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兽类志

秦岭兽类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生武,宋世英 著
图书标签:
  • 秦岭
  • 兽类
  • 动物
  • 生物
  • 自然
  • 科普
  • 陕西
  • 生态
  • 野生动物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4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01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4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岭兽类志》分为总论、各论及附录三部分。总论概括地叙述了研究简史、自然概况、化石及其地质时代动物地理区划、古籍中记载的兽类等。同时基于兽类标本测量的重要性,特别详细地绘制了不同类型目别的动物外形测量和头骨测量的方法图型,俾使读者对各目动物的分类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时,知所问津。

目录

前言
总论
Ⅰ.秦岭地区自然概况
Ⅱ.秦岭地区兽类化石及其地质时代动物地理区划
Ⅲ.秦岭地区古籍中记载的兽类
Ⅳ.秦岭地区兽类研究简史
V.秦岭地区兽类分类系统
Ⅵ.兽类外形、毛被、头骨和量度

各论
哺乳纲
I.食虫目
一、猬科
1.普通刺猬
2.侯氏短棘猬
二、鼹科
3.鼩鼹
4.麝鼹
5.长吻鼹
6.长尾鼹
7.甘肃鼹
三、鼩鼱科
8.山地纹背鼩鼱
9.小鼩鼱
10.秦岭鼩鼱
11.中鼩鼱
12.川鼩
13.川西缺齿长尾鼩
14.云南缺齿长尾鼩
15.斯氏缺齿长尾鼩
16.小麝鼩
17.灰麝鼩
18.喜马拉雅水麝鼩
19.蹼麝鼩
20.短尾鼩
21.臭鼩

Ⅱ.翼手目
四、狐蝠科
22.马来大狐蝠
五、蹄蝠科
23.普氏蹄蝠
24.大蹄蝠
六、菊头蝠科
25.角菊头蝠
26.鲁氏菊头蝠
27.马铁菊头蝠
28.中菊头蝠
29.皮氏菊头蝠
30.大耳菊头蝠
七、蝙蝠科
31.狭耳鼠耳蝠
32.伊氏鼠耳蝠
33.大卫鼠耳蝠
34.水鼠耳蝠
35.绯鼠耳蝠
36.灰伏翼
37.东亚伏翼
38.普通伏翼
39.印度伏翼
40.中华山蝠
……

精彩书摘

(2)轰赶统计法:统计人员按一定的间隔距离在样地上列队前进,敲锣打鼓,边走边呐喊、统计惊跑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此法适用于野兔和鹿科动物。冬季降雪后,选择6~10hm2的长方形样地,在狭边上每隔50m一人轰赶统计跑出样方的野兔。在灌丛和森林里可轰赶统计麝和鹿。也可以用猎犬、猎鹰驱赶兔、麝、黑熊及其他经济动物。
(3)引诱法:包括声音引诱和食物引诱。在繁殖季节,模仿动物呜叫,效果最佳,吸引力更强,异性动物会闻声赶来,猎民常用桦皮笛诱狍子,用吹“鹿”(木制长管)模仿鹿鸣,招引鹿群;用食物引诱,首先必须知道被调查动物的食物偏嗜和季节变化,然后定时定点用食饵引诱,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活动相对稳定下来,以便进行个体观察统计。例如大熊猫喜食动物尸体、烧过的骨头和甘蔗,可布置这些食物作为引诱。
(4)目测法:在动物最活跃的时刻直接目视统计数量。
a.蹲居住地统计:这适用于栖息地比较固定、个体较大和昼问活动的动物。在被调查动物经常出没的地点(取食、饮水、活动等)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守候观察。这是调查獾、艾虎、狐狸等动物的基本方法。为了减少动物“疑心”,可伪装隐蔽处,避免暴露。对嗅觉器官十分灵敏的金丝猴、羚牛等群居动物,要逆风观察,倍加注意,提高警惕性。
b.蹲盐碱地统计:有蹄类动物有嗜食碱性食物的特点,秋冬季节,羚牛、鬣羚、斑羚、毛冠鹿等有蹄类动物,常结群前往天然盐碱地舔食。可设立观察点定期统计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
(5)路线统计法:根据调查对象的栖息地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路线长度根据动物活动情况而定。调查季节应在动物种类、数量相对稳定的时期(如在繁殖期)。统计时间以调查对象昼夜活动的规律而确定,通常清晨日出后1~2小时动物觅食活动比较强烈。短距离路线调查5~10km,行速每小时2.5 km,宽度25-50m。长距离路线100km,汽车或摩托车行速每小时20-30km。详细记录所通过的各种景观、动物种类、数量、性别与年龄(老幼),避免漏过和重复统计。调查员应熟悉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呜叫声音,熟悉调查路线上的环境结构,这对提高调查精度尤为重要。
2.相对直接数量调查方法
(1)叫声统计法:梅花鹿、马鹿、驼鹿、麋鹿等鹿科动物,在发情期间常发出洪亮的吼叫声。牛科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如野牦牛、黄羊等也有类似现象。根据叫声可以比较准确地统计成年雄性的数量,再根据当地雌雄比例,计算出该地此种兽的总头数。
(2)收购统计法:某些食肉兽的毛皮、有蹄类动物的皮张、麝香等的历年收购量,作为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按地区绘制出皮张、毛皮收购量的分布图,划分出不同密度的区域,帮助了解该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根据多年收购资料的积累,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前言/序言


《秦岭兽类志》内容简介: 《秦岭兽类志》是一部系统、详尽记录中国秦岭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的专著。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翔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旨在全面梳理和呈现这一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本书的编撰历时数载,考察足迹遍布秦岭山脉的主脉及其附属山系,从海拔数百米的山麓到三千米以上的中山地带,力求捕捉到栖息于不同垂直带和生境中的所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部分重要的昆虫类群。 核心内容架构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分为总论、各纲目分类志和附录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 总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秦岭山脉的地理概况、地质构造和气候特征,重点阐述了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共同塑造了秦岭独特的生物地理区系。随后,对秦岭地区历年来已有的动物学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明确了本书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创新点与不足。 生态系统概述: 详细描绘了秦岭从暖温带阔叶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再到高山灌丛和草甸的垂直植被带分布,并分析了不同植被带对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保护现状与挑战: 深入分析了当前秦岭地区野生动物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干扰、气候变化影响等,并对不同受威胁物种的保护优先级进行了初步排序。 第二部分:动物分类志(核心主体) 这是本书最为详实的部分,按照传统生物分类学的体系,对秦岭记录的物种逐一进行记载。每一种动物都设有独立的“物种卡片”,确保信息覆盖面广且深度足够。 一、 哺乳动物志:秦岭巨兽与隐秘生灵 哺乳动物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秦岭作为大熊猫、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战略栖息地,其记录尤为精细。 有蹄类: 详尽记载了羚牛、斑羚、麂子、马鹿等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周期和社会结构。尤其对秦岭亚种的形态变异进行了重点描述。 食肉目: 涵盖了豹、云豹、豺、狼以及各种小型食肉动物。对于其食谱分析、活动范围测定(基于GPS跟踪数据)进行了深入阐述。对秦岭特有的亚种或潜在的新种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对。 灵长目: 重点记录了秦岭大熊猫(如栖息地偏好、竹种依赖性)和金丝猴(川金丝猴的地理分布和群体动态)。 啮齿目与食虫目: 虽体型较小,但记录全面,包括特有的鼯鼠、鼹鼠等,并基于分子生物学证据,确认了其中数个在地理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的种群。 二、 鸟类志:山间的万千羽音 鸟类部分按照目、科、属顺序记录,侧重于对留鸟和候鸟的区分。 特有种与珍稀种: 对朱鹮(若有分布记录或历史记录)、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繁殖习性、筑巢材料选择进行了现场观察记录。 鸣声分析: 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鸟类,提供了其求偶鸣声和警报鸣声的声谱图分析,作为物种鉴定的辅助依据。 垂直分布: 详细绘制了不同海拔高度上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图。 三、 爬行类与两栖类:隐匿的生态角色 此部分强调了对环境敏感的变温动物的记录。 两栖类: 重点关注了蛙类和蝾螈的地理分布界限,特别是对高山冷水环境特有种的蝌蚪变态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 爬行类: 记录了蛇类、蜥蜴及龟鳖类的形态测量数据,并基于毒腺结构和抗毒血清的适用性,对毒蛇种类进行了风险评估。 第四部分:附录与数据支持 附录部分为全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物种名录: 提供了包含拉丁学名、中文名、地方俗名、CITES 附录等级、IUCN 红色名录等级和秦岭保护等级的完整核对表。 标本记录: 汇编了采自秦岭地区,现收藏于主要博物馆或研究机构的代表性标本数据(包括采集时间、地点、鉴定人)。 分子数据简报: 概述了对数个分类地位不明确的物种进行的线粒体DNA分析结果,用以支持或修正传统的形态学分类。 参考文献与野外调查日志摘要。 《秦岭兽类志》不仅是动物学家的案头工具书,也是林业部门进行生态规划、野生动物资源评估的权威参考资料,更是一部向公众展示秦岭自然之美的科学画卷。其数据之详尽、记录之全面,力求成为未来几十年内研究秦岭动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准性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那些关于山林深处的描绘,仿佛能让我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更像是在用文字编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些生灵的呼吸与脉动。尤其是对那些罕见物种的习性观察,那种耐心和专注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写某种夜行动物在月光下捕食的场景,那种紧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瞬间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片森林中的一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如溪流潺潺,时而紧张如暴雨将至,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有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论述物种的演化路径和生态位时,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物种间相互作用时的那种宏观视角,将它们置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中去审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个体。这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微妙平衡可能产生的影响。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理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人时不时地想回去翻阅,去回味那些精辟的论断和令人深思的观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风格极其自然流畅,丝毫没有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生物学概念,让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隐秘生物的“个性”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拟人化的温情,虽然保持了科学的客观性,但又不失对生命的尊重和好奇心。读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或者博物学家,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他多年在山野间的所见所闻,充满了亲切感和可信度。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探索和大众科普之间架起了一座完美的桥梁。

评分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杰作。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神秘感的山地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书中那些对于环境变化下物种适应性策略的探讨,放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更显得意义深远。我常常在想,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究竟还隐藏着多少未被我们察觉的精妙设计和不为人知的生命故事?这本书没有给出所有答案,但它有力地引导着读者,去用更谦卑、更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充满了敬畏之情。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自然观察类的书籍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会是枯燥的知识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科学的记录,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自然哲学的思考。作者在描述物种特征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他自己与自然互动的点滴感悟,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比如,书中对某种高山植食动物的迁徙路线的追踪记录,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示,更像是一部史诗,展现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下的坚韧与智慧。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与他一同见证了生命的奇迹。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考究,为文字增色不少,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审美上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