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

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鸿霄 著
图书标签:
  • 无机高分子
  • 絮凝剂
  • 水处理
  • 环境工程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絮凝理论
  • 聚合物
  • 分离技术
  • 净水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4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42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首次全面论述水质处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现代理论、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综合论述了国际上有关无机聚合物溶液化学和絮凝工程技术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同论点,集中归纳了作者所在研究集体和众多研究生在此领域从基础研究到生产工艺和水处理应用多年来全方位的科技生产活动和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提出的若干新论点不断探索求证的历程和展望。
《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适于用水与废水处理、絮凝剂生产及应用、无机聚合物化学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及生产实践科技人员参考研读。预期对我国聚合絮凝剂的发展研究能起到借鉴促进作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
1.1水质混凝处理,混凝剂,絮凝剂
1.1.1水质混凝处理
1.1.2混凝剂和絮凝剂
1.2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国外的发展
1.2.1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产生的化学基础
1.2.2各国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概况
1.3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在我国的发展
1.3.1利用废弃原料生产时期
1.3.2走向工业化生产时期
1.3.3稳定发展和提高时期
第2章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与鉴定
2.1絮凝剂溶液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2.1.1各种制备方法概要
2.1.2不同制备方法的产品比较
2.2羟基聚合物溶液的特征参数
2.2.1碱化度
2.2.2形成函数和水解度
2.3Ferron逐时络合光度法
2.3.1Ferron逐时络合光度法原理
2.3.2Ferron逐时络合法的测定方法
2.3.3Al—Ferron法与27A1 NMR法的对照
2.4羟基铝的核磁共振鉴定法
2.4.1基本原理
2.4.2基本测定方法
2.5激光光散射与小角度X线散射法
2.5.1激光光散射原理
2.5.2激光光散射的测定
2.5.3小角度X线散射法
2.6原子力显微镜
2.6.1基本原理
2.6.2原子力显微镜的特点
2.6.3实验仪器与应用条件
第3章 铝聚合物的溶液化学
3.1A1(Ⅲ)的羟基单核化合态
3.1.1铝的水解
3.1.2铝的溶解沉淀
3.2A1(Ⅲ)的多核羟基聚合态
3.2.1铝溶液的滴定曲线
3.2.2羟基聚合铝的形态与分类
3.2.3羟基聚合铝的“六员环模型”
3.2.4羟基聚合铝的“Keggin笼式模型”
3.3羟基聚十三铝的形成和特征
3.3.1羟基聚十三铝的结构形态
3.3.2羟基聚十三铝的生成
3.3.3聚十三铝单元的聚集和沉淀
3.3.4聚三十铝A13c一的研究和发展
3.4聚合氯化铝溶液的形态分布
3.4.1不同铝盐溶液化合态的形态分布
3.4.2不同条件下铝溶液水解过程曲线
3.4.3聚合铝溶液形态分布的变化
3.5聚合铝投加到溶液后的形态特征
3.5.1聚合铝投加后的形态变化
3.5.2聚合铝的凝絮生成和沉淀
3.5.3聚合铝的电荷与粒度变化
3.6羟基铝溶液形态的总体模型
3.6.1羟基铝溶液形态的研究发展
3.6.2六员环化合态的新验证
3.6.3Ferron法A1b的分级解析
3.6.4羟基铝溶液的形态转化模型
第4章 铝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4.1聚合氯化铝凝聚絮凝作用特征
4.1.1聚合铝存在形态与传统铝盐的差异
4.1.2聚合铝在悬浊液中的吸附与絮凝
4.2聚合铝微絮体的行为特征
4.2.1聚合铝絮体的激光光散射表征
4.2.2聚合铝絮体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4.2.3聚合铝絮凝动力学表征
4.3聚合铝的生产工艺流程
4.3.1生产工艺概述
4.3.2应用废弃原料生产聚合铝
4.3.3氢氧化铝凝胶生产聚合铝
4.4高含量聚十三铝的溶液化学
4.4.1羟基聚十三铝的综合特征
4.4.2A113的凝聚絮凝特征
4.4.3高浓度溶液中的A113
4.5高纯纳米絮凝剂的研制
4.5.1化学提纯法制备A113研究
4.5.2化学提纯产品的鉴定
4.5.3超滤膜法制备高纯A113溶液
4.6电化学法制备高纯纳米絮凝剂
4.6.1电化学法制备高纯聚合铝
4.6.2电解工况条件的设计与优化
4.6.3中间试验与生产试验
4.6.4电解法高浓聚合铝的特征
第5章 铁的聚合物溶液化学
5.1Fe(Ⅲ)的羟基单核化合态
5.2Fe(Ⅲ)的多核羟基聚合态
5.2Fe(Ⅲ)溶液的水解与聚合
5.2.2滴碱中和曲线的演变过程
5.2.3Fe(Ⅲ)连续滴定曲线的典型模型
5.3铁聚合物的形成与结构
5.3.1羟基聚合铁的形成和结构
5.3.2铁聚合物结构演变的仪器鉴定
5.4Fe(Ⅲ)羟基聚合物的统一指标和分类
5.4.1羟基聚合物的统一指标,水解度B*
5.4.2Fe(Ⅲ)羟基聚合物的统一分类
5.5Fe(Ⅲ)羟基聚合物的形态演变及模式
5.5.1Fe(Ⅲ)溶液羟基化的表现特征
5.5.2Fe(Ⅲ)溶液形态的演变
第6章 铁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6.1聚合硫酸铁
6.1.1聚合硫酸铁的发展
6.1.2聚合硫酸铁的特性
6.1.3聚合硫酸铁的生产和应用
6.2聚合氯化铁
6.2.1聚合氯化铁的发展
6.2.2不同浓度氯化铁溶液的混凝性能
6.2.3聚合氯化铁的混凝效能
6.2.4聚合铁与其他混凝剂的比较
6.3聚合氯化铁的稳定化
6.3.1稳定化聚合氯化铁
6.3.2磷酸根与羟基铁溶液化学
6.3.3磷酸根与羟基铁的形态结构
6.4聚合氯化铁的生产和应用
6.4.1稳定化高浓聚合氯化铁
6.4.2Fe(Ⅱ)的锰砂催化氧化法
6.4.3酸洗废液制备聚合氯化铁
6.4.4两种聚合氯化铁的应用
第7章 硅聚合物的溶液化学
7.1硅的溶液化学
7.1.1二氧化硅与单硅酸的特性
7.1.2无定形硅的溶解度
7.1.3硅酸的溶解平衡
7.2聚合硅酸化合态
7.2.1硅酸的聚合及凝胶化
7.2.2无定形硅酸的聚合形态
7.2.3聚硅酸的形态结构
7.3聚硅酸与金属化合态
7.3.1聚硅酸与Al(Ⅲ)化合态
7.3.2聚硅酸与Fe(Ⅲ)化合态
7.4活化硅酸
7.4.1活化硅酸的制备
7.4.2活化硅酸的应用
第8章 复合聚合絮凝剂
8.1复合聚合絮凝剂概述
8.1.1复合聚合絮凝剂的发展
8.1.2复合聚合絮凝剂的配制原则
8.1.3复合絮凝剂的形态变化
8.2聚合硅酸铝
8.2.1聚合硅酸铝的制备及特征
8.2.2聚合硅酸铝的形态形貌
8.2.3聚合硅酸铝的效能
8.3聚合硅酸硫酸铝
8.3.1发展概况
8.3.2形态与结构特征
8.3.3水处理絮凝特性
8.4聚合磷酸铝
8.4.1聚合磷酸铝的化学
8.4.2磷酸铝溶液的聚合特性
8.4.3聚合磷酸铝絮凝剂
8.5聚合硅酸铁
8.5.1聚合硅酸铁的制备
8.5.2聚合硅酸铁的形态分布
8.5.3聚合硅酸铁的混凝性能
8.5.4聚合硅酸硫酸铁
8.6铝铁复合絮凝剂
8.6.1铝和铁的共聚合
8.6.2铝铁复合剂的制备与特征
8.6.3铝铁复合剂不同配比的絮凝性能
8.7有机复合絮凝剂
8.7.1有机与无机复合絮凝剂的发展
8.7.2有机复合絮凝剂的研制和表征
8.7.3有机复合絮凝剂的絮凝功能
第9章 聚合絮凝剂与水处理工艺
9.1水处理的凝聚絮凝理论
9.1.1凝聚絮凝理论的发展
9.1.2传统混凝剂的凝聚絮凝理论
9.1.3近年综合的凝聚絮凝模式
9.1.4应用表面吸附计算的模式
9.2聚合絮凝剂的凝聚絮凝过程
9.2.1应用絮凝剂形态分布的改进模式
9.2.2聚合絮凝剂的凝聚絮凝机理
9.3高效絮凝集成系统
9.3.1F-R-D高效絮凝系统
9.3.2聚合絮凝剂的动态絮凝特征
9.3.3接触絮凝拦截沉淀
9.3.4絮凝溶气气浮
9.3.5微絮凝深床过滤
参考文献
1.英文、俄文文献(References)
2.中文、日文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提供一本与《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主题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语言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技术性或模板化的痕迹。 --- 图书简介:星辰的低语:宇宙深空探索的哲学与艺术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本聚焦于硬核天体物理公式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横跨科学、哲学、历史与艺术的广袤旅程。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人类为何要将目光投向那片黑暗而寒冷的深空?当我们将探测器送往冥王星的冰冷荒漠,或是在火星表面建立栖息地时,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 《星辰的低语》深入剖析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驱动力,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完美球体”的向往,到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对望远镜的震撼,再到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的政治博弈与技术奇迹。本书着重探讨了“探索”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又如何反作用于地球文明的演进。 第一部分:回溯:从星图到星舰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漫长历史。我们首先考察了早期文明如何通过星象来指导农业、航海和宗教信仰,探究了古代文明(如巴比伦、玛雅)中天文学的地位。随后,笔锋转向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非简单描述科学发现本身,而是着墨于这一转变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性冲击。 重点章节探讨了“望远镜”这一工具的革命性意义。我们不仅记录了哈勃和韦伯望远镜的成就,更聚焦于它们带来的认知冲击——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个漂浮在广袤虚空中的微小尘埃。这种谦卑感,正是驱动后续探索行动的内在动力之一。我们还细致梳理了太空时代初期,从冯·布劳恩的火箭梦想,到尤里·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的足迹,这些成就如何被包装、被神化,并最终融入大众文化。 第二部分:技术与伦理的交织:深空探索的复杂性 探索深空需要克服的不仅是物理障碍,更是伦理与资源的困境。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几大核心探索项目背后的复杂逻辑。 火星殖民的悖论: 为什么火星如此吸引我们?本书认为,火星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备份”的可能性,一种逃离地球生态灾难的心理慰藉。然而,我们审视了将地球生命带到另一个星球可能带来的生物污染风险,以及建立外星殖民地后,新社群的治理结构和法律地位将如何演变。火星上的第一批居民,他们将是人类的延续,还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的起点? 行星保护与星际访客: 我们详细讨论了行星保护协议——如何确保我们不污染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以及如何谨慎处理发现地外生命(无论多么原始)的潜在影响。本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 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哲学困境:如果我们接收到信号,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谁有权代表全人类进行首次对话? 资源开采的未来: 随着小行星采矿技术的成熟,太空资源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我们探讨了月球和近地小行星的稀有元素对未来地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国际法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避免太空领域的“圈地运动”和资源垄断。 第三部分:宇宙的诗意:人类心智与无限空间 这部分转向了对探索行为的诗意与形而上学的解读。我们探讨了人类对“宏大叙事”的需求,以及太空探索如何成为现代社会唯一的、具有全球共识的宏大叙事。 孤独感的对抗: 面对宇宙的尺度,人类的短暂生命显得尤为脆弱。本书认为,深空探索是对抗这种虚无感的一种集体行动。通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我们试图将自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时间轴上,从而赋予日常生活的意义。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宇航员们带回的图像——土星环的辉煌、猎户座星云的色彩——已经超越了科学数据的范畴,成为了新的艺术灵感源泉。我们分析了这些“太空美学”如何渗透到建筑设计、音乐创作乃至时尚潮流中。本书收录了多位著名航天摄影师的幕后故事,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高强度工作和极端环境下,捕捉到那些令人屏息的瞬间。 未来的视野: 结尾部分展望了载人火星任务之后,人类可能迈向木星的卫星,甚至更遥远的恒星系。但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人类心智极限的哲学探讨。当我们飞离太阳系,地球不再是可见的蓝点,人类的“家园”概念将如何被重塑? 结语:在谦卑中寻找方向 《星辰的低语》旨在提醒读者,每一次火箭的点火,每一次传感器的数据传输,都根植于人类最深层的求知欲与对未知的敬畏。探索太空,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这个在宇宙偶然的角落里诞生的、充满矛盾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物种。 本书适合所有对科学发现背后的“为什么”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任何在仰望星空时,会感到灵魂被某种无形力量牵引的人。它是一本关于科学的激情、哲学的沉思以及人类不屈精神的颂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齐划一的格式和清晰准确的图表,都显示出作者的严谨态度。我主要对书中关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应用性能评价和优化部分感兴趣。我们经常需要对不同的絮凝剂进行性能测试和比较,以确定最经济有效的方案。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标准化的絮凝剂性能评价方法,包括如何设计实验、采集数据以及进行结果分析?例如,对于不同絮凝剂的沉降性能、脱色性能、COD去除率等,书中是否会给出详细的测试流程和判定标准?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提高絮凝剂使用效率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通过预处理、pH调节、投加方式优化等来增强絮凝效果。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污染物,比如难降解有机物、微生物等,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结合其他处理技术(如吸附、氧化、生物处理)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我还需要了解不同絮凝剂的长期使用效果和潜在的环境影响,例如,是否会产生二次污染?书中是否会涉及絮凝剂的回收和再生技术?如果有关于成本效益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估的内容,那将非常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实现绿色、可持续的水处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好奇心的研究生,我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住了。虽然我之前主要研究的是有机高分子材料,但“无机高分子”这个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颖。我想知道,这类材料在结构上与我们熟知的有机高分子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具备哪些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书中对于“絮凝理论”的阐述,是否会从更加基础的层面入手,比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等,来解释絮凝现象的发生机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絮凝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的配位基团、聚合度、电荷分布等是如何影响其絮凝效果的。我对于利用无机高分子来制备新型吸附材料、催化剂载体等是否也会有所提及?这本书是否会涵盖一些现代表征技术在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方面的应用,比如XRD、SEM、TEM、XPS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解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类无机高分子材料在环境修复、生物医药等交叉学科领域是否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是否可以将其用于药物缓释载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我的后续研究提供灵感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深邃的蓝色背景配合着银白色的书名,仿佛将人带入了奇妙的化学世界。刚拿到书,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绝对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无机高分子”的概念,这与我之前接触到的传统高分子材料有着显著的区别。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这类材料的独特结构、合成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特别是“絮凝理论”部分,我很好奇它如何解释这些无机高分子在水处理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例如,对于絮凝剂的粒径、电荷密度、表面活性等关键参数,书中是否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和讨论?再者,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新型高效絮凝剂的开发势在必行,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发动态和应用前景?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为解决现实世界的水污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无疑为我对无机高分子材料和絮凝技术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传递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氛围,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的经典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对“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的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而不仅仅局限于水处理的应用。例如,它是否会追溯无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无机盐到如今复杂的聚合体,梳理出其理论和应用演进的脉络?书中对于“絮凝”过程的描述,是否会涉及多尺度的视角,从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到宏观体系的聚集行为,进行系统性的阐释?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构效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合成参数来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絮凝剂?例如,针对不同粒径、形貌、表面电荷的悬浮颗粒,如何选择或设计具有最佳絮凝效果的无机高分子?书中是否会对絮凝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比如土壤改良、矿物浮选、甚至新型材料的制备等。如果有关于高通量筛选、计算模拟等方法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发中的应用介绍,那就更加令人兴奋了。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手册,对于我这样在实际操作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主要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絮凝剂”的选择和应用部分。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废水处理难题,不同的水质对絮凝剂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个详尽的絮凝剂选型指南,帮助我们根据原水水质、处理目标等因素,快速准确地选择最合适的絮凝剂?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对市面上常见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等,进行详细的性能对比和应用案例分析。例如,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哪种絮凝剂效果最好?在处理悬浮物含量高的工业废水时,又该如何优化投加量和反应条件?我还需要了解不同絮凝剂在不同pH值、温度等条件下的稳定性如何,以及它们对后续处理工艺(如过滤、沉淀)的影响。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絮凝剂的复配技术,如何通过组合使用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对于一些特殊污染物,比如油类、色素等,书中是否会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选择和使用絮凝剂来有效去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现场调试的经验和技巧,那将更加完美,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评分

院士编的书应该有质量保证的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OK

评分

真的很不错,做絮凝的大家,院士就是给力!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不过封面那个纸太硬,打开封面的时候里面的胶就脱了。

评分

给力

评分

很好的书,一直很佩服汤先生。

评分

很好的工具用书,缺少有机的部分

评分

还可以吧,没看呢。以后要多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