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饲料质量控制与鉴别

配合饲料质量控制与鉴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金玲 等 著
图书标签:
  • 配合饲料
  • 饲料质量
  • 饲料控制
  • 饲料鉴别
  • 饲料分析
  • 动物营养
  • 农牧业
  • 饲料安全
  • 质量控制
  • 实验室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43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26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家编著。内容包括:饲料营养与检验基本知识,配合饲料常用原料的质量控制,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控制,配合饲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配合饲料产品的质量控制。本书内容详尽,由浅入深,具有可操作性,适合饲料企业的员工和广大养殖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饲料营养与检验基本知识 第一节 饲料营养基本知识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概述 二、水 三、能量 四、蛋白质与氨基酸 五、脂肪 六、碳水化合物 七、矿物质 第二节 饲料原料基本知识 一、饲料原料分类方法 二、能量饲料 三、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四、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五、矿物质饲料 第三节 饲料化验基本知识 一、饲料样本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二、饲料化验中浓度概念及单位换算 三、样品化验结果重复性的检验 第四节 饲料常规化验方法 一、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二、饲料中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三、饲料中钙的测定 四、饲料中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五、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 六、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七、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八、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 第五节 饲料厂化验室的筹建 一、小型饲料厂化验室的筹建 二、大型饲料厂化验室的筹建 三、化验室技术人员的要求 第二章 配合饲料常用原料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能量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 一、玉米 二、小麦 三、小麦麸与次粉 四、米糠 五、油脂类 第二节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 一、鱼粉 二、肉粉与肉骨粉 三、血粉 四、羽毛粉 五、血浆蛋白粉 六、乳制品 第三节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 一、膨化大豆 二、大豆饼(粕) …… 第三章 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配合饲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五章 配合饲料产品的质量控制 附录

前言/序言


《优选良品:现代畜牧业的饲料选择与实践指南》 引言 在现代畜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饲料的品质直接关系到畜禽的健康生长、生产效率以及最终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得饲料的科学选择、合理配制和严格管理成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书《优选良品:现代畜牧业的饲料选择与实践指南》正是应这一时代需求而生,旨在为广大养殖生产者、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行业监管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饲料选择与实践操作指导。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饲料成分分析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研究专著,而是聚焦于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源头到终端,科学、高效地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饲料支撑。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响饲料品质的各项要素,介绍当前畜牧业生产对饲料的多元化需求,并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在复杂的饲料市场中辨识优劣,做出最符合自身生产需求的最佳选择。 第一篇:饲料品质的基石——原料的智慧选择 饲料的品质,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组成原料的优劣。本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构成饲料的各类基础原料,并掌握科学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第一章:能量饲料——畜禽生长的“能量站” 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类原料的深度解析: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谷物在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纤维以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特性,分析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畜禽日粮中的应用价值。重点会放在不同产地、不同收割季节、不同储存条件下谷物品质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感官和基础检测来初步评估其质量。例如,谷物籽粒的饱满度、色泽、有无霉变、异味等直观判断;水分含量、容重等关键指标的意义。 油脂类原料的重要性与选择: 探讨动物脂肪、植物油等油脂类原料在提供高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改善适口性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强调在选择时需关注脂肪的酸败度(如过氧化值、酸价)、纯度和来源的安全性。 其他能量来源: 简要介绍麸皮、米糠等副产品在能量供给中的作用,以及糖蜜等高能添加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蛋白质饲料——畜禽发育的“建造砖” 豆粕(大豆粕)的精细解读: 作为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我们将深入分析大豆粕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尤其是赖氨酸、蛋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活性)及其加工方式(如高温烘烤、膨化)对营养价值的影响。重点讲解如何通过检测指标(如粗蛋白、水分、粗纤维、灰分、氨基酸含量)来评估大豆粕的品质,以及如何识别低质或变质的大豆粕。 其他植物性蛋白源: 介绍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等其他常见植物性蛋白饲料的营养特点、优缺点以及在日粮中的应用局限性。例如,菜籽粕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棉籽粕的棉酚含量,花生粕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等,以及相应的脱毒和加工技术。 动物性蛋白源的比较与选择: 重点分析鱼粉、肉骨粉、羽毛粉、血粉等动物性蛋白源的营养价值、适口性、消化率以及潜在的风险(如疯牛病、病原微生物污染)。我们将详细对比不同动物性蛋白源的氨基酸谱,探讨其在不同畜禽日粮中的最佳搭配,并强调来源的追溯性和加工的安全性。 非蛋白氮(NPN)的合理利用: 简要介绍尿素、碳酸铵等NPN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强调其安全使用量和添加时机,以及避免中毒的措施。 第三章:维生素与矿物质——畜禽健康与生产的“守护者” 维生素的种类、功能与稳定性: 分类介绍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C)在畜禽生理代谢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讲解维生素的来源(天然与合成)、生物利用度、失活因素(如光照、热、氧气、金属离子)以及在饲料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我们将提供如何评估维生素预混料品质的建议,例如关注生产厂家资质、产品说明书信息、有效期等。 常量矿物质与微量矿物质: 详细阐述钙、磷、钠、氯等常量矿物质,以及铁、铜、锌、锰、硒、碘、钴等微量矿物质在畜禽骨骼生长、酶系统活化、免疫功能、生殖生理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矿物质来源(无机盐、有机螯合物)的特点、吸收率差异,以及如何根据畜禽种类、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需求进行精准补充。同时,强调过量添加的风险以及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检测。 第四章:功能性添加剂——提升饲料价值的“助推器” 氨基酸添加剂: 详细介绍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关键限制性氨基酸的合成技术、产品规格、添加方式以及在精准营养配方中的应用。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氨基酸的合理添加,降低日粮中粗蛋白水平,减少氮排放,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酶制剂: 探讨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蛋白酶等外源酶在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营养物质流失、降低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酶制剂的种类、活性单位、耐受性(如耐胃酸、耐高温)以及在饲料加工中的添加时机和稳定性。 益生菌与益生元: 介绍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抑制病原菌的益生菌(如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和益生元(如低聚果糖、菊粉)的作用机制、产品选择原则以及应用效果评估。 抗氧化剂、防霉剂、粘合剂等: 简要介绍这些添加剂在保证饲料品质、提高适口性、促进制粒等方面的作用,并强调其使用安全性和合规性。 第二篇:实践出真知——饲料的选择、检验与应用 掌握了原料知识,接下来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确保所选饲料能够真正满足生产需求。 第五章:饲料市场的“火眼金睛”——如何选择优质饲料 如何评估预混料与浓缩料: 详细讲解如何从产品包装、生产厂家资质、产品说明书(有效成分、使用说明、保质期)、价格等多个维度初步判断。重点是理解“预混料”和“浓缩料”的概念,以及它们在饲料生产中的角色。 如何选购配合饲料: 针对已配制好的配合饲料,提供一看(外观、色泽、有无异味、有无结块)、二闻(是否有霉味、哈喇味)、三摸(是否潮湿、是否松散)等感官鉴别方法。我们将深入分析配合饲料的颗粒度、均匀度、粉尘率等指标的意义,以及不同畜禽种类对配合饲料形态的要求。 如何建立可靠的供应商体系: 强调与信誉良好、质量稳定的饲料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地考察、产品抽检、追溯体系等方式来保障供应的稳定性。 第六章:科学检测的利器——饲料品质的基础判断 基础理化指标的检测与解读: 水分测定: 重点介绍不同测定方法(如烘干法、快速水分测定仪)及其适用性,强调水分对饲料储存稳定性的关键影响。 粗蛋白含量: 介绍凯氏定氮法等检测原理,并解读粗蛋白含量在判断饲料营养水平中的地位。 粗纤维含量: 解释粗纤维对消化率的影响,尤其是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重要性。 灰分含量: 说明灰分作为杂质指标的意义,以及过高灰分可能带来的风险。 脂肪含量: 解释脂肪在提供能量和改善适口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索氏提取法等进行测定。 pH值: 简要提及pH值在判断饲料新鲜度和霉变程度中的参考意义。 关键营养成分的测定(进阶): 简要介绍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光谱分析仪等在精确测定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这些检测结果对于优化配方和评估饲料质量的指导意义。 有害物质的检测与风险防范: 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 重点介绍其危害性、常见的来源以及ELISA、HPLC等检测方法。强调预防措施,如合理储存、使用脱毒剂等。 重金属(铅、镉、砷等): 阐述其毒性以及对畜产品安全的影响,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检测手段。 农药残留: 提示饲料原料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风险,以及必要的检测。 病原微生物: 强调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尤其是在动物性蛋白原料中。 第七章:精准配方与科学应用——最大化饲料效益 不同畜禽种类、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详细列举猪、禽、牛、羊等主要畜禽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如断奶期、育肥期、产蛋期、泌乳期)对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具体需求量和比例。 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 讲解如何根据营养需求、原料营养价值、成本效益以及畜禽的生理特点,设计出均衡、经济、高效的饲料配方。 饲料的储存与管理: 强调饲料储存环境(通风、干燥、防鼠虫)、储存时间、堆放方式等对保持饲料品质的重要性。具体指导如何识别变质饲料,以及淘汰变质饲料的标准。 饲喂管理技巧: 介绍科学的饲喂方式(如自由采食、限制采食)、饲喂量、饲喂次数等,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畜禽的采食行为、粪便状况、生长情况来评估饲料的使用效果,并及时调整。 第三篇:行业前沿与发展趋势——通往未来 第八章:新技术与新理念在饲料领域的应用 智能化饲料生产与质量控制: 探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在饲料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和管理。 绿色、环保型饲料: 介绍减少饲料生产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如利用发酵饲料、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以及低氮、低磷排放饲料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饲料与精准营养: 展望未来饲料的发展方向,如针对特定生理状态或健康问题的功能性饲料,以及基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实现的更精细化的精准营养。 结语 《优选良品:现代畜牧业的饲料选择与实践指南》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饲料知识体系。我们深知,饲料的质量控制与鉴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本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力求贴近生产实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广大畜牧从业者提高饲料选择与应用的能力,从而提升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和产品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贡献力量。 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饲料选择、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精细化的饲喂管理,每一个养殖场都能够生产出“优选良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畜牧业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配合饲料质量控制与鉴别》初版于我刚开始接触饲料行业时,那时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如何辨别真伪、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简直是一场噩梦。我记得当时手里捧着它,感觉就像拿到了一份“武功秘籍”。它不像那些堆砌着晦涩化学公式的教材,而是非常务实地从生产一线的角度出发,详细拆解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特别是关于霉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和应急处理流程,那些步骤描述得极其细致,连我们实验室里需要准备的特定试剂和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都有明确要求。说实话,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是苍白的,但这本书里提供的那些“秘籍”和“陷阱预警”,直接帮我避开了好几次因原料不合格导致的批量报废。它教会我的不是死记硬背标准,而是建立起一套对质量风险的敏感度,那种感觉,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在审视每一个环节,让人心里踏实不少。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思维闭环”。它不仅仅关注事后的检测,更强调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比如,它对供应商的质量审计流程,描述得比我们公司内部的流程还要全面,甚至细化到了对供应商原料仓库的通风系统也要进行评估。更妙的是,它还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不合格品追溯与责任界定”的逻辑框架。在行业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推诿扯皮是常有的事,但书中给出的那套流程图,清晰地界定了哪个环节的参数异常应由哪个部门承担主要责任,大大提高了内部沟通效率。读完后,我不再将质量控制视为一个“检测部门”的工作,而是理解为一个覆盖了采购、生产、仓储、销售乃至客户服务的系统工程。这种体系化的认知提升,比掌握任何单一的技术点都来得宝贵。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设计,第一次看会让人感觉有点老派,就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教科书,图表绘制也略显粗糙,但一旦沉下心去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之扎实是压倒性的。它对于各种鉴别方法的描述,那种详尽到近乎固执的程度,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鉴别劣质鱼粉时,书中不仅仅提到了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还对手动滴定过程中的假阳性判断标准做了详细的图示说明,甚至连滴定管的清洗频率和误差修正系数都有提及。这种对细节的“吹毛求疵”,恰恰是高标准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石。我体会到,真正的专业,不在于掌握多少高精尖仪器,而在于能否将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做到极致的准确。这本书成功地将这种工匠精神,植入了每一个质量控制的流程中。

评分

我更偏爱这本书里关于“非常规污染”的章节,说实话,市面上很多饲料质量书籍都侧重于营养成分的达标与否,但这本书却大胆地触及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灰色地带。比如,它深入探讨了饲料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金属残留问题,以及一些特定添加剂的潜在交叉污染风险。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怀疑某批肉鸡采食后出现生长迟缓,查遍了标准指标都找不到问题,最后翻到这本书的某一页,对照着“非预期微量元素超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那一节,才意识到可能是某批磷酸盐添加剂中伴随的镉超标导致的慢性影响。这种超越标准范畴的、偏向于“经验主义哲学”的探讨,对于资深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更告诉你“在不应该的情况下,可能是什么样”。这种对复杂系统的洞察力,是任何标准手册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产品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配方优化与质量稳定性的平衡”这一块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很多配方师总是在追求最高性价比,却忽略了在不同储存条件和运输环境下,配方稳定性的差异。这本书里专门有一部分详细对比了不同载体(比如豆粕、谷物糠麸)在水分和温度波动下,抗氧化剂和维生素的降解速率差异,并给出了相应的“缓冲配方”建议。我曾经按照书中的建议,对一个高油性原料的配方进行了微调,结果发现产品在南方梅雨季的保质期延长了近三周,客户反馈非常好。这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计算,而是结合了实际物流和气候数据的工程学应用。阅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目前工作流程中是否遗漏了这样细微但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