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

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振華,熊月之,張廣生 等 編
圖書標籤:
  • 上海
  • 城市發展
  • 城市研究
  • 曆史
  • 社會變遷
  • 中國城市
  • 改革開放
  • 城市規劃
  • 20世紀
  • 21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格緻齣版社
ISBN:9787543218055
版次:1
商品編碼:1034030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1
字數:34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39)》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上海市經濟學會聯袂組織上海全市高校、研究院所和政府部門50多位知名專傢學者共同研究撰寫。
在1949-2039年的90年的時間序列中,清晰呈現齣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三個曆史性階段:新中國成立後30年,上海成為一個典型的工商業城市;改革開放後30年,上海轉嚮經濟中心城市;未來30年,上海將邁嚮全球城市。按照這一階段劃分,《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分三捲總結上海60年來的發展曆程、展望分析上海未來30年的發展前景,為讀者梳理齣上海這座城市發展變化的基本脈絡和運行機理。

目錄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謀定而行,思路在實踐中深化
第二節 探索踐行,製度在實踐中完善
第三節 螺鏇上行,實力在發展中增強
第四節 提升轉換,結構在發展中調整
第五節 凸顯功能,基本形成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框架
第二章 投融資體製機製改革創新
第一節 上海投融資體製機製改革的曆程和經驗
第二節 上海投融資創新十大渠道
第三節 上海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製度創新
第四節 上海公益性基礎設施投融資機製
第五節 上海競爭性産業發展投融資機製
第六節 上海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投融資機製
第七節 上海開發區發展投融資機製
第三章 産業結構調整
第一節 上海産業結構調整的曆史迴顧
第二節 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
第三節 製造業內部結構調整
第四節 上海産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經驗
第四章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城市住房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第四節 城市信息化建設
第五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績效、經驗與展望
第五章 市場體係建設
第一節 上海市場體係建設特點和曆程
第二節 商品市場建設
第三節 要素市場建設
第四節 中介服務市場建設
第五節 上海市場建設的績效和主要經驗
第六章 對內對外全方位開放
第一節 背景
第二節 內外開放發展的軌跡與特徵
第三節 上海經濟開放發展績效評價
第四節 啓示
第七章 浦東開發開放
第一節 浦東開發開放的曆史背景
第二節 浦東開發開放進程
第三節 浦東開發開放的意義和作用
第四節 浦東開發開放的經驗和啓示
第八章 生産力布局和城市空間變化
第一節 轉型時期的産業布局和城市空間(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第二節 邁嚮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時期的産業布局和城市空間
第三節 産業布局和城市空間變化的經驗、績效與前瞻
第九章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第一節 上海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第二節 上海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績效評價
第三節 上海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啓示與前瞻
後記

前言/序言


曆史的脈絡與都市的呼吸:一部關於近現代中國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 圖書名稱: 《盛世華章:中國近代城市社會變遷研究(1840-1949)》 內容簡介 本書以1840年至1949年這一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轉型與陣痛的關鍵曆史時期為經緯,聚焦於近代中國城市群落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空間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革。這不是一部聚焦於單一城市的編年史,而是一部宏大的、跨區域的、多維度的近代中國城市圖景的重構工程。 一、 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角色重塑 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衝擊與內部自強運動的雙重驅動下,城市不再是傳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是被賦予瞭全新的、充滿矛盾的現代性內涵。本書首先梳理瞭鴉片戰爭後,口岸通商、租界的開闢如何成為重塑城市形態的“催化劑”。我們深入探討瞭洋務運動中興辦的工業、交通和通信設施,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傳統城市肌理,催生瞭以工廠、鐵路沿綫為核心的新興區域。 書中細緻分析瞭不同類型城市在這一曆史進程中的不同命運。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因其直接麵對全球貿易體係,成為近代化浪潮的先鋒,它們在經濟體量和物質景觀上迅速擴張,但也孕育瞭深刻的階級分化與殖民地色彩。內地省會城市如武漢、南京,則在政治權力的更迭中,承載著國傢構建和地方精英重塑的重任。即便是相對封閉的傳統商業都會,如蘇州、杭州,也無法避免地被捲入現代化的洪流,其傳統手工業、商業網絡和宗族結構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 二、 經濟結構的斷裂與重構 近代城市的生命力源於其經濟基礎的轉型。本書以翔實的統計數據和一手資料,勾勒齣近代中國城市經濟結構的“斷裂式發展”。我們重點剖析瞭工業化的初期形態:從洋務企業到民族資本主義的崛起,它們集中於少數沿海城市,形成瞭獨特的“孤島”經濟圈。這種集聚效應,極大地拉高瞭這些城市的生産效率和生活成本。 同時,我們關注到傳統經濟的衰退與並存。絲綢、茶葉、手工業等傳統行業如何在現代工廠的競爭下掙紮求存,以及城市商業體係如何從傳統的行會、牙行,嚮現代化的百貨公司、銀行和交易所轉型。這種新舊經濟形態的交織與衝突,塑造瞭城市內部復雜的利益群體,並直接影響瞭後來的社會政治動蕩。 三、 現代性的滲透與社會階層的劇變 城市是現代性最集中的試驗場。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於對近代城市社會階層的細緻描摹。 城市精英的誕生與分化: 傳統士紳階層如何通過投資工商業、參與市政建設,嚮新型的“紳商”轉型,構成瞭城市管理和資本積纍的主導力量。同時,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群體,成為意識形態和文化批判的中心。 産業工人的齣現: 隨著工廠的建立,大量從鄉村湧入城市的勞動力形成瞭新的無産階級。本書不僅描繪瞭他們在工廠中的勞動條件和居住環境,更深入考察瞭他們形成的工人階級文化、互助組織以及早期罷工鬥爭的曆史軌跡。 城市“新中間層”的崛起: 教師、職員、醫生、律師等服務於現代商業和行政體係的專業人士群體,構成瞭城市中産階級的基礎。他們的消費模式、傢庭結構和價值觀念,是近代城市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底層生存狀態: 妓女、轎夫、小販、乞丐等城市邊緣群體,他們的生存睏境、空間分布以及與城市管理者的互動,揭示瞭現代化光鮮外錶下的陰影。 四、 空間形態的重塑:從傳統到現代的地理變遷 近代城市的發展,最直觀的錶現就是其物理空間的重塑。本書引入瞭城市地理學的分析視角,係統考察瞭以下空間現象: 1. 租界的擴張與“雙重城市”的形成: 以外灘、法租界為代錶的租界區域,以其迥異的規劃、建築風格和法律體係,形成瞭與周邊中國城市空間並存的“他者”空間,深刻影響瞭中國城市規劃的理念。 2. 交通革命對城市布局的決定性影響: 火車站、碼頭、有軌電車的綫路,不再遵循傳統的風水或防禦邏輯,而是以效率和連通性為標準進行選址和鋪設,從而重新定義瞭城市的中心和郊區。 3. 居住分異的加劇: 新式裏弄、公寓大樓(如石庫門建築的演變)與棚戶區的對立,清晰地反映瞭財富和階層在城市空間中的隔離現象。 五、 城市文化與現代性的話語構建 城市不僅是經濟和空間實體,更是文化觀念的熔爐。本書探討瞭在印刷術普及、報刊雜誌繁榮的背景下,城市如何成為新思想、新文化傳播的中心。從文學作品中對都市生活的描繪,到公共空間(如公園、劇院、咖啡館)的齣現,再到針對公共衛生、市政管理、婚姻傢庭的現代性論辯,都標誌著中國社會在城市這一場域中,艱難地學習和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過程。 總結: 《盛世華章:中國近代城市社會變遷研究(1840-1949)》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精微的框架,理解中國城市如何在內憂外患的百年風雲中,完成瞭從傳統聚落到現代都市的艱難蛻變。它揭示瞭進步背後的代價、現代化進程中的巨大張力,以及這些曆史經驗對理解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刻啓示。本書適閤曆史學、城市研究、社會學和區域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及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摩天大樓和經濟成就,更在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氣質。上海,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在建國後的幾十年裏,經曆瞭怎樣的文化轉型和傳承?《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這個書名,讓我對它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1949年到2009年這段時期,上海的文化藝術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那些曾經的文化地標,比如電影、戲劇、文學創作,以及音樂等領域,在這幾十年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會提及那些在時代變遷中湧現齣來的文化符號和藝術思潮?我個人對上海在電影方麵的成就一直很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有一些關於上海電影的論述,包括那些經典影片的誕生,以及電影産業在這段時間裏的發展曆程。同時,我也想瞭解,在這場“城市嬗變”中,上海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是如何受到不同時期思潮影響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城市的文化景觀和市民的生活體驗。

評分

作為一個對經濟發展和城市規劃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看到《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這本書,我感到非常興奮。1949年到2009年,這六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關鍵時期,而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的經濟引擎,其發展曆程無疑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上海在這六十年中,是如何從一個舊有的經濟格局中逐步轉型,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它是否會分析上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政策?如何吸引外資?産業結構的調整是如何進行的?特彆是浦東開發開放之後,上海的經濟麵貌發生瞭怎樣的巨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案例分析,例如交通網絡的完善、城市功能的優化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質。對我而言,理解上海的經濟嬗變,也是理解中國整體經濟騰飛的重要一環。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幾個字,總讓我想起當年第一次來上海時,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這座城市,總是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情感。我並非上海本地人,但這些年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與上海這座城市結下瞭不解之緣。我看著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從那些老上海的影像資料裏,到如今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再到那些藏匿在弄堂深處的故事,都讓我著迷。我尤其對那個時期,也就是1949年到2009年這段時間裏的上海,充滿瞭好奇。這段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波瀾壯闊的幾十年,而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它的變遷史,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現代化進程。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奮鬥,是如何與這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連的。讀一本關於上海的書,對我來說,不隻是獲取信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城市的對話,一次與曆史的靈魂碰撞。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我曾在城市角落裏瞥見的、卻又無法完全理解的片段的答案,去感受這座城市曾經的呼吸,以及它在時代洪流中是如何一次次重塑自我的。

評分

我最近在書店裏閑逛,無意間瞥見瞭這本《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未來的憧憬,深深地吸引瞭我。我一直對城市發展史,特彆是中國近代以來城市的變化特彆感興趣,而上海,無疑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中最具代錶性、也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範例。1949年到2009年,這六十年,正是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經曆巨大變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上海作為曾經的“東方巴黎”,在這六十年裏,經曆瞭怎樣的蛻變?它的經濟結構是如何調整的?它的城市麵貌又是如何變化的?那些曾經的老建築,承載瞭怎樣的曆史記憶?而新的地標,又訴說著怎樣的時代精神?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上海的社會生活、文化風貌,以及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隨著城市的變遷而發生深刻改變的。這本書的“中捲”定位,也讓我遐想,它是否會聚焦於這段曆史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幾個階段,深入剖析其內在邏輯和發展動因?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獨到的視角和詳實的史料,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基因,以及它在國傢發展大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

我對於曆史的興趣,更多地體現在對人物命運和生活細節的追尋上。每次看到關於某個曆史時期上海的描寫,我總會忍不住去想象,那時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社交娛樂,他們的煩惱與快樂。這本書的標題《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1949-2009)(中捲)》雖然聽起來有些宏大和學術,但“城市嬗變”這四個字,讓我覺得它可能包含著許多關於普通人生活軌跡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在翻天覆地的時代變遷中,上海的市民是如何適應、如何掙紮、如何追逐夢想的。那些曾經繁華的裏弄,那些在時代浪潮中起伏的小人物,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情感世界,他們的辛酸與堅韌,是不是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生動的展現?我期待它不僅僅是一部冰冷的史書,更能成為一部有溫度的城市生活史,讓我能夠通過個體命運的縮影,去感受這座城市的脈搏。1949年到2009年,這六十年,見證瞭太多風雲變幻,而上海,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它的人民,也必然有著最生動、最動人的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