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首部关于一个有极其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学院系的系史著作,该书围绕教学与科研,理清学术倾向、教研模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人文学科的百年流脉。本书的前半部分“史事述要”,包括重要的事件、人物传略、代表性著述、教学的变革,等等,以专题方式叙说评述,并配有300多幅老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发表,极其珍贵,不仅是为生动好看,也是让读者可以更直观地进入历史现场,激发想象,感受氛围。而后半部分“编年叙录”,以年表方式逐年记载百年来发生在这个教学单位的大事要事,正面负面都有客观的呈现,尽力以公允的眼光和见识对复杂的史事选择、过滤、呈现,并表现出的立场来关注学科史与学术史的写作。前后两部分互文阅读,图文并茂,不时把人带进历史现场,体味北大中文系这块学术高地的精神气度,激发出对当下大学教育的深入思考。
内容简介
作为学术重镇的北大中文系,有她独特的“系格”,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与传奇。她的100年,浓缩了中国学界的一个世纪。要了解晚近学术史、文化史或教育史,绕不开北大中文系。这部“图史”围绕教学与科研这条线,理清学术倾向、教研模式的变迁,从一侧面勾勒出人文学科的百年流脉。书的前半部分“史事述要”,包括重要的事件、人物传略、代表性著述、教学的变革,等等,以专题方式叙说评述,配有300多幅老照片。后半部分“编年叙录”,以年表方式逐年记载百年来发生在这个教学单位的大事要事,正面负面都有客观的呈现。前后两部分互文阅读,图文并茂,不时把人带进历史现场,去体味这块学术高地的精神气度,激发对当下大学教育的思考。
目录
上篇:史事述要
第一章中文系的组建与五四时期
第一节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第二节桐城派与章门学派
第三节陈独秀、胡适与北大文科
第四节《新青年》与五四运动
第五节新潮社和《新潮》杂志
第六节国文门研究所
第七节歌谣蒐集研究与方言调查
第八节学术史上不可绕过的刘师培
第九节黄侃:乾嘉以来“小学”集大成者
第十节废门改系与选科制
第二章二三十年代
第十一节周作人与民俗学研究
第十二节钱玄同的古代音韵研究及其他
第十三节吴梅与曲学研究
第十四节刘复与语音乐律实验室
第十五节《国学季刊》
第十六节研究所国学门和研究院文史部
第十七节鲁迅讲中国小说史
第十八节沈兼士树立文字学的新基础
第十九节1925年的课程调整
第二十节唐兰的古文字研究
第三章西南联大时期
第二十一节长沙临大文学院
第二十二节西南联大文学院
第二十三节联大中文系教授会主席朱自清
第二十四节刘文典的“温李诗”课
第二十五节闻一多与古代神话研究
第二十六节罗常培与汉藏系语言调查
第二十七节《国文月刊》
第二十八节杨振声的现代文学研究
第二十九节沈从文的新文学研究
第三十节西南联大学习生活
第三十一节罗庸和西南联大校歌
第四章四十年代后期
第三十二节复员回红楼沙滩
第三十三节系主任胡适
第三十四节图书馆学专修科
第三十五节游国恩的楚辞研究
第三十六节民主学生运动
第五章五六十年代及院系调整时期
第三十七节时代变迁与新教学目标出台
第三十八节院系调整
第三十九节系主任杨晦
第四十节向苏联学习
第四十一节王力与汉语语言学专业
第四十二节王瑶与现代文学学科确立
第四十三节袁家骅与汉藏语研究
第四十四节魏建功的古音系研究
第四十五节高名凯的语言学研究
第四十六节批判胡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等几次运动
第四十七节反右斗争
第四十八节科研大跃进
第四十九节王力的《古代汉语》
第五十节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
第五十一节古典文献专业的建立
第六章“文革”时期
第五十二节“四清”运动
第五十三节“文革大批判”
第五十四节半工半读与文科教育革命
第五十五节鲤鱼洲“五七干校”
第五十六节三结合与大会战
第五十七节工农兵学员
第五十八节“梁效”
第七章恢复高考及八十年代
第五十九节恢复高考与七七、七八级
第六十节学术重建
第六十一节林庚的楚辞研究
第六十二节吴组缃的小说研究
第六十三节朱德熙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六十四节乐黛云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第六十五节严家炎的现代文学研究
第六十六节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课
第六十七节谢冕的新诗研究
第六十八节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研究
第六十九节裘锡圭的古文字研究
第七十节新闻专业的源流变迁
第七十一节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校园生活
第七十二节作家班
第八章九十年代以来
第七十三节学分制和选课制
第七十四节系统的教学计划的制订
第七十五节《全宋诗》的编撰出版
第七十六节国内外学术交流
第七十七节学生方言调查
第七十八节九十年代以来的学生生活
第七十九节学生社团、刊物
第九章百年概览
第八十节六十年来的几代学人
第八十一节部分名家传略(文学16家)
第八十二节部分名家传略之语言、文献(13家)
第八十三节十一个教研室(研究所)
第八十四节从教授会到办公会
第八十五节研究所、基地与虚体机构
第八十六节研究生培养的变迁
第八十七节旁听族、访问学者与进修教师
第八十八节留学生、外国访问学者与进修生
第八十九节学术论坛
第九十节行政管理人员
第九十一节从马神庙、沙滩红楼到五院
第九十二节历任系主任
第九十三节100位知名校友
下篇:编年叙录
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年纪事(1910~2010)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上篇:史事述要
第一章 中文系的组建与五四时期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形态的国立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大学堂创办之初,尚未有分科(本科),先设预科与师范馆,后另增仕学馆,令进士举人出身者入校学习,类似速成班。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除了传统经史之学,就是一些西学的课目。一度曾规定上午读经史,下午学习格致、算术、化学、西文等。当时的要求是“先课以经史义理,使晓然于尊亲之义,名教之防,为儒生立身之本,而后博之于兵农工商之学,以及格致、测算、语言、文字各门,务使学堂所成就者,皆明体达用,以仰副我国家振兴人才之至意。”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仍然带有传统书院的味道。
1904年初重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依照科、门来设置课程,实施教学。按照章程,全校设定8个分科(包括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医学、农、工、商等),每一科下边又分若干学门。
……
前言/序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