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于2012年举办了**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国际会议。由马谨、娄永琪编著的《新兴实践--设计的专业价值与途径》这本文集选取了发表于会议上的若干论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向约稿,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理论家、教育者贡献已经发表于其他学术会议或期刊上的相关论文。文章的作者们都是常年活跃在设计研究和教育界的**学者,对全球设计动态、前沿、历史沿革以及未来趋势拥有独到的见地。 本书共收论文14篇,包括《走近新兴设计实践》、《游戏规则改变者》、《芬兰设计史——浓缩版》等。
马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研究员、该院出版平台主任。工业设计的学习经历让她在研究中对设计的一些基本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关于设计师体验与现象学的方面。她的研究领域包括:设计哲学、参与式设计、设计知识与方法和设计教育。她目前的研究正在关注服务于设计的新的学术出版形式。 娄永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中芬中心执行副主任。目前担任Curll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副主席。他长期致力于可持续设计教育、研究和实践,在跨学科设计创新和社会创新设计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他*新的著作是《设计丰收:面向可持续的针灸式途径》(Mistra urban Futures,2013)。他的设计作品和研究成果曾在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意大利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和法国圣艾蒂安双年展等地展出。
走近新兴设计实践
设计模型:展望未来的设计教育
为彻底的关联性而设计:以“关联性设计”应对危险、并发的依存现实
制造与行动之间:论关联性的设计教育学
关系能被设计吗?设计方法在社会创新中的作用
游戏规则改变者
好社会构想:21世纪的行动框架
可持续的品质:社会改变的强大驱动者
设计一个*好的世界: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一个立体“T型”的设计教育框架
设计学养、话语和实践社群
芬兰设计史——浓缩版
设计是令人类未来免于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论服务设计:理解如何在系统与触点之间航行
后记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探讨“新路径”的书籍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又是些营销辞令的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对设计工作者所需“软技能”的强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往的书籍多聚焦于工具和流程,而这本书则花了大篇幅论述如何培养“设计同理心”的深化版本——即在完全不具备设计背景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建立共识的能力。书中的章节关于“沟通设计价值”的部分,简直就是一场高情商的职场生存课。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做演示文稿,而是教你如何理解不同角色的恐惧、动机,并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去构建一个关于未来的愿景。这种对人际动态和组织心理学的洞察,让我意识到,在当代,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必须是一个高水平的社会协调者和战略沟通者。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将设计从一个执行层面提升到了一个战略决策支持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说,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它不像许多技术书籍那样冰冷刻板,反而充满了对设计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尊重与关怀。它在探讨技术进步对设计领域带来的冲击时,并没有采取恐慌性的态度,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技术留给人类创造力的空间在哪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慢设计”概念的探讨,这在当前这个追求极致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作者通过多个跨界合作的案例,展示了高质量、高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如何能超越短期的市场热点,建立起长远的品牌资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些关于“设计的责任边界”的问题,这促使我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影响。对于那些在追求速度与追求质量之间感到撕裂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平衡点,让你明白,真正的专业价值并非来自于快速交付,而是来自于对结果的深刻负责。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设计新趋势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描绘了一幅既充满希望又极具挑战性的行业全景图。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从宏观的行业变迁过渡到微观的个人行动策略。其中关于“设计与商业价值的深度融合”那几章内容,尤其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们总是在谈论“设计思维”,但这本书更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组织架构和KPI层面嵌入设计驱动的增长模型。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画更漂亮的线框图,而是在教你如何用设计语言与CFO和CEO进行有效的对话。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去消化那些关于组织变革和文化重塑的章节,这些内容是真正的“硬菜”。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为设计领导者准备的战略手册,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团队交付的不仅仅是界面或产品,而是一套解决方案和对未来的预判。那种由内而外的专业自信,正是从理解并掌握这些“新兴实践”后才能建立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规划的“设计智库”,里面的信息密度高到需要我反复回味和消化。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的那几个论述,这对我理解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很有启发。作者似乎在呼吁,未来的设计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如何做”,更应该侧重于“为何做”和“不做什么”。书中对于新兴技术如生成式AI与设计流程融合的讨论,保持了一种既开放又审慎的态度,避免了过度渲染泡沫,而是聚焦于哪些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核心竞争力。阅读体验非常连贯,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自然,仿佛作者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深度对话。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认知框架,让读者能够系统性地理解当前设计实践中那些“非显而易见”的增长点和变革动力。对于渴望超越现有技能树、寻求职业生涯质的飞跃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安慰剂,而是一剂精准的诊断书和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关于设计实践的著作,简直像为我这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量身定做的一剂强心针。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学院派的理论泥潭,而是直截了当地剖析了当代设计工作者面临的真正困境: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和日益复杂的商业需求中,重新锚定设计的核心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外科手术式”的精准,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新兴实践”背后的底层逻辑——无论是从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到跨学科协作的流程重塑,亦或是对设计伦理日益凸显重要性的审视。书中那些详实的案例分析,不再是教科书里那种完美的、经过美化的成功故事,而是充满了真实世界中的摩擦、妥协与意外的转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寻找对应点,常常是在某一章读完后,会立刻放下书本,起身去调整手头上一个拖了很久的项目方案。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一套让你学会提问、学会批判性思考的工具箱,让你能更自信地在项目会议上,为自己团队的设计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那些感到设计工作正在被边缘化,或者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层指令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条重新定义自身专业地位的清晰路径。
评分刚开就发现书怼了个口子,还很深,估计前面的书页都有洞了。物流怎么搞的,这是书啊好吗
评分刚开就发现书怼了个口子,还很深,估计前面的书页都有洞了。物流怎么搞的,这是书啊好吗
评分刚开就发现书怼了个口子,还很深,估计前面的书页都有洞了。物流怎么搞的,这是书啊好吗
评分刚开就发现书怼了个口子,还很深,估计前面的书页都有洞了。物流怎么搞的,这是书啊好吗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刚开就发现书怼了个口子,还很深,估计前面的书页都有洞了。物流怎么搞的,这是书啊好吗
评分刚开就发现书怼了个口子,还很深,估计前面的书页都有洞了。物流怎么搞的,这是书啊好吗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