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陶瓷技法

中国民间陶瓷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庚胜,于法鸣 编
图书标签:
  • 陶瓷技法
  • 中国民间
  • 传统工艺
  • 手工艺
  • 陶瓷艺术
  • 民俗文化
  • 陶瓷制作
  • 泥塑
  • 陶艺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80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52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系列培训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之国。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在英文单词中瓷器和中国是一个同音同意的词,可见中国瓷器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从大量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史料来看,早在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陶器了。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而瓷器的产生,则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从对人类的贡献上来说,瓷器的发明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根据我国目前已发掘的史料获知,在据今3 500 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制造出了青绿色的原始瓷器,由于是在郑州商代的都城遗址发现这件世界上最早的青绿釉色的瓷器,因此也称之为青商瓷。

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陶瓷是怎样产生的3
第二节 我国是瓷器的发明国6
第三节 我国陶瓷的发展9
第四节 民间陶瓷的门类和近现代民间陶瓷艺术21
第二章 基础技艺23
第一节 陶瓷原料和加工25
一、陶瓷原料25
(一)坯用原料25
(二)釉用原料27
(三)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27
(四)原料选择、检验、储存38
二、泥料制备39
(一)原料粉碎39
(二)对泥料加工的质量要求43
三、釉料制备53
(一)对钧釉釉浆的工艺要求53
(二)传统陶瓷制釉法53
(三)球磨制釉55
(四)釉浆陈腐56
第二节 民间陶瓷的成型57
一、可塑成型法57
(一)泥条成型法57
(二)泥板成型法59
(三)手捏及雕塑成型法62
(四)拉坯成型法65
(五)印坯成型法67
(六)挤坯法69
(七)车坯法69
二、注浆成型70
(一)注浆成型的原理70
(二)注浆成型法的分类与操作要点70
(三)注浆成型对泥浆性能的要求72
(四)注浆时可能产生的缺陷及原因72
(五)注浆成型混装的电解质的类型73
三、压制成型74
(一)旋压成型74
(二)滚压成型75
(三)干压成型75
四、陶瓷成型模具75
(一)成型模具种类75
(二)石膏模具76
第三节 民间陶瓷的表面装饰85
一、绘制图案85
二、刻划花85
三、拓印86
四、跳刀86
五、雕塑86
六、施釉86
(一)涮釉法87
(二)浸釉法87
(三)刷釉法87
(四)喷釉法87
(五)浇釉法88
(六)点釉法88
(七)多层施釉法89
(八)特艺施釉法89
第四节 民间陶瓷艺术品的烧成91
一、陶瓷窑炉91
(一)间歇煤烧倒焰窑93
(二)抽屉窑95
(三)隔焰窑96
(四)隧道窑97
(五)推板窑98
(六)传统馒头窑99
(七)风箱小炉窑100
二、窑具100
(一)黏土-熟料质窑具100
(二)高铝质窑具101
(三)堇青石质窑具102
(四)熔融石英质窑具102
(五)碳化硅质窑具103
三、几种陶瓷窑的烧成方法104
(一)煤烧倒焰窑烧成104
(二)液化气抽屉窑烧成方法110
(三)常压天然气烧成113
(四)风箱小窑烧成115
四、烧成缺陷分析118
(一)变形118
(二)开裂119
(三)坯泡120
(四)釉泡121
(五)烟熏、阴黄和火刺123
(六)釉面针孔、橘釉、缺釉124
(七)落脏125
(八)过火和生烧126
(九)流足127
第三章 作品欣赏129
第一节 陶瓷欣赏和收藏的意义131
第二节 陶瓷的美学价值134
一、立体空间美(造型美)134
二、色彩美(釉色美)135
三、肌理美(纹路美)136
四、形式美137
第三节 欣赏陶瓷的基本方法138
一、欣赏陶瓷的基本条件138
二、陶瓷欣赏方法138
三、观赏需要注意的问题139
第四节 陶瓷标准及陶瓷欣赏的品相说142
一、陶瓷的标准142
二、陶瓷艺术品的品相欣赏法142
第五节 陶瓷欣赏的感受143
一、强劲力量感143
二、鲜明的光色感144
三、多样的变化感144
四、返璞归真感145
五、祈求吉祥感146
六、天人合一感147
七、神秘的梦幻感148
八、正气凛然感149
后记151

精彩书摘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开始,陶器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并继续扩大到工具领域。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直到今天,陶器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陶器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陶器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一般有3种说法。一种是说人类最早先学会用草和藤条编制篮子和筐一类的用具,然后在上面涂上黏土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一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就出现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野兽或者人类的足在泥地上留下的深窝,经森林野火烧后,形成盛水的容器
……

前言/序言


《中国民间陶瓷技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详述具体某种陶瓷器物的制作工艺,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深入探索中国民间陶瓷技法的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世代相传、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匠心独运的民间陶瓷技术,揭示它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孕育、演变并传承至今。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民间陶瓷技法丰富而深刻的图景: 一、 技法传承的社会语境: 我们将考察民间陶瓷技法如何在家族、村落、甚至更广阔的社会群体中得以代代相传。这包括对师徒制的深入剖析,以及口传心授、实践观摩等非正式的知识传递方式。我们还将探讨地域文化、民俗信仰、经济需求等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民间陶瓷技法特色,例如,为何某些地区偏爱捏塑技法,而另一些地区则更擅长拉坯成型;为何某些窑址会独辟蹊径,发展出独特的釉色和装饰风格。 二、 核心技法的哲学思考: 本书不会停留在对基本操作的描述,而是将深入挖掘这些技法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例如,从泥土的选择、处理到揉捏、塑形,每一步都体现着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和对物质属性的深刻理解。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气氛调节,更是对火的利用与把握的极致追求,其中蕴含着古人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朴素哲学观的实践应用。我们还将探讨民间艺人在器物造型、纹饰图案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和象征意义,这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三、 技法与生活方式的交融: 民间陶瓷技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间陶瓷器物的考察,展现陶瓷技法如何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例如,从盛放食物的碗碟、罐罐,到用于照明的油灯,再到作为艺术品和宗教用品的摆件、香炉,民间陶瓷技法以其强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连接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媒介。 四、 技法的创新与演变: 尽管强调传承,民间陶瓷技法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察,呈现民间陶瓷技法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创新与演变。这些创新可能源于对外来技术的吸收,也可能源于对传统技法的改良,或是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对中国陶瓷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技法的普适性与地方性: 我们将讨论民间陶瓷技法中具有普遍性的共性,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展现出的鲜明个性。例如,手工拉坯、拍打成型等技法在中国各地都有应用,但各地的器物造型、尺寸比例、装饰风格却千差万别。这种普适性与地方性的结合,构成了中国民间陶瓷技法丰富多彩的图景。 六、 技法的现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民间陶瓷技法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法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包括其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将对民间陶瓷技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思考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民间陶瓷技法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技术操作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历史、社会和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人认识到民间陶瓷技法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并激发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民间艺术怀有深厚的情感,而陶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更是让我着迷。《中国民间陶瓷技法》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师傅,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技法。书中关于“泥土的选取与处理”的部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泥土能够捏出精美的器皿,而有些却不行。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我看到,匠人们如何从大山深处,从河滩边,选取最合适的泥土,并通过反复的揉捏、淘洗,去除杂质,让泥土变得细腻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刻划与彩绘”的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这些装饰技法,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更是承载着民间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看到了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纹饰,它们或许是对自然的描绘,或许是对神灵的祈祷,又或许是对家庭幸福的祝愿。这本书让我明白,民间陶瓷技法,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传统的传承。

评分

我一直相信,最动人的艺术,往往来源于最朴素的生活。《中国民间陶瓷技法》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有对中国民间陶瓷技法最真实、最详尽的记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泥料的配制”的介绍。匠人们如何根据当地的土质,通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总结出最适合制作陶瓷的配方,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选取不同的泥料,如何通过陈腐、淘洗,让泥土变得细腻而富有韧性。我也会仔细阅读书中关于“造型与装饰”的技法。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器皿,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纹饰,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朴实的双手,创作出如此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明白,民间陶瓷技法,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传统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期待已久的《中国民间陶瓷技法》,拿到手的那一刻,一股沉甸甸的质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满意。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它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间陶瓷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凝聚着岁月痕迹和匠人智慧的陶瓷制品,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眼就能明白它的内容,这对于我这样追求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常常会在网上搜寻关于古代陶瓷制作方法的资料,但零散的信息往往难以系统梳理,而这本书似乎就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详尽地介绍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老技法,比如泥料的配制、拉坯的技巧、釉料的烧制等等,这些都是决定一件陶瓷作品灵魂的关键。书中是否会追溯这些技法的起源,探讨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生动有趣的讲述,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一件件艺术品是如何从普通的泥土蜕变成千姿百态的。书中的插图是否能够足够细致,能够清晰地展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我希望它们不仅仅是美观的装饰,更能成为引导我理解技法的得力助手。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工匠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心得,往往能为我们理解传统技艺提供更深层次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位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次深入探索中国民间陶瓷技艺宝库的绝佳机会,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探索者,而这本《中国民间陶瓷技法》就像一本打开神秘宝藏的地图,指引我深入了解中国民间陶瓷的精髓。书中对各种技法的细致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模具制作”的部分。在古代,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工匠们是如何通过巧手制作出精美的模具,来复制出同样形态的器皿?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比例、线条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是一种朴素而伟大的创造力。我也会仔细阅读书中关于“贴塑”和“雕刻”的技法。在未烧制的泥坯上,通过手工的雕刻和粘贴,赋予器皿以生命力,让它们变得栩栩如生。我看到了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些繁复的花卉纹饰,它们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匠心独运。这本书让我明白,民间陶瓷技法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得以发展和传承。书中也提到了不同地域的陶瓷风格差异,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技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工艺,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就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物质载体,而陶瓷无疑是中国文化最鲜活的载体之一。这本《中国民间陶瓷技法》便是我探寻中国文化脉络的一把钥匙。我从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到了古老智慧的传承。书中对每一种技法的描述,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将泥土塑造成器皿,更是关于如何在其中注入情感、寄托希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塑形”和“装饰”两部分的内容印象深刻。在塑形方面,书中所介绍的各种捏塑、雕刻、模印等技法,都展现了工匠们对泥土的极致掌控力。他们如何运用指尖的温度和力度,赋予泥土以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艺术。而在装饰方面,书中对釉彩的运用、纹饰的设计、刻划的技巧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看到了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图案,它们或许是祈求丰收的符号,或许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又或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纹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承载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和愿望。我能想象到,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简陋的窑炉旁,工匠们日复一日地劳作,用双手创造出这些承载着生活气息的器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粗糙泥土之下,那份精巧与灵动,那份质朴与深邃。它让我明白,民间陶瓷技法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连连的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起初,我只是被其“中国民间陶瓷技法”的标题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偏重技术指导的工具书。然而,打开书页,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民间陶瓷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书中对各种技法的阐述,并非冷冰冰的技术说明,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例如,在介绍某一种拉坯技巧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步骤,而是穿插了对这种技法在特定地区流传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由此诞生的独特审美趣味的探讨。这种将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陶瓷技法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陶瓷技艺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有些技法,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它们新颖而充满智慧,让我不禁感叹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书中对釉料配方的介绍也十分详实,虽然我不是陶瓷制作的专业人士,但读来也颇有趣味,仿佛能闻到那混合着各种矿物和草药的独特气味,想象着它们在烈火中淬炼出的璀璨光泽。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例如对不同窑炉构造的描述,对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的细致讲解,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期待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民间陶瓷技法的书籍。《中国民间陶瓷技法》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书中对各种技法的细致描述,让我得以窥见隐藏在精美陶瓷背后的辛勤劳动和独特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施釉”的讲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施釉是陶瓷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着陶瓷的外观,更决定着其内在的质感。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施釉方法,如浸釉、浇釉、刷釉、吹釉等,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对釉面效果的影响。我仿佛能够看到匠人们在釉料缸前,小心翼翼地操作,让温润的釉水均匀地覆盖在泥坯之上。我也会注意到书中关于“釉彩的烧制”的讲解。不同的釉彩在高温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控制温度、气氛,才能烧制出理想的色彩?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陶瓷的色彩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法,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民间,有无数的匠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如此多令人惊叹的陶瓷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那些能够深入挖掘艺术品背后创作过程的著作。而《中国民间陶瓷技法》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对各种陶瓷制作流程的详尽剖析,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充满魅力的艺术品。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釉料配制”的部分,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作者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工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着实令人称道。我看到了古代匠人们如何通过对矿物、植物的深入了解,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色彩,这些色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自然最真实的模仿和提炼。书中关于“烧制工艺”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不同窑炉的结构、不同温度的变化、不同气氛的控制,都对最终的烧制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炽热的窑火,以及在高温中,泥土与釉料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书中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陶瓷器皿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这让我对陶瓷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日用品,更是承载着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等各种人生仪式的载体,是民间信仰和情感的寄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民间艺术,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创作细节。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而中国民间陶瓷技法,正是这种烟火气的最佳体现。这本《中国民间陶瓷技法》真的让我爱不释手,我仿佛能透过书页,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窑炉的轰鸣。书中关于“泥料处理”的章节,让我对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选土、淘洗、陈腐到揉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不同的土质中辨别优劣,如何通过精心的处理,让泥土变得细腻而富有韧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过程,更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与土地的深情联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拉坯”技巧的讲解。看着那些图片,我仿佛能感受到双手与泥土的亲密接触,感受到指尖的微妙变化如何影响着器皿的形态。书中对不同器型、不同尺寸的拉坯方法都有详细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匠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艺。我也会注意到书中对“釉色”的描述。那些如翡翠般温润的青釉,如玛瑙般绚丽的红釉,如天空般澄澈的蓝釉,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配方和烧制工艺来实现的?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陶瓷的色彩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法,更是关于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情有独钟的人来说,《中国民间陶瓷技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书中对各种技法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陶瓷作坊,亲眼目睹着一件件精美的陶瓷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塑形”的技法。从简单的泥条盘筑,到复杂的雕塑,再到灵巧的拉坯,每一种技法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双手,赋予冰冷的泥土以生命,如何让它们变成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艺术品。我也会留意书中对“釉料的烧制”的介绍。那些色彩斑斓的釉面,是如何在高温的窑火中形成的?书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对陶瓷的色彩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了解到,不同的烧制温度、烧制气氛,都会对釉面的颜色和质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民间陶瓷技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评分

四、烧成缺陷分析118

评分

(一)泥条成型法57

评分

(七)落脏125

评分

(二)传统陶瓷制釉法53

评分

四、跳刀86

评分

四、形式美137

评分

二、色彩美(釉色美)135

评分

(一)对钧釉釉浆的工艺要求53

评分

(三)隔焰窑9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