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全彩印刷)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全彩印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魏因申克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心理学
  • 用户体验
  • 行为心理学
  • 设计思维
  • 色彩心理学
  • 视觉传达
  • 人机交互
  • 营销心理学
  • 用户研究
  • 全彩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13089
商品编码:1027044326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魏因申克;徐佳 等 定  价:49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5月01日 页  数:236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313089 GUO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博士SusanM.Weinschenk重磅力作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推荐    畅销欧美、日本,首屈一指的设计师推荐阅读经典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出自GUO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博士SusanM.Weinschenk之手,内容实用,示例清晰,以创造美观实用的设计为宗旨,讨论了设计师必须了解的100个心理学问题,每个问题都配以经典的示等 第1章  人如何观察  1
1  眼见非脑见  2
2  整体认知主要依靠周边视觉而非中央视觉  5
3  人在识别物体时会寻找规律  7
4  大脑有专门识别人脸的区域  9
5  略微侧向俯视是想象物体的标准视角  11
6  人根据经验和预期浏览屏幕  13
7  物体会提示人应该如何使用  15
8  人可能会对变化视而不见  19
9  人们认为相邻物体必然相关  21
10  红蓝搭配难以阅读  22
11  9%的男性和0.5%的女性是色盲  23
12  色彩含义因文化而异  27
第2章  人如何阅读  29
13  大写单词难读之谜  30
14  阅读与理解是两码事  33
15  人借助模式识别不同字体的文本  37
16  字号很重要  40
17  电子阅读比纸质阅读更难  42
18  每行字数较多时读得更快,但人们偏好短行  4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魏因申编著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出自GUO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专家之手,内容实用,示例清晰,以创造直观而又有吸引力的设计为宗旨,讨论了设计师必须知道的100个心理学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精悍,片刻即可读完,让人轻松地理解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动机。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适用于设计师及喜爱设计的人群。
(美)魏因申克;徐佳 等 SusanWeinschenk,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30余年。曾任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现为优选*大程度可用性咨询公司HFI的首席用户体验策略专家、咨询和培训公司WeinschenkInstitute的总负责人,为《财富》1000强企业、政府机构、创业公司等提供咨询服务,并多次在美国靠前以及靠前会议上发表演讲。人送雅号“智能女士”(TheBrainLady)。她还写作超人气博客(Whatmakesthemclick.net.),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网页设计心理学》、《抓住听众心理:演讲者要知道的100件事》和Howto Get&nb;等

    "推荐序

    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话题。
    虽然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希望打造与众不同的用户体验,但大家几乎拥有同一个共识:以人为本做产品。
    十年来,腾讯用户体验设计中心(CDC)不断在用户体验设计道路上探索。在经历了无数设计过程之后,我们认为:出于人性基本不变的原因,基于人性归纳出的设计原理和规则,是经得起考验的。
    这本《设计师要懂心理学》正是这样直指人性。当得知图灵公司已经引进该书的中文版权,我们立即就决定与他们合作翻译。于是,三位专业的用户体验工程师,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经过五个月的翻译、校等
洞察人心,打造卓越用户体验的实用指南 书名: 消费者行为学精要:解码购买决策与驱动力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明,张薇]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启航文化 / 商业洞察出版社] ---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理解“人”的复杂性是成功的核心。本书《消费者行为学精要:解码购买决策与驱动力》并非一本高深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面向一线市场营销人员、产品经理、品牌战略师以及对商业世界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的实战手册。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驱动人类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社会影响因素以及情境变量,旨在帮助读者超越表面现象,精准捕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未被言明的渴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压力。他们是如何在无数选项中做出取舍的?是什么让他们对某个品牌产生忠诚,而对另一个品牌嗤之以鼻?本书将带你走入消费者的“心智迷宫”,系统梳理从信息接收、态度形成、决策制定到购后评估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个体心理基石——理解“我”的购买逻辑 本部分聚焦于个体层面的心理学原理如何直接影响消费选择。我们不谈空泛的理论,而是关注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营销策略。 1. 感知与注意力稀缺: 在充斥着广告的环境中,如何让你的信息“被看见”?我们将探讨视觉权重、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产品展示和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例如,色彩心理学如何影响购买冲动,而空间布局如何引导顾客的目光流向。内容将详细分析“阈下知觉”在品牌符号构建中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选择性注意”机制,确保关键信息能穿透消费者的信息过滤网。 2. 动机与需求层次的动态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基石,但现代消费早已超越了基础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本章深入探讨“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在高端消费品和体验经济中的体现。我们将解析“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如何成为比“获得收益”更强大的购买驱动力,并指导读者如何构建“错失恐惧”(FOMO)的有效场景,而非制造焦虑。案例分析将侧重于订阅服务和社群经济中,用户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深层渴求。 3. 学习、记忆与品牌联想: 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反复的条件反射和情境关联建立起来的。本章详细拆解“经典条件反射”在建立品牌声誉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叙事结构”强化长期记忆。我们将提供方法论,指导品牌如何系统地管理“品牌资产”,确保每一次触点(Touchpoint)都在巩固积极的、可提取的记忆片段,避免“记忆漂移”。 4. 态度转变的艺术: 态度的改变是购买行为的前提。本书将详细介绍影响态度的两大核心路径——“中心路径”(深思熟虑)和“边缘路径”(启发式处理)。对于高参与度的决策(如购房、购车),如何提供详尽的理性论据;而对于低参与度的日常消费,如何通过名人背书、包装设计等边缘线索迅速建立信任。同时,我们将探讨“认知失调”的化解策略,即如何在消费者购买后巩固其决策的正确性,以促进复购和口碑传播。 第二部分:社会情境与决策环境——外部力量的操纵与引导 消费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个体,他们的决策深受外部环境和社会规范的影响。本部分关注社会学和环境心理学如何重塑购买习惯。 1. 社会影响力的模型: 权威、从众、参照群体构成了影响决策的三大支柱。我们将深入研究“意见领袖”(KOL/KOC)的传播力模型,区分“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辨识和利用“真实影响者”而非流量泡沫。此外,我们将探讨“社会证明”(Social Proof)在电子商务中的量化体现,例如评论数量、点赞数、销量排名的心理学意义。 2. 文化、亚文化与规范: 文化背景决定了哪些产品是“可接受的”甚至是“必需的”。本书将展示跨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强调地域性、宗教习惯乃至代际差异(如Z世代与X世代)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消费偏好。内容将聚焦于本土化策略的深度,即如何在尊重主流文化的同时,精确服务特定亚文化群体的“圈层认同”。 3. 决策环境的设计(Nudge Theory): 行为经济学的影响已无处不在。本章重点介绍“助推理论”在零售空间和数字界面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默认选项的设置、信息呈现的顺序、以及如何通过“框架效应”引导消费者做出“对他们更有利”的选择(同时也利于企业)。我们将剖析超市货架陈列、网站导航设计中那些微妙的“推力”。 第三部分:新兴趋势与未来预测——适应数字与伦理的挑战 面对数字化转型和日益增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消费者行为也在经历结构性变化。 1. 数字环境下的注意力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吸收速度。本章分析“心流体验”在互动营销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即时满足”的交互流程。我们将探讨“直播带货”的心理学基础——稀缺性、陪伴感和主播的即时反馈机制。 2. 体验经济与价值共创: 如今的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实物,而是“故事”和“参与感”。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感知价值,以及品牌如何将消费者转变为共同的价值创造者(如用户生成内容UGC)。我们将分析“稀缺性”在限量版和联名款产品中如何被无限放大。 3. 信任、透明度与伦理消费: 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的关注度提高,“价值一致性”成为新的购买门槛。消费者要求品牌在供应链透明度、可持续性方面做出承诺。本章分析了“漂绿”(Greenwashing)行为为何会导致品牌信任度的断崖式下跌,并提供了建立真正可信赖的、符合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的实践路径。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每章均配有详尽的“实战工具箱”,提供可立即应用于市场调研、广告创意或产品迭代的评估框架和测试方法。 案例驱动: 引用全球及本土的经典与前沿案例,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贴近性。 多学科交叉视角: 整合了社会学、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精华,提供全面而立体的分析。 阅读本书,你将能够: 精准识别目标客群在购买决策中的无意识偏见。 设计出更具说服力和记忆点的品牌沟通策略。 优化用户界面和线下购物环境,实现转化率的最大化。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预测下一波消费热潮的心理驱动力。 《消费者行为学精要》是你的商业情报中心,它将指导你如何真正“读懂”你的用户,将复杂的“人”的因素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商业策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本真正能将“设计”和“人类行为学”完美融合的书,而这本绝对是佼佼者。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对“用户心智模型”的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用户想要什么”,而是深挖了用户“认为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这一深层结构。举个例子,书中用了一整部分来解释为什么用户在操作流程中会倾向于选择已知的、哪怕略显低效的路径,这背后牵扯到认知负荷和损失厌恶心理,分析得入木三分。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去设计的几个产品流程,发现自己太过于追求“最优解”,而忽略了用户习惯建立的路径依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加入了对“错误与挫败感”的探讨,如何通过微妙的交互设计来引导用户走出错误,而不是直接抛出冰冷的错误提示,这部分内容在提升用户留存率方面,简直是金玉良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到人性的复杂层面,但最终都能找到清晰的出口,让人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亲和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但其内涵的深度绝对是行业顶尖水准。我最喜欢它讨论“注意力和分心”的那几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用户把注意力停留在你的设计上,简直是设计师的终极难题。这本书不仅提到了经典的“弹窗干扰”,更深入分析了“持续性注意”和“间歇性注意”的切换成本。它用生动的比喻,比如把用户的心智比作一个资源有限的“CPU”,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过度加载视觉元素会导致用户在潜意识中“卸载”你的界面。我尝试着根据书中关于“感官剥夺”的理论,简化了我正在做的仪表盘界面,结果数据显示,用户的决策时间明显缩短了2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成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一个“美工”的思维,彻底转型为一个“环境塑造者”的思维,理解用户在你的设计空间里,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怎样的认知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本身就是对心理学原则的一次绝佳实践。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先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问题情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困惑感,然后再层层递进地揭示背后的心理机制。这种“先制造需求,再提供解决方案”的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我特别赞赏它对“社会认同”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用户评价”、“点赞数”乃至“稀缺性提示”是如何利用从众心理和害怕错过的心理,驱动用户的最终行为。与市面上其他书籍不同,它强调了文化差异对这些社会心理学效应的影响,提醒设计师在进行全球化产品设计时,必须进行精细化的本地化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做表面翻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高阶的心理剧本分析,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有其人性的逻辑支撑,这让我的设计工作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了坚实的逻辑后盾。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宣称能“改变思维”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要么内容空泛,要么就是对既有知识的重新包装。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严谨的学术支撑与极强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数据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绝不是枯燥地堆砌文献。相反,作者极其擅长将这些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化为设计师触手可及的设计原则。比如,在讨论“可发现性”(Discoverability)时,它没有简单地说“要让功能显眼”,而是引用了“视觉显著性”和“选择的悖论”,告诉我们如何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用最少的设计元素实现最大的信息传递效率。此外,书中对“情绪化设计”的讨论非常深刻,它区分了肤浅的愉悦和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并提供了量化评估情感反馈的方法,这对我目前负责的一个品牌形象重塑项目提供了全新的维度去思考设计目标。这本书不是教你画图技巧,而是教你如何用设计去“影响”和“沟通”,这是质的区别。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充满了愉悦感。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图文的布局,不是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设计,而是真正能让人沉浸进去的视觉体验。我记得书里有一章节专门讲了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暗示,讲得非常生动,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比如一个网站的A/B测试结果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能提高转化率,而另一些则让人感到不安或排斥。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感。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很多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格式塔原理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都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小模块。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留白”这一概念时,引用的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深入挖掘了留白如何影响用户对信息层级的感知和处理速度,这对于我改进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架构非常有启发性。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本能直接指导实践的工具书,而且在审美上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

正品!

评分

速度还不错 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

到了,但是太慢了……为什么呢,是太远了么T_T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正品

评分

不错。

评分

到货挺快的,消遣还行吧。

评分

完全属于百度拼凑的书一样,一节一节的,提不起看的兴趣

评分

很好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