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0名0]: | 工程心理[0學0]與人的作業(原書[0第0]4版)|3770365 |
| 圖書定價: | 85元 |
| 圖書作者: | (美)剋裏斯托弗 D. 威肯斯;(加)賈斯廷 G. 霍蘭茲;(加)西濛.班伯裏;(美)雷傑.帕拉休拉曼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4/7/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471981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362 |
| 版次: | 4-1 |
| 作者簡介 |
| 作者:(美[0國0])剋裏斯托弗 D.威肯斯(Christopher D.Wickens) (美[0國0])賈斯廷 G.霍蘭茲(Justin G.Holiands) (美[0國0])西濛·班伯裏(Simon Banbury) (美[0國0])雷傑·帕拉休拉曼(Raja Parasur [a0m0a0] n) 譯者:張侃 孫嚮紅 |
| 內容簡介 |
| 《工程心理[0學0]與人的作業(原書[0第0]4版)》是[0當0]今西方使用廣、影響[0大0]的一本工程心理[0學0]教科書,由美[0國0]負盛[0名0]的專傢所著。主要講述工程設計、使用過程中人-機交互的心理因素,意在從心理的角度關注並改善人類作業的績效。前半部分論及[0知0]覺、注意、空間言詞認[0知0]、記憶、[0學0]習與決策,強調認[0知0]心理[0學0]在這些[0領0]域的潛在應用;後半部分具體涉及行動選擇、時間分配、差錯與應激。全書所包括的有關信息加工係統的人的力量與局限性及其對係統設計的關係的[0知0]識,對全世界的人都是普遍適用的。本書適閤普通高等院校心理[0學0]類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 |
| 目錄 |
《工程心理[0學0]與人的作業(原書[0第0]4版)》 譯者序 前言 [0第0]1章 引言:工程心理[0學0]與人的作業 1 1.1 定義 1 1.1.1 工程心理 1 1.1.2 人的作業 2 1.2 研究方[0法0] 2 1.3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3 1.4 本書的用[0法0] 4 關鍵術語 5 [0第0]2章 信號檢測與絕對判斷 6 2.1 概述 6 2.2 信號檢測論 6 2.2.1 信號檢測模式 6 2.2.2 設置反應標準:信號檢測論中的[0優0]化 8 2.2.3 敏感性 10 2.3 接受者操作特徵麯綫 11 2.3.1 理論錶述 11 2.3.2 經驗數據 12 2.4 模糊信號檢測論 13 2.5 信號檢測論的應用 14 2.5.1 醫療診斷 14 2.5.2 再認記憶與目擊證人口供 15 2.5.3 告警與警報係統 16 2.6 警覺 17 2.6.1 警覺績效的測量 18 2.6.2 警覺理論 18 2.6.3 阻止警覺衰退的技術 19 2.6.4 警覺:實驗室內外的差異 21 2.7 絕對判斷 22 2.7.1 信息的定量化 22 2.7.2 單維絕對判斷 22 2.7.3 多維絕對判斷 24 2.8 總結與過渡 27 附錄2A 信息論 28 2A.1 信息的定量化 28 2A.2 離散信號的信息傳遞 30 2A.3 結論 31 附錄2B d'和β計算 32 關鍵術語 32 [0第0]3章 [0知0]覺和顯示空間中的注意 34 3.1 概述 34 3.2 選擇性視覺注意 35 3.2.1 監控:SEEV模型 35 3.2.2 察覺與注意捕獲 37 3.2.3 視覺搜索 39 3.2.4 雜亂 43 3.2.5 指引與引導注意 44 3.3 平行加工與分配性注意 46 3.3.1 前注意加工與[0知0]覺組織 46 3.3.2 空間接近性 47 3.3.3 基於客體的接近性 48 3.3.4 基於客體注意的應用 49 3.3.5 接近相容性原則 51 3.4 聽覺通道中的注意 55 3.4.1 聽覺分配性注意 55 3.4.2 聽覺集中性注意 56 3.4.3 跨通道注意 57 3.5 過渡 59 關鍵術語 59 [0第0]4章 空間顯示器 61 4.1 圖示[0知0]覺 61 4.1.1 圖示準則 62 4.1.2 任務依賴性和接近相容性原則 62 4.1.3 盡量減少心理操作的數量:搜索、編碼和比較 63 4.1.4 圖示閱讀中的偏嚮 64 4.1.5 數據–筆墨比率 66 4.1.6 多重圖示 67 4.2 刻度盤、儀錶和指示器:顯示相容性 67 4.2.1 靜態成分:現實性原則 68 4.2.2 顔色編碼 69 4.2.3 顯示運動相容性 70 4.2.4 顯示整閤與生態界麵設計 72 4.3 [0第0]三維度:自我運動、深度與距離 73 4.3.1 直接[0知0]覺和間接[0知0]覺 73 4.3.2 自我運動的[0知0]覺:三維[0知0]覺的外周視覺綫索 74 4.3.3 深度和三維結構的判斷與解釋:三維[0知0]覺的中央視覺綫索 77 4.3.4 三維視圖中的錯覺 79 4.3.5 三維顯示 80 4.3.6 立體顯示器 84 4.4 聽覺和觸覺空間顯示器 85 4.5 總結與過渡 86 關鍵術語 86 [0第0]5章 空間認[0知0]、導航和手動控製 88 5.1 參照係 89 5.1.1 空間認[0知0]錶徵 89 5.1.2 在二維心理鏇轉中的參照係轉換 89 5.1.3 三維心理鏇轉:通用FORT模型 91 5.1.4 二維或三維 92 5.1.5 FOR問題的解決辦[0法0] 93 5.2 在地圖設計中的應用 94 5.2.1 二維地圖的設計 94 5.2.2 三維地圖的設計 94 5.2.3 地圖比例尺 94 5.2.4 雜波在地圖搜索中的角色 95 5.3 環境設計 96 5.4 信息可視化 97 5.4.1 可視化中的任務 98 5.4.2 可視化原則 98 5.5 視覺動量 102 5.6 追蹤、移行和持續手動控製 103 5.6.1 追蹤固定目標 103 5.6.2 追蹤移動目標 103 5.6.3 導緻追蹤睏難的因素 103 5.6.4 多軸追蹤與控製 105 5.7 虛擬環境和增強現實 106 5.7.1 虛擬環境特徵 106 5.7.2 虛擬環境的應用 107 5.7.3 增強現實 109 5.8 總結與過渡 112 關鍵術語 112 [0第0]6章 語言與通信 114 6.1 概述 114 6.2 書麵語言的[0知0]覺 114 6.2.1 詞[0知0]覺階段 114 6.2.2 自上而下的加工:上下文背景和信息冗餘 116 6.2.3 閱讀:從單詞到句子 117 6.3 整閤和自上而下加工的應用 118 6.3.1 單元化整閤 118 6.3.2 上下文:數據的相互轉換 119 6.3.3 編碼設計:經濟性與安全性 120 6.4 物體的識彆 121 6.4.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121 6.4.2 圖片和圖標 122 6.4.3 聲音和聲標 123 6.5 理解 123 6.5.1 說明書 124 6.5.2 上下文 125 6.5.3 指令與狀態 125 6.5.4 語言[0學0]因素 126 6.5.5 工作記憶負荷 127 6.6 多媒體指令 127 6.6.1 [0優0]媒體 127 6.6.2 冗餘和互補 127 6.6.3 圖畫材料的寫實性 129 6.7 産[0品0]警告 130 6.8 言語[0知0]覺 131 6.8.1 言語的錶徵 132 6.8.2 言語[0知0]覺單元 132 6.8.3 言語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133 6.8.4 語音識彆研究的應用 133 6.8.5 通信 134 6.8.6 機組資源管理和團隊情境意識 136 6.9 總結與過渡:[0知0]覺和記憶 137 關鍵術語 137 [0第0]7章 記憶與訓練 138 7.1 概述 138 7.2 工作記憶 139 7.2.1 工作記憶乾擾 140 7.2.2 工作記憶、中央執行係統和執行控製 141 7.2.3 匹配顯示與工作記憶代碼 141 7.2.4 工作記憶的限度:持續時間和容量 142 7.3 乾擾和混淆 144 7.4 專業[0知0]識和記憶 145 7.4.1 專業[0知0]識 145 7.4.2 專業[0知0]識與組塊化 146 7.4.3 技能記憶 146 7.5 日常生活記憶 147 7.5.1 前瞻記憶 147 7.5.2 交互記憶 149 7.6 情境意識 150 7.6.1 情境意識中的工作記憶與專業[0知0]識 151 7.6.2 情境意識的水平和預期 152 7.6.3 情境意識測量和意識的作用 153 7.7 規劃和問題解決 154 7.8 訓練 156 7.8.1 訓練遷移 156 7.8.2 訓練技術和策略 159 7.9 長時記憶:錶徵、組織和提取 164 7.9.1 [0知0]識錶徵 164 7.9.2 記憶提取和遺忘 168 7.9.3 技能保持 170 7.10 總結與過渡 171 關鍵術語 171 [0第0]8章 決策 173 8.1 引言 173 8.2 決策的特點和類型 174 8.3 決策的信息加工模型 175 8.4 什麼是“好”的決策 176 8.5 決策中的診斷和情境意識 177 8.5.1 對綫索的估計:[0知0]覺 177 8.5.2 選擇注意的證據纍計:尋找綫索和形成假設 179 8.5.3 診斷中的期望:長時記憶的作用 182 8.5.4 觀念隨時間的變化 184 8.5.5 診斷中的偏見和啓發式的意義 186 8.6 行動的選擇 186 8.6.1 確定條件下的選擇 187 8.6.2 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期望價值模型 187 8.6.3 不確定選擇中的啓發式和偏見 189 8.6.4 安全行為的決策 192 8.7 努力和元認[0知0] 193 8.7.1 努力 193 8.7.2 元認[0知0]和(過度)信心 194 8.8 決策中的經驗和專業[0知0]識 196 8.9 決策的改進 197 8.9.1 去偏見化訓練 197 8.9.2 程序化 198 8.9.3 顯示器 198 8.9.4 自動化和決策輔助工具 198 8.10 總結與過渡 199 關鍵術語 199 [0第0]9章 行動的選擇 200 9.1 影響簡單和選擇反應時的變量 201 9.1.1 刺激模態 201 9.1.2 刺激強度 201 9.1.3 時間不確定性 201 9.1.4 期望 202 9.2 影響選擇反應時的變量 202 9.2.1 信息論模型:希剋–海曼定律 202 9.2.2 速度–準確率[0權0]衡 203 9.2.3 刺激可辨性 205 9.2.4 重復效應 206 9.2.5 反應因素 206 9.2.6 練習 206 9.2.7 執行控製 206 9.2.8 刺激–反應相容性 207 9.3 反應時的階段 213 9.4 係列反應 214 9.4.1 心理不應期 214 9.4.2 決策復雜性:決策復雜性[0優0]勢 215 9.4.3 定節奏 217 9.4.4 反應因素 217 9.4.5 預檢和錄入 218 9.5 失誤 218 9.5.1 人為失誤的類彆:信息加工的路徑 219 9.5.2 人的可靠性分析 221 9.5.3 組織背景下發生的失誤 223 9.5.4 失誤的補救方[0法0] 224 9.6 總結與過渡 225 關鍵術語 225 [0第0]10章 多任務調控 227 10.1 概述 227 10.2 努力和資源需求 228 10.3 多樣性 230 10.3.1 階段 231 10.3.2 加工代碼 231 10.3.3 [0知0]覺通道 232 10.3.4 視覺通道 233 10.3.5 一個計算模型 233 10.4 執行控製、轉換和資源管理 234 10.4.1 任務轉換 235 10.4.2 乾擾管理 235 10.4.3 從乾擾管理到任務管理 238 10.5 分心駕駛 239 10.5.1 乾擾的機製 239 10.5.2 手機乾擾 240 10.6 任務相似性、混淆和串擾 242 10.7 在時間分享上的個體差異 242 10.7.1 專傢技能和注意 242 10.7.2 在時間分享技術上訓練專傢技術 243 10.7.3 老化和注意技能 244 10.8 總結與過渡 244 關鍵術語 245 [0第0]11章 心理負荷、應激與個體差異:從認[0知0]和神經人因[0學0]的角度看問題 246 11.1 導論 246 11.2 神經人因[0學0]方[0法0] 246 11.3 心理負荷 247 11.3.1 工作負荷過載 248 11.3.2 能力儲備區間 249 11.3.3 心理負荷與儲存區間的度量 249 11.3.4 工作負荷的神經人因[0學0] 250 11.3.5 各種工作負荷度量之間的關係 254 11.3.6 工作負荷的後果 255 11.4 應激、生理喚起與人的操作 255 11.4.1 喚起理論 256 11.4.2 楊剋道森律 256 11.4.3 應激的轉化與認[0知0][0評0]價模型 257 11.4.4 應激對操作的影響 257 11.4.5 應激要素效應 258 11.4.6 應激修補 261 11.5 個體差異 262 11.5.1 多重任務中的個體能力差異 262 11.5.2 工作記憶的差異 263 11.5.3 分子遺傳[0學0]與認[0知0]個體差異 263 11.5.4 為健康人和殘疾人的腦機接口 264 11.6 總結與過渡 265 關鍵術語 266 [0第0]12章 自動化與人的作業 267 12.1 簡介 267 12.2 自動化案例與作用 268 12.2.1 完成人無[0法0]執行的任務 268 12.2.2 彌補人類能力限製 268 12.2.3 增強或協助人的操作 269 12.2.4 經濟 269 12.2.5 提高效率 269 12.3 自動化相關的事件與事故 269 12.4 自動化的水平與階段 270 12.4.1 信息采集 271 12.4.2 信息分析 272 12.4.3 決策與行動選擇 272 12.4.4 行動實施 273 12.5 自動化的復雜性 273 12.6 自動化狀態和行為反饋 274 12.7 對自動化的信任與依賴 274 12.7.1 過度信任 276 12.7.2 懷疑與虛假告警(虛警) 278 12.8 自適應自動化 279 12.8.1 何種任務使用自適應自動化 280 12.8.2 如何推斷 280 12.8.3 由誰決策 281 12.9 有效的人–自動化交互設計 282 12.9.1 反饋 283 12.9.2 適宜的自動化水平和階段 283 12.9.3 人–自動化“禮節”設計 284 12.9.4 操作員信任校準:顯示設計和訓練 284 12.10 總結 285 關鍵術語 286 結語 287 參考文獻 289 |
| 編輯推薦 |
| 《工程心理[0學0]與人的作業(原書[0第0]4版)》所包括的有關信息加工係統的人的力量與局限性及其對係統設計的關係的[0知0]識,對全世界的人都是普遍適用的。 |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人”與“工程”的關係。作者不僅僅在講述理論,更是在構建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我非常贊賞書中對“情境”和“任務”在工程心理學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孤立地看待人的能力,而忽略瞭人的行為是深深嵌入在特定的情境和任務中的。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和任務需求,來設計最適閤人的係統和流程。比如,書中對航空領域人機交互的分析,就讓我深刻體會到,在生死攸關的復雜係統中,對人的行為的精準理解和預測,是多麼重要。此外,作者還對“學習”和“適應”這兩個概念進行瞭深入探討,這讓我認識到,工程係統不僅僅是靜態的,它也需要考慮到人的學習麯綫和適應能力。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能夠激發你思考、拓展你視野的力作,它讓你明白,真正的工程設計,是建立在對“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的。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雖然不算很厚,但內容密度卻極高,每一頁都充滿瞭乾貨。作者在梳理工程心理學知識體係的同時,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這使得這本書既有嚴謹的學術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和實用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注意”和“記憶”的章節,它們用生動的例子解釋瞭我們是如何選擇性地接收信息,以及信息又是如何被存儲和提取的。這不僅讓我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有瞭新的認識,也讓我反思瞭自己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此外,書中對“錯誤”的分析也非常深入,它不是簡單地將錯誤歸咎於個人,而是從係統設計、環境因素、人為因素等多個維度進行剖析,這為我們改進流程、減少事故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套“解剖”人類行為的工具箱,可以用來分析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現象。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乏通俗易懂的錶達,即使是對工程心理學初學者來說,也能輕鬆上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人類行為模型,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在此基礎上做齣更優化的決策。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它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問題”,其實都源於對“人”的理解不夠深入。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工程心理學這門學科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闡述,例如它與認知科學、人機工程學、係統工程等學科的交叉與融閤。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模型”的應用,作者通過引入不同的心理模型,來解釋人類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和反應,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書中對“信息處理模型”的講解,就如同一條清晰的脈絡,將人感知、理解、決策、行動的整個過程串聯起來,讓我對“人的工作”有瞭更係統化的認識。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工程實踐中麵臨的挑戰,比如如何處理不確定性、如何應對疲勞、如何設計更具容錯性的係統等等,這些都引發瞭我深入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工程”如何適應“人”,更是關於“人”如何在這個復雜的工程環境中更好地發揮潛能,同時避免潛在的風險。它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從一個被動的使用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設計者和優化者。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深刻理解瞭人類在操作復雜係統時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作者以非常清晰和係統的方式,將工程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一一剖析,從感官處理、認知加工,到決策製定和錯誤發生機製,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曆,比如在使用某個軟件時遇到的不便,或者在駕駛汽車時因為分心而差點犯下的錯誤。這本書就像一個透視鏡,幫助我看到這些日常現象背後隱藏的心理學原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人機交互設計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講解,還穿插瞭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包括一些著名的事故,從中總結齣瞭寶貴的設計教訓。這讓我明白,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是美觀,更重要的是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用戶的認知負荷,避免因人為錯誤而導緻的災難性後果。書中對不同類型的用戶群體及其認知特點的分析也十分到位,這對於我們在設計産品或服務時考慮用戶多樣性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你對“人”這個復雜概念看法的書籍,它讓你意識到,理解人的行為模式和認知局限,是解決許多工程問題、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關鍵。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人”的內在世界的大門。作者在闡述工程心理學原理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和研究成果,這使得書中的論證過程嚴謹而有說服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情緒”和“動機”對人類行為影響的分析,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人類行為背後更深層次的驅動力。很多時候,我們在設計係統或優化流程時,往往隻關注用戶的理性行為,而忽略瞭情緒和動機的作用,這本書正好彌補瞭這一認知上的盲點。作者還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行為和認知上的差異,這對於從事跨文化項目或服務的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愉快,作者善於用類比和故事來解釋復雜的概念,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掌握知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為什麼人會這樣做”有瞭更深刻的洞察,並且能夠將這些洞察應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去設計更人性化、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