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分析及集成技术 |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2-01 |
| 作者:丁国富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56.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434430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第1章概述 1.1复杂机电系统 1.2复杂机电产品虚拟样机技术 1.3高速列车的复杂机电系统 1.4高速列车虚拟样机技术 1.5高速列车虚拟样机技术现状及趋势 1.6本书内容 1.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高速列车设计、分析、优化集成 2.1引言 2.2复杂机电系统数字化设计、分析、优化集成 2.3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分析、优化集成建模 2.4面向设计模型的高速列车设计、多体动力学分析集成描述 2.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面向设计模型的高速列车分析模型映射 3.1复杂机电系统分析模型属性提取 3.2高速列车动力学分析模型属性提取方法 3.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高速列车多分析视图耦合仿真 4.1复杂机电系统多分析视图耦合仿真 4.2高速列车多分析视图模型耦合仿真 4.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面向多体系统的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灵敏度分析 5.1灵敏度分析概述 5.2面向设计的多体系统灵敏度分析模型 5.3面向设计模型的高速列车灵敏度分析模型研究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高速列车基于代理模型的整机性能设计参数灵敏度分析 6.1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构建 6.2高速列车设计空间缩减和确定 6.3高速列车动力学代理模型方案 6.4构建高速列车改进神经网络代理模型 6.5高速列车设计参数灵敏度分析和关键参数识别 6.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高速列车基于代理模型的动力学设计参数优化 7.1概述 7.2高速列车动力学设计参数优化算法和流程 7.3优化模型的建立 7.4高速列车动力学设计参数优化过程 7.5Pareto非支配解集数据分析 7.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高速列车设计、分析、优化集成平台 8.1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面临的挑战 8.2高速列车设计、分析、优化集成框架 8.3高速列车设计、分析、优化集成平台搭建 8.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分析及集成技术》主要对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基于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性能设计,设计与分析集成等进行了总结,意图是从设计进程迭代的角度,阐述在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上的所得。主要内容包括:复杂机械系统及高速列车虚拟样机;高速列车虚拟样机框架及平台研究;基于顶层指标分解的高速列车转向架概念模型表达;基于模块化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参数化设计;面向分析的高速列车虚拟样机—基于MRA架构的设计分析集成;面向CAD的高速列车动力学开发。
作为一个对工程美学和性能极致追求的爱好者,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高速列车“速度与智慧”的想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设计背后的逻辑和考量。我被书中对“空气动力学优化”的细致讲解所折服,原来每一次车身线条的微调,都是为了更极致的减阻和更稳定的运行。同时,关于“结构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艺术,也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挑战极限方面的智慧。书中对“数字化仿真”的描述,更是让我体会到了科技的魔力,如何通过虚拟世界的模拟,提前规避无数潜在的风险,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集成技术”时所展现的宏大视野,将车辆、轨道、信号、牵引等多个系统,如同棋子般巧妙地布局,最终奏响一曲协同运行的交响乐。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高速列车的“硬实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软实力”——那些精密的计算、严谨的分析、以及跨学科的协作。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是从一个完全技术门外汉的角度出发的,但它依然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高速列车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存在,但从来不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算法,而是从设计理念、需求分析入手,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如何”实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仿真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原来在现实中建造一辆高速列车之前,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无数次的“试驾”和“碰撞”,这种前沿的技术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于不同仿真软件和方法的介绍,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但足以让我感受到科技在工程领域的强大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一个如此复杂的系统,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的知识,并且需要强大的团队协作和集成能力。这本书让我对工程技术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一本关于“高速列车”的书籍都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智慧制造”和“数字化未来”的史诗。我不是一个工程师,也不是一个科学家,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对于“数字化设计”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设计维度,不再是传统的纸笔和模型,而是完全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设计。那些关于参数化建模、知识工程、以及与制造过程的无缝对接的论述,都让我看到了未来工业设计的雏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系统集成”的案例分析,它展现了如何将无数个看似独立的部件,通过精密的协同和优化,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可靠的整体。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集成,更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上的革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不仅仅是对高速列车本身的认知,更是对整个现代工业体系运作方式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如何驱动效率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让人惊艳的工程类读物之一!虽然我本身不是直接从事高速列车设计的,但作为一名对尖端科技和工程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术语的教科书,反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高速列车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拆解成一个个清晰、可理解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数字化设计流程时的那种细腻感,仿佛能看到每一个CAD模型是如何被精雕细琢,每一个仿真分析是如何被反复验证的。书中对于“集成技术”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不同子系统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最终汇聚成一台高速奔跑的巨兽。那些关于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等方面的介绍,即使在细节处也力求浅显易懂,配以丰富的图例和案例,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对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现代工程智慧的闪光点,激发了我对未来交通方式的无限遐想。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是衡量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详实的论述,让我对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速度”的叙事史。书中对“数字化设计”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是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那些关于“分析技术”的细节,例如如何通过复杂的仿真模型来预测列车的性能表现,如何通过大数据来优化运营效率,都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现代交通系统中的核心驱动作用。而“集成技术”的篇章,更是让我对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庞大和高效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叠加,更是软件、硬件、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这本书让我倍感自豪,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更多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