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法(增订本)

篆刻法(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颐人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书法
  • 艺术
  • 传统文化
  • 技法
  • 印章
  • 修养
  • 鉴赏
  • 中国传统艺术
  • 篆刻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0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73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篆刻法》一书在篆刻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图文并茂,讲解篆刻的基本概念、种类、历史发展、制作工艺和工具、艺术形式和成就等,内容丰富详尽,使对篆刻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篆刻初学者容易阅读和理解。《篆刻法(增订本)》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介绍印章和篆刻的基本知识;中编介绍篆刻的发展历史和流派;下编讲述篆刻的方法,包括篆刻工具、使用和各种刀法,另有附录部分展示印谱以供作者参习研考。

作者简介

  吴颐人,一九四二年生,上海人。别署甚多,有嘶云阁、司马由缰、宁邬、强之、绿云楼、醉汉、壬壶、忘我庐、豁饮庐、逐鹿山房、逐鹿子、两天晒网斋、三难堂、白驴禅屋、千万莲花院、行地天马厩、拜婴楼、候补愚叟居、嘶云山民、星照一心园、雷聋山房、观蚁亭长、千里散骑司马、倚塔吟雁堂等。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闵行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闵行书画院首任院长、上海癸昌硕研究会理事。师从钱君萄、钱瘦铁、罗福颐等前辈大师。研究书、莉、篆刻五十余年。曾于一九九一年秋假座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印展,同时酋发三本新著。二○○一年冬在上海美术馆新馆举办学艺五十周年书、画、印展,首发《吴颐人书画篆刻集》、《吴颐人百印集》。二○一○年春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三所大学讲学,并举办“吴颐人二○—○年洛杉矶艺术展”。二○一二年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展出其近年来创作的书画篆刻及陶瓷艺术品300余件(包括70方长18cm原石及拓片的篆刻作品和17件汉简题汉画作品),展会首发《吴颐人的艺术世界》、《吴颐人篆刻、印跋新作选》三本新著。至今已有著作三十种出版,主要有《篆刻五十讲》、《篆刻法》、《篆刻跟我学》、《印章名作欣赏》、《汉字寻根》、《吴颐人汉简书法》、《吴颐人汉简书法新编》、《吴颐人印存》、《鲁迅著作印谱》、《吴颐人书画篆刻集》、《吴颐人书画印选》、《吴颐人百印集》、《福寿印谱》、《梦绕丽江——纳西象形文书法刻印》、《吴颐人题汉画像石》、《吴颐人汉简题汉画》、《我的汉简之路》、《古今印人六十家故事》(合作)、《吴颐人汉简书法》(日文系列)——中国唐诗、中国宋词、中国谚语成语、日本俳句,《吴颐人汉简千字文》、《吴颐人汉简心经(附篆刻)》、《吴颐人汉简杜甫秋兴八首》《钱瘦铁印存》(合作)《来楚生印存》(合作)、《书法知识千题·篆刻》(合作),并参与编写《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篆刻小百科》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钱君匐
序二 柯文辉
上编 印章源流知识
一 篆刻与金石的区别
二 刻字与篆刻的区别
三 古代印章的名称
1.玺
2.印
3.宝
4.童
5.记朱记
6.合同
7.关防
8.符、契、记、信
9.押
10.图书
四 最早的印章
五 古代印章的产生和用途
1.古代印章的产生
2.古代印章的用途
六 古代印章的流传
1.古代墓葬或遗址中发掘出土
2.胜者虏获与殉职遗物
3.战败者遗弃物
七 历代用印的材料及石章治印的开始
八 封泥及其艺术价值
九 古玺
十 秦印
十一 汉印及其兴盛的原因
十二 铸印、凿印与汉玉印
十三 新莽官印
十四 魏晋南北朝官印
十五 隋唐官印
十六 宋金元官印
十七 宋元圆朱文
十八 明清官印
十九 兄弟民族文字的官印
二十 历代农民起义政权用印
二十一 关于缪篆
二十二 鸟虫书印
二十三 肖形印
1.肖形印
2.四灵印
二十四 吉语印
二十五 子母印和六面印
1.子母印
2.六面印
二十六 朱白文相问印
一十七 臣妾印、书简印、收藏印、斋馆印、纪年印
1.臣妾印
2.书简印
3.收藏印
4.斋馆印
5.纪年印
二十八 元押
二十九 闲章不闲
三十 印钮常识
……
中编 明清篆刻流派及近代篆刻家
下编 学刻方法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关于《篆刻法(增订本)》以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旨在展现专业性、深度,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的表达方式。 --- 《中国古代书法史纲》:笔墨间的千年流转与文脉传承 书名: 《中国古代书法史纲》 作者: 史景源 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8月(第二版修订) --- 导言:时间深处的凝视与线条的哲学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门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符号记录功能,升华为一种哲学思考、人格修养的载体。它以黑白之间的微妙张力,承载了数千年的审美变迁、政治风云与文人情志。《中国古代书法史纲》(第二版修订本)并非一部枯燥的断代史罗列,而是一部深入肌理、探究精神内核的史论巨著。作者史景源教授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学和书史研究功底,为读者构建了一条清晰、严谨而又充满思辨精神的书法发展脉络。 本次修订,在保留原版扎实史料支撑的基础上,吸纳了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珍贵简牍、碑刻资料,对魏晋风度、唐代碑学的复兴以及宋代尚意思潮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更为精微的剖析。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旨在引导读者从“看字”上升到“读史”,理解每一位书法巨匠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艺术抉择与文化担当。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先秦至两汉的字形演化与书体确立 本卷追溯了汉字的源头,重点剖析了甲骨文、金文的时代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巫史文化意涵。史景源教授对周代钟鼎文的铭文风格流变,特别是区分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书风的细微差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重点聚焦: 1. 篆书的规范化与隶变的序曲: 详细阐述了秦统一文字后小篆的“书同文”意义,以及自下而上、由实用催生的隶书的崛起。这一阶段的论述,着重于笔画的“蚕头雁尾”形态是如何在隶书中完成对篆书圆转的突破,为后世的章草、楷书的诞生奠定了结构基础。 2. 汉碑的磅礴气象: 深入剖析了东汉碑刻艺术的鼎盛时期。不同于某些仅描述碑帖面貌的论述,本书细致考察了《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代表作的地域性风格差异,揭示了汉代官方、民间、文人书写在审美取向上的张力与互动。 第二部分:书体的自觉——魏晋南北朝的风格转型与士人风骨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剧烈的、带有“人文化”色彩的革命。本书将重点置于“书体自觉”这一核心命题上。当实用性退居次要,书法开始被视为个体生命哲学的直接投射时,其艺术地位方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深度解析: 1. 二王体系的形成与结构理论: 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创作历程进行了细致梳理,不仅停留在对《兰亭序》的赞颂,更着力分析了他们如何将“体势”、“筋骨”、“血肉”等概念系统化、理论化。书中对“用笔中锋”、“提按顿挫”等技法在二王时期的成熟形态进行了详尽的图解分析。 2. 北碑的雄强与南帖的妍美: 详尽对比了南北朝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北碑的方峻、拙朴,与南朝士人对笔势、风韵的极致追求,构成了中国书法史早期最引人入胜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对碑刻的考证,重新审视了“北碑南帖”并非绝对割裂,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历史进程。 第三部分:规范与创新——唐代的法度森严与碑学异军 唐代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法度被推至极致。本书对初唐到盛唐的书法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力求在“尚法”的宏大背景下,洞察个体艺术家的突破。 论述重点: 1. 楷书的典范确立: 深入探讨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大家如何将隶书的结构基础转化为楷书的成熟形态。尤其是对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风格描述,而是结合了唐代儒学复兴、道家思想对书写的影响进行了哲学层面的阐释。 2. 张旭、怀素的狂草精神: 盛唐的狂草,是对法度的一种超越。本书侧重于分析张旭、怀素的草书如何继承了晋韵,又如何融入了盛唐的万丈豪情。他们笔下的线条,已成为一种纯粹的能量释放,是那个时代最为激昂的艺术宣言。 第四部分:尚意与文人书写——宋元明清的书风转向 宋代标志着书法从“重技”向“重意”的重大转向。本书清晰勾勒出宋代书法如何将文人情怀、个人学养置于形式规范之上。 专题研究: 1. 宋四家与意境营造: 重点分析了苏轼“我书意造,独与神遇而不期”的理论实践,黄庭坚对长线条和笔势的开拓,米芾的“八面出锋”以及蔡襄的稳健。书中详述了宋代文人对晋人韵味的重新发掘,以及他们如何借用笔墨来表达对政治生态、人生际遇的复杂感受。 2. 元明清的传承与复古: 论述了元代赵孟頫在力图挽救唐宋流弊中对晋韵的回归,明代文徵明、祝允明等在吴门画派中的书风体现,以及清代碑学兴起对馆阁体的反动。这一阶段的论述,着眼于书法在文化权力中心转移(从宫廷到士人圈)过程中的自我定位与风格重塑。 结语:当代视野下的古典回望 《中国古代书法史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历史的还原,更在于其对未来的启示。它提醒每一位习书者和鉴赏者: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源于对前人经验的深刻理解,更在于在尊重法度的前提下,融入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更是一幅跨越千年的艺术画卷,带领读者在墨韵之间,与历史进行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 --- 本书特点总结: 史料严谨: 结合考古新发现,论据扎实可靠。 脉络清晰: 结构化的编排,使复杂的历史演变一目了然。 理论深度: 不停留在风格描述,深入挖掘书体变迁背后的文化、哲学动因。 视野开阔: 平衡了碑帖、南北体系的研究权重,避免了单一倾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里拿着的这本增订版,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在对篆刻史的梳理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轴罗列,而是以“印风流变”为核心脉络,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印章风格的演变轨迹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例如,它如何分析明代“吴门派”的文人趣味是如何悄然渗入刀法,使得印章从官方的肃穆中解放出来,充满了书卷气。阅读这些历史背景,能让人在拿起刻刀前,先在精神上与古人产生对话。这本书成功地将书法史、篆刻史与哲学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明白,每一次落刀,都是在延续和重塑一段历史记忆。这对于提升印章的文化厚度,避免刻出“匠气”的作品,至关重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具文人气息,行文流畅,辞藻典雅,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对“意在刀先”的理念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哲学探讨。作者似乎深谙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道理,在讲解如何控制入刀的深度和力度时,常常会引用禅宗或道家的思想作为譬喻,使得抽象的技法描述变得富有诗意和哲理。例如,它描述刻制阳文时,如何做到“线如游丝,气贯毫发”,那种对刀法精微之处的捕捉和语言的张力,是其他纯粹的技术指导书望尘莫及的。它培养的不仅是刻石的能力,更是对“气韵生动”这一艺术核心追求的领悟力。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其对“流派风格模仿与创新”这一阶段的指导上。不同于许多教材只教如何模仿,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指导读者如何从模仿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个人面貌。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方法论:不是简单地复制某个名家的线条特点,而是要深入理解其风格背后的“逻辑”——是偏重篆书的结构美,还是偏重刀法的力度变化。然后,鼓励读者将这种逻辑迁移到自己日常书写的篆书风格上进行融合试验。这种由“学习”到“创造”的过渡指导非常系统且富有建设性,它将篆刻从一个封闭的技艺圈,拓宽成一个开放的、可以不断自我完善和迭代的艺术实践场。对于想在篆刻领域有所建树的深度爱好者来说,这一部分是决定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即便是放大观察那些精细的刀痕细节,也丝毫没有失真。内容上,它详尽地记录了从选材、凿线、冲刀到修边抛光的完整工艺流程,每一步骤都有清晰的图解配合文字说明,即便是对雕刻工具不甚熟悉的我,也能大致勾勒出实际操作的步骤。特别是关于不同石料特性的分析部分,比如青田石的细腻与寿山石的温润在刻制时会有哪些不同的处理侧重,阐述得极为到位。这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坐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导。它强调了耐心和细致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很多处理常见失误的应急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练习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极大地减少了摸索的时间成本。

评分

这本关于篆刻的指导书,从基础的印章设计原理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构思印稿。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篆刻艺术的审美范畴,比如如何把握刀法与线条的韵律感,以及如何通过印面布局体现出古朴或灵动的气质。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布局留白”的章节,它不是枯燥地讲解规则,而是通过大量名家作品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在方寸之间如何创造出呼吸感和生命力。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支撑,让人明白篆刻不仅仅是刻石头,更是一种对文字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它引导读者去探寻汉印的沉雄、秦印的古拙,以及明清流派的各自风采,这种由表及里、由技入道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不错,办公室用

评分

很厚的一本书,主要是篆刻方面的知识,内容比较全,相当于一本篆刻大观

评分

赞?

评分

很有收获,值得一看,质量很好……

评分

的确不错,快递员非常周到给个攒

评分

好大一本书,图文并茂,很容易懂!不错的书!

评分

挺好的,价格合理!

评分

不错哈,很喜欢这个,质量外观都不错的说。

评分

做为初学者还是挺好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