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保春 著
图书标签:
  • 草莓
  • 病虫害
  • 防治
  • 农业
  • 园艺
  • 植物保护
  • 原色图谱
  • 果树
  • 病虫害识别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6924
商品编码:1026402705
出版时间:2009-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郝保春 著作 定  价:16 出 版 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ISBN:9787508256924 《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为金盾出版社出版。 一、草莓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1.草莓褐色轮斑病
2.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3.草莓褐角斑病
4.草莓叶枯病
5.草莓“V”型褐斑病
6.草莓蛇眼病
7.草莓白粉病
8.草莓黑斑病
9.草莓黏菌病
10.草莓灰霉病
11.草莓炭疽病
12.草莓腐霉烂果病
13.草莓疫霉果腐病
14.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15.草莓青枯病
16.草莓黄萎病
17.草莓枯萎病
18.草莓芽枯病
19.草莓菌核病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讲述了:目前我国草莓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草莓生产的发展,草莓病虫害越来越严重,有的草莓产区因病虫害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普及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生产发展,在多年开展草莓研究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总结靠前外科研和生产经验,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图片资料汇编成册。本图册以原色图为主,辅以简要文字介绍危害草莓的病症和虫态,以便读者对照进行田问诊断,按不同栽培形式和草莓物候期提出应采取的防治方法。读者可根据当地发生的病虫害及危害程度,选择拥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郝保春 著作 郝保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从事果树研究工作四十余年,多次主持和参加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取得了10余项成果。莸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编写或参加编写了《草莓》、《草莓生产技术大全》、《草莓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草莓高产栽培技术问答》、《*国果树志·草莓卷》、《草莓研究进展(一))》等著作10余部。
《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一本详尽的草莓健康守护指南 引言: 草莓,以其鲜艳的色彩、酸甜的口感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征服了全球无数食客的味蕾。然而,这种深受喜爱的水果在生长过程中,却常常面临着来自病虫害的严峻挑战。从微小的病原体到活跃的害虫,它们的存在不仅影响着草莓的产量,更直接关系到果实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想要收获饱满、健康的草莓,就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草莓种植者、农技推广人员、园艺爱好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直观的病虫害防治参考书。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原创彩色图片,这些高清、逼真的图像如同身临其境般,将各种草莓病害的症状和害虫的形态一一呈现,让读者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问题所在,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本书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草莓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 本部分将系统地介绍草莓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病害,重点突出症状的直观表现和科学的防治策略。 叶部病害: 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这是草莓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尤其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容易爆发。本书将详细展示其在叶片、花朵和果实上形成的典型灰褐色霉层,以及由病斑逐渐扩大、导致组织腐烂的演变过程。针对灰霉病的防治,我们将深入剖析其发病规律,介绍农业防治(如改善通风、清除病残体、合理灌溉)、物理防治(如清除病花病果)以及化学防治(推荐使用噻菌灵、腐霉利、嘧霉胺等高效低毒农药,并详细说明使用浓度、施用时期和方法)。 叶斑病(Mycosphaerella fragariae): 本书将通过清晰的图片,展示叶斑病初期的圆形至近圆形、褐色或紫褐色的小病斑,以及病斑中心逐渐变灰白色、边缘呈深褐色至紫褐色的特征。我们将解释该病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植株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以及在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 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 白粉病在草莓生长后期尤为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本书将呈现白粉病在叶片、叶柄、花和幼果上形成的白色粉状霉层,以及随病情发展,叶片卷曲、畸形,果实表面粗糙、味淡的现象。针对白粉病的防治,我们将强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介绍使用硫磺、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等治疗性杀菌剂的时机和方法。 锈病(Puccinia spp.): 锈病主要危害草莓叶片,严重影响植株生长。本书将展示锈病在叶片背面形成的黄色至橙黄色孢子堆,以及随病情发展,叶片变黄、枯萎的景象。我们将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案,包括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病叶,以及在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锈病净等。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olletotrichum acutatum): 炭疽病不仅会侵染叶片,更会导致果实腐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书将详细描绘其在果实上形成的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以及病斑上隆起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我们将深入解析其传播途径和发病特点,并推荐使用咪鲜胺、甲基异噻唑啉酮等药剂进行防治。 根部及茎部病害: 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细菌性病害,会导致植株迅速萎蔫死亡。本书将通过图片,展示病株叶片迅速萎蔫,但仍保持绿色,切开病茎可见乳白色菌液流出的典型症状。我们将强调其传播性强、难以根治的特点,重点介绍农业防治措施,如轮作、选用无病种苗、深翻土壤、合理施肥,以及化学药剂(如链霉素、农用链霉素)在预防和早期控制中的作用。 萎蔫病(Fusarium spp./Verticillium spp.): 萎蔫病同样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变黄、萎蔫直至死亡。本书将展示其在根部、茎部和叶片上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并解释其侵染途径。防治方面,我们将推荐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改善土壤排水,并可配合使用相应的土壤消毒剂或杀菌剂。 根腐病(Rhizoctonia solani/Pythium spp.): 根腐病会影响草莓的吸水和吸收养分能力,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本书将呈现病根变褐、变黑、腐烂,甚至断裂的景象。防治上,我们将强调土壤的消毒、排水,避免过度灌溉,以及在种植前对种苗进行药剂浸泡处理。 果实病害: 软腐病(Erwinia spp.): 软腐病是贮藏期和运输期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导致果实迅速腐烂、变软、流汁。本书将展示受侵染的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迅速软化、腐烂,并伴有特殊臭味的症状。我们将重点介绍采前、采后的清洁管理,以及低温贮藏对控制软腐病的重要性。 蒂腐病(Phytophthora spp.): 蒂腐病主要侵染果实与匍匐茎连接的部位,导致果实腐烂。本书将展示病部出现褐色至黑褐色的溃疡状病斑,并逐步向果实蔓延的现象。防治上,我们将强调清洁田园,避免果实与带菌土壤接触,并可适时使用相应的杀菌剂。 第二部分:草莓主要害虫识别与防治 本部分将聚焦于对草莓生长造成危害的各类害虫,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描述,帮助读者识别害虫种类,并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 刺吸式口器害虫: 蚜虫(Aphididae): 蚜虫是草莓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以吸食叶片、嫩茎和花器的汁液为生,并传播病毒。本书将展示不同种类的蚜虫(如桃蚜、草莓长管蚜)聚集在草莓植株上,以及它们造成的叶片卷曲、畸形,植株生长衰弱的景象。防治方面,我们将介绍农业防治(如清除杂草,引入天敌),物理防治(如黄色粘虫板),以及化学防治(如使用吡虫啉、啶虫脒、毒死蜱等杀虫剂)。 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 红蜘蛛体型微小,但繁殖迅速,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细小白点、失绿、干枯,并可能在叶背形成网。本书将清晰展示红蜘蛛成虫、若虫和卵的形态,以及受害叶片的典型特征。防治上,我们将强调适时喷药,推荐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联苯肼酯等杀螨剂,并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产生抗性。 蓟马(Thrips spp.): 蓟马个体微小,但其锉吸式口器能严重破坏草莓的花器和幼果,导致花瓣、果实出现银白色条斑或污点,甚至畸形。本书将展示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花器和果实上的活动,以及造成的危害。防治上,我们将介绍清除田间杂草,并推荐使用啶虫脒、噻虫嗪等杀虫剂。 粉虱(Aleyrodidae): 粉虱(如烟粉虱、温室白粉虱)的若虫和成虫会吸食叶片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同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本书将展示粉虱在叶背聚集,以及其造成的危害。防治上,我们将介绍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以及化学防治(如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米星等)。 咀嚼式口器害虫: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夜蛾类幼虫是草莓叶片和果实的主要食叶害虫,啃食叶片,留下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甚至啃食幼果。本书将展示不同龄期夜蛾幼虫的形态,以及它们在叶片和果实上造成的啃食痕迹。防治上,我们将强调灯光诱杀成虫,人工捕捉幼虫,并推荐使用 Bt 菌剂、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 草莓螟(Gelechia spp.): 草莓螟幼虫会蛀入草莓的花器、幼果和近地面茎部,造成花朵凋萎、果实畸形,并可能导致植株枯死。本书将展示草莓螟幼虫在草莓花和果实内的蛀食痕迹。防治上,我们将推荐在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初期喷施杀虫剂。 金龟子(Scarabaeidae): 金龟子的幼虫(蛴螬)主要危害草莓的根系,啃食根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萎蔫;成虫则啃食叶片。本书将展示蛴螬的形态和危害,以及成虫啃食叶片的景象。防治上,我们将介绍深翻土壤,清除蛴螬,并可根据情况使用土壤杀虫剂。 蜗牛和蛞蝓(Gastropoda): 蜗牛和蛞蝓在夜间或潮湿天气活动,啃食草莓叶片和果实,留下不规则的孔洞和黏液痕迹。本书将展示其啃食造成的危害。防治上,我们将介绍物理隔离(如设置障碍物)、人工捕捉,以及使用杀螺剂。 地下害虫: 蛴螬(Melolontha spp.)、地老虎(Agrotis spp.)等: 本部分将进一步详细介绍蛴螬对草莓根部的危害,以及地老虎幼虫在夜间活动,啃食草莓幼苗的茎基部,导致幼苗“断腰”的现象。防治上,我们将重点介绍土壤处理,如在整地时施用颗粒剂,或者在定植前进行药剂拌种。 第三部分: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 在详细介绍各类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之后,本书将升华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PM)理念,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施策。 农业防治: 强调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密植、除草、施肥、灌溉、整枝打叶),轮作换茬,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和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排水等。 物理防治: 介绍使用诱捕器(如黄板、黑光灯)、防虫网、地膜覆盖等物理方法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生物防治: 鼓励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来控制害虫种群,介绍生物农药(如 Bt 菌剂、白僵菌、绿僵菌)的应用。 化学防治: 在介绍化学防治时,本书将严格遵循科学、安全、高效的原则,重点推荐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详细说明药剂的选择、使用浓度、施用时期、施用方法以及安全间隔期,强调轮换用药,延缓抗性产生。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介绍如何通过定期田间调查、设立测报点等方式,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 第四部分:病虫害防治实例分析与图解 为了使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结合高清彩色图片,对草莓生产中常见、典型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图文并茂的分析。例如,某地在连续阴雨天气下,如何快速识别并有效控制草莓灰霉病的爆发;在高温干旱季节,如何应对红蜘蛛的大规模发生等。这些案例将帮助读者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论: 《草莓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不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是一套系统性的草莓健康管理方案。它凭借其丰富、准确、高清的彩色图片,以及详尽、科学的文字阐述,将帮助您成为一名更加自信、专业的草莓种植者。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农户,还是刚刚起步的爱好者,本书都将是您守护草莓健康、收获丰硕果实的得力助手。通过掌握本书中的知识和技术,您将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生产出安全、优质、美味的草莓,让草莓的香甜更持久,让您的收获更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的许多农业技术书籍,往往过于侧重理论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防治药剂名称,缺乏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但这本图册在某些关键部分的配图,似乎暗示了操作方法。比如展示某些真菌孢子在不同湿度下扩散的示意图,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如何提高通风”,但从图片营造出的那种潮湿、密闭的氛围感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需要改善环境的紧迫性。再比如,在区分几种需要不同防治手段的地下害虫时,配图的场景往往是挖掘出来的土壤剖面,能清楚地看到虫子在不同深度的活动范围。这种“场景化”的展示,让我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我实际田地里的操作环境对应起来。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集合,而是带着强烈的“现场感”和“实战性”,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阅读它就像请教了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其擅长用图片说话的农技专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实战检验过的智慧,非常实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它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图片,而是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常见到罕见的清晰脉络。首先是对草莓健康植株的标准形态描述,这为后续的病理观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准线。接着,它非常系统地按照病害的发生部位(根、茎、叶、花、果)进行分区介绍,使得查找效率极高。如果我的果实出了问题,我可以直接翻到“果实病害”那一章,快速缩小范围。而且,这种结构化的编排也便于我进行周期性的自查和学习。我甚至发现,这本书在介绍一些常见虫害如蚜虫或蓟马时,不仅仅展示了它们对草莓的直接危害,还提及了它们作为传播病毒媒介的角色,这种生态学层面的关联性介绍,极大地提升了整本书的知识深度。这让我意识到,防治病虫害不只是简单的喷药,更需要理解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更专业的窗户。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业余种植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时机把握。这本图册在害虫方面的处理尤其到位,它没有停留在成虫的展示,而是将卵、幼虫、蛹等不同生命周期的形态都一一呈现出来,这一点对于田间管理至关重要。比如红蜘蛛,不同季节的颜色和活动性都有细微差别,这本书的图片清晰到连幼虫的绒毛都能隐约可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还包含了对一些国内比较少见但正在蔓延的入侵性害虫的记录,这说明它有着与时俱进的更新速度和广阔的视野。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草莓叶片上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黄斑,我用其他资料比对了好久都没确定,最后翻到这本书的某一页,立刻就锁定了目标——那是一种比较隐蔽的病毒病症状,图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见。这套资料的可靠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图册”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份活的、不断迭代的田间诊断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封面那种柔和的粉白色调,配上精心排版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又亲切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种专业性的图册会很死板,没想到拿到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摸上去相当不错,印刷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种草莓成熟时的鲜艳欲滴和病斑的病态纹理都呈现得淋漓尽致。说实话,光是翻阅这些高清的实物照片,就已经让我对手头的草莓种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一些细节图,比如叶片上的锈斑放大后那种细微的结构,以及果实表面真菌丝的形态,即便是没有文字说明,光看图都能大致判断出问题的严重性和类型。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考虑到了读者的使用习惯,大量的留白让画面更有呼吸感,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这本书的视觉呈现,绝对是业界的一股清流,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仔细研究,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工具书束之高阁。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足以看出编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良苦,对于需要快速识别病虫害的种植者来说,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远胜于枯燥的文字描述。

评分

我之前在网上找了不少关于草莓病害的资料,大部分都是文字堆砌,要么就是图片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关键特征根本看不清楚。直到我入手了这本图册,才发现真正的系统性参考资料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常见的病虫害,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症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白粉病刚开始在叶背出现的白色霉层,到后期发展成覆盖整个叶面的灰白色斑块,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对比图。我特别欣赏它在区分易混淆病害方面的处理方式,例如将草莓灰霉病和果实腐烂的初期症状放在一起比较,通过光照和湿度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进行对照说明,这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避免了因为判断失误而采取错误防治措施的风险。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实践经验,绝非是简单汇编资料就能达成的效果,让人感到非常信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