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登国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草木虫鱼
  • 传统文化
  • 殷登国
  • 文化随笔
  • 地方民俗
  • 自然物语
  • 风俗习惯
  • 民间文化
  • 科普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6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102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23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多识草木鱼虫鸟兽之名”,这的确是一个睿智的卓见,唯有多了解、多关切这些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亲密伙伴,人类的生活才能更和谐、更快乐、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殷登国先生编著的《草木虫鱼新咏》是一本介绍大自然里各种生物情态的书。主要是从民俗学和文学的观点,介绍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看这个有情世界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所以称之为“新咏”。

内容简介

《草木虫鱼新咏》是由殷登国先生编著的。
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故国”,又号称“上下一万年”。悠久的文化让我们感到荣耀的同时,常常又感觉有些虚无缥缈。除了历史教科书上千巴巴的人名和年代,我们又知道多少?和我们今天奔波忙碌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民俗文化正是中华传统的重要体现。通过作者在《草木虫鱼新咏》中描绘的一幅幅古代中国人生活的场景,我们发现今天和昨天并不遥远,传统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在我们的血液和骨子里。
作者殷登国先生,祖籍江苏扬州,1950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现旅居加拿大,著有历史、文学、笔记小说、民俗掌故等数十种,多能以生动活泼的文风和渊博的知识,赢得读者的喜爱。我社曾出版过殷登国先生的《人之大欲》、《中国的花神与节气》、《吃经》等。现将作者有关民俗的著作6种同时推出以飨读者。

目录

菩提纱
南国嘉树山茶花
漫谈壶卢
高高树上采槟榔
燃烧。巴,木棉花
消暑解渴谈西瓜
果中尤物话荔枝
荷花素描
秋菊傲霜开
深秋枫叶红
梅花
鸦片的故事
鸟鸣千啭报春归
人言鸟
初夏蝉声唱
萤火虫
故国霜前白雁来
深秋话蟹
古往今来说养鸡
民俗学里的鸡与鸡蛋
谈蛊色变
老鼠面面观
牛的颂歌
古籍里的狗
狐狸的传说
三伏洗象
猪的故事

精彩书摘

菩提纱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高可十五公尺,树干生长不均匀,有多数隆起或凹陷部分;侧枝自树干发出,数多而广展,平滑无毛。叶互生,作阔卵形,边缘略作波形,柄长叶尖,长度可达叶片全长三分之一,叶面滑泽,果实球形而无柄,常两两对生于叶腋间。这种植物原产于东印度,恒河流域尤盛,梵语作“毕钵罗”,由于纪元前六世纪时,释迦牟尼佛在苦行多年后,于优楼频螺村之一株大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心思维,立誓“不成正觉,誓不起座。”后来果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亦为梵语,意为觉道,于是毕钵罗树也称菩提树,成为佛教徒瞻礼的对象,并且随着佛教一同传人中国。
菩提树传人中国之实物记载,以南北朝时智药三藏自西印度移植于广州光孝寺者最为著名。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菩提”云:“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历千余年矣,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干已空中无干,根即其干,枝亦空中无枝,根即其枝……”
广州光孝寺这一株历史悠久的菩提树,颇为佛徒重视,因为禅宗六祖慧能曾于树下薙发,开东山法门。《六祖法宝坛经》里的“行由品”说:“慧能……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至广州法性寺(即今之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日风动,一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印宗闻说,欢喜合掌,……于是为慧能薤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与菩提树的关系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说:东山双峰寺里的禅宗五祖弘忍视神秀为传钵弟子,因为他是首座兼教授师,谁都不能胜过他。有一天,弘忍对众徒说,你们各凭智慧,做一首偈来给我看,通得过,便传他为六代祖。众弟子以为教授师神秀应得衣钵,无须呈偈,神秀却以为呈上偈子,和尚才知自己的智慧。于是神秀便把作好的偈子写在堂前壁上,心想:如果五祖说好,我就去拜谢,否则,走了算了。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见后,认为只到门前,未入门内,问知是神秀所作,便要他再作一偈子来。众僧捧念神秀之偈子,为烧火僧慧能听见,便对别人说:我也有偈子,请代写墙上。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知道后,便把衣钵传给了慧能,称为禅宗六祖。
神秀主浙悟,慧能主顿悟,而藉菩提为发语,禅宗竞因而演变成南北二派,菩提与佛教之渊源真可谓深厚。
佛教徒顶礼菩提树,也把菩提叶摘采下来,在寒泉中浸泡四十天,把叶肉泡烂后,取出洗净成为细筋交错成网状之菩提纱,或在菩提纱上抄写佛经,或在菩提纱上画观音、佛祖、十八罗汉,或以菩提纱黏缀成灯帷笠帽,都极为精致可爱。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年),沈三白南游广州之海幢寺,就曾见寺僧以菩提纱裱成小册,抄写佛经;沈三自在《浮生六记》的第四卷“浪游记快”里说:“海幢寺规模极大,……有菩提树,其叶似柿,浸水去皮,肉筋细如蝉翼纱,可裱小册写经。”
前引《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菩提”说:“诃林有菩提树,……其叶似柔桑而大,本圆末锐。二月而凋落,五月而生,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渣滓既尽,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以作灯帷、笠帽,轻弱可爱,持赠远人,比于绡毅(皱纱)。”
清人翁方纲也有一首《光孝寺菩提纱歌》说:“菩提之树本无树,何况有树能成纱?我来西廊看尽古罗汉,日见寺僧浸水如沤麻。水干丝退净无滓,轻于鲛绡细于纸。贝多罗树青莲花,万缕千丝幻谁起?既了生灭垢净因,那至声香色空里?此树植自天监年,风幡偈子坛下传,不知诃梨勒果遗种在何处?大作屏幢小灯帷,谁知作书更受墨。郑虔柿、怀素蕉,焉保赤不萎黄青不凋,为写佛座静阅古树风萧萧。”
如今广州光孝寺虽已无僧侣居住,其菩提树也非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年间之旧株,而系清仁宗嘉庆四年于旧树位置所补植,但邻居市民仍常至光孝寺-中,采菩提树叶,依旧法浸纱。
南国嘉树山茶花
山茶也称茶花或曼陀罗树,是高约一、二丈的常绿性灌木,树皮光滑,灰白色,叶卵圆互生,边缘有细锯齿,叶色深绿,质厚有光泽,花形美大,是木本花卉中最名贵的一种,具有高度观赏价值。
山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称“曼陀罗树”,是因为这种植物最早是由和尚种在庙宇中,给它取的名字。公元七世纪的唐朝,云南省寺庙中的和尚就开始种茶花了,庙宇沿墙都种有整列的茶花,高可五、六丈的百年老树,形成了一道高大浓密的绿墙,每到冬天茶花盛开时,每株树上冒出了上千朵的茶花,看得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山茶原是红色单瓣花,每朵五瓣,后来产生许多变种,出现了白山茶花、淡红山茶花和艳红山茶花。花瓣也有单瓣和重瓣之别;重瓣的一朵可以多达一百二十片花瓣。
茶花是难养而善变的植物。
茶花难种的原因是细根少,需要特别的育苗技术,而且一株山茶从发芽到开花,要花上九年的时间。
栽培山茶的过程是这样的:选种籽育苗或剪枝扦插,两年后做第一次移植,过二至三年后再做第二次移植,这时的山茶花称为“四年生”或“五年生”,等到七年生或八年生时,进行第三次移植,第九年开始开花,十年生的山茶花才可以定植。换言之,在花圃出售的茶花树,至少应是九年生或十年生的植株,曾经三度移植的。
茶花必须一再移植,是因为细根少,单凭一支主根,不仅在土中立足不稳,易被风吹倒,吸收养分的面积也不够,无法茁壮开花;所以每次移植时,需要剪主根,使它易长毛根。
茶花的根易断,因此移植时必须先用尖刀切开根土周围,再用竹筷的钝头轻轻将土挑散、露出根部;盆栽的茶花,也必须每年换一次盆。
茶花的品种上千,像宝珠(红花心繁如珠)、月丹(花大红)、照殿红(花朵较月丹更大)、海红(花浅红色)、海榴茶(花红蒂青)、石榴茶(红花中有小碎花者)、宫粉茶(花粉红色)、白六角、广东粉、十八学士、荔枝茶、七巧、五宝、九曲、一捻红、鹤顶红、千叶白(白宝塔)等,都是我国的名种山茶花。
日本则是另一个爱好山茶花的民族,中国人喜爱花形大、变化多的山茶,日本则以单纯为上选,色泽形状越简单越为名贵。日本人替山茶取的花名都颇富诗意,像白玉吹雪、桃下美人、春之雪、春之潮等等。
山茶花品种繁多,是因为它具有“枝条变异性”;在一株茶花树上,用扦插法繁殖,每根枝条上的花朵都可以自成一个品种,开出花形花色迥异的花朵来,古来最有名的混合色系山茶花“十八学士”,是为茶花枝条变异的代表,可以同时开放红六角、白六角、红牡丹、白牡丹、左旋转、右旋转、分心卷瓣、红晕、白晕……十八种山茶花来。
山茶花约在农历十一月前后,绽放出艳丽的花朵供人欣赏。
由于入冬以后,姹紫嫣红的群花都不见了,唯独山茶花盛开着,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雪地里盛开的红色山茶花,那种白雪绿叶红花的映照,更是十分耀眼。所以雪中的山茶花成了诗人和画家最爱描述的对象;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擅长画花鸟瓜果的画院待诏林椿,便画了一幅《山茶霁雪》的扇面,画一枝红色山茶花,在花叶间还带着雪白晶莹的残雪。
而宋人苏东坡的《邵伯梵行寺山茶》诗说:“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宋人梅尧臣的《山茶》诗:“南国有嘉树,华居赤玉杯,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宋人陶弼的《山茶花》诗:“浅为玉茗深都胜,大白山茶小海红;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都是形容寒冬雪地里的山茶花。
山茶花的花期很长,可以从十月、十一月一直开到次年的暮春初夏。明人张新的《山茶》诗:“胭脂染就降裙裥,琥珀妆成赤玉盘;似共东风解相识,一枝先已破春寒。”吟咏的就是初春盛开的红山茶花;元人萨都刺的《阻风南露筋过罗汉寺登楼看山茶》诗说:“野寺寻春酒未醒,不知几日过清明;小阑干外东风急,一树山茶落晚晴。”形容的则是暮春时盛开的山茶花。
晚清时,江苏仪征人厉惕斋家中种植的山茶花,就是冬春夏三季接开不凋;他在《真州竹枝词》中,有一首“茶花”诗说:“年年花事易消磨,如尔花中得气多;屈指三时开不断,冬寒春暖夏清和。”自注云:“余家山茶,从冬月接续开,至次年四月。”
山茶花原产于云南,以后才逐渐移植到中土;但是至今云南还以盛产名贵品种的山茶花著称;五代十国时后晋人赵莹所写的《云南山茶谱》里,也记载了近百种茶花;明人冯时可《滇中茶花记》说:“滇(云南)中茶花,最甲海外,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齐云锦、烁目蒸霞。”
民初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也说:“山茶花,南方各省皆有之,云南尤著,以在会城之归化寺者为第一。其本合抱,花大如盂,为元明以前物,游宦羁客,多饯别于此,每歌咏之。”
滇中茶花的名贵,近人邓直指说有十绝:一、艳而不妖;二、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三、枝干高耸四、五丈,大可合抱;四、肤纹苍润,黯若古云气樽罍;五、枝条黝纠,状如尘尾龙形;六、蟠根奇古,可凭而几,可藉而枕;七、浓叶森沉如幄;八、性情能耐霜雪,四时常青;九、一次开放历时二、三个月;十、水养瓶中,十几日以后都不变色。
中国人在冬天,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山茶花的情景,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里,曾有一段生动的描写:“此(冬至)后,富家作消寒会,脱尽恒蹊,或具全羊、或脍鱼头、或尚五煨,务各精其馔以相飨。酒则百花绍兴,必其陈者;主人馈客,必别室,假山石后,曲径通幽,窗嵌玻璃,门垂帘幔,琳琅四壁,缥缃满床,其盆景未收花房,而留外过冬者,率安置其中,以供雅玩。铜炉内,埋少许熟炭,只觉室内生春,盂中蒲草,生意融融,盆里茶花,意致楚楚……”山茶竞成了消寒会里雅供清玩的要角。
中国在往昔有十二花神之说,十一月山茶花的花神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乐天);白居易晚年对佛教禅宗颇感兴趣,自号“香山居士”,而山茶又名曼陀罗树,是寺庙里常种植的花,或许就因为这点渊源,白居易成了十一月山茶花的花神吧!

前言/序言

  《草木虫鱼新咏》是一本介绍大自然里各种生物情态的书。但不全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谈它们,主要是从民俗学和文学的观点,介绍古代中国人怎样看这个有情世界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所以称之为“新咏”。
  孔子曾要他的儿子“多识草木鱼虫鸟兽之名”,这的确是一个睿智的卓见,因为大自然里的所有生物,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唯有多了解、多关切这些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亲密伙伴,人类的生活才能更和谐、更快乐、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近日生态学者极力呼吁人们要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尽量维护大自然的景观,不要把珍罕的动物赶尽杀绝……也是基于同一理念与认识。
  《草木虫鱼新咏》是笔者继《中国神的故事》、《岁时佳节记趣》、《赏心乐事说故》系列丛书的第四本书。希望经由这四本一套的小书,能把古代中国人的生活风貌和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为您作一个鸟瞰式的介绍。
  殷登国(商都)谨志于一九八五年春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 内容简介: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是一部融汇自然观察、人文关怀与民俗智慧的力作。本书作者殷登国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与草木、虫、鱼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重新认识并珍视我们身边的自然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罗列民俗事象,而是着眼于“新咏”二字,赋予了传统民俗以新的生命和解读。殷登国先生认为,民俗并非凝固不变的古董,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活态文化。他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灵——那些看似平凡的草木、虫、鱼,上升到文化符号的高度,挖掘它们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承载的意义。 草木篇: 在草木篇中,作者从我们最熟悉的植物入手,例如那随处可见的艾草、杨柳,或是那承载着思念的桂花、兰花。我们知道艾草常用于端午节驱邪,杨柳枝常被视为送别的信物,但殷登国先生笔下的草木,却远不止于此。他会追溯艾草的药用历史,它在古代祭祀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人格化特征。对于杨柳,他会从古诗词中寻觅其意象的演变,探讨它在中国文人心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农耕社会中作为某种预兆的解读。 书中对各种花草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人文关怀。他会讲述某种花卉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是如何被欣赏、被寄托情感的,例如梅花的傲骨,牡丹的富贵,或是菊花的隐逸。但他更会关注这些植物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价值,它们是如何被食用、被药用,在节日庆典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甚至是如何成为孩童嬉戏玩乐的道具。例如,蒲公英那随风飘散的种子,不仅仅是植物的繁殖方式,更可能在民间被赋予了关于离别、思念或某种宿命的象征。作者会细致地展现这些草木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情感的载体,习俗的载体,甚至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载体。 虫篇: 谈及虫,许多人或许会联想到令人不适的印象。然而,在殷登国先生的笔下,虫类却展现出另一番生命力与文化意义。他会从常见的知了说起,探究它为何被誉为“夏日之歌”,在古代诗词中它所代表的生命短暂与高亢的鸣唱之间的矛盾,以及它在民间是否被赋予某种预兆。对于那些形态各异的昆虫,作者会细致地描绘它们的习性,并挖掘它们在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例如,蜘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喜蛛”的美好寓意,因为它结网的姿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作者会深入探究这种观念的起源,它如何在不同地域的民俗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蟋蟀,作为秋季的代表,它的鸣叫声承载着思乡之情,也引发了古代文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书中会探讨古代士大夫如何以斗蟋蟀为乐,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现象。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蚊虫,作者也会尝试从中发掘其在民间的某些象征意义,或者是在特定时期,它们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习俗或禁忌。 鱼篇: 鱼,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紧密相连。本书的鱼篇,将带领读者领略与水生生物相关的丰富民俗。作者会从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鱼类讲起,例如鲤鱼,它不仅仅是食材,更在中国传统故事中被赋予了跃龙门的神话色彩,象征着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这种象征如何在人们的节日庆典、婚姻嫁娶中得以体现? 书中还会探讨鱼在古代祭祀中的重要性,许多地方的祭祀仪式都会用到鱼,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仰和祭祀观念。对于一些地域性的鱼类,作者会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与河流、湖泊、海洋相关的鱼类,可能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衍生出独特的渔业习俗、航海传说,甚至与水神崇拜相关的民俗活动。作者还会关注鱼在传统绘画、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它们是如何被艺术家和文人赋予情感和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鱼在中国民俗中,既是物质的滋养,也是精神的寄托。 “新咏”的解读: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的“新咏”,体现在作者对传统民俗的现代视角解读。他不会停留在简单的记述,而是尝试去理解这些民俗产生的原因,它们如何与古代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相呼应,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例如,对于一些关于动植物的禁忌,作者会追溯其背后的生态智慧或某种社会规范。对于一些节庆习俗,他会分析其起源,并探讨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习俗的演变和传承。 本书还可能触及一些关于自然观察的细节,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功利性的索取,更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因此,《草木虫鱼新咏》不仅是对民俗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 总而言之,《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和文化深度的作品。它以草木虫鱼为切入点,带领读者穿越古今,感受中国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并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自然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文化基因。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以及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细细品读的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一种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深深的敬意。殷登国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复杂、甚至有些晦涩的民俗概念,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聚焦在“草木虫鱼”这些最贴近生活的元素上,通过对它们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我特别喜欢他描写“中秋节”的部分,他没有仅仅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而是将目光引向了那个季节里成熟的果实,比如柚子、柿子,以及它们在民间被赋予的寓意,还有中秋时节那些随处可见的昆虫,比如萤火虫,它们在古人的诗词和传说中扮演的角色。他将这些自然的景象与节日的氛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整个中秋节的民俗体验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民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它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不断传承和发展。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民俗知识都离我们太遥远,或者太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温暖的方式,拉近了我与民俗的距离。殷登国先生的文字,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描写草木,不只是告诉我们它们的名字和用途,他会去讲述它们的故事,关于它们如何在诗词中出现,如何在传说中扮演角色,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痕迹。我记得有一段描写“蒲公英”的,他没有简单地谈论它的药用价值,而是讲述了孩子们如何用它来玩耍,如何吹散它的种子去许愿,以及它在民间象征着离别和希望。这种描写,极富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同样,他对“蝉”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写到夏日里的蝉鸣,更深挖了蝉在古代象征的“高洁”、“勤奋”,以及与高考、学业相关的民俗寓意。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并非是陈旧的传统,而是鲜活的生活经验的传承,它蕴含着古人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智慧。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身边那些熟悉的草木虫鱼,原来它们都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民俗内涵。

评分

当我翻开《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民俗”这个词在我看来,总是带着一丝古板和距离感。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殷登国先生以他非凡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将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草木虫鱼”,变成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民俗载体。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它们的名字和功能,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在民间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我特别喜欢他描写“端午节”的部分,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吃粽子、赛龙舟这些广为人知的习俗上,而是细致地描绘了端午时节草木的变化,比如艾草的生长和药用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在端午节被赋予了辟邪驱瘟的特殊意义。他还提及了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时节捕捉特定的鱼类,并用它们来祭祀或者制作应季的食物。这种描写,既有地方的特色,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那些最平凡的事物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过去总是把民俗当成是固定的仪式,不变的规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其实是活的,是流动的,它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殷登国先生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他能从最细微之处发现民俗的脉络。比如,他写到“秋收”时节,不仅仅是描写农田的景象,他会关注到秋天里那些成熟的谷物,它们在民间被如何加工,如何成为节日宴席上的佳肴;他还会留意到秋天里活跃的虫类,它们在古人眼中是何种象征,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他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通过他独到的笔触,串联成一条条生动的民俗线索。我尤其喜欢他描写“童谣”的部分,他通过分析不同地域流传的童谣,挖掘其中关于草木虫鱼的描写,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这些童谣,往往是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情感的载体,而殷登国先生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纯真而质朴的生活图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民俗的根基,就扎在我们的生活里,扎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草木虫鱼之间,而殷登国先生,就是那个善于挖掘和讲述这些故事的人。

评分

我一直对一些地方特有的习俗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与自然紧密相关的传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给我带来的冲击,在于它将那些原本散落在田间地头、山林水畔的细微之处,通过作者的笔尖,汇聚成一幅幅动人的民俗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节气与物候”的章节,殷登国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复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对应的农事活动,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节气下,特定的草木、虫类、鱼类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他写到“小满”时,不仅仅是说稻谷灌浆,他会描绘那时节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草香,会提及人们在雨水丰沛的季节里,如何捕捞特定的小鱼,又如何利用此时的野菜制作应季的食物。这种描写,极其生动,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感受到夏日的微风。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将这些自然现象与民间信仰、节庆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他会探讨为什么某种花在某个节日会被广泛使用,或者某种动物的出现会被视为某种预兆。这种关联性,揭示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生活中的。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民俗一知半解的旁观者,而是仿佛成为了一个亲历者,去感受那份与土地、与时令、与自然的深厚情感。它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凝固不变的化石,而是随着自然节律不断生长、演变的生命体。

评分

在阅读《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东西,都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意义。殷登国先生的笔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他没有去讲述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典故,而是将目光聚焦在“草木虫鱼”这些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元素上,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民俗内涵。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立夏”时节的描写。他不仅仅是介绍立夏时节人们会吃什么,而是会去描写那个时节,草木的生长状态,某种虫子的鸣叫声,以及这些自然现象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绪和生活,甚至催生了哪些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他会提到,立夏时节,人们如何观察植物的生长来预测收成,如何利用昆虫的习性来安排农事,以及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用特定的草木来驱邪避暑。这种描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关怀,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民俗并非是僵化的传统,而是随着自然的节律而不断生长、演变的生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民俗百科全书,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考证。然而,读过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而且是错得离谱。殷登国先生的文笔,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能将最普通的草木虫鱼,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他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在娓娓道来,从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切入,然后引出与之相关的民俗故事、传说,甚至是历史变迁。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描写“端午节”与“艾草”的故事。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挂艾草辟邪”这个简单的层面,而是细致地讲述了艾草的生长习性、它在古人药用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如何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节点,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他甚至会提及不同地区,关于端午节与艾草相关的不同习俗和细微差异,这让我大开眼界。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故事,在“看”画。他笔下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草叶上的露珠,还是虫子翅膀的纹理,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民俗变得触手可及,有血有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极其愉悦和放松的,它让我沉浸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份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评分

读完《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打破了我以往对民俗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民俗就是那些大年夜的饺子,元宵节的灯会,或者是一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将目光聚焦在了我们身边最熟悉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草木虫鱼”上。殷登国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考据,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温度。他写草木,不是仅仅列举它们的药用价值或者园艺品种,而是去追溯它们在民间传说中的角色,在诗词歌赋中的意象,甚至是在日常饮食起居中的点缀。比如,他写荷花,不只是写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更写到它在夏日消暑中的作用,在文人雅士笔下的赞颂,甚至是在某个地方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象征。这种写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鲜活的民俗画卷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当我读到他描述一种不知名的小草,如何因为它在某位古人的诗句中出现而获得了生命,或者一种常见的昆虫,如何在节令的转换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时,我都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惊叹。原来,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事物,都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密码,都连接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情思。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亲近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我们的民俗文化。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民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关于如何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周遭万物,去发现隐藏在寻常中的不凡。

评分

《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民俗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民俗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古老传说,是只有在特定节日才会出现的仪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俗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一面。殷登国先生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目光聚焦在“草木虫鱼”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上,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民俗内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写“七夕节”与“牵牛织女”的传说,他不仅仅是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更是将目光引向了那个夜晚,人们观察到的星辰,以及与此相关的民间习俗,比如妇女们会在七夕之夜祈求巧艺,而这些祈求的对象,往往也与她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和身边的植物息息相关。他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个宏大的传说,与具体的、生活化的场景联系起来,让民俗变得更加鲜活和可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的智慧,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草木虫鱼身上,而殷登国先生,就是那个能够将这些智慧挖掘出来,并用动人的笔触讲述出来的人。

评分

读完《殷登国说民俗:草木虫鱼新咏》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民俗可以如此“轻盈”和“有趣”。我之前的印象中,民俗往往和严肃、古老、甚至有些沉重的仪式联系在一起,但殷登国先生的笔触,却赋予了民俗一种生命力,一种灵动感。他将目光聚焦在“草木虫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然事物上,通过对它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展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我尤其欣赏他对“节气与农事”的描写。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某个节气应该做什么农活,而是会描写那个时节特定的草木如何生长,某种昆虫如何出现,而这些自然现象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催生了哪些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和节日活动。比如,他写到“立春”时,不只是提及人们开始播种,他会描写早春时节嫩芽初绽的喜悦,以及人们用特定的草木制作的食物来迎接新的一年。这种描写,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暖。它让我感觉,民俗不是被强加给我们的规则,而是自然而然地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智慧结晶。

评分

收全了,书还算可以.

评分

此前买过一个台版的本子,价格比这本贵多了,希望大陆的出版社多引进一些台版或港版的著作。

评分

收全了,书还算可以.

评分

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评分

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评分

收全了,书还算可以.

评分

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评分

真的很不错的选择,买对了

评分

收全了,书还算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