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得》是一种连续出版物,人文口袋读本。读本采撷世界先进文化之菁华,集聚国内外人文专家之智慧,为读者提供一个领域广阔而意义深远的阅读平台。它不仅提供阅读内容,还倡导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
《读有所得》围绕“三新三典”设计专栏及编选内容。三“新”是“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三“典”是“传统经典、现代经典、国外经典”。读本共设8个专栏:“卷首”“特别推荐”、“古典”、“今文”、“译苑”、“文史撷英”、“书香”和“艺术欣赏”,《读有所得.66》的主题是“达”。
卷首
兴趣盎然(子木)
特别推荐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彭林)
古典
原君(黄宗羲)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中国思想史上的先声(方铭)
多读一点:康熙成就了黄宗羲
美文推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
唐多令(刘过)
匿孤(冯梦龙)
今文
文人(瞿秋白)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自我批评·自我赞扬(董鼎山)
多读一点:瞿秋白的临终书单
谈休息(朱光潜)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优游园林(龚斌)
多读一点:中国古代如何放假?
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只有故土(刘亮程)
多读一点:中剪子巷十三号
美文推荐
听风听雨入雁山(周瘦鹃)
蛇(冯至)
译苑
论无所事事(约翰·普利斯特利)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闲暇的社会意义(安希孟)
天道宜人(福泽谕吉)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仁者,人也(《月读》编辑部)
多读一点:福泽谕吉的家风
英国乡行记(华盛顿·欧文)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院落春秋(雪小禅)
漫步之十(让一雅克·卢梭)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爱之梦(肖复兴)
多读一点:脆弱的幸福:孤独者之路
美文推荐
闪电(索尔仁尼琴)
你爱的是春天(裴多菲)
文史撷英
名相王旦巧拒契丹勒索
于右任以真换假
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
阅兵式上的“盗版案”
古人如何拒绝贿赂
书香
《高思在云》
《旧概念与新环境》
《答同代人》
《一把盐》
艺术欣赏
金门大桥——钢铁竖琴(卓敏)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用“疏离而又克制”来形容最为贴切。它很少使用感性的排比句或者激昂的呼唤,语言的密度极高,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掂量和筛选,不带一丝多余的情感负担。这种风格在探讨“现代人的时间观”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时间看作一种被高度商品化的资源,我们用“效率”来衡量它的价值,却因此错过了时间本身的“质地”。他描述了那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阅读和思考,如同在高速公路上只顾着看里程表,而忽略了两旁不断变化的风景。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放慢语速来阅读,生怕错过那些被精简掉的微妙之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那段论述,作者指出,我们往往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在不断地“重写”过去,以适应现在的自我认知。这种观点,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一直坚信不疑的“个人历史”。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冷静地剖开了那些我们习惯用温情来掩盖的认知盲区,它不试图让你感到舒适,它只追求洞察的精准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颠簸”的,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让你能轻松跟上的叙事。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思考的碎片被随意洒在桌面上,你需要自己去把它们拼凑起来,找到作者隐藏的内在逻辑链条。我对其中对“审美疲劳”现象的剖析印象极其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上抱怨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大脑处理新信息时的“效率陷阱”。他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分析口吻,拆解了我们追逐“新奇感”背后的生物学驱动力,这使得那些看似情绪化的感受,有了一套近乎科学的注解。我尤其喜欢他引用的一些不那么主流的文化现象作为佐证,比如提到某个小众艺术流派的短暂兴衰,或者某个被迅速遗忘的网络梗,这些细节的运用,让理论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紧紧扎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主动性,你不能指望作者为你铺设好红毯,你得自己去探寻那些晦涩的脚注和跳跃的段落之间隐藏的关联。读完最后一页时,我感到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满足,那种“我终于跟上了他的思路”的成就感,远超一般小说带来的愉悦,它更接近于解开一道复杂谜题后的释然与兴奋。
评分这本厚实的文集,初翻时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漫游。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探讨那些宏大叙事时,总能巧妙地将视角切入到极为微小,甚至有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去。比如,对“时间流逝感”的描述,他没有用那些陈词滥调的哲学思辨,而是描绘了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在旧木地板上,尘埃在光束中缓慢盘旋的景象,那一刻,时间仿佛被具象化了,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重量感。读到关于“城市孤独感”的那一章时,那种强烈的共鸣差点让我合上书本,因为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身处人群中央,心却漂浮在真空”的矛盾状态。他使用的词汇往往出人意料,像是把生锈的钥匙插进了生锈的锁孔,‘咔哒’一声,过去尘封的记忆或感受便豁然开朗。这本书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滤镜”,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瞬间蒙上了一层新鲜的、值得驻足端详的质感。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消化其中关于“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那一节,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过于尖锐,需要不断地在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去对标、去印证,每一次重新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这才是真正好书的特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一本可以不断被“重访”的地图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极其松散,但内核却异常坚固,它像是一个由无数细小而坚硬的钻石晶体构筑而成的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是零散的,但它们之间有着强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在维系。我最喜欢它对“公共表达的衰退”这一现象的批判性描述。作者没有使用那种常见的“网络暴力”或“键盘侠”这类标签化的词汇,而是从语言本身的“稀释和廉价化”趋势入手,剖析了当我们习惯了用最短、最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时,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他用一种近乎哀叹的笔调,描绘了一种“思想的简写体”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了深度交流的可能性。我感受到了一种作者对语言纯净度的执着追求,他似乎在用自己的文字,对抗着整个时代的浮躁。这本书不是一本读来让人放松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拉力赛”,你需要不断地与之较劲,去抵抗它抛出的那些让你感到不适或挑战你既有认知的观点。但正是这种持续的对抗,让你在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肌肉得到了真正的锻炼,那种充实感是难以言喻的,它让你看清了自己思考习惯中的诸多惰性,并激发你去主动克服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跨界引用,简直是一场知识的“混搭盛宴”。我简直无法相信同一个人能够如此自如地在探讨量子纠缠的隐喻和中世纪修道院的日常规训之间穿梭,并且让它们彼此照亮,而不是显得突兀。比如,在讨论“选择的悖论”时,作者并没有引用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而是突然转向了十六世纪威尼斯玻璃制造工艺的演变史,通过工艺的简化和标准化如何反倒提升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和稀缺性,来类比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带来的“价值稀释”。这种跳跃式的联想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读这本书时,经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那些陌生的历史名词或哲学概念,但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反而成了阅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打破了我固有的知识壁垒,强迫我跳出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去看待问题。这哪里是一本单纯的读后感集合,这分明是一部精心编织的“知识关联图谱”,作者用一种近乎奢侈的方式,将他浩瀚的阅读积累倾倒出来,让你在惊叹之余,也忍不住拿起笔,开始绘制属于你自己的知识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