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诗到历史——村落研究反思
一 被遗忘的世界
二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农村研究
三 方法的反省与研究的思路
北朝的村落
一 村落的时、空分布
二 村落的外观
三 村落与城镇的角色互换:城-乡关系的再思考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
一 北朝村落居民的构成
二 汉魏六朝母方亲属的作用与九族、宗族的含义
1. 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地位
2. 日常生活中的母方亲属
3. 九族、宗族的多种含义
三 父系意识的发展
1. 从“妄变姓氏”到子从父姓
2. 父系世系意识的强化
北朝“三长制”
一 三长制设立年代
二 “分置州郡”所见初立三长的成效
三 “三长”名称
四 “三长”地位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空间认同
一 乡里制考实
二 乡里制的特点
三 乡里制出现背景的推测
四 乡里与村民的空间认同
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
一 市的分布、形制与管理
二 市:买卖所之也
三 市:交利之所,君子无故不游观
四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五 明刑立威
六 都市:对外展示国力的窗口
七 结论
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
一 资料
二 安鹿交村居民的来源与构成
三 从造像活动看村民生活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
一为国祈愿概观
二 为国祈愿用语释意
三 三个造像记中的国家
四 民众国家认同的意义与影响
北朝朝廷视野中的“民众”
一朝廷对人群的分类
二 何为“民”?
三 君-民:为民父母,教养百姓
四 君-牧守:共治与督责
五 牧守-民:牧与宰
代结论:朝廷、州县与村里——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一 村民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的核心场所:村里
二 村里、州县与朝廷:村民的生活世界
三 村民的世界与帝国的构造
四 官爵名号的颁授与帝国结构及村民世界的维系、再造
附录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乡”与“乡吏”
一 临湘属乡与乡界
二 乡吏及其职责
三 乡吏的前途
附录二 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引用书目
后记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深沉的“地方性”意识。它没有将北朝的村落仅仅视为中央权力施加影响的被动客体,而是挖掘了它们自身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韧性。作者似乎在强调,即便是受到朝廷和州县制度的强力规制,村庄内部依然保留着一套独立运行的秩序和生活逻辑。这种“双重性”的生存状态,正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复杂性的关键所在。读完之后,我不再轻易地用简单的“服从”或“反抗”来概括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充满张力与协商的互动场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反思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基层治理与地方自主性的平衡问题,具有非常现实的启发意义。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探讨,相当具有启发性。作者在梳理纷繁复杂的史料时,展现了高超的考据能力,使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社会关系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层级权力——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村社内部——是如何相互作用、层层渗透时,我感到受益匪浅。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探讨了基层民众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让我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研究历史社会学或地方史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其严谨的论证过程,足以经受住最严格的学术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的字体和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初读之下,便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仿佛能亲眼看见那些北朝的村民在田间劳作,在茅屋中闲谈。尽管内容本身是学术性的,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枯燥的历史细节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比如他们如何处理日常的衣食住行,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这个群体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符号。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史料,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那个特定时空的氛围里,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重。
评分从排版和引文注释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每一次引用,无论来自碑刻、档案还是文献,都标注得清晰明了,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深入挖掘原始材料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引用的材料来源极其广泛,涵盖了地理环境、法律条文、地方志乃至考古发现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取径方式,让整个研究的立体感和说服力大大增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某些段落的术语使用略显密集,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概念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查阅注释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不过,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叙事风格上的别具一格。它不像传统史学著作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而是时不时地穿插一些颇具“故事感”的段落,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种历史转折点上的微妙情绪,比如在社会动荡时期,村民们面对政权更迭时的迷茫与适应。我时常会放下书本,陷入沉思,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面对时代的洪流,该如何做出选择。这种将宏大叙事“去神秘化”,聚焦于“人”的体验的做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读罢全书,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历史关怀——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经验汇聚而成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坚韧。
评分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学术著作
评分着重于乡村,很有参考性
评分一、东胡早期的事迹
评分三 三个造像记中的国家
评分书写的不错噢
评分三 市:交利之所,君子无故不游观
评分三 乡里制出现背景的推测
评分三 三个造像记中的国家
评分2.日常生活中的母方亲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