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從大舞颱到大劇院

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從大舞颱到大劇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盧嚮東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戲劇
  • 戲劇史
  • 舞颱藝術
  • 劇院建築
  • 文化研究
  • 錶演藝術
  • 藝術史
  • 中國文化
  • 現代文學
  • 戲劇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02709
版次:1
商品編碼:1032523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2
字數:5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依時代發展為脈絡,按年代序列及曆史事件為綫索,對中國現代劇場從功能組成、形式演進及運營方式等進行瞭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作者以多年來從事劇場設計的經驗和敏銳的眼光,抓住中國現代劇場建築發展這一切入點,從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和建築技術等多方麵進行論述,其中第一手資料占有相當大的分量,為該書的全麵性和專業性提供瞭支持。它不僅是中國劇場發展史的重要補充,也是中國現代建築史的重要補充。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劇場不僅是中國劇場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現代建築史的重要部分。本書試圖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技術等多方麵入手,探索推動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動力,描繪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曆史軌跡,並嘗試對我國現代劇場的發展曆史進行分期,建立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研究框架。
本書論述瞭從19世紀末西方劇場傳入我國開始,直至目前的我國現代劇場發展過程。根據不同階段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特徵,將其分彆劃分為“移植時期”、“自立時期”、“新中國初期”、“低榖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大劇院時代”等六個主要時段,此外,另闢專章,研究瞭“延安時期”的演齣場所,以便能夠找尋新中國建立後由於與延安時期在政治上繼承性而造成的影響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因素。除瞭將劇場進行分期研究,本書還在最後兩章論述瞭建築聲學、劇場設備技術對於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影響,重視相關技術進步與劇場發展的互動關係。模仿西方劇場是我國現代劇場發展的主要方式,並且在學習西方劇場時,顯示齣瞭選擇性。對於劇場現代化的追求是發展的一條主綫,這一方麵推動瞭我國劇場的發展,另一方麵,由於對於現代化的理解偏差,也造成瞭目前劇場發展中的一些弊端。
本書適用於建築設計人員、劇場設計、戲劇行業人員。

作者簡介

盧嚮東,1966年生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分彆獲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碩士學位和清華大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長期從事建築設計教學、研究、創作。此書即是作者研究西方劇場在中國發展曆史的成果。作者特彆關注西方建築在中國的傳播、演變,劇場建築作為一種重要的建築類型,成為作者考察的立足點。

目錄


緒言
第1章 移植時期的早期西式劇場之研究(19世紀末)
1.1 背景
1.2 中國最早的西式劇場——澳門崗頂劇院
1.3 早期重要的西式劇場——上海蘭心劇院
第2章 模仿時期的改良劇場之研究(20世紀初)
2.1 改良劇場的動因
2.2 改良劇場的發展
2.3 小結
第3章 自立時期的劇場之研究(20世紀20~40年代)
3.1 本土化劇場的最初實踐
3.2 中國建築師的劇場設計走嚮成熟
3.3 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劇場實踐——移植劇場的並存
3.4 電影對劇場的影響
3.5 會堂的劇場化傾嚮
3.6 商業聚集效應下的劇場分布
3.7 小結
第4章 延安時期的演齣場所——特殊區域的劇場
4.1 概況
4.2 延安時期主要的禮堂
4.3 禮堂的設計和建設研究
4.4 延安時期的主要演齣場所
4.5 延安時期禮堂的特徵分析及其影響
第5章 新中國初期的劇場之研究(20世紀50年代)
5.1 概況
5.2 國民經濟恢復期的主要劇場活動
5.3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重要劇場及發展
5.4 大躍進時期的主要劇場設計和發展
5.5 北京成為劇場發展的中心
5.6 小結
第6章 低榖時期的劇場研究之研究(20世紀60—70年代)
6.1 概況
6.2 主要劇場介紹
6.3 外援劇場分析及其影響
6.4 小結
第7章 改革開放初期的劇場之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中)
7.1 背景
7.2 20世紀70年代劇場影響時期的劇場發展
7.3 學習朝鮮劇場的活動及影響
7.4 劇場學術活動
7.5 20世紀80年代重要劇場介紹
7.6 劇場商業化、娛樂化傾嚮開端
7.7 小結
第8章 大劇院時代的劇場之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
8.1 概況
8.2 上海大劇院
8.3 20世紀90年代末國傢大劇院第二次設計
8.4 浙江地區的大劇院
8.5 廣東地區的大劇院
8.6 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劇場設計風潮
8.7 大劇院模式在中國的演變
8.8 劇場的新嘗試
8.9 劇場學術的進展
8.10 劇場學術界關注的主要問題
8.11 小結
第9章 中國現代劇場的建築聲學設計發展
9.1 早期概況
9.2 20世紀50年代劇場建設與聲學發展的互動
9.3 可調聲學的發展及爭論
9.4 劇場聲學適應性——多功能問題主張
9.5 小結
附錄:建築聲學優美音質的思考
第10章 劇場設備技術的發展及對劇場的影響
10.1 舞颱設備研究的起步階段
10.2 劇場設備研究機構及其貢獻
10.3 舞颱設備對劇場發展的影響
10.4 小結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錄A 我國現代劇場發展大事記
附錄B 我國近年興建數個大劇院的主要技術數據
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移植時期的早期西式劇場之研究(19世紀末)
1.1 背景
一般認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後,隨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政府被迫將許多城市開埠,不少西方資本主義國傢事實上在中國占領瞭不少城市,作為在中國進行各種活動的基地。比如:上海有所謂英國、法國、美國的租界,沙俄占用瞭哈爾濱,葡萄牙占用瞭澳門,德國和日本占用瞭青島,等等。這些城市帶有很強的殖民地特徵,它一方麵給中國人民帶來瞭屈辱,另一方麵也將西方的文化直接移植到中國的土地上。在這些地區興建的大量西式建築中,也包括瞭本書研究對象——西式劇場。
劇場,作為西方一種重要的建築類型,有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瞭完整的模式,在經曆瞭演變之後,呈現齣開放式舞颱劇場和箱形舞颱劇場(鏡框式舞颱劇場)兩個主要分支,成為西方成熟的建築類型。

前言/序言


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從大舞颱到大劇院 內容簡介 本書《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從大舞颱到大劇院》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中國現代戲劇空間發展曆程的學術專著。它以曆史為經,以空間為緯,細緻描繪瞭從清末民初至今,中國劇場在建築形態、功能設置、技術演進以及與社會文化互動等多個維度上所經曆的深刻變革。本書旨在勾勒齣中國現代劇場從最初蹣跚起步的“大舞颱”概念,發展到如今技術先進、功能多元、承載文化使命的“大劇院”體係的完整圖景,並分析其背後驅動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技術力量。 第一部分:萌芽與探索——“大舞颱”的時代印記(清末民初至20世紀40年代) 本部分將考察中國現代劇場發展的早期階段。在這一時期,西方戲劇思潮和演齣形式開始傳入中國,對傳統的戲麯錶演空間産生瞭衝擊與融閤。 傳統戲麯錶演空間的遺産與改造: 追溯中國傳統戲麯演齣場所的特點,如戲園、茶園等,分析其空間布局、觀眾席設置、舞颱構造等,並探討在引進西方戲劇概念時,這些傳統空間是如何被改造或藉鑒的。例如,一些戲園開始嘗試安裝更復雜的燈光和機械裝置,以適應新的錶演需求。 早期西式劇場建築的引入: 重點研究中國近代城市中齣現的第一批西式劇場建築。這些建築往往帶有明顯的西方建築風格,其設計理念、功能劃分(如觀眾席、化妝間、後颱技術區)以及舞颱機械的引入,標誌著中國劇場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分析這些早期劇場在選址、規模、材料選擇等方麵所受到的時代限製和文化影響。 “大舞颱”概念的形成與特徵: 探討“大舞颱”這一概念在當時的語境下所蘊含的意義。它不僅僅指劇場規模的擴大,更代錶著一種新的錶演理念的齣現,即更加注重整體的視覺呈現、更為豐富的聲光效果以及更加現代化的觀眾體驗。分析此時期的劇場在劇目選擇、演齣形式(如話劇、歌劇、芭蕾的早期嘗試)等方麵與“大舞颱”空間所産生的互動關係。 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劇場: 考察這一時期劇場作為新興公共文化空間的社會功能。劇場不僅是藝術錶演的場所,也成為社會交往、信息傳播甚至政治宣傳的平颱。分析劇場與當時社會思潮、教育運動、民族救亡運動等之間的聯係。 代錶性案例分析: 選取當時具有代錶性的劇場建築進行深入剖析,例如上海的蘭心大戲院、北京的吉祥戲院(在改造後)、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早期引進的劇院。分析其建築設計、使用功能、演齣曆史以及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建設與發展——從“舞颱”到“劇院”的過渡(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現代劇場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轉型期。新中國的成立帶來瞭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劇場建設也呈現齣新的特點和走嚮。 新中國成立後的劇場規劃與建設: 探討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文化事業的重視以及在劇場建設方麵的規劃。分析這一時期劇場建設的宏觀政策導嚮、資金投入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布局的情況。 蘇聯模式的影響與本土化實踐: 深入研究蘇聯劇場建築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對中國劇場建設的影響。分析其在空間布局(如池座、樓座、包廂)、舞颱機械(如升降颱、轉颱)、後颱設施等方麵的藉鑒,並探討中國建築師如何在引進的同時,結閤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和實際需求進行本土化創新。 功能主義導嚮的劇院設計: 考察這一時期劇院設計中功能主義的興起。劇院的建設更加注重滿足不同類型演齣(如戲劇、音樂會、舞蹈)的功能需求,對舞颱的尺寸、聲學設計、觀眾視綫等方麵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技術裝備的初步現代化: 分析這一時期劇場技術裝備的進步,如燈光、音響、舞颱機械的引進和國産化。雖然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但這些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瞭劇場演齣的錶現力。 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 除瞭大型劇院,本部分還將關注這一時期基層文化站、工人俱樂部、學校禮堂等場所的劇場功能建設。它們在普及戲劇藝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 代錶性案例分析: 重點研究這一時期建設的標誌性劇院,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首都劇場、上海大劇院(早期規劃與建設)、以及各地新建的省市級劇院。分析其建築風格、技術特點、演齣功能以及在當時的文化體係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轉型與騰飛——“大劇院”時代的到來(20世紀90年代至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為劇場建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一時期,中國劇場建設呈現齣規模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顯著特徵。 市場化浪潮與劇場建設的加速: 分析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如何驅動劇場建設的快速發展。商業投資、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參與等多種模式並存,湧現齣大量現代化的“大劇院”。 國際化視野與高科技應用: 探討國際頂尖劇院建築設計理念和先進舞颱技術的廣泛引入。現代大劇院在建築設計上追求標誌性、多元化和人性化,而在技術層麵則大量應用數字控製係統、模塊化舞颱、先進的聲學和照明技術,以滿足最復雜的國際化演齣需求。 復閤功能與城市文化地標: 分析現代大劇院在功能上的拓展,它們不再僅僅是演齣場所,更成為集展覽、會議、培訓、休閑等為一體的城市文化綜閤體,並常常成為城市的新地標。 專業化管理與運營: 探討劇院管理和運營模式的專業化發展。從票務係統、節目策劃、市場推廣到藝術教育,都朝著更加精細化、市場化的方嚮發展。 中國原創戲劇與新空間需求: 關注中國原創戲劇的蓬勃發展,分析其對新型錶演空間的需求。除瞭大型傳統劇場,一些中小型、多功能、可靈活變動的演齣空間也應運而生,以適應不同體量和風格的戲劇創作。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劇院理念: 探討現代劇院建設中對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綠色劇院的理念逐漸被引入,並在建築設計和運營中得到體現。 代錶性案例分析: 詳細研究新時期湧現齣的標誌性大劇院,例如國傢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廣州大劇院、深圳灣文化廣場等。分析其建築設計的獨特性、技術應用的先進性、功能定位的創新性以及它們在中國現代文化版圖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反思與展望——中國現代劇場的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曆程進行總結性反思,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展望。 曆史經驗的梳理與總結: 迴顧從“大舞颱”到“大劇院”的發展脈絡,總結不同時期劇場演進的驅動力、成就與局限。 當下劇場建設麵臨的挑戰: 分析當前中國劇場建設中可能存在的過度投資、同質化競爭、運營不善、以及藝術創新與硬件設施之間的關係等問題。 技術發展對劇場未來的影響: 探討數字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可能對未來劇場空間、錶演形式以及觀眾體驗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觀眾需求的變化與劇場功能的再定義: 隨著觀眾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審美趣味的多元化,未來的劇場將如何適應觀眾需求的變化,提供更具互動性、沉浸感的藝術體驗。 文化多樣性與民族特色: 強調在劇場建設和發展中,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創造齣具有中國當代特色的新型戲劇空間。 麵嚮未來的發展趨勢: 展望中國現代劇場未來的發展方嚮,可能包括更加靈活多變的空間設計、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術應用、更加注重社區參與和藝術普及、以及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本書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建築圖紙、設計資料以及田野調查數據的梳理與分析,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清晰而生動的中國現代劇場演進圖景。它不僅是關於建築和空間的研究,更是關於中國現代文化、社會變遷和藝術發展曆程的深刻洞察。通過理解劇場空間的變化,我們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戲劇乃至中國社會自身的演變軌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引用的文獻和研究視角都相當前沿。但對於一個將劇場視為集體記憶載體的普通讀者來說,它少瞭一些情感的共鳴。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夠讓我“會心一笑”或“熱淚盈眶”的瞬間——那些關於特定劇目首演引發的社會轟動,或是某個偉大導演與演員之間充滿火花的閤作軼事。劇場不僅僅是理論的殿堂,更是欲望、衝突和狂歡的場所。我期待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幕後故事”的描繪,那些為瞭一個完美的謝幕,藝術傢們付齣的近乎偏執的努力。那些關於劇團的日常、演員的口頭禪、或者某個著名劇目的試演過程中發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插麯,這些“八卦”和“花邊新聞”,恰恰是構建起一個時代劇場生態的毛細血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描繪劇場的骨架,卻遺漏瞭皮肉和血液的豐滿,導緻整體形象略顯蒼白和概念化。

評分

我嘗試從書中尋找關於觀眾群體變遷的綫索,這是我最為好奇的部分之一。現代劇場的興起,必然伴隨著觀眾階層的分化與重塑。從早期的士紳階層到後來的知識分子,再到大眾的湧入,劇場是如何適應這些不同文化背景和欣賞習慣的群體的?不同的劇場空間設計是否在有意無意中,篩選和培養瞭特定類型的觀眾?書中對“大劇院”時代的到來著墨不少,但這種“大”是否意味著一種更宏大、更官方的敘事壟斷?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社會學的分析,比如通過分析不同時期劇場周邊的商業活動、報紙上對劇場的評論風格,來反推當時的社會心態。遺憾的是,這本書似乎將“觀眾”視為一個被動接受藝術品的整體,缺乏對他們復雜的主動性、批評性和參與性的探討。這種視角上的偏頗,使得劇場的“生命力”——即人與人之間在黑暗中共同呼吸、共同體驗戲劇的張力——被削弱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能讓人觸摸到百年前舞颱上的塵埃與光影。我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它,希望能在這本關於中國現代劇場變遷的著作中,找到那些曾經在舞颱上光芒四射的瞬間。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焦點似乎更集中在宏觀的理論建構和對特定時期劇場生態的抽象分析上,而非我所期望的那些鮮活的、可感的細節。我期待看到關於“大舞颱”時代,那些華麗的布景、演員們獨特的錶演方式,以及觀眾席上形形色色的麵孔。比如,那些老一輩藝術傢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齣震撼人心的舞颱效果?他們排練時的汗水、首演時的緊張,甚至是颱下觀眾的喝彩與唏噓,這些構成劇場靈魂的“人味兒”,在這本書裏卻顯得有些稀薄。我更像是閱讀一份詳盡的學術報告,而非一次穿越時空的劇場探險。雖然文本的邏輯清晰,論證嚴密,但那種直擊人心的“劇場溫度”似乎被某種理論框架過度地過濾瞭。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史料剪輯,讓那些曆史的片段能重新在我眼前“演”起來。

評分

從敘事風格上看,作者的筆觸極為冷靜、客觀,幾乎達到瞭剋製的程度。這對於一部曆史著作來說是優點,但對於描述一個充滿激情和爭議的藝術領域時,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本以為會讀到對於新舊思潮碰撞的激烈描繪,比如現代主義戲劇對傳統戲麯美學的衝擊,那必然是一場藝術的“戰爭”。我期待看到關於那些激進的先鋒派是如何挑戰既有的美學規範,以及他們如何為自己的創新辯護。這本書在論述不同流派的交替時,更多地采用瞭並列和描述的方式,缺乏對這些衝突背後的戲劇性和個人命運的關注。就像在看一場經過精心剪輯和淨化的曆史紀錄片,所有戲劇性的轉摺點都被磨平瞭棱角,最終呈現的是一條平穩上升的麯綫。我更傾嚮於閱讀那些充滿爭議、甚至帶有一定主觀色彩的評論,因為正是那些激烈的爭吵和不被理解的呐喊,纔構成瞭現代劇場發展史上最動人的章節。

評分

讀完前幾章後,我發現作者在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劇場空間演變時,采取瞭一種非常抽絲剝繭的結構。這種結構對於理解劇場從功能性嚮藝術性轉變的脈絡無疑是有幫助的,但它也帶來瞭一種疏離感。我本以為會讀到關於建築美學和空間哲學如何與戲劇錶演發生化學反應的故事。比如,從傳統戲園子的“一桌二椅”到西方鏡框式舞颱的引入,這種空間革命對演員的走位、情感的釋放乃至觀眾的代入感,究竟産生瞭何種顛覆性的影響?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劇場技術革新的討論,比如燈光、聲學設備是如何一步步被引進並本土化改造的。然而,書中的描述大多停留在“引進瞭某種技術”或“空間結構發生瞭變化”的層麵,缺乏對這些技術細節如何被藝術傢們玩齣新花樣、如何服務於特定的戲劇主題的深入挖掘。每一次技術的升級,都應該對應著一次藝術錶達的飛躍,這本書卻更像是在列舉硬件升級的時間錶,而不是描繪軟件(錶演藝術)的迭代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