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跃清 等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高原
  • 低涡切变线
  • 气象学
  • 天气学
  • 2003年
  • 气候变化
  • 数值模拟
  • 观测资料
  • 青藏高原气象
  • 灾害性天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56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912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5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根据对2003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可供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航空、军事、地质、国土、民政、高原山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摹本资料。

目录

前言
说明
第一部分 高原低涡
2003年高原低涡概况(表1~表10)
高原低涡纪要表
高原低涡对我国影响简表
2003年高原低涡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
高原低涡路径图
青藏高原低涡降水资料
1.03014月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03025月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3.03035月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4.03045月?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5.03055月2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6.0306 5月24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7.0307 5月2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8.0308 6月3~4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9.0309 6月5~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0.0310 6月6~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1.0311 6月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2.0312 6月9~10 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3.0313 6月11~12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4.0314 6月25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5.0315 6月27~3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6.0316 7月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7.0317 7月9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8.0318 7月1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9.0319 7月12~14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0.0320 7月19~2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1.0321 7月2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2.0322 8月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3.0323 8月9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4.0324 8月19~20曰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5.0325 8月20~2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6.03268月26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7.03279月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8.03289月11~1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9.03299月1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30.03309月19~2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31.03319月2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32.033210月2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33.033310月28~3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高原低涡中心位置
资料表97~100

第二部分 高原切变线
2003年高原切变线概况
(表11~表20)
高原切变线纪要表
高原切变线对我国影响简表
2003年高原切变线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
高原切变线路径图
青藏高原切变线降水资料
1.03077月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2.03027月4~5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3.03032月25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4.03043月2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5.03054月19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6.03064月3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7.03075月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8.03085月7~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9.03095月9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0.03105月1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1.03775月16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2.03125月16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3.0313 5月1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4.0314 5月23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5.0315 6月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6.0316 6月15~16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7.031 7 7月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18.0318 7月21~23日
总降水量图

精彩书摘

2003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低涡共有33个,其中在青藏高原东部生成的低涡共有26个,在青藏高原西部生成的低涡共有7个(表1~表3)。
2003年初生高原低涡出现在4月初,最后一个高原低涡生成在10月下旬(表1)。从月际分布看,主要集中在5~7月,占了一大半(表1)。移出高原的青藏高原低涡主要集中在6~9月,占了绝大部分(表4)。此外,本年度1~3月和11~12月没有高原低涡生成,其余各月有高原低涡生成,各月生成高原低涡的个数差异大,具体详见表1。
2003年青藏高原低涡源地绝大多数在青藏高原东部。移出高原的青藏高原低涡共有9个,其中2/3生成于青藏高原东部,1/3生成于青藏高原西部(表4~表6),移出高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其中,甘肃、四川,各有3个(表7)。
本年度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最小值以576~579位势什米的频率最多,占了36.4%(表8)。夏半年,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最小值也以576~579位势什米的频率最多,占了37.5%(表9);冬半年,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最小值在564~567位势什米内,占100%(表10)。
全年除影响青藏高原以外对我国其余地区有影响的高原低涡共有28个,其中11个高原低涡造成过程降水量在100mm以上,造成过程降水量在150rTlm以上的高原低涡有4个,0319、0320、0323、0326分别在山东赣榆、四川冕宁、四川安县。
……

前言/序言

  高原低涡、切变线是青藏高原上生成的特有的天气系统,其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我国夏季多发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在很大程度上与高原低涡、切变线东移出青藏高原密切相关。高原低涡、切变线的活动不仅影Ⅱ向青藏高原地区,而且还东移影响我国青藏高原以东下游广大地区。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青藏高原观测站网的建立,卫星资料的应用,以及我国第一、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开展,关于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国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科学研究、业务预报水平不断提高,为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适应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广大气象台(站)及科研、教学、国防、经济建设等部门的要求,更好地掌握高原低涡、切变线的活动规律,系统地认识高原低涡、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预报技术能力,做好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负责,四川省气象台参加,组织人员开展了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研编工作。
  经过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以及有关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的大力协助,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顺利完成。它的整编出版,将为我国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性保障,推动我国灾害性天气研究与业务的深入发展,发挥对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公共安全的气象支撑作用。
  本年鉴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李跃清、郁淑华、彭骏、张虹娇、高文良,四川省气象台顾清源、徐会明,巴中市气象局肖递祥等合作完成。
  本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原低涡、切变线概况、路径、东移出青藏高原的影响系统以及高原低涡、切变线引起的降水等资料图表。
巍巍昆仑,风云际会:一部探寻高原大气动力学的宏篇巨著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并非一部简单的气象资料汇编,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三千米之上的“天眼”,以2003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石,深入剖析了青藏高原这一全球独特地理环境下,复杂大气环流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核心要素——低涡与切变线的形成、发展、移动及其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2003年”这一特定年份内,高原低涡和切变线活动的系统性、精细化追踪与解读。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巨大的热力差异和动力作用,是全球季风系统和中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焦点。低涡和切变线,作为中尺度天气系统的主要载体,是造成高原夏季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对这些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关乎区域防灾减灾,更是理解亚洲季风气候形成机理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观测基础与数据构建——描摹2003年的“天空画布” 本书的开篇,详尽阐述了构建“2003年鉴”所依赖的观测网络与数据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1. 高密度观测网络的建立与修正: 2003年,国家气象部门及相关科研机构在高原上部署了新一代的自动气象站群和探空气球释放计划。本书详细列举了新增观测点的位置、数据采集频率,以及在极端高海拔环境下,如何对温度、湿度、风廓线数据进行基线校准和误差修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2003年夏季(主汛期)期间,林芝、拉萨、阿里等关键站点的加密探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三维剖面图”。 2. 再分析资料的融合与优化: 由于现场观测的局限性,本书大量采用了结合了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数值模式输出的“再分析资料”。书中详细对比了2003年期间,NCEP/NCAR Reanalysis 2、ERA-Interim等主流再分析资料在描述高原边界层水汽输送和中层涡度场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量化评估,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了最适合用于捕捉低涡生命史的优化数据集,确保了后续分析的可靠性。 3. 关键事件的“快照”记录: 书中对2003年特定几个标志性天气事件——例如7月上旬发生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和8月中旬一次罕见的冬季风型低涡东移事件——进行了时间序列的精确定位,力求还原事件发生时段内,不同高度层、不同区域的气压场、风场和热力场的瞬时状态。 第二部分:低涡生命史的动态解析——从萌芽到消亡的史诗 本书的重点聚焦于对2003年全年中观测到的所有具有明确生命史的低涡系统的分类、统计和动力学机制探讨。 1. 低涡的分类学与发生频率统计: 研究人员依据低涡的形成高度(对流层中低层)、持续时间(24小时以上)、环流尺度以及对降水的影响强度,将2003年的低涡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热力激发型(多形成于高原中东部)、切变触发型(多伴随西风急流扰动)、地形强迫型(与山脉对流的相互作用)以及复合型。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发生频率图谱,清晰地揭示了2003年低涡活动的“高发区”(如藏南谷地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和“低发区”。 2. 涡度平衡与垂直环流的剖析: 这是本书最具学术深度的部分。研究者利用2003年的高精度风场数据,对多个典型低涡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涡度方程诊断分析。通过对相对涡度、绝对涡度、地形涡度和非绝热项的量化计算,揭示了2003年观测到的强劲低涡,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正涡度平流和高原地表释放的感热,而非单纯的西风急流切割。书中的多幅剖面图直观展示了,在强降水期,低涡中心伴随的上升运动与周边下沉气流形成的有效垂直环流圈。 3. 水汽输送与降水效率关联: 2003年的低涡研究特别关注了其对水汽的“汇聚”能力。书中通过计算低涡中心的水汽辐合项,并将其与该低涡所带来的累计降水量进行对比,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当年部分低涡的降水效率异常偏高,这与中低层水汽走廊(特别是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的异常强盛密切相关。 第三部分:切变线——西风与季风的“战场” 切变线,作为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另一重要结构,是本书分析的另一个核心。在青藏高原,切变线往往是低涡“孵化器”或加速器。 1. 西风急流与高原切变线的耦合: 本书重点分析了2003年夏季,南支西风急流(SWJT)与高原季风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2003年的SWJT强度和路径存在显著的“波列”特征,这些波动在传播到高原西部时,与高原热力作用产生的低压系统叠加,形成了多次强度显著的南北向或斜向切变线。 2. “切变线-对流云团”的生命周期追踪: 利用2003年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云图数据,研究者首次完整记录了多条切变线在高原上空从产生到瓦解的全过程。特别关注了切变线上的“对流爆发点”——即切变线上的暖湿空气快速抬升,形成深厚积雨云的区域。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爆发点如何成为2003年多起局地强对流天气的策源地。 3. 地形对切变线“锁定”效应的定量评估: 高原的地形对气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书中运用地形平均化的方法,量化了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区等地形对切变线移动速度和方向的“锁定”效应。研究发现,2003年的一些切变线结构,由于地形的强制抬升作用,其生命周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切变线平均延长了约30%。 第四部分:对区域气候与灾害的影响评估 年鉴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领域的转化。 1. 2003年夏季极端降水的归因分析: 本书通过将全年大范围的强降水事件,追溯到其直接前体——低涡和切变线,对2003年青藏高原局部地区(特别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出现的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动力学归因。结论明确指出,这是由低涡强度偏强、切变线持续停滞,以及水汽输送异常叠加的结果。 2. 对高原季风年际变化指示意义的探讨: 通过对比2003年低涡和切变线的活动强度与同期高原的平均温度、冰川物质平衡数据,本书初步探讨了这些中尺度系统的活动频率是否可以作为预测高原年际气候变率的有效指标。这为后续年份的预测性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统计基础。 结语: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是一部严谨、详尽且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科学文献。它以2003年的天空为镜,解析了高原大气动力学的核心奥秘,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以及水利部门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深入的理论洞察。它不仅仅是历史数据的回顾,更是理解地球“第三极”复杂气候系统演变规律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厚重的封面下,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星辰与风雪。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带着高原特有寒意的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那些把复杂的理论揉碎了喂到你嘴边的科普读物。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手术记录,冷静、克制,却又在每一个数据点、每一次观测报告中,闪烁着对这片神秘土地最深沉的敬畏。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详细记录了某个特定年份,在夏季季风携带的暖湿气流与高寒地带冷空气剧烈碰撞时,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扰动”是如何一步步酝酿成影响区域天气的关键因素。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近乎于诗意的冷静,每一个技术名词的背后,都能让人感受到气象学家们在海拔数千米高空,顶着刺骨寒风,凝视着屏幕上那些跳动的曲线时,心中涌起的那份对自然伟力的谦卑。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近乎于“偏执”的严谨性,对于任何一个气象现象的成因分析,都做到了穷尽所有可能的变量,将那个被称为“低涡切变线”的复杂系统,拆解成无数个可以被理解和追踪的单元。这绝非易读之作,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或者,至少要有一颗愿意沉浸在科学世界里、不被表象迷惑的耐心。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专业年鉴,我本以为会面对的是枯燥的表格和冗长的公式,然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可读的专业性”。它的叙述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气象现象展开,并逐步深入到其背后的动力学机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高度上风场结构分析的那几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将高原上空不同层流场对低涡形成和维持的贡献区分开来。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的三维环流概念,也能被读者有效地捕捉到核心要点。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不确定性”的诚实态度。它不会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会明确指出在现有观测条件下,哪些环节仍然是推测性的,哪些参数的精确度有待提高。这种对科学局限性的坦诚披露,反而大大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份正在进行中的、严谨的学术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提供了立竿见影的实用气象预报模型,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极其珍贵、近乎于“标本”级别的历史数据和分析框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异常”天气事件时的手法。它不像一般的科学普及读物那样,只挑选那些最引人注目的极端天气进行渲染,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分析那些“正常”的低涡活动是如何维持高原生态平衡的。这种对“常态”的深度剖析,反而让人对“异常”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某些特定的年际变化趋势的捕捉,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某一类低涡生成机制的频率变化,是否与前一年夏季季风的强度存在某种滞后关联。这种对时间序列的细致梳理,使得整部著作具有了一种强大的历史纵深感。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报告,而像是对高原气候系统长期演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切片进行的精细解剖。对于研究高原气候变暖影响的研究者而言,这样的参考资料无疑是极具分量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年鉴”,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顶尖的田野科学家,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极其细致的“天气观察日记”。它将我们这些局外人对青藏高原的模糊印象——大风、高寒、神秘——具象化成了可被分析、可被量化的物理过程。我关注到,作者在讨论特定时间段内低涡切变线的活动强度时,不忘将其与周边区域的宏观天气背景,如西风急流的摆动和南亚季风的强度进行关联分析。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思维,展现了高原气象研究的复杂性与趣味性。虽然书中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这片地球之巅大气运动规律的深切迷恋。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去理解,但一旦理解了,你对高海拔地区天气演变的认知,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2003年那个特定年份,高原上空那场无声却磅礴的能量角力。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枯燥的数字朝圣之旅,但最终的收获却远超预期。它对2003年特定时间段内青藏高原气象活动的聚焦,与其说是在做年鉴记录,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极细致的“考古挖掘”。我以前总觉得,高原的天气变化是突兀且不可预测的,但这本书,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耐心地为我绘制了那些驱动风暴和降雨的“地下河流”。尤其是关于低涡生命周期和移动路径的论述,它摒弃了宏观叙事,转而关注那些边界层内的细微差异——比如太阳辐射对地表温度的微妙加热、冰雪融化带对空气密度的影响,以及局地环流如何被这些微小的能量差异所塑造。文字风格上,这本书显得极其“内敛”,没有华丽的辞藻来渲染高原的壮阔,反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冷峻的笔调,陈述着物理定律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被精准地执行着。它强迫你去看清那些隐藏在云层之下的“骨架”,理解每一个大气扰动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遵循着清晰的逻辑链条演化。对于那些真正想从源头上理解高原气候驱动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只是这个“宝库”需要你用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开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