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海鹰建筑手绘表现:建筑语绘
原价:68.00元
作者:曾海鹰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214078575
字数:
页码:1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1.形式新颖,均为高校校园建筑手绘
2.贴近学生,有线稿及色稿等步骤图,易于临摹
3.从设计的角度详解手绘表现,兼顾建筑设计专业的在职设计师
4. 全部为高校校园建筑手绘,更加贴近学生,实用性强。
5. 每个作品都有相关线稿及色稿等步骤图,易于初学者临摹。
内容提要
《曾海鹰建筑手绘表现:建筑语绘》以建筑写生作品集的形式出现,作品原型都为高校校园建筑,安排较多案例,并配以步骤技法图及通俗的语言说明,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边学边练,让读者在熟悉手绘技法的同时感受到高校建筑的文化。内容方面不但照顾到大中专院校学生,手绘初学者,也能兼顾建筑设计专业的在职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详解手绘的表现。
目录
序言
设计思维的拓展训练——如何进行照片临绘练习
画说同济
校园建筑
附 世界手绘作品欣赏
后记
作者介绍
曾海鹰,1968年出生于上海,自幼从父习画,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曾海鹰曾先后担任上海市韦博进修学校室内设计系手绘表现讲师,上海市汇丽装潢公司设计部主任,交大昂立培训中心室内设计系手绘表现讲师、上海聚通装潢公司精品中心首席设计师。2006年始,自创曾海鹰手绘工作室(原名6886手绘艺匠坊),专业从事各类设计手绘。2010年个人手绘作品一世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彩色纪念牌套装”及世博官方网礼品“红木屏风”。
2010年12月 杨义辉(同济大学教授)、曾海鹰水彩画展在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开幕。
2011年10月同济大学“同舟论坛”学术讲座主讲《艺术匠心——水彩与手绘艺术漫谈》。
个人专著:
《漫话手绘》东南大学出版社
《建筑写生快速表现技法》大连出版社
《商业空间快速表现技法》大连出版社
文摘
序言
翻阅到中间章节时,我发现作者对于案例的选择和分析角度极其独到。他没有一味地追逐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之作”,反而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在建筑史上略显边缘,但在文化意义上却至关重要的实例。对这些案例的剖析,不再是简单地描述其形式特征,而是像一位细致入微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建筑表象下的文化沉积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个具体空间如何通过光线、材料的肌理,实现某种情感的投射或社会功能的暗喻时所使用的语言。那种精确到纤维和折射率的描述,让原本静态的建筑图像在读者的脑海中重新“活”了起来,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被精心设计的氛围之中,亲身感受建造者试图传达的“诗意”或“张力”。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宏大叙事却又不失细腻笔触的文风所吸引。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冰冷、纯粹由功能和结构构成的建筑语汇,瞬间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文本。导论部分没有直接跳入艰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回顾,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形”与“意”之间关系的持续思辨。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议题的跳跃性和关联性,他总能在看似不相干的艺术思潮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将这些思想的涌动如何最终投射到具体的建筑实践上,阐释得逻辑严密,充满启发性。读到一些段落时,我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过渡句,它们仿佛是连接不同章节思想的桥梁,让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浑然一体,而不是生硬的章节堆砌。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梳理,变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探索。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我注意到作者大量借鉴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史或艺术史的传统范畴,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象学、符号学甚至一些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解构既有的建筑叙事。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他对19和20世纪建筑实践的解读,不再是停留在风格的简单分类或英雄主义的传记叙述上,而是深入到了潜意识层面和文化编码的层面。特别是当作者开始探讨“建造的意图如何被物质性所俘获和反噬”时,那种思辨的张力达到了顶点。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建筑史叙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适应这种深层的理论穿透力,但一旦适应,你就会发现过去很多看似清晰的概念,突然间变得多维而丰富起来,那些沉默的砖石似乎也开始“说话”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加上封面字体那种典雅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在的学术分量。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触摸书皮的触感,就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它的开本选择得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方便在书桌上摊开阅读。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墨色清晰,图文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大段的引文或理论阐述,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包装,更像是一种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空间。拿到书后,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忍住不去立刻翻阅,而是先仔细欣赏了它各个细节——从书脊的烫金工艺到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让我对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程度也抱有了更高的期望,毕竟,一本愿意在物理形态上如此下功夫的书,想必在学术内容上也不会敷衍了事。
评分整体读完,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深远而持久的,它重新定义了我对“建筑”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绝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思维地图,指引着读者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充分言说的领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论,教会我们如何用更具批判性、更具人文关怀的目光去审视我们身处的空间环境。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脑海中充满了新的问题,而不是旧知识的满足感。这种激发持续思考的能力,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建筑理论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它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去面对建筑实践中那些最复杂、最耐人寻味的问题,即物质如何承载和表达人类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
评分东西挺好的 物流 很给力
评分东西挺好的 物流 很给力
评分感觉还不错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好评
评分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建筑评论书籍,值得一读。
评分感觉还不错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好评
评分很好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