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程测量(测绘类)》突出了测绘类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各种工程测绘领域的特点,具体讲授了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工程施工控制网建立、施工放样、建筑施工测量、工程变形监测、线型工程测量、管线工程测量、桥梁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水平工程测量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借鉴性。《工程测量(测绘类)》可作为高职院校测绘专业与非测绘专业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生产和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程测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从人类生产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科学不发达,工程测量学与测绘学之间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所以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测绘学的一部发展史。看到这本书封面上那精美的地质剖面图和清晰的测站标记,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入探讨地壳构造和精确大地测量学的力作。毕竟书名里的“工程测量”本身就带着一丝严谨和宏大的意味,我期望看到关于高精度GNSS、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甚至是动态变形监测的理论推导和案例分析。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情却如同在期待一场技术盛宴,结果却发现只是提供了一份基础的餐饮指南。书中对于如何使用最新的全站仪进行误差补偿的论述显得有些蜻蜓点画,更像是科普读物中一带而过的章节。尤其是关于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引用,总感觉只是罗列了条文,却没有结合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复杂环境,比如在强磁场干扰下的数据采集技巧,或者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保障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能让我感受到技术深度和实践难度的书籍,能够提供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时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停留在基础概念的重复介绍。这本书在方法论上似乎没有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手册,而非满足一个经验丰富从业者对更高阶知识渴求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很有条理,从基础的直线和角度测量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这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测量学的新手来说,无疑是友好的。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已经在野外工作了十余年的老兵而言,阅读过程却像是在重温高中数学课本。我本来期待的是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迭代进行深入剖析,特别是针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如何与传统平面控制网进行高精度结合的复杂过程。书中对空地比(GSD)的讨论停留在理论定义层面,对于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飞行高度、相机参数、地面控制点(GCPs)的数量和分布,反演出最优的影像获取方案,缺乏关键的决策指导。此外,对于现代测绘中至关重要的“空间参考系统”的演变,比如从WGS84到CGCS2000的过渡,书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参数转换,却没能深入分析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工程控制点位可能产生的累积误差及其在超长距离工程中的放大效应。这本书的深度,感觉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远未达到“掌握”或“创新”的层次。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在“测绘类”这个专业细分领域所打下的招牌去的。我当时正面临一个复杂的交通枢纽改造项目,急需一本能详细指导如何处理大规模空间数据融合与校正的参考书。我期待的是关于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论述,比如如何建立一套能有效识别和剔除野外采集噪声的智能算法,或者在历史数据与最新LiDAR数据进行配准时,那些不为人知的“窍门”和经验总结。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倒是相当的流畅,易于理解,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问题”所在。它似乎过于注重“如何做”的基础步骤,而非“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原理。比如,对于三角高程布测中的大气折光对精度的影响,书中只给出了一个固定的修正系数,却没有深入探讨在不同气压、温度梯度下,这个系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三等水准测量的实际影响。这种处理方式,让追求极致精度的我感到无从下手,它提供的工具箱里,似乎缺少了几把最锋利的扳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疑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让人联想到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我原本期望的是一本能够将工程力学与测量数据分析深度融合的著作。想象中,每一章都应该充满了复杂的矩阵运算、最小二乘平差的迭代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数字地形模型(DTM)的优化构建。但是,实际阅读体验却让人有些失望。书中的许多插图,比如关于水准仪视线误差的示意图,虽然清晰,但显得过于“教科书式”和刻板,缺乏实际工程现场的烟火气和复杂性。例如,在处理城市复杂管线分布时的控制点加密策略,这本书似乎避而不谈,只是泛泛而谈了几个理想化场景下的控制网布设原则。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BIM与测量的集成应用,或者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进行实时姿态监测和沉降预警的具体技术路线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早些年间的行业规范汇编,内容扎实,但缺乏对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显得有些落后于时代脉搏。
评分从排版来看,这本书的字号和行距设置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份舒适感,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内容的温和性。我当时是希望能找到一本关于“地下空间测量”的专业宝典。因为我们正在做一个复杂的地铁延长线项目,涉及到复杂的地下构筑物交织和既有建构物的保护。我期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导线法”在狭小地下空间中的应用限制,如何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空腔检测和安全评估,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利用3D点云数据进行工程量精确方量计算和合同结算的规范。这本书虽然提到了部分体积计算公式,但其采用的,仍然是基于断面平均值或梯形法则的传统方法,对于现代复杂曲面和不规则形体的计算能力明显不足。更让人遗憾的是,书中对地质工程与测量学的交叉领域,如“岩层倾角测定精度对边坡稳定分析的影响”,几乎没有提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地面、开阔地带的常规基础设施建设量身定制的指南,对于高难度、多维度、复杂环境下的工程测量挑战,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我寻找“尖端技术指南”的初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