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丽娜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乡土社会
  • 人情
  • 社会秩序
  • 熟人社会
  • 关系学
  • 中国社会
  • 文化研究
  • 社会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8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802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4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作者简介

宋丽娜,女,1983年生,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现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现已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研究综述/4
  三 人情的社会机制分析/14
  四 研究方法/23
第二章 熟人社会的组织与结构/38
  一 血缘和地缘/40
  二 自己人认同/47
  三 熟人社会/51
  四 小结/58
第三章 人情的构成之一:以人物关系为标准/59
  一 主人/60
  二 帮工/65
  三 知客/70
  四 仪式性人情的组织/81
  五 小结/87
第四章 人情的构成之二:以事务关系为标准/89
  一 村庄中的仪式/90
  二 仪式的功能性/103
  三 仪式的社会性/106
  四 仪式的价值性/109
  五 小结/118
第五章 人情往来的规则与机制/120
  一 农民的人情往来/122
  二 请帖与人情往来的参与规则/130
  三 礼账与人情往来的平衡规则/135
  四 家庭与人情往来的新陈代谢规则/140
  五 小结/146
第六章 在熟人社会中为人处世/150
  一 村庄语境中的为人处世/153
  二 外来户与为人处世/164
  三 村庄权威与为人处世/168
  四 村庄边缘人与为人处世/173
  五 小结/178
第七章 人情异化/180
  一 人情的祛魅化/182
  二 人情的功利化/190
  三 人情的工具化/203
  四 人情异化的社会基础/207
  五 小结/215
第八章 结论/220
  一 人情的性质及其区域差异/221
  二 人情异化的逻辑及其变化趋势/229
  三 人情秩序的建构/234
  四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242
参考文献/250
附 录/263
后 记/272

前言/序言

序  言


宋丽娜所著《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即将出版,嘱我作序,我很愿意为这部学术原创性著作写上几句话。
作者从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人情异化现象着手,研究农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原理,同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从时间上看,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人情异化现象,人情频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所送礼金也越来越多,虽然农民的收入每年都在提高,但人情支出增长更快。人情猛于虎,农民不堪其苦。而从空间上看,当前中国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人情相对稳定,人情仍然作为农民相互之间礼尚往来的互惠手段,维系着农民之间的感情,形成农民之间的认同,从而维持了农村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为何人情在不同农村地区会出现以上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现代性冲击,中国不同地区因内部结构的差异而具有相当不同的应对冲击的方式,从而就有了人情在不同地区异化程度的差异。这种存在人情异化程度差异的农村社会在结构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总体来讲,南方农村多聚族而居,存在大量的以同姓聚居为基础的团结型村庄;华北、西北农村的村庄规模比较大,村内往往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派系,即使同姓也不一定同宗,即使同宗,出五服即不再有相互认同,这样就在村庄内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多个派系,由此成为分裂型村庄;而在长江流域的农村,农民的原子化程度很高,村民往往缺少超出家庭的集体行动能力,从而具有分散型村庄的特点。这样,在中国南中北地区,就分别形成了以团结型村庄、分散型村庄、分裂型村庄为典型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村庄结构的差异与村庄历史、种植结构、地形地貌、地方文化等有关,这种差异与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形成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十分不同。从村庄社会结构来讨论区域差异,应该说是我们这些年来农村研究所取得的一个主要成果。因为村庄结构不同,现代性对农村的冲击及农村的回应方式与结果就会有所不同,农村人情异化的地区差异正是对这种冲击回应的结果之一。作者正是借助区域差异研究来尝试理解人情的内在机制,并因此建构了若干个分析性的概念,比如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概念,再反过来对人情异化的区域差异进行精彩解释。
解释农村人情异化的区域差异显然不是作者所有的学术抱负。人情异化的背后存在不同的社会运作机制,这是解读农村社会性质的密码。讨论农村人情的区域差异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即作为乡村社会基础的人情在不同区域的农村形成了不同的人情秩序。人情秩序是熟人社会的基础性秩序,它影响并决定着乡村社会政治、经济诸形态,由此,人情秩序的建构就回应了熟人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
至此,一个在经验中发现的问题被转变为一个理论上的论点,实现了经验与理论之间的沟通。

丽娜所著《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一书是她在博士学位论文《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基础上改写而成。丽娜调研深入,讨论严谨,文字细腻。从某种意义上讲,丽娜的这本著作是对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年来通过研究所形成的区域差异理论的应用。丽娜通过人情社会基础的研究,很好地验证了我们关于区域差异的既有研究成果,同时,丽娜的著作绝不只是简单地验证了区域差异理论,而且通过对农村人情的深入研究,借助人情公共性与私人性等分析概念,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关于农村区域差异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丽娜从人情的区域差异出发,很好地切入对熟人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基本的社会学问题的讨论,得出了诸多既令人信服又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丽娜的这部著作是原创性的,是一部既可以深化学界对人情和熟人社会的理解,又可以深化我们对区域差异认识的优秀作品。

丽娜于2005年9月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读硕士研究生,是中心在华中科技大学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当时,第一届学生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时,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还未成立,他们是与我们无关的。而我们从华中师范大学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创办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时,丽娜他们这一届学生也就阴差阳错地加入中心团队,与我们这些人一起开始了早在华中师范大学就已形成的“两经”训练,在硕士期间苦读经典,在博士期间勤做调研。丽娜的短处是有性格,长处也是有性格。有性格就有坚持与坚守,硕士、博士六年下来,丽娜与中心其他研究生一样,几乎一天也没有闲着,努力挖掘,拼搏进取。也正因为此,经过六年的学术训练,丽娜具有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丽娜有钻研精神,有学术悟性,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我想,对她来讲,未来的学术研究之路将是畅通的。我相信,再有几年,或每有几年,丽娜就会带给我们学术发现的惊喜。
是为序。

贺雪峰
2013年12月17日下午
于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副五楼
《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人情网络与秩序构建》 序言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社会关系模式——“熟人社会”——长期以来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价值观念。这并非一个偶然的产物,而是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自然生长出的有机体。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熟人社会”得以形成、维系和运转的深层机制,探究其中蕴含的人情逻辑、权力结构与秩序构建,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生动且充满智慧的乡土中国。 第一章:何谓熟人社会?——概念的界定与历史的回溯 “熟人社会”并非一个简单的同义反复,它指向的是一种以亲属、邻里、朋友、同事等紧密人际关系为基础,以信任、情感和相互义务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态。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嵌入在错综复杂的人情网络之中。了解熟人社会,需要我们首先厘清其核心特征: 高密度的人际交往: 熟人社会中的个体,其社会关系网络极为紧密,交往频率高,信息传递迅速,情感联结深厚。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很难不被熟人所知晓。 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个体高度认同所属的群体,将群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由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非正式的规范与约束: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约定俗成、口碑传播以及人情的考量,而非完全依赖于法律条文。 信任的基石: 信任是熟人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它建立在长期交往、相互了解和潜在的报复机制之上。 等级与义务的相互交织: 关系网中存在着非正式的等级,但等级之下是相互的义务与责任,这种义务的履行往往伴随着人情的付出与回报。 回溯历史,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为熟人社会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要求个体之间互助协作,共同应对自然风险。宗族制度的根深蒂固,则进一步强化了血缘关系,构建了层层叠叠的熟人网络。从古代的乡村聚落到近现代的乡镇单位,这种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模式,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人情:熟人社会的核心驱动力 “人情”是熟人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血液,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驱动着个体行为,维系着社会秩序。人情并非简单的物质馈赠,而是一种包含情感、道义、义务、期望与回报的复杂社会交换。 人情的本质: 它是一种情感投资,也是一种社会资本。付出人情,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支持、帮助或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和提升自己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声誉和地位。 人情的形态: 人情可以表现为物质上的馈赠(如随礼、送物),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上的帮助(如代办事务、提供信息、斡旋关系、情感安慰)。 人情的运作逻辑: “礼尚往来”是人情运作的基本原则。付出人情,期待对方在未来能够“回礼”,这是一种无形的契约。这种回报并非总是即时或对等的,而是基于长期的人际关系和相互的默契。 人情与情感: 人情与情感密不可分,但又有所区别。情感是纯粹的情感联结,而人情则带有了更多的功利性,它是在情感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性互动。 人情的双刃剑: 适度的人情往来能够增进友谊,化解矛盾,促进互助,增强社会凝聚力。但过度的、带有压迫性的人情,则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滋生腐败,扭曲公平。 第三章:乡土社会的人情网络:结构与动态 乡土社会的人情网络如同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将村庄中的每个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解这个网络的结构与动态,是理解熟人社会运转的关键。 血缘与亲缘: 宗族是乡土社会最基础、最稳定的社会单元。同姓的亲戚之间,有着天然的义务和情感联结,构成最核心的人情网络。 地缘与邻里: 居住在同一地域的村民,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依存,形成了地缘关系。邻里之间的互助,是乡土社会生存的重要保障。 业缘与神缘: 共同的职业(如务农、做生意)或共同的信仰(如信奉同一神祇、加入同一民间组织)也会形成特殊的熟人关系,并带来相应的人情往来。 师徒与恩惠: 师傅对徒弟的教导,以及因各种恩惠而产生的关系,也是人情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网络的中心往往是村庄中有威望的长辈、宗族领袖、地方精英等。网络的扩张与收缩,以及信息的传递,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和人情的影响力。 “关系”的伸缩性: 熟人社会中的“关系”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维护、拓展或疏远来调整。关键在于个体如何在这张网中游刃有余地穿梭,以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第四章:人情秩序:乡土社会的无形规则 在熟人社会中,人情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交往,它更形成了一套无形的、却又无比强大的秩序体系,约束着个体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道德约束与舆论监督: 违反人情原则的行为,如忘恩负义、损人利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道德的约束。口碑传播的威力,往往比正式的法律惩罚更为有效。 互惠原则与风险分担: 人情社会中的互惠原则,使得个体在面临困难时,能够获得来自熟人网络的帮助,从而降低了个体生存的风险。 非正式的权力与权威: 那些在人情网络中拥有更多资源、更广人脉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非正式权力和影响力。他们的话语权在村庄事务中举足轻重。 “面子”与声誉: “面子”是熟人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资本。维护好面子,就意味着维护好自己的声誉和地位,这往往需要通过遵守人情规则来获得。 调解与仲裁: 当村民之间发生纠纷时,往往会请村中的长辈或有威望的熟人进行调解,而非直接诉诸法律。这些非正式的调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人情的考量。 人情与潜在的冲突: 尽管人情秩序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但过度或不当的人情操纵,也可能导致不公平、权力滥用,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第五章:熟人社会与现代性的张力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熟人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陌生人社会的兴起: 城市中,个体更多地与陌生人打交道,原有的熟人关系网络被稀释,人情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强调契约精神和公平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情社会的非理性、非公平的运作方式产生冲突。 法律与制度的强化: 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社会秩序提供了新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情在社会运行中的主导地位。 人情观念的变异: 即使在仍以熟人社会为主的乡村,人情观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功利性的人情、人情的“明码标价”等现象,也开始出现。 熟人社会的韧性与适应: 尽管面临挑战,熟人社会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各种新的形式存在,并努力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一些新的熟人网络,如网络社群、行业协会等,也逐渐形成。 乡土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熟人社会所蕴含的互助精神、集体意识和生活智慧,依然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宝贵财富。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这些宝贵的乡土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结语 “熟人社会”是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它以人情为纽带,构建起一种紧密的人际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非正式的秩序。理解熟人社会,不仅是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重要维度。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熟人社会中人情、网络与秩序的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更为真实、深刻的中国社会图景,并引发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翻开了我内心深处对“熟人”这个概念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齿轮下,那种基于日常接触和情感联结的熟人网络早就被淡忘了,或者说,被冰冷的制度和契约关系彻底取代了。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那些看似微弱、时常被我们忽视的人际纽带,实际上构筑了社会运转的另一套底层逻辑。它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田园牧歌式村落生活的浪漫想象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基于“人情”的互动模式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保持其生命力的。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那些“点头之交”的关系,思考他们在我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愉悦,仿佛有一位经验老道的引路人,带着你穿梭于现代化的表象之下,触摸到最原始的社会脉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不经意间揭示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社会机制的运作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从宏观的社会背景过渡到微观的个体互动,最后落脚于制度变迁的张力之上,逻辑推进得严丝合缝,几乎没有可以挑剔的空隙。它成功地将人类学观察的细致与社会学分析的宏大视野完美地结合起来。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不再是对过往人际关系的模糊印象,而是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社会动力学模型。特别是书中对代际差异的探讨,清晰地展示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年龄层对于“熟人”的定义和依赖程度有着天壤之别,这解释了当下许多代沟冲突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过去,更深刻地预示了未来社会在人情网络重构中的诸多可能性和挑战。这是一次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之旅,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个社会研究类书籍的预期。它没有简单地将“熟人社会”描绘成一个完全正面的乌托邦,也没有过度批判其带来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极为辩证的视角,去衡量这种人情网络在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信任”这一核心议题时的谨慎和审慎,信任的建立和维护成本,在熟人社会中是极其高昂的,一旦打破,其后果也远比陌生人社会中的违约来得严重和持久。这种对复杂性的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它迫使读者停下来,重新评估我们这个时代所强调的“效率”和“个体化”是否真的带来了全面的进步,还是以牺牲了某种更深层次的人类社会安全感为代价。这种引发深刻反思的能力,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部年代久远的家庭纪录片,充满了烟火气和无法替代的真实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社会学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肌理中去,去感受那种无形的压力和微妙的平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关系”的界定,它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朋友”或“同事”要复杂得多,它包含了义务、期待、潜在的报复机制,以及在特定情境下超越法律约束的道德约束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涉及资源分配和信息流通的场景时,那种迂回曲折、心照不宣的沟通方式,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不得不为之”的社交场面。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命体验,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让严肃的学术探讨变得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沉稳,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和克制,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对研究对象的深切关怀。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中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慢速运行的微观机制。我最震撼的是它对于“人情”作为一种准货币的描述,它如何流动、如何储存、如何兑现,甚至如何贬值。这种将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现代社会学语言重构的能力,令人赞叹。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可能被具体的故事或案例吸引,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作者正在为你搭建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让你能用全新的视角去解构你所生活的每一个日常片段。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让你自己去解答那些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