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学领域国际专利分类》从IPC分类的角度对电学发明审查部所属各领域进行技术梳理,为审查员提供更直观的分类工具;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审查员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电学领域分类特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电学部审查领域的国际专利分类概述
第一节 编写目的
第二节 电学部审查领域的国际专利分类简介
一、电学部审查领域IPC分类的整体结构
二、电学部审查领域各分领域的分类结构
第二章 电子元器件领域IPC分类表导读及其案例
第一节 H01B电缆、导体、绝缘体以及导电、绝缘或介电材料的选择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二节 H01C电阻器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三节 H01F磁体;电感;变压器;磁性材料的选择
一、分类表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四节 H01G电容器;电解型的电容器、整流器、检波器、开关器件、光敏器件或热敏器件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五节 H01J放电管或放电灯;H01K白炽灯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六节 H01L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H05K印刷电路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七节 H01M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方法或装置
一、分类表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八节 H01T火花隙;应用火花隙的过压避雷器;火花塞;电晕装置;产生被引入非密闭气体的离子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九节 H05B电热;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照明
一、分类表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三章 电力领域IPC分类表导读及其案例
第一节 H01H电开关;继电器;选择器;紧急保护装置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袁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二节 H01R导电连接;一组相互绝缘的电连接元件的结构组合;连接装置;集电器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三节 H02B供电或配电用的配电盘、变电站或开关装置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四节 H02G电缆或电线的安装、或光电组合电缆或电线的安装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五节 H02H紧急保护电路装置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六节 H02J供电或配电的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七节 H02K电机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八节 H02M用于交流和交流之间、交流和直流之间、或直流和直流之间的转换以及用于与电源或类似的供电系统一起使用的设备;直流或交流输入功率至浪涌输出功率的转换;以及它们的控制或调节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九节 H02N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机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十节 H02P电动机、发电机或机电变换器的控制或调节;控制变压器、电抗器或扼流圈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四章 基本电子电路领域IPC分类表导读及其案例
第一节 H03B使用工作于非开关状态的有源元件电路,直接或经频率变换产生振荡;由这样的电路产生噪声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二节 :H03C调制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三节 H03D由一个载频到另一载频对调制进行解调或变换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四节 :H03F放大器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五节 H03G放大的控制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六节 H03H阻抗网络,例如谐振电路;谐振器
一、分类表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七节 H03J谐振电路的调谐;谐振电路的选择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八节 H03K脉冲技术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第九节 H03L电子振荡器或脉冲发生器的自动控制、起振、同步或稳定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第十节 H03M一般编码、译码或代码转换
一、技术领域概述
二、分类表与技术领域
三、领域特点
四、案例
……
第五章 计算机领域IPC分类表导读及其案例
精彩书摘
图4-8-5涉及电子开关或选通,即不通过通断接触的H03K17/00。将其划分为3个部分:为了特定目的提供的改进、按使用特殊元件区分的、按产生控制信号的方法为特征进行区分的。为了特定目的提供的改进主要指提高开关速度、保证全导通状态、开关电路过流或过压保护、提高最大允许切换电压/电流、其他类型的改进。其中主要的改进点在于提高开关速度和开关电路过流或过压保护,其中这两者可以通过是否存在反馈继续进行划分。按照为了特定目的提供的改进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5类:第一类的目的是提高开关速度、第二类的目的是保证全导通状态、第三类的目的是开关电路过流或过压保护、第四类的目的是提高最大允许切换电压/电流、第五类是其他类型的改进;而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来说,又可以分为“没有从输出电路到控制电路的反馈”和“从输出电路到控制电路的反馈”。按使用特殊元件区分的、按产生控制信号的方法为特征进行区分的是指根据应用不同类型器件作为有源元件进行划分。其主要用于有源元件的有充气管、真空管、半导体器件、二极管、光电器件和其他器件。按产生控制信号的方法为特征进行区分的是指接近开关、接触式开关、用移动作为开关一部分的元件来控制的开关。
图4-8-6涉及逻辑电路,即,至少有两个输入作用于一个输出的H03K19/00。将其划分为6部分,分别为:提高可靠性的改进;故障保险电路;提高开关速度的改进;耦合装置,接15电路;按组件特征区分;按逻辑功能区分。其中主要部分为按组件特征区分,涵盖了充气管、真空管、半导体器件、二极管整流器、光电子器件和其他器件。其中半导体器件可以分为双极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可控硅、隧道二极管。双极晶体管涵盖了二极管一晶体管逻辑、射极耦合逻辑、晶体管一晶体管逻辑、电阻一晶体管逻辑、集成注入逻辑或合并晶体管逻辑。而场效应晶体管涵盖了MOSFET、肖特基FET、肖特基二极管FET逻辑、同步电路。
需要注意,H03K17/04的提高开关速度的改进是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所到达的。而H03K19/01的提高开关速度的改进是在所应用的逻辑电路的器件中所具备的功能。三、领域特点虽然H03K12/00涉及借助于正弦波的畸变或合成产生脉冲的,但脉冲的整形入H03K5/00。
本小类区别于以下小类:脉冲特性测量被分类到G01R;具有电输入的机械计数器被分类到G06M;一般信息存贮器被分类到G11;用于产生脉冲的含有开闭触点的开关结构,尤其是利用运动磁铁的被分类到H01H;电源的静态转换被分类到H02M;使用以非开关方式工作的有源元件电路产生振荡的被分类到H03B;用脉冲调制正弦波振荡的被分类到H03C、H04L,H04L尤其涉及数字信息;含有脉冲计数的鉴别器电路被分类到H03D;发生器的自动控制,与发生器类型无关的或者非特指的发生器的起振、同步或稳定被分类到H03L;编码、一般译码或代码转换被分类到H03M。
H03K17/00涉及电子开关或选通,而电印刷中笔尖或辅助电极的选择被分类到B41J2/405;取样一保持装置被分类到G11C27/02;波导中的开关或中断器件被分类到H01P;选通放大器被分类到H03F3/72;使用静态器件的交换系统的开关装置被分类到H04Q3/52。
H03K19/00涉及逻辑电路,但用于应用模糊逻辑的计算机系统的电路入G06N7/02。
前言/序言
《国际专利分类表》(简称IPC)是使专利文献获得统一国际分类的一种工具,是专利局目前采用的唯一分类体系,也是专利检索的重要手段,掌握国际专利分类表的内容,深刻理解国际专利分类的思想和原则,对专利审查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电学发明审查部涉及的国际专利分类非常广泛,要在短期内熟悉分类表的结构和内容,并且能够娴熟地给出每一篇专利文献的准确分类号确非易事。为此,电学发明审查部于2008年初成立了国际专利分类教研组,着手研究电学发明审查部涉及的国际专利分类的教材编写工作。
本教材从国际专利分类的角度对电学发明审查部所属各技术领域涉及的分类号进行梳理,便于读者尽快熟悉分类表的结构和分类的原则及思想,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电学发明审查部所属各技术领域的分类特点。本教材编写之初旨在供电学发明审查部内新审查员进行基础培训之用。然而,随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情势的变化,公众对知识产权需求的不断提高。为便于公众理解并掌握国际专利分类的原则和思想并且利用分类号进行专利文献的检索,特将本教材向公众出版。
本教材由电学发明审查部国际专利分类教研组全体成员负责撰写。在本教材的撰写过程中,电学发明审查部部长、副部长亲自参与了教材初稿的审阅,电学发明审查部的处领导和同事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对以上所有同志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
主编:刘红梅
副主编:韩燕
执笔人:韩燕(第一章)
陶应磊、沈君、王南野、李华、王志宇(Z——-~)
张洁、杨静、俞文良、李素娟、彭慧、史卫萍(第三章)
赵小宁、谢志远、胡徐兵、刘力(第四章)
赵小宁、谢志远、胡徐兵、刘力、李晨(第五章)
审核人:李永红、张鹏
由于本教材的编写时间仓促,编写人员水平有限,因此教材中一定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证。
宇宙的奥秘:从星辰到量子 这是一部带领读者跨越宏大宇宙尺度与微观粒子世界的史诗级科普巨著。 本书聚焦于当代天体物理学、宇宙学以及前沿粒子物理学的最新突破与深刻洞见,旨在构建一个关于我们所处时空、物质本质以及生命起源的完整图景。它不涉及任何关于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性或任何特定技术标准的专利分类体系。 本书的叙事从最宏大的尺度——可观测宇宙的边界——拉开序幕。我们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它们构成了宇宙近95%的质量与能量,却依然是科学界面临的最大谜团。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理解宇宙大爆炸的精确模型,以及宇宙在早期暴胀阶段所经历的极端条件。我们详细阐述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特别是LIGO和Virgo探测器捕获到的黑洞与中子星并合事件,这些事件不仅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强引力场下的正确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聆听”宇宙的方式。 在恒星与星系的演化章节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分类视角,转而关注恒星生命的周期,从分子云的塌缩,到主序星的稳定燃烧,再到壮丽的超新星爆发和致密天体(如中子星和极高质量黑洞)的形成。我们探讨了星系如何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合并与吞噬来成长,并追溯了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理论模型,它们是宇宙中重元素的熔炉,为后续行星和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叙事的焦点随后转向我们自身的银河系,详细描绘了其旋臂结构、银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的特性,以及银河系未来与仙女座星系的碰撞预测。我们还深入研究了系外行星的发现技术,特别是凌日法和视向速度法,并分类讨论了宜居带行星的特征、大气分析对生命迹象(生物标记物)的搜寻,以及“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等新兴行星类别的物理特性。 然而,本书的野心不止于宇宙的外部结构。我们将视角急剧收缩,进入物质的微观领域——粒子物理学的前沿阵地。我们详尽解读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阐释了夸克、轻子以及作为规范玻色子的作用,以及希格斯玻色子如何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机制。我们不仅仅是描述这些粒子,而是追溯了它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被发现的历史和实验过程,揭示了实验物理学的严谨性与挑战性。 在超越标准模型的探索中,本书探讨了粒子物理学中尚未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微子的质量之谜、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CP破坏)、以及引力如何与量子力学相容的尝试。我们对超对称理论(SUSY)、额外维度理论(如卡鲁扎-克莱因理论的现代变体)以及弦理论的数学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哲学与物理学探讨,尽管这些理论仍处于理论推测阶段,但它们代表了人类理解自然界统一性的最高愿望。 最后,本书用一章专门讨论了“信息”在物理学中的角色。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到黑洞信息悖论——物体落入黑洞后其信息是否会永久丢失——再到量子信息论的基础概念,如量子纠缠(爱因斯坦所称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我们讨论了量子计算的原理,以及量子力学如何根本性地挑战了我们对实在性的经典理解。 本书的结构旨在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链条: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到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再到构成这些天体的基本物质粒子,最终回归到量子层面对信息和实在的探讨。它是一部关于“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以及宇宙的终极命运”的综合性论述,完全聚焦于基础科学的前沿探索,避开了任何与工程应用、标准化、特别是电学或电子设备相关的技术细分领域。读者将带着对自然界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敬畏之心,结束这段跨越尺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