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

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张 著,王晓浩,唐飞,王文弢 译
图书标签:
  • 碳化硅
  • 微机电系统
  • MEMS
  • 恶劣环境
  • 传感器
  • 可靠性
  • 材料科学
  • 半导体
  • 高温
  • 耐腐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8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02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微纳技术著作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
字数:1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碳化硅以其优异的温度特性、电迁移特性、机械特性等,越来越被微电子和微机电系统研究领域所关注,不断有新的研究群体介入这一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是目前译者见到的一本系统论述碳化硅微机电系统的著作,作者是来自英国、美国从事碳化硅微机电系统研究的几位学者,他们系统综述了碳化硅生长、加工、接触、腐蚀和应用等环节的技术和现状,汇聚了作者大量的经验和智慧。
《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可供从事微电子、微机械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以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或参考书目。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SiCMEMS概述
1.简介
2.SiC材料性能
3.制作微机电(MEM)器件
4.表面改性
5.SiCMEMS的频率调谐
6.MEMS的机械测试
7.应用举例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SiCMEMS沉积技术
1.概述
2.与SiC沉积相关的问题
3.APCVD
4.PE(2VD
5.LPCVD
6.LPCⅧSiC薄膜的掺杂
7.其他沉积方法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与SiC接触开发相关的问题综述
1.概述
2.热稳定性
3.p型SiC的欧姆接触
4.使用Ni的欧姆接触
5.肖特基接触缺陷的影响
6.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SiC的干法刻蚀
1.概述
2.等离子刻蚀基础
3.SiC的等离子刻蚀
4.等离子体化学
5.掩膜材料
6.近期发展及未来展望
7.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SiCMEMS的设计、性能和应用
1.概述
2.SiCMEMS器件
3.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由于SiC的特性,所以,SiC是一种比多晶Si更难合成的材料。SiC的形成需要在合适的热学、化学条件下,Si原子和C原子发生反应才能得到。形成化学意义上的SiC薄膜一般需要高于700℃的温度,而多晶SiC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大于800℃)。SiC和SiC最普通的MEMS基底)之间晶格和热性质的不一致会导致SiC薄膜里的残余应力。对微结构来说,SiC在高温下是热力学稳定的,因而限制了退火这种减小无定形SiC薄膜应力技术的应用。由于几乎所有元素在SiC里的扩散系数是极其低的,使得固态源扩散成为一种不实用的掺杂技术,只剩下离子注入和原位掺杂成为可行的选择。然而,对Si晶片上的SiC薄膜,离子注人也是很有挑战性的,这是因为工艺中最有效的注入和退火温度接近了基底的熔点。

前言/序言

  首先,我要感谢所有对本书作出贡献的专家。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本书。我也要向苏格兰微电子中心的同行表示最深切的感谢,他们用多种方法为本书第1章描述的科学和技术作出了贡献。编写这样一本关于SiC MEMS手稿的目的是把最新的信息浓缩成易于被学术界和商业公司接受的书的形式。本书总结了与恶劣环境应用SiC MEMS相关的高质量信息,供从事此领域及相关研究的学生、学者和科研人员使用。我也希望本书能够对整个MEMS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MEMS是微小尺度的机械器件/传感器,其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小型化的加速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模仿蟋蟀纤毛的风速传感器、用于生物医学的微流体泵等。与SiC相比,SiC的主要优点自然是材料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一旦这些材料性能在高温和恶劣环境等应用中体现出来,就将对科学和工程的促进产生推动,导致最终产品的出现。本书阐述从SiC材料的发明到最终应用到MEMS中整个过程中相关的科学和技术。
  本书分别在SiC加工、生长、接触和腐蚀等技术和工艺现状方面做了精彩阐述,并在最后一章论述了SiC MEMS的应用。
《前沿材料的未来:探索先进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飞跃》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材料科学领域最具革命性的进展之一:先进复合材料在应对极端环境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将聚焦于一系列新型复合材料,它们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对微观结构精密的调控,在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强辐射以及剧烈机械应力等极端条件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卓越的性能。本书将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以及实际应用,为读者勾勒出先进复合材料在未来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第一部分:极端环境对材料性能的挑战与机遇 1.1 严酷的定义:理解极端环境的特性 1.1.1 热负荷:高温、低温与热冲击 高温下的化学反应加速、相变、蠕变以及热氧化/热腐蚀。 低温下的脆性转变、热应力集中以及材料性能衰减。 快速温度变化(热冲击)导致的材料疲劳与结构损伤。 1.1.2 机械负荷:高压、冲击载荷与疲劳 静载荷下的塑性变形、屈服与断裂。 冲击载荷(如爆炸、碰撞)下材料的吸能与碎裂机制。 反复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失效,包括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 1.1.3 化学侵蚀:腐蚀性介质与环境胁迫 酸、碱、盐类物质的电化学腐蚀与化学侵蚀。 氧化性/还原性气氛下的化学反应。 特定工业环境中特有的腐蚀性介质(如高温熔盐、氢脆环境)。 1.1.4 辐射环境:核辐射与空间辐射 离子辐射、中子辐射对材料晶格、电子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如肿胀、脆化)。 电磁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对高分子材料的降解。 1.1.5 多场耦合效应:协同作用下的复杂挑战 高温与腐蚀的协同作用。 高压与冲击载荷的叠加。 辐射与热负荷的相互影响。 1.2 材料的传统局限性:为何需要新材料 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衰减、蠕变和氧化问题。 陶瓷材料的脆性、低断裂韧性和加工难度。 聚合物材料在高温、辐射和腐蚀环境下的性能急剧下降。 现有复合材料在高负荷、多场耦合环境下的性能瓶颈。 对轻质高强、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综合性能的迫切需求。 1.3 前沿材料的曙光:先进复合材料的定义与范畴 1.3.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FRC) 的进化: 高性能陶瓷纤维(如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的制备与特性。 高性能树脂基体(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酚醛树脂)的耐温与耐化学性提升。 金属基复合材料 (MMC):轻质金属基体(如铝、镁、钛)与陶瓷或碳纤维增强体。 陶瓷基复合材料 (CMC) 的发展:高强度、高韧性陶瓷基体与陶瓷纤维增强。 1.3.2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片等纳米填料在聚合物、金属或陶瓷基体中的分散与协同效应。 界面工程在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提升中的关键作用。 1.3.3 智能复合材料与自愈合材料: 响应外界刺激(温度、电场、磁场等)改变性能的材料。 能够自主修复微裂纹,延长材料寿命的机制。 1.3.4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将结构支撑功能与特定功能(如导电、导热、传感)相结合。 第二部分:先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制备工艺 2.1 增强体的选择与设计:性能的基石 2.1.1 碳纤维: 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不同等级的碳纤维(PAN基、沥青基)。 2.1.2 碳化硅 (SiC) 纤维: 卓越的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高硬度。 2.1.3 氧化铝 (Al2O3) 纤维: 高温绝缘性、优异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2.1.4 二氧化硅 (SiO2) 纤维: 良好的绝缘性,在某些应用中成本效益高。 2.1.5 硼纤维 (B): 高强度、高模量,但成本较高。 2.1.6 陶瓷晶须与颗粒: 提高基体的强度、刚度和耐磨性。 2.1.7 纳米填料: 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颗粒对基体性能的增强机制。 2.2 基体的选择与改性:承载与协同 2.2.1 高温聚合物基体: 聚酰亚胺 (PI)、聚醚醚酮 (PEEK)、聚苯并咪唑 (PBI) 等,耐温机制与热分解行为。 2.2.2 金属基体: 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合金化与热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 2.2.3 陶瓷基体: 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铝、氧化锆)、非氧化物陶瓷(如碳化硅、氮化硅),烧结工艺与致密化。 2.2.4 树脂基体改性: 引入耐高温填料、交联密度调控、共聚改性等。 2.3 界面设计与优化:连接的艺术 2.3.1 界面化学: 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化学键合、范德华力。 2.3.2 界面物理: 润湿性、孔隙率、匹配性。 2.3.3 界面层: 涂层、界面相的形成与控制,用于改善相容性、增强键合或作为牺牲层。 2.3.4 表面处理: 增强体的表面改性(如等离子处理、化学涂层)以提高界面强度。 2.4 先进制造工艺:从设计到现实 2.4.1 纤维铺层与浸渍技术: 手工铺层、自动铺层。 树脂传递模塑 (RTM)、真空辅助树脂灌注 (VARI)。 预浸料技术。 2.4.2 粉末冶金与烧结技术: 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热压烧结 (HP)、放电等离子烧结 (SPS)。 2.4.3 化学气相沉积 (CVD) 与物理气相沉积 (PVD): 用于制备纤维涂层、界面层或整体材料。 2.4.4 3D 打印与增材制造: 实现复杂结构的快速成型和定制化制造。 适用于聚合物基、金属基甚至陶瓷基复合材料。 2.4.5 原位反应合成: 在基体中原位生成增强相,例如通过机械合金化后热处理。 第三部分:先进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征与评估 3.1 力学性能测试: 拉伸、压缩、弯曲强度与模量。 断裂韧性测试(KIC、GIC)。 疲劳寿命测试。 冲击性能(Charpy、Izod)。 高温蠕变与应力松弛测试。 3.2 热性能测试: 热膨胀系数 (CTE)。 导热系数与热容。 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熔点、分解温度。 热氧化与热腐蚀行为评估。 3.3 耐化学腐蚀性评估: 浸泡试验、电化学测试(极化曲线、阻抗谱)。 高温高压流体腐蚀试验。 特定介质(如氢气、硫化物)的敏感性测试。 3.4 辐射损伤评估: 辐照后力学性能变化(硬度、脆性)。 微观结构变化(TEM、SEM)。 尺寸稳定性(肿胀、收缩)。 3.5 损伤容限与可靠性分析: 裂纹萌生与扩展的监测。 损伤累积模型。 寿命预测与可靠性评估。 第四部分:先进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前景 4.1 航空航天领域: 发动机部件(涡轮叶片、燃烧室衬套)。 机身结构与隔热材料。 航天器外部结构和热防护系统。 火箭发动机喷管。 4.2 能源领域: 核反应堆关键部件(包壳材料、结构件)。 高温燃气轮机部件。 燃料电池组件。 地热发电系统。 4.3 汽车与交通运输: 高性能发动机部件(活塞、连杆)。 排气系统耐高温材料。 刹车盘与离合器部件。 车辆结构轻量化。 4.4 工业制造与化工: 高温耐腐蚀泵、阀门、管道。 化工反应器内衬。 磨损部件(轴承、密封件)。 模具与刀具。 4.5 生物医学领域: 医用植入物(高温灭菌)。 高强度、生物相容性支架。 4.6 其他新兴领域: 深海探测设备。 极端环境下的传感器与电子器件。 结论:展望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当前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我们将探讨材料设计的智能化、制造工艺的绿色化与高效化、多场耦合模拟与预测的精准化,以及先进复合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前瞻性思考,本书旨在激发更多研究者和工程师的创新灵感,共同推动先进复合材料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极端环境挑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材料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恶劣环境”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长久以来的好奇心。我一直在关注那些能够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条件下工作的技术,因为这往往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勇气和智慧。碳化硅,这种以其坚不可摧和耐高温著称的材料,与微机电系统(MEMS)的结合,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材料科学与精密工程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创造微观奇迹的精彩叙述。 我对于MEMS技术在传统应用中遇到的瓶颈深有体会,尤其是在传感器和执行器领域,温度、压力、化学腐蚀等因素常常是限制其性能和寿命的关键。而碳化硅,以其近乎完美的半导体特性和极高的热稳定性,似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材料。我设想书中会对碳化硅的晶体结构、掺杂工艺、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兼容性进行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高温或强腐蚀环境下,碳化硅如何保持其半导体特性,以及如何形成稳定可靠的微观器件。 书中对“恶劣环境”的定义和分类,我认为将是理解其技术落地的关键。是否会涵盖从-200°C到+1000°C的温度范围?是否会讨论不同酸碱度、氧化性或还原性介质的影响?是否会涉及伽马射线、中子辐射等高能粒子环境?这些具体的参数将直接影响到MEMS器件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封装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呈现一些关于高压、高温环境下碳化硅MEMS传感器的具体工作原理,例如在发动机内部测量温度和压力,或者在核反应堆内部监测辐射剂量。 此外,我特别关心的是书中对碳化硅MEMS器件的封装技术。在恶劣环境中,器件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封装的完整性。如何实现对微小器件进行密封,使其能够抵御外部环境的侵蚀,同时又不影响其内部的正常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猜测书中会介绍各种先进的封装技术,比如陶瓷封装、金属封装,甚至是一些创新的封装材料和工艺,以确保器件在极端条件下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无所不能”的科技感。它指向的是那些在最严峻的条件下,依然能够默默奉献、发挥关键作用的微小技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碳化硅MEMS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并“工作”,以及它所蕴含的巨大应用潜力,为我未来的科研或工程实践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激动人心的场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技术着迷,因为它们代表着人类突破自身局限,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碳化硅,这个在材料界赫赫有名、以其卓越的耐高温、耐腐蚀和机械强度著称的材料,与微机电系统(MEMS)的结合,在我看来,是一场技术上的“硬核”碰撞,预示着一个充满挑战却又潜力无限的新领域。 我对MEMS技术在许多传统应用中遇到的瓶颈深有体会,尤其是在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部件上,工作环境的苛刻常常是其性能和可靠性的最大敌人。而碳化硅,似乎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超级英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阐述碳化硅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它在高温下的电子输运特性,以及其表面形成稳定氧化层的能力,这些将是如何转化为MEMS器件在高温、高压、强化学腐蚀等环境下的优势,书中应该会有详尽的解读。 “恶劣环境”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它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那些被我们认为是“绝境”的地方,例如深海的黑暗压力,火山地带的炙烤,或是核反应堆内部的辐射,这些地方是否也能因为碳化硅MEMS技术的进步而变得“可达”?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内部监测温度和压力,在油气开采井下进行地质勘探,或者在太空探测器上监测极端环境参数。 更进一步,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探讨碳化硅MEMS器件的制造工艺。与硅基MEMS相比,碳化硅的加工难度和成本都更高,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特殊的微加工技术,例如干法刻蚀、湿法刻蚀,以及在高温下进行的键合和封装工艺?如何克服碳化硅本身的脆性,以及如何实现碳化硅与其他材料(如金属电极、封装材料)的可靠连接,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实际工程问题。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本“为硬仗而生”的科技宝典。它不仅是材料科学和微电子工程的结晶,更是一种敢于挑战极限、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精神象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碳化硅MEMS技术如何在最严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为我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前沿的知识和创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工程领域,时常需要应对极端工况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爱好者来说。光是“恶劣环境”这几个字,就能瞬间点燃想象力,让人联想到高温、高压、强腐蚀、高辐射等种种严峻挑战。而“碳化硅”和“微机电系统(MEMS)”的结合,更是勾勒出一个高度专业且极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 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抱有浓厚兴趣。MEMS技术以其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优势,在传感器、执行器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传统应用常常受限于工作环境的苛刻。碳化硅,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热学、电学和化学稳定性的半导体材料,似乎是打破这一限制的绝佳选择。因此,我迫切地想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种先进技术融合,以克服恶劣环境带来的种种难题。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传递的信息却十分明确。深邃的背景色调,或许象征着深海、太空或是地下的严峻环境,而其上交错的细微线条,又暗示着精密的微观结构和复杂的工程设计。我推测书中必然会深入探讨碳化硅在MEMS器件制造中的独特工艺,例如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晶圆制备、如何在高温下进行精确的微加工,以及如何应对碳化硅与金属互联层之间的界面问题。 同时,书中对“恶劣环境”的界定和分析也必定是重点。是具体的温度范围?是特定的化学介质?还是某种特定的辐射强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MEMS器件的设计、材料选择和封装技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例如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核工业、汽车发动机舱等极端应用场景下,基于碳化硅MEMS的传感器或执行器是如何设计、验证并最终投入使用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硬核”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可能是一本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宝典。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深入理解碳化硅MEMS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之道,并从中汲取灵感,为我自己的研究或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单凭书名《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对那些能在极端条件下默默奉献的尖端技术的强烈好奇。我总觉得,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诞生于对未知和不可能的挑战之中。将碳化硅这种以坚韧著称的材料,与精密的微机电系统(MEMS)相结合,创造出能够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稳定工作的器件,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力量的工程叙事。 我一直对材料的极限应用领域非常着迷。MEMS技术无疑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其在许多关键应用场景下的可靠性常常受到工作环境的限制。而碳化硅,凭借其出色的耐高温、耐腐蚀和抗辐射性能,被誉为“21世纪的材料”,它与MEMS的结合,似乎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我设想,书中必定会详细剖析碳化硅作为MEMS器件基底和核心构件的优势,例如它在高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如何保持稳定,以及如何在强腐蚀环境下避免表面钝化层的失效。 书名中的“恶劣环境”四个字,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引人遐想的部分。这究竟是怎样的环境?是深海的万丈高压,还是火山喷发时的炙热熔岩?是外太空的真空和强辐射,还是工业生产线上的高温蒸汽和化学腐蚀?我期待书中能详细界定这些“恶劣”的边界,并分析不同环境下对碳化硅MEMS器件设计和制造提出的具体挑战。例如,如何设计能够承受高压差的薄膜传感器,或者如何制造能够抵御强酸强碱侵蚀的微流控芯片。 我特别关注书中可能探讨的碳化硅MEMS器件的可靠性与寿命问题。在这些极端应用场景下,器件的失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猜测书中会深入研究影响器件寿命的各种因素,包括材料疲劳、界面失效、以及封装的完整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许会包含一些长期的可靠性测试数据,或者基于模型预测的寿命评估方法,这些对于工程师来说将是极其宝贵的参考。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严酷环境中实现微观工程奇迹的指南。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更是一种克服困难、挑战极限的精神体现。我渴望从中学习如何设计、制造和应用那些能在人类无法直接到达的区域工作的碳化硅MEMS器件,为科学探索和工程应用开辟新的可能。

评分

《用于恶劣环境的碳化硅微机电系统》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那些能够挑战人类认知极限的技术的好奇心。我一直坚信,真正的技术进步往往发生在那些最艰难、最极端的领域。将碳化硅这种以其近乎“不坏”的特性闻名的材料,与精巧的微机电系统(MEMS)结合,创造出能够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中工作的器件,这本身就是一项充满魄力和智慧的创举。 我对于MEMS技术在传统应用中常常受限于工作环境的苛刻感到惋惜。传感器在高温下的漂移,执行器在腐蚀性介质中的失效,这些都限制了MEMS技术的普及。而碳化硅,作为一种拥有优异耐高温、耐化学腐蚀、高硬度和良好电学特性的半导体材料,似乎是为MEMS技术开辟新天地的不二之选。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碳化硅晶体结构、掺杂技术以及其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材料性能的稳定性。 书中“恶劣环境”的定义和范围,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这是否包含了极端的温度变化、高强度的化学腐蚀、强烈的机械冲击、或是高剂量的辐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温度上限、介质种类、压力范围等,并基于这些参数,深入探讨碳化硅MEMS器件的设计原则和材料选择策略。例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机械应力的微梁结构,或者在强腐蚀环境下,如何选择能够抵抗侵蚀的金属互连层。 我特别关心书中对碳化硅MEMS器件的制备工艺和可靠性评估的论述。碳化硅的加工难度要高于硅,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特殊的微纳加工技术,如等离子体刻蚀、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以及在高温下进行的器件制造和封装方法?同时,在恶劣环境中,器件的长期可靠性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包含相关的失效机理分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本“直面挑战”的工程指南。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可能是一份如何将顶尖材料科学与精密工程技术相结合,以克服极端环境限制的实践秘籍。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碳化硅MEMS技术如何在最严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为我未来的科研探索和工程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