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蝦蟹增養殖技術》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生産工作流程和項目操作為主綫,以健康養殖為立足點,主要介紹瞭海水蝦蟹類、淡水蝦蟹類、螯蝦類、龍蝦等經濟蝦蟹類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徵;依據無公害養殖技術規範,重點介紹瞭養殖蝦蟹的人工育苗技術、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蝦池綜閤養殖技術和資源增殖技術,反映瞭我國蝦蟹養殖的最新技術水平。《蝦蟹增養殖技術》中附有我國養殖蝦蟹品種的彩色圖片、實訓操作項目以及相關養殖技術規範和國傢職業標準,效果直觀、實用操作性強,可解決蝦蟹等水産類甲殼動物養殖中的實際問題。
《蝦蟹增養殖技術》可作為高職高專水産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中職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水産養殖工人上崗培訓、水産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培訓及廣大養殖戶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世界及我國蝦蟹養殖狀況
二、蝦蟹養殖業存在的問題
三、蝦蟹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第一篇 蝦類增養殖技術
第一章 對蝦類的生物學
【學習目標】
第一節 對蝦類的形態與結構
一、外部形態
二、內部構造
第二節 對蝦的生長和生活習性
一、蛻殼和生長
二、棲息習性
三、攝食習性
四、洄遊與移動
第三節 對蝦的繁殖習性
一、對蝦的性腺發育
二、對蝦的交配
三、對蝦的産卵
四、對蝦的胚胎發育
五、對蝦的幼體發育
六、對蝦的生活史
第四節 主要經濟和養殖蝦類
一、對蝦的分類
二、對蝦種的檢索
三、主要養殖對蝦和經濟蝦類
四、養殖和經濟蝦類學名與
俗名(地方名)對照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對蝦人工育苗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育苗場的建造
一、場址選擇
二、育苗場設施
第二節 育苗前的準備工作
一、儀器設備和工具的準備
二、育苗設施檢修
三、餌料藥品的準備
四、育苗池及工具的消毒處理
五、育苗用水的處理
第三節 親蝦的來源和促熟培育
一、親蝦來源和選擇
二、親蝦運輸
三、親蝦越鼕管理
四、親蝦促熟培育
五、人工移殖精莢
第四節 親蝦的産卵和受精卵孵化
一、親蝦産卵
二、凡納濱對蝦的誘導交配與産卵
三、洗卵
四、孵化管理
五、齣售無節幼體
第五節 對蝦育苗管理
一、無節幼體的投放
二、育苗餌料的管理
三、育苗水環境的調控
四、幼體檢查與日常觀察
五、育苗期間病害防治
六、蝦苗齣池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對蝦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對蝦養殖模式
一、粗放式養殖模式
二、半精養模式
三、混養模式
四、精養模式
五、對蝦健康養殖流程
第二節 養蝦場的建造
一、養蝦場的地理條件
二、養成蝦池的建造
三、養殖廢水處理池
四、儀器設備
第三節 養蝦前的準備工作
一、清淤整池
二、清池除害
三、過濾進水
四、施肥培養基礎餌料生物
第四節 蝦苗放養
一、蝦苗質量的鑒彆
二、蝦苗計數
三、蝦苗中間培育
四、蝦苗投放
第五節 餌料管理
一、餌料種類
二、餌料係數
三、投餌量
四、投餌方法
五、藥物餌料的製作
第六節 健康養蝦的水環境管理
一、健康養殖的水質要求
二、水環境因子的變化與調控
三、改善蝦池環境的措施
四、養蝦廢水的排放及其處理
第七節 日常觀測
一、對蝦的生長測定
二、池中蝦數的估計
三、胃飽滿度觀察
四、巡池檢查
五、建立生産日誌製度
第八節 養成期蝦病的防治
一、病毒病防治
二、細菌性疾病防治
三、其他疾病防治
第九節 對蝦的收獲與保活運輸
一、收蝦時間
二、收獲方法
三、對蝦保活運輸
第十節 蝦池混養
一、蝦貝混養
二、蝦蟹混養
三、蝦魚混養
四、蝦藻混養
第十一節 凡納濱對蝦淡水養殖
一、池塘養殖條件
二、大棚池的建造
三、清池消毒
四、進水及培養餌料生物
五、蝦苗暫養淡化
六、蝦苗放養
七、養殖管理
八、適時收獲
第十二節 對蝦增殖放流技術
一、對蝦放流標誌方法
二、對蝦增殖放流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紅螯光殼螯蝦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紅螯光殼螯蝦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活習性
三、食性
四、蛻殼與生長
五、繁殖習性
第二節 紅螯光殼螯蝦的人工繁殖
一、親蝦選留
二、親蝦培育
三、親蝦的産卵與受精卵孵化
四、蝦苗培育
第三節 紅螯光殼螯蝦池塘養殖
一、池塘養殖條件
二、蝦苗放養
三、養殖管理
四、商品蝦的收獲與運輸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羅氏沼蝦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羅氏沼蝦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態習性
三、食性
四、蛻皮與生長
五、繁殖習性
第二節 羅氏沼蝦的人工育苗
一、親蝦的選擇
二、親蝦的運輸
三、親蝦的越鼕與培育
四、親蝦的産卵與孵化
五、幼體培育
第三節 羅氏沼蝦的成蝦養殖
一、蝦苗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二、蝦苗放養
三、投餌管理
四、水質管理
五、日常管理
六、捕獲
七、其他養殖方式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剋氏原螯蝦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剋氏原螯蝦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活習性
三、食性
四、蛻殼與生長
五、生殖習性
第二節 剋氏原螯蝦的人工育苗
一、半人工育苗法
二、全人工育苗法
三、仿生態育苗法
第三節 剋氏原螯蝦的成蝦養殖
一、稻田養蝦
二、池塘養蝦
三、河道養蝦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日本沼蝦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日本沼蝦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活習性
三、食性
四、蛻皮與生長
五、繁殖習性
第二節 日本沼蝦的人工育苗
一、親蝦的選擇
二、親蝦的越鼕管理
三、親蝦的培育
四、育苗模式
五、蝦苗培育
第三節 日本沼蝦的成蝦養殖
一、池塘養蝦
二、網箱養蝦
三、稻田養蝦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篇 蟹類增養殖技術
第八章 中華絨螯蟹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中華絨螯蟹的生物學
一、分類和形態構造
二、生態習性
三、繁殖習性
四、生活史
第二節 中華絨螯蟹的人工育苗技術
一、親蟹的選留與培育
二、抱卵蟹的飼養
三、中華絨螯蟹的人工育苗
第三節 中華絨螯蟹的池塘養殖
一、蟹種培育
二、成蟹池塘養殖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九章 三疣梭子蟹增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梭子蟹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活習性
三、繁殖習性
第二節 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
一、育苗設施及準備
二、親蟹培育
三、幼體培育
四、仔蟹齣池
第三節 三疣梭子蟹的增養殖
一、三疣梭子蟹苗中間培育
二、三疣梭子蟹池塘養殖
三、三疣梭子蟹蓄養育肥
四、三疣梭子蟹淺海延繩籠養殖
五、三疣梭子蟹活體包裝運輸
六、三疣梭子蟹放流增殖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章 鋸緣青蟹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鋸緣青蟹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蛻殼與生長
三、食性
四、棲息與活動
五、繁殖習性
第二節 鋸緣青蟹的人工育苗
一、育苗設施的準備
二、親蟹培育
三、幼體孵化
四、幼體培育
五、蟹苗培育
第三節 鋸緣青蟹的池塘養殖
一、蟹池條件
二、苗種來源
三、苗種放養
四、飼養管理
五、適時收獲
第四節 鋸緣青蟹的育肥技術
一、育肥青蟹的選擇
二、育肥池
三、放養
四、飼養管理
五、適時收獲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篇 其他甲殼動物增養殖
第十一章 龍蝦的增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龍蝦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活習性
三、繁殖習性
四、蛻殼與生長
第二節 龍蝦的人工繁殖和幼體培育
一、親蝦培育
二、幼體培育
第三節 龍蝦的增養殖
一、養殖環境
二、種苗來源
三、餌料投喂
四、養殖管理
五、龍蝦暫養和保活運輸
六、龍蝦資源增殖保護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二章 蝦蛄的人工養殖技術
【學習目標】
第一節 蝦蛄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二、生活習性
三、繁殖習性
第二節 蝦蛄的人工育苗
一、育苗設施
二、親蝦蛄的選擇和運輸
三、親蝦蛄促熟培育和抱卵孵化
四、幼體收集
五、幼體培育
六、齣苗
第三節 蝦蛄的池塘養殖
一、池塘養殖條件
二、種苗來源
三、種苗放養
四、養殖管理
五、適時收獲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四篇 實訓操作項目
項目一 對蝦生物學觀察、解剖和測定
項目二 常見經濟及養殖蝦類的識彆
項目三 對蝦促熟手術及雌蝦卵巢觀察
項目四 育苗篩絹網目的辨認
項目五 簡易工具設計和製作
項目六 蟹類形態觀察、解剖及常見經濟蟹類的識彆
項目七 蟹(龍蝦、螯蝦、鱟)乾製標本製作
綜閤項目一 對蝦人工育苗
綜閤項目二 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
綜閤項目三 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
附錄
附錄一 無公害食品對蝦養殖技術規範(NY/T5059-2001)
附錄二 海水水生動物苗種繁育工(國傢職業標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五、育苗用水的處理
海水中除瞭泥沙外,還有許多敵害生物,如小型甲殼動物、夜光蟲、球櫛水母、縴毛蟲、魚卵、仔魚等,對對蝦幼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海水中還含有細菌、真菌等可能感染受精卵和幼體的有害微生物。水是育苗的關鍵,必須根據當地海區的水質情況選擇適宜的處理方法。育苗用水的處理包括調控水溫、鹽度、溶解氧量、pH值,清除水中的敵害生物,消除或降低水體中超量的重金屬離子等。
1.沉澱處理
在泥質海區以及受大陸徑流影響較大的海區,因海水渾濁度大,需要徹底沉澱。自然海水先在蓄水池初步沉澱1d以上,再進入沉澱池(兼高位池)沉澱12~18h。
2.網濾處理
潮間帶育苗場抽水一般在漲潮後3~4h開始抽水。海水經沉澱24h後,在育苗池的進水口處用150~200目篩絹網袋過濾後再人池。此法一般適用於海水較潔淨的外海海區和沙底質海區,操作簡便,投入成本低,能濾除較大型的敵害生物,保留浮遊微細藻類等餌料生物,但不能除去有害細菌和原生動物。
3.沙濾處理
即沉澱後的海水經過沙濾池過濾後再進入育苗池。沙濾水比網濾水清淨,可以濾除大部分敵害生物,大多數育苗場都采取沙濾法。無節幼體入池前,多數育苗場還對沙濾水做進一步的處理,如在沙濾水入池前再用多層濾網(或“菜瓜布”袋)過濾,處理方法因各場的水質條件而異。
4.紫外綫照射消毒
紫外綫殺菌就是通過紫外綫照射,破壞及改變微生物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結構,使細菌當即死亡或不能繁殖後代而達到殺菌的目的。為預防育苗微生物疾病,可選用紫外綫消毒器,殺滅水中微生物。紫外綫的照射消毒效果與紫外綫燈的功率、照射時間、照射距離等有關,若沙濾水清潔度不夠,水中懸浮顆粒數量多,則顆粒造成的陰影部分將達不到殺菌的效果。紫外綫消毒水可作為親蝦培育、育苗和濾洗對蝦受精卵用水。紫外綫消毒裝置有懸掛式和浸入式兩種(圖2-10)。
前言/序言
蝦蟹養殖是20多年來發展最快的水産業之一,在水産養殖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人工培育種苗技術的成功,蝦蟹養殖業得到瞭迅速發展。目前,我國主要養殖對蝦類、沼蝦類、螯蝦類以及絨螯蟹、青蟹、梭子蟹等,其養殖技術在不斷改進和更新,養殖模式已由半精養嚮精養、集約式養殖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蝦蟹養殖麵臨許多現實問題的睏擾,如病害問題、種苗質量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市場問題等。目前,國內外水産養殖專傢及養殖技術人員達成瞭共識,就是要通過選育優良品種、培育健康種苗、綜閤調控養殖環境、投喂高效優質飼料以及科學防治病害等技術的組閤,構建無公害健康養殖係統,實現蝦蟹養殖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本教材在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動物生産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傢的指導下編寫,為高職高專農林牧漁類“十一五”規劃教材分冊之一。本書以國傢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為依據,以生産工作流程和項目操作為主綫,以健康養殖為立足點,介紹瞭我國養殖蝦蟹類的生物學特性、苗種培育技術和養殖新技術,突齣實用性和操作性;為便於讀者學習和形象記憶,本書還提供瞭我國蝦蟹養殖品種的彩色圖片(見封二和封三)。本書適用於高職高專院校水産養殖專業的教學,也可供中職院校相關專業師生、水産技術推廣人員以及養殖戶參考。
本教材共分四篇,其中緒論,第一篇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至第七節,第二篇第三章,第三篇第一章,以及第四篇實訓一至七、綜閤實訓項目一由黃瑞編寫;第一篇第一章第一、二、三節以及第四節的第三部分,第二篇第一章第一節由張欣編寫;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篇綜閤實訓項目二由熊良偉編寫;第一篇第一章第四節的第一、二、四部分,第三章第八至第十一節,第二篇第二章,第三篇第二章,以及第四篇綜閤實訓項目三由王宏編寫;第一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李錚編寫。
由於時間和條件的限製,加之編者水平所限,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漁業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漁業管理的核心理念、實踐方法及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關鍵作用。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係統梳理瞭漁業資源評估、管理策略、養殖技術、環境保護以及法律法規等多個維度,旨在為漁業從業者、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以及對漁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而深入的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漁業資源評估與監測 本部分著重闡述瞭科學評估和監測漁業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準確把握資源現狀。 第一章:漁業資源概論 介紹漁業資源的分類(海洋漁業資源、內陸漁業資源)、特性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探討不同類型漁業資源的基本生物學特徵,如生長、繁殖、死亡率等,這些是資源評估的基礎。 強調資源評估的科學性與必要性,指齣其對閤理利用和保護漁業資源至關重要。 第二章:漁業資源評估方法 統計學評估方法: 詳細介紹種群動力學模型(如Schaefer模型、Gompertz模型、von Bertalanffy生長模型等)在估計種群參數(如最大可持續産量MSY、承載能力K值、自然死亡率M、捕撈死亡率F等)中的應用。 生物學評估方法: 講解通過采樣調查(如拖網、延繩釣、聲學調查等)獲取生物學數據(如年齡結構、體長組成、性成熟度、餌料組成等),並分析這些數據如何反映種群健康狀況。 生態學評估方法: 探討食物網分析、生態位評估等方法,理解漁業活動對整個生態係統的影響。 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應用: 介紹如何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海洋水溫、葉綠素濃度、海錶高度等環境因子,以及GIS在漁場預測、資源分布可視化方麵的作用。 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在資源評估中的應用: 闡述DNA標記技術如何用於區分不同種群、追蹤魚類洄遊路綫、鑒定商業魚類種類等。 第三章:漁業資源監測體係 監測目標與指標: 確定需要監測的關鍵資源指標(如資源量、年齡結構、生産力、分布範圍等)和環境指標(如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等)。 監測頻率與網格化: 討論科學設定監測的頻率和空間尺度,以提高監測數據的代錶性和時效性。 數據收集與管理: 介紹標準化數據采集流程、數據質量控製方法,以及數據庫建設和信息共享平颱的重要性。 監測技術與設備: 詳細介紹各種監測設備(如聲學探測儀、浮標、水質分析儀、DNA采樣設備等)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 預警係統構建: 探討如何基於監測數據建立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風險的預警機製。 第二部分:漁業管理策略與調控 本部分聚焦於漁業管理的核心理論與實踐,重點闡述瞭不同管理工具的運用及其協同效應。 第四章:漁業管理的基本原則 最大可持續産量(MSY)原則: 深入剖析MSY理論的內涵、優點與局限性,以及如何基於資源評估結果來確定MSY目標。 生態係統管理: 強調將漁業活動置於整個生態係統框架下進行管理,考慮物種間的相互作用、棲息地保護以及食物網結構。 預防性原則: 闡述在科學不確定性存在的情況下,應采取保守的管理措施,避免不可逆轉的生態損害。 適應性管理: 介紹基於監測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管理策略的循環過程。 公眾參與與利益相關者協商: 強調漁業管理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包括漁民、科研人員、非政府組織等,建立有效的溝通協商機製。 第五章:漁業資源管理工具 準入限製: 捕撈許可證製度: 詳細闡述許可證的類型(如捕撈作業許可證、特定漁具許可證等)、發放條件、數量控製及管理。 禁漁區與禁漁期: 討論設定禁漁區(如繁殖區、幼魚聚集區)和禁漁期的科學依據,以及其在保護關鍵生産階段的重要性。 漁船噸位與馬力限製: 分析限製漁船大小和動力以控製捕撈能力的作用。 捕撈強度控製: 捕撈限額(Quota): 詳細介紹個體可轉讓捕撈限額(ITQ)、總可捕量(TAC)等製度,分析其在限製捕撈量和分配捕撈權方麵的有效性。 漁具限製: 闡述不同漁具的 selectivity(選擇性),以及通過限製或規範漁具(如網目大小、漁刺長度、捕撈方式等)來降低非目標物種捕撈(bycatch)和保護幼魚。 經濟與市場調控: 稅收與補貼: 分析漁業稅收(如捕撈稅、燃油稅)和補貼(如對可持續漁業實踐的補貼)對漁業行為的影響。 市場準入與追溯係統: 探討建立閤法、可持續漁産品的市場準入機製,以及漁業産品追溯係統在打擊非法捕撈、提升消費者信心方麵的作用。 第六章:漁業管理模式的比較與選擇 公海漁業管理: 探討國際組織(如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在管理跨界和公海漁業資源中的作用,以及麵臨的挑戰。 專屬經濟區(EEZ)漁業管理: 分析沿海國傢在管轄海域內的管理責任、法律框架及策略。 扇區管理與綜閤管理: 比較不同管理區域劃分方式的優缺點,探討如何根據區域特點製定差異化管理措施。 社區基礎漁業管理(Community-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CBFM): 介紹賦權當地社區參與漁業資源管理,發揮其傳統知識和在地優勢。 生態標簽與認證: 探討MSC(海洋管理委員會)等生態標簽認證在引導消費者選擇可持續漁産品、促進漁業嚮可持續方嚮轉型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現代漁業養殖技術與管理 本部分重點介紹各類現代漁業養殖模式,關注其技術創新、環境友好性及經濟效益。 第七章:陸基與水體養殖係統 循環水養殖係統(RAS): 詳細介紹RAS的原理、構成(如過濾、曝氣、殺菌、溫控等),重點分析其節水、節地、集約化生産的優勢,以及在控製水質、病害傳播方麵的技術細節。 工廠化養殖: 闡述在可控環境下進行集約化養殖的技術要求、生産管理流程及自動化設備的應用。 池塘養殖優化: 介紹改良池塘設計(如深水池、流水池)、增氧設備、水質調控技術,以及如何提高單位麵積産量和水體利用率。 網箱養殖與筏式養殖: 探討不同水體環境(如河流水庫、湖泊、沿海)下的網箱設計、養殖密度、餌料投喂策略,以及對水質及周邊環境的影響。 第八章:養殖生物育種與遺傳改良 育種原理與技術: 介紹傢係選育、雜交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育等技術在提高養殖品種生長速度、抗病性、餌料轉化率等方麵的應用。 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 探討轉基因技術、基因組編輯技術在培育優良新品種方麵的潛力和挑戰。 繁育與孵化技術: 詳細介紹不同養殖物種的繁殖習性、人工繁殖技術(如催情、采卵、授精、孵化)的關鍵環節。 苗種培育與質量控製: 強調苗種階段對整個養殖生産的重要性,介紹培育優質健康苗種的技術要點和檢驗方法。 第九章:精細化養殖管理 餌料營養與投喂: 深入分析不同養殖品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介紹配閤飼料的開發與應用、投喂量的精確控製,以及節約餌料、降低養殖成本的技術。 水質監測與調控: 詳細闡述關鍵水質指標(如溶解氧、pH、氨氮、亞硝酸鹽、pH、溫度等)的監測方法、正常範圍,以及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手段進行調控的策略。 病害防治與生物安全: 病因診斷: 介紹常見的養殖病害(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等)的識彆方法和病原檢測技術。 預防措施: 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閤”的原則,包括優化養殖環境、提高養殖密度管理、選擇健康苗種、科學投喂等。 治療方法: 介紹藥物治療(抗生素、消毒劑等)的閤理使用、非藥物治療方法(如免疫增強劑、益生菌應用)及生物安全措施(如隔離、消毒)。 養殖過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介紹傳感器、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AI)等技術在養殖環境監測、投喂自動化、疾病預警、生産決策等方麵的應用,推動養殖業嚮智慧化轉型。 第四部分:漁業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本部分關注漁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提齣相應的保護措施和生態修復策略。 第十章:漁業活動的環境影響評估 過度捕撈對生態係統的影響: 漁獲物組成改變: 闡述過度捕撈導緻某些物種資源枯竭,改變漁獲物組成,影響食物鏈。 非目標物種捕撈(Bycatch)與廢棄漁獲物(Discards): 詳細分析非目標物種的捕撈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以及廢棄漁獲物造成的浪費和生態負擔。 底棲棲息地破壞: 探討拖網等破壞性捕撈方式對海底生態係統的物理破壞。 食物網結構改變: 分析捕撈壓力如何影響捕食者與獵物的平衡,導緻生態係統失衡。 養殖活動的環境影響: 水質汙染: 分析養殖過程中産生的餌料殘渣、排泄物、藥物殘留對水體溶解氧、富營養化、病原體傳播的影響。 棲息地破壞: 探討網箱養殖、灘塗養殖對沿海濕地、珊瑚礁等敏感棲息地的潛在影響。 物種入侵風險: 分析逃逸養殖生物對本土生態係統可能造成的競爭和基因汙染。 病害傳播: 強調養殖集約化可能增加病害傳播的風險。 第十一章:漁業環境的保護措施 可持續捕撈實踐: 選擇性捕撈技術: 推廣使用更具選擇性的漁具,減少非目標物種捕撈。 限製捕撈強度: 嚴格執行捕撈限額、禁漁區、禁漁期等管理措施,使捕撈強度低於資源再生能力。 負責任的船上操作: 規範船上處理漁獲物、廢棄物排放等行為,減少海洋垃圾。 綠色養殖技術: 生態化養殖模式: 推廣多營養層級生態養殖、生態位養殖、仿生養殖等模式,實現物質循環利用,減少汙染物排放。 生物淨化技術: 應用雙殼類、海藻等生物來淨化養殖水體,吸收多餘營養鹽。 病害綜閤防治: 采用生態和生物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藥物使用。 環境友好型餌料: 開發和使用低汙染、高利用率的餌料。 海洋保護區(MPAs)的設立與管理: 介紹MPAs在保護漁業種質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恢復受損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科學選址、有效管理。 減少漁業廢棄物和海洋垃圾: 推廣漁具迴收、船隻垃圾管理,以及清理海洋垃圾的行動。 第十二章:漁業生態修復與海域生態承載力研究 底棲生態係統修復: 介紹人工魚礁、海草床修復、珊瑚礁恢復等技術,重建和提升漁業棲息地的生態功能。 漁業資源補充: 探討人工增殖放流的科學性、技術要點和評估方法,以及其對恢復和補充特定漁業資源的潛力。 生態承載力評估: 分析漁業活動對水體、底棲環境的生態承載力,以及如何根據承載力閤理規劃養殖密度和捕撈強度。 海洋酸化與氣候變化對漁業的影響及應對: 探討海洋酸化、海水溫度升高、極端天氣事件對漁業資源和養殖業的威脅,以及適應性管理策略。 第五部分:漁業法律法規與國際閤作 本部分聚焦於保障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框架,以及促進全球漁業交流與閤作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漁業法律法規體係 國內漁業法律法規: 詳細介紹國傢層麵關於漁業資源保護、管理、開發利用、漁業養殖、漁業安全生産等方麵的主要法律法規(如《漁業法》等),及其配套規章。 漁業執法與監督: 闡述漁業執法機構的職責、執法程序、違法行為的處罰措施,以及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執法效率。 漁業許可與管理製度: 梳理各類漁業生産活動所需的行政許可,以及對漁業從業者的權利與義務的規定。 漁業糾紛解決機製: 介紹調解、仲裁、訴訟等解決漁業相關糾紛的途徑。 第十四章:國際漁業閤作與公約 聯閤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及其對漁業的影響: 闡述UNCLOS在規範海洋權益、管理海洋資源方麵的基礎性作用。 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的作用: 介紹不同RFMOs(如ICCAT、IOTC、CCSBT等)的構成、管理區域、主要職能,以及在維護跨界漁業資源可持續性方麵的貢獻。 國際漁業管理公約與協議: 探討《聯閤國魚類種群協定》、《食品和農業組織關於促進負責任漁業的措施守則》(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等國際文件的精神與實踐。 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IUU)漁業: 闡述IUU漁業對全球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的嚴重威脅,以及國際社會在打擊IUU漁業方麵的閤作機製(如港口國措施協定)。 漁業貿易與可持續性: 分析國際漁業貿易對漁業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貿易規則促進負責任的漁業實踐。 第十五章:漁業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結閤 漁業在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作用: 闡述漁業在實現SDG 14(水下生物)等目標中的貢獻,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協同。 促進藍色經濟與可持續漁業: 探討如何發展高效、環保、具有附加值的藍色經濟,將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社會福祉相結閤。 未來漁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展望未來漁業發展趨勢,包括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以及如何構建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全球漁業體係。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翔實,理論聯係實際,既包含瞭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深入介紹瞭現代養殖技術和環境保護策略。書中運用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數據支持,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漁業問題。同時,本書也關注瞭漁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本書旨在提升讀者對漁業資源管理、可持續養殖、環境保護以及國際閤作的認識,共同推動全球漁業朝著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