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第7辑)

中国学术(第7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东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学术
  • 学术期刊
  • 人文社科
  • 中国文化
  • 第七辑
  • 研究论文
  • 学术出版
  • 综合性
  • 知识
  • 智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3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75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文一栏起始于政治哲学的研讨,此一领域近来酿成了相当的热点,从而既以想象的满足凸显着制度文化的基本缺憾,又经批判的力道展示着总体文明的可能。
   文艺研究,基于知识类型的梳理,系统阐发了中国音乐史上“乐、音、声三分”的观念,指出历代史家以乐志或音乐志来命名史传的相关篇章,目录学家将音乐资料分列在经部乐类、集部词曲类和子部艺术类,理论家分别以正乐、靡靡之音、郑卫之声等术语来展开批评,其指导思想悉出于此。
   评论一栏,推演了心智和理论这一对认识论范畴的永恒互动,并希望由此逻辑地寻绎文明过程的阶段性和多元性。
   通读一栏,发表了对苏源熙文章的评仪和补充,和对陈意新批评的回应。

目录

卷首语
论文
徐向东 相对主义、传统和普遍伦理
王晓莹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政治
王小盾 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
川本皓嗣 挂词、对与隐喻:双关语的比较诗学
孙康宜 揭开陶潜的面具:经典化与读者反馈
魏丕信 创立、冲突和常规化
王志强 论清代的地方法规:以清代省例为中心
评论
刘东 理论与心智
钱曾瑗 上海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上海
通讯
盛宁 “认同”还是虚构?——结构、解构的中国梦再剖析
李伯重 唐初至清中叶江南人口的变化——答陈意新
书评
戴凯利、安托尼·瑞德编:《亚洲的自由:东亚和东南亚的自由观念》(齐慕实)
约翰·道尔:《拥抱失败:战后日本》(王冠华)
皮埃尔·罗桑瓦龙:《乌托邦的资本主义:市场观念的历史》(张伦)
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胡传胜)
汉斯·施鲁格:《海德格尔的危机——纳粹德国时期的哲学与政治》(朱振宇)
叶启政:《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对话》(应星)
伊维塔·泽鲁贝沃:《隐匿的韵律:社会生活的时间表与日历》;芭芭拉·亚当:《时间观 察》(何博闻)
贾尔斯·康斯特布尔:《中世纪宗教和社会思想研究三种》(彭小瑜)
托马斯·尼佩带:《1866—1918年的德国历史》(徐健)
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章毅)
唐纳德·小洛佩兹:《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杜永彬)
滨口富士雄:《清代考据学的思想史研究》(吴震)
艾尔曼:《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秦艳春)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朱玉麒)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郑磊)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常建华)



璀璨的知识星河:中国思想的古今回响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某一特定时期的学术成果,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学术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碰撞、融合,并孕育新生的壮丽图景。它是一次对中国智慧结晶的深度巡礼,一次对古老文明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探索,一次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审慎展望。 历史的回响:奠基与创新 中国的学术传统源远流长,其思想的种子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播下。从孔子的“仁”与“礼”到老子的“道”与“无为”,从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到韩非子的“法治”与“集权”,诸子百家的争鸣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体精神世界的构建。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这些奠基性的思想体系,深入剖析其核心概念、逻辑框架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阐释。例如,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在汉代被“独尊”后又经历魏晋玄学的洗礼,如何与佛教融合而产生程朱理学,又如何成为明清士人的精神圭臬,并反思其在现代社会是否仍具有生命力。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中国学术的创新性发展。不同于简单地重复前人,许多思想家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时代印记。例如,宋代理学虽然是对儒家经典的重申,但其对宇宙本体、心性论的深入探讨,开辟了新的哲学维度。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更是将儒学从外在的道德规范引向内在的道德自觉,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创新性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技术进步、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息息相关。 跨越时空的对话:碰撞与融合 中国学术并非封闭自守,而是始终处于与外部思想的对话之中。佛教的东传,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碰撞,它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更在哲学、艺术、语言等多个层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佛教的“空”与“无常”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而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学也为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本书将详细梳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探讨其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如儒家、道家)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更是中国学术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西方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涌入,对传统的中国学术体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并未全盘否定,而是进行了艰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探索,随后又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想解放和学术革新。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学者如何消化吸收西方学术资源,并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体系。从梁启舁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到陈独秀、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每一次思想的激荡都为中国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学术的复杂性提供了历史依据。 当代的审视:挑战与机遇 进入21世纪,中国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与机遇。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的加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都对中国学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将聚焦当下中国学术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议题。 一、学科的边界与交叉: 传统的学科划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时显得捉襟见肘。生物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催生了计算生物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不断涌现。本书将探讨中国学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以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挑战。我们将审视在“大科学”背景下,中国学术如何构建新的研究范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二、本土智慧的再发现与创新转化: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度忽视了对本土传统智慧的价值。然而,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挖掘,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学术思潮。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以现代的学术方法和理论,重新解读和诠释古代经典,发掘其中蕴含的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例如,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相结合;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对话;挖掘中国古代的治理经验,为当下社会治理提供启示。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是实现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关键。 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学术: 中国学术不再仅仅是向内审视,更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学术对话,发出中国声音。本书将探讨中国学者如何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贡献自己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何以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这不仅包括在传统优势学科(如汉学、中国哲学)上继续深耕,更包括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派。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学术殖民”的陷阱,保持学术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被西方学术潮流裹挟。 四、学术伦理与价值导向: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应用,学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科研诚信、知识产权保护、学术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将关注中国学术界在构建健康学术生态、提升学术道德方面的努力与挑战,以及如何引导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 未来的展望:星辰大海的征途 中国学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未知。它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征途,需要一代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和锐意进取。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学术演进的窗口,激发读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兴趣,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学术复兴和创新实践中来。 我们相信,中国学术的未来,将是更加开放、包容、创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它将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己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这不仅仅是一次对知识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伟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的读者来说,《中国学术(第7辑)》简直是一份及时的精神食粮。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如何被理解和重构的几篇批判性文章。它们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框架,而是深入到近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社会变迁时的内在张力与挣扎。有一位学者的文章,对梁启超晚年思想的转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观点独到,论据翔实,让人对这位影响深远的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认识。这本书的编辑水准也值得称赞,不同学派、不同研究方向的稿件得以和谐共存,形成了一种富有张力的学术对话氛围。这不像某些地方的集刊,内容过于单一化或地方化,它真正体现了“中国学术”的广阔疆域和多元声音。阅读这本集刊,就像是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能真切感受到不同研究者之间的思维碰撞,让人对未来的学术走向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第七辑的出版,标志着一个重要学派的持续积累和深化,其对于特定领域的研究推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对其中几篇关于当代法学理论前沿的探讨深感兴趣。法学研究往往容易陷入僵化的条文分析,但这本集刊中的几篇文章,却展示了一种大胆的、面向未来的思辨能力。例如,其中一篇关于数据主权和数字伦理的论述,不仅清晰界定了概念,更重要的是,它预设了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法律真空地带,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这种‘未雨绸缪’式的研究,远非一般的期刊论文所能比拟。文章的结构布局极其严谨,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制度设计,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毫无懈怠之处。对于我这种需要紧跟国际学术思潮的实践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养分是极其珍贵的,它帮助我跳出日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重新审视底层逻辑的构建。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厚厚的《中国学术(第7辑)》时,我还有点犯嘀咕,心想这学术集刊,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不适合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但翻阅之后,那种顾虑完全打消了。尽管它保持了应有的学术严谨性,但其中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展现出的那种思维的活力和问题意识的尖锐性,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有一篇讨论明清时期商业网络变迁的文章,它巧妙地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工具,将以往孤立的经济史和人口流动史研究联系了起来,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一部精密的社会结构解剖图。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即使是复杂的模型和数据,也被阐释得清晰明了,让人既能领会其深度,又不至于迷失在术语之中。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写作,无疑是学术成果普及化的一个成功范例。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对哲学基础研究的几篇综述,对当前学界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批判性反思,为我未来计划深入钻研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本《中国学术(第7辑)》的出版,无疑是当前学界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之丰富、视野之开阔,令人赞叹不已。我特地花了好些时间,仔细阅读了其中的几篇重量级文章,深感受益匪浅。比如,其中关于宋代士大夫阶层政治参与的探讨,作者不仅细致梳理了史料,更在理论层面提出了颇具洞见的观点,打破了以往一些陈旧的定论。那种层层递进、论证严密的写作风格,着实让我领略到了一流学者的风范。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猎奇,而是沉下心来,专注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核心问题的挖掘。再者,我注意到其中几篇关于现当代文学批评的文章,其方法论的选择也颇为新颖,将西方前沿理论与中国本土语境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得我们对一些经典文本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精妙之处,甚至会去查阅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献,这种深入探索的乐趣,是其他读物难以给予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对话平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对中国学术研究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每当翻开《中国学术》系列,我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正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一辑尤其如此,它摒弃了浮夸的辞藻和故作高深的姿态,完全以扎实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取胜。有一篇关于考古学新发现与传统文献比对的文章,其考证之细致,令人叹服。作者似乎将所有可能的解释都考虑进去了,通过交叉印证,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优秀学术研究的基石。通篇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总结或复述,它是在积极地创造知识,是在推动相关学科的边界向前拓展。尽管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时常需要查阅工具书,但这种“啃硬骨头”的阅读体验,恰恰是真正喜爱学术研究的人所追求的。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专业,阅读体验舒适,这使得沉浸式的深度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