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张承林编著的《柑橘水肥一体化技术图册/水肥一体化技术图解系列丛书》是作者多年研发、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受篇幅所限,只能概括性地介绍有关理论、设备、肥料和管理措施。另外,由于各地的气候、土壤、品种、上市时间存在差异,用户在阅读本画册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特别是具体的施肥方案,各地土壤、肥料品种存在差异,*难给出具体的实际应用方案。有关设施灌溉的设计及设备请咨询灌溉企业。如读者要了解详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请阅本书。
前言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柑橘生产的主要灌溉形式
滴灌
微喷灌
喷水带灌溉
浇灌(拖管淋灌)
柑橘水肥一体化技术下的施肥模式
重力自压式施肥法
加压拖管淋灌法
泵吸肥法
泵注肥法
比例施肥器法
水肥一体化技术下柑橘施肥方案及灌溉计划的制定
柑橘营养规律
柑橘生长特性及养分需求规律
柑橘施肥方案的制定
柑橘灌溉计划的制定
水肥一体化技术下的肥料选择
水肥一体化技术下柑橘施肥应注意的问题
系统堵塞问题
盐害问题
过量灌溉问题
养分平衡问题
灌溉及施肥均匀度问题
雨季养分管理问题
少量多次施肥和灌溉原则
施肥前后的管理
结束语
谈到技术手册的实用性,我最看重的是其对“突发状况”的预案和处理指南。毕竟在实际操作中,设备难免会出现堵塞、压力不均或者营养液比例突然失衡等各种“意外”。我翻阅了这本书的故障排除章节,发现它提供了一套非常详尽的排查流程图,从最简单的物理检查,到复杂的传感器校准,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性。特别是针对水肥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管路老化和滴头堵塞问题,它不仅给出了清洗和维护的常规方法,还分享了一些民间智慧结合现代技术的巧妙处理技巧,比如如何使用低浓度的酸液进行周期性反冲洗,既能有效去除沉积物,又不会对管路造成损害。这种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的内容覆盖,体现了编写者对一线生产中实际困难的深刻洞察力,让人感觉手里的这本书,是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喊口号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农业科技图书里的一股清流,封面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那股清新亮丽的橙色调,一下子就把柑橘那种阳光、饱满的感觉给抓住了。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又不失细腻,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完全不像那种速印的资料,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图文的布局非常考究,无论是大标题还是小字注释,都清晰明了,没有那种把信息堆砌在一起的拥挤感。特别是那些关键步骤的插图,线条流畅,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图形,大致勾勒出整个系统的运作流程和安装要点。这种把专业知识用美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态度,真的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赏心悦目,相信这种高水准的制作,也从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评分我个人对农田灌溉系统的升级改造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那种能够实现精准滴灌和养分同步供给的模式,这绝对是未来高品质果园管理的必经之路。然而,市面上很多技术手册往往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复杂的化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工程术语,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雷区”。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艺师,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跟你交流,用最直白、最接地气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一体化”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立即操作的小模块。比如,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如何选择滴头间距,以及如何根据柑橘的生长周期来调整EC值和PH值,书中的讲解就特别到位,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包装,纯粹是基于实践的总结。这种“去专业化”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让基层的果农朋友也能轻松上手,真正实现了技术普及的价值,这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我特别关注书籍中关于“变量管理”和“智能化升级”的部分,因为我正在考虑将现有的半自动系统向物联网(IoT)方向转型。这本书虽然主要侧重于成熟的基础技术,但它在“未来展望”或“系统优化”的章节中,对如何接入土壤传感器、气象站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反向调控施肥策略的探讨,展现出相当的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目前流行的技术水平上固步自封,而是适当地提及了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一些模块化的升级思路,比如哪些部件是容易替换成智能模块的,哪些是需要整体更新的。这种既扎根于现有实用技术,又为未来技术迭代指明方向的设计哲学,让这本书的价值链得以延长。它不仅是当下果园管理的教科书,更像是未来十年农业技术发展的路线图的一个缩影,非常值得拥有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一种极强的逻辑递进感。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设备安装上,而是先从基础的“为什么要做”讲起,详细阐述了传统漫灌模式的弊端,比如养分淋失严重、水资源浪费巨大等,为读者建立起科学管理的紧迫感。随后,才逐步引入水肥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组件的介绍,从泵站、过滤系统到施肥罐和电控单元,每一个环节的介绍都像是在搭建一个乐高模型,先零件后整体,层层递进,让人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边界和相互关系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系统性学习新技术的管理者来说,是最高效的学习路径。它避免了信息过载导致的认知混乱,让知识点能够稳固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为后续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