同時,一些曆史教科書中描繪的古代人物和事件,也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繪畫風格。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教科書中的“國文”部分,往往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功能。 民初的變革:新學係的建立與國民教育的嘗試 辛亥革命的炮火,推翻瞭帝製,開啓瞭共和時代。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改革成為當務之急。這一時期,教科書的麵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學製建立,教育內容更加係統化、科學化,強調國民意識的培養。 國文教育不再僅僅是四書五經的背誦,而是轉嚮白話文的推廣和現代文學的引入,極大地促進瞭語言的現代化。算學課本開始引入代數、幾何等更為現代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地理課本則更加注重介紹中國各省份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特徵,以及世界各國的概況,以期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國民。 曆史課本成為塑造國傢認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在這一時期,曆史的敘述方式發生瞭改變,更加側重於強調革命的意義,歌頌革命先烈,塑造民族英雄的形象。對中國曆史的梳理,也開始齣現新的視角,將中國曆史置於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 科學教育得到瞭空前的發展。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開始係統地進入教科書,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嚮學生展示科學的魅力和力量。這些教科書中的插圖,在技法上更加精進,更加寫實,很多都帶有科學製圖的嚴謹性。例如,生物課本中的動植物解剖圖,物理課本中的實驗裝置圖,都清晰而準確。 此外,德育教育也被提上重要日程。如何培養閤格的“共和國公民”,成為教育傢們思考的重點。教科書中的道德教育內容,開始強調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現代價值觀念,同時也兼顧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 戰火中的堅守與變革:抗日救亡與新思想的傳播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的教科書在戰火中繼續演變。民族危亡的時刻,教科書承擔起瞭更重的責任,即激發民族主義精神,鼓舞抗戰士氣。 抗日救亡主題的教科書大量湧現。國文課本中齣現瞭大量歌頌抗戰、批判侵略的篇章,激勵學生投身報國。曆史課本更是將重點放在瞭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光輝曆史,以及當前抗戰的意義和必要性。地理課本中,對於中國領土主權的強調,對於淪陷區同胞的關懷,都體現瞭國傢危難時期的特殊情感。 科學教育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得到維係。即使在後方,科學知識的傳授也從未停止。抗戰時期的科學教科書,除瞭基礎知識的傳授,也可能包含一些與軍事、工業生産相關的實用科學知識,以期為國傢建設服務。 與此同時,新思潮的傳播也對教科書産生瞭深遠影響。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根據地學校的教科書,開始係統地傳播馬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強調階級鬥爭、革命的必然性,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些教科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瞭鮮明的革命特色。 新中國初期的奠基:統一與體係的構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教科書的曆史進入瞭一個新的篇章。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徵程中,統一的教育體係和教材成為當務之急。 這一時期的教科書,最大的特點是“統一”和“體係化”。在國傢統一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全國範圍內的教科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編寫和修訂。教材內容力求反映新中國的政治製度、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 國文教育強調普通話的推廣,以及新文學作品的介紹。算學、科學等基礎學科,在藉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瞭更為科學、係統的教學體係。曆史教科書的敘述,開始強調階級分析方法,將中國曆史納入馬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論框架下進行解讀。 圖像方麵,新中國初期的教科書插圖,在風格上更加趨嚮寫實、工整,強調錶現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勞動人民的形象,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藍圖。色彩運用也更加鮮明、積極,營造齣蓬勃嚮上的時代氛圍。 教科書的時代意義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所呈現的,遠不止是一份份靜態的文本和圖像。它們是: 思想演變的活化石: 從“天朝上國”的保守,到“救亡圖存”的呐喊,再到“解放全人類”的理想,教科書的內容變遷,清晰地勾勒齣中國知識界、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潮起潮落。 民族精神的塑造器: 教科書承擔著培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愛國情懷的重要任務。在國傢命運多舛的年代,它們是凝聚人心、激發鬥誌的無聲力量。 社會文化的反映鏡: 教科書的編纂、插圖的風格,無不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審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們是研究特定時期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 教育變遷的縮影: 從私塾教育到新式學堂,從官定教材到國傢統一教材,教科書的演變,是教育製度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對於曾在那段時期接受教育的人們而言,這些教科書承載著他們的童年記憶、學習經曆,以及對知識的最初啓濛。 通過對這些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教科書進行深入梳理和解讀,本書試圖為讀者搭建一座連接曆史與現實的橋梁。它讓我們看到,知識的傳播並非總是綫性前進,而是充滿瞭麯摺、鬥爭與創新。每一個時代的教科書,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睏惑、追求與希望。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並非旨在評判曆史是非,而是希望通過這些曾經的“知識載體”,讓讀者以一種更為貼近、更為生動的視角,去理解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去思考知識與社會、教育與國傢之間的深刻聯係。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讓宏大的曆史敘事,落腳於那些我們曾經觸摸過、閱讀過的書頁之中,讓曆史的脈絡,在生動的圖文之中,徐徐展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與智力探險的完美結閤。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精心策劃的一個視覺展覽。那些被小心翼翼掃描進來的教科書原件插圖,帶著歲月的痕跡,它們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曆史信息量。有些圖畫風格粗獷有力,充滿瞭革命的激情與樸素的民族主義;有些則試圖模仿西方的典雅與嚴謹,卻又帶著一絲水土不服的稚拙。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曆史的門檻,讓原本深奧的教育史和思想史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它沒有高高在上地評判古人,而是以一種近乎平視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去體驗和理解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們所肩負的沉重使命。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政治語境時展現齣的高超的平衡藝術。1897到1949,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中國經曆瞭從晚清的自強運動到民國初年的思想解放,再到後期的內戰與抗爭。教科書作為國傢意識形態的“磨刀石”,其內容必然受到時代洪流的裹挾。這本書沒有簡單地將教科書內容標簽化為“進步”或“保守”,而是非常細膩地剖析瞭每一階段教材背後的社會需求和權力邏輯。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對白話文的推崇,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傳統經典在教材中地位的削弱,這種內在的文化斷裂感,通過教科書的變遷被清晰地揭示齣來。它讓我們明白,教育改革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學術活動,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社會工程。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史書,撲麵而來的是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真實氣息。作者沒有沉溺於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選擇瞭一條更貼近民眾、更具溫度的切入點——教科書。這無疑是一個絕妙的視角。教科書,本是知識的載體,承載著國傢意誌、社會思潮和教育理想,是時代精神最直接的縮影。通過對1897年至1949年間不同版本教科書的細緻梳理,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新舊交替的十字路口,親眼見證著思想的碰撞與文化的重塑。那些泛黃的插圖、那些略顯生澀的文字,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民族在尋求自強、探索現代化的道路上所經曆的掙紮與蛻變。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特定載體的解讀,將抽象的“百年變局”具象化、可感化,讓人能真切地觸摸到曆史的脈搏。

評分

閱讀過程,就像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錙銖必較,那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令人印象深刻。每一種新式教科書的齣現,都伴隨著政治環境的微妙變化和教育理念的激烈辯論。比如,對某一特定曆史事件的描述,在不同政權更迭之際,其措辭、側重點乃至選取的圖畫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細微的差異,正是那個時代意識形態鬥爭最真實的寫照。我能感受到那種潛藏在課本之下的巨大張力——既有對“科學救國”的殷切期盼,又有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思潮的拉扯不定。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反而能在每一次對新舊教材的對比中,激發起深入思考:我們今天的教育,又在嚮下一代傳遞著怎樣一套世界觀和價值觀?

評分

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且極其有價值的“微觀曆史”視角。當我們習慣於從政治風雲、軍事衝突中打撈曆史時,卻常常忽略瞭那些滲透到日常最細微之處的文化構建力量。教科書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它不僅教人識字算術,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一代中國人的世界觀、道德準則乃至審美趣味。通過這本書,我清晰地看到瞭中國在學習西方、融閤自身文化的過程中,是如何在“學習”與“自我定位”之間反復搖擺的。這種探索,從幾何學、物理學的引入,到對國族認同的強調,構成瞭一幅宏大而又充滿細節的“知識建構史”。它迫使我們反思,教育是如何塑造瞭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以及,我們今天所珍視的知識體係,又是如何從那些前輩們的艱難探索中一步步構建起來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